資源簡介 夯實基礎 提升能力——六年級數學復習備考策略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有機會與各位同仁一起就六年級數學復習備考工作進行交流探討,我感到很榮幸。小學數學畢業復習課是整個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對夯實學生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綜合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畢業班的老師,我們常會有這樣的感嘆:復習課最難上!難在哪里?復習知識結構龐大、面多量廣、基礎好的同學覺得索然無味,基礎差的同學塞不進去,整個課堂毫無生氣,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如何科學地組織好總復習課,使每一層次學生各有所得?下面我就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些做法和感悟:一、注重建構知識之間的聯系。整個復習一般分為三輪:第一輪疏通知識點,第二輪突破重難點,第三輪綜合復習。復習的目的是查漏補缺,所以要弄清楚學生漏在哪里,缺在哪里,哪些是學生擅長的,哪些是學生不會的,有計劃地進行復習。第一輪復習中,充分利用課本,把分散的數學知識通過專題復習的方式進行系統的整理,構建好知識網絡,理清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常態化做到“過三關”:一是過理解關。加強對概念、公式、法則、性質等基礎知識的推導理解。二是過記憶關。加強對幾何公式、數量關系、計量單位及其進率、圖形的特征等知識點進行理解記憶。三是過計算關。做到每天一練,練必批,批必講。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例如:在復習質數與合數時,我們會發現有些學生能說出什么是質數與合數,但在具體的運用中又分不清哪些是質數、哪些是合數。通過了解學情,我發現這部分學生沒有理解因數的含義。(在整數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我們就說被除數是除數的倍數,除數是被除數的因數)所以,在復習時,我們又拿起課本重新回顧與理解了因數與倍數的含義,借助思維導圖,讓學生梳理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質數、合數的關系以及倍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和奇數、偶數的關系,來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現在畢業考中的問題解決,更多考查的是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要在第一輪復習時,梳理好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為后續的復習打下扎實的基礎。二、注重對教材的深入鉆研。在復習知識點時,應注重對教材的深入鉆研,要對教材吃的透,充分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考點和熱點,準確把握學生的易錯點,在復習中做到有的放失,詳略得當。例如,六年級利用比例尺知識解決問題中,判斷題:把一個長方形按5:1放大后,面積擴大到原來的5倍。是一道易錯題,主要原因是我們在教學時,沒有吃透教材導致學生出現錯誤。比例尺是指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間的比的關系,這個概念學生可以說是朗朗上口,但學生沒有理解距離就是指長度,如果我們在復習時抓住這一點來復習比例尺的知識,而不僅僅是讀一讀它的意義,學生就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乘法分配律”是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中的一個難點,而且學生在四年級到六年級的運用中出錯率“居高不下”。在五年級時,我對全年級進行了問卷調查,這種類型的計算出錯率高達80%以上。在詫異的同時,我也在反思,為什么我們天天強調,想各種辦法讓學生理解記憶,強化練習,出錯率仍然這么高呢?乘法分配律題型多變,這是客觀原因,主要還是在于我們教師在講授這節課例時,沒有深入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使得問題情境單一,不能很好的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六年級復習時,我又研讀了教材有關內容,查閱了大量資料,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實際運用,建立數學模型,進行典型錯例分析,讓學生在交流分享中理解算理,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訓練,現在這一知識點學生的掌握情況較好。三、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1、嚴肅課堂紀律,樹立良好學風。課堂紀律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保證,對課堂教學質量也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我認為,不管教學時間多么緊,當課堂紀律出現問題時,教師應把紀律放在首位,提前與學生約定好課堂紀律遵守制度,時常加強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使全體學生在一個良好的課堂秩序和氛圍中學習。2、走近學生心靈,傾聽學生困惑。復習期間,教師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教師要與學生進行有效、良好的溝通,了解學生的困惑,教師只有懂得如何去與學生溝通,懂得如何去滿足學生的需要,并引導學生懂得如何來滿足教師的需要,師生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理解、尊重、彼此接納的關系,那么教育活動才能使學生產生興趣并接受。到了復習階段,學生往往會出現思想混亂,厭學情緒。我們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使學生消除不良思想,樹立溫故而知新的思想,克服得過且過的思想,明確學習目的,從而使學生努力學習。3、創新教學設計,激發學習興趣。一是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二是聯系有效的生活實例,增進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例如:在復習圓柱的側面積時,經常會考查學生求壓路機所壓路面面積的問題,很多學生沒有見過壓路機壓路的過程,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出示動態中的壓路機讓學生觀察壓路過程,理解生活問題與圓柱側面積的關系,從而掌握解決實際問題。三是巧用多媒體教學,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復習圖形的運動時,學生最難掌握的圖形旋轉、容易混淆的圖形平移與軸對稱,以及方向與位置、數對等知識,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生動直觀的動畫演示,化靜為動,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深奧的道理具體化,這樣的多媒體應用對知識的復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關注效果反饋,促進有效復習。一是關注后進生的學習動態。復習中密切關注后進生,時刻掌握他們的學習動態,給予優先提問,作業優先批改,能面批盡量面批,優先表揚,取得較大進步時加大表揚力度;組成手拉手互幫互學小組,小組長和后進生形成一對一的幫扶對子,在學習上監督他們完成每天相應的小練習,生活上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當后進生取得進步時,幫扶對子都有獎勵,這樣才能保證他們持之以恒的堅持下去。二是關注全體學生的作業反饋。教師把握每次的作業反饋,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接受情況,可以更好地督促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查漏補缺、科學設計檢測練習,促進有效復習。四、注重復習方法精煉有效1、精講。復習過程中重點講什么?應該講學生不會的,易混的,易錯的題,陷阱題。比如學生不會找單位“1”,那么老師就要交給學生找單位“1”的方法,例如:“一根繩子長6米,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全長的()?每份長()米”這類題老師要講清楚比較關系與數量關系的區別。“1/2與1/2米的區別,老師一定也要讓學生弄懂它們的意義和不同之處,以便在后面的解決問題中再次出錯!其次要講清楚各種題型特征和解題方法,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一種題型要講深講透!2、精煉。復習課更應注重練習的質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據本班學生的不足去設計專項練習,每種類型都有配套的專項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以便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其次在練習時應多設計一些對比練習,讓學生在比較中學會區分,在比較中深入思考。另外還要多設計一些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解,一題多聯的練習,變換條件,變換問題讓學生抓住解決問題的本質特征,找到解決此類問題的奧秘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同時訓練了思維,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3、精評。在復習課中建立健全多元的評價體系會在復習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評價要細如平日,有課內的,有課外的,有作業的評價,也有考試的評價,有語言的評價也有書面的評價,有個人的評價也有小組的評價,還可以生生互評,組組互評,引入競爭才能激發活力,才能把枯燥乏味的復習課變得生動,學生有了成功的喜悅,學習興趣也就產生了。總之,數學的總復習是查漏補缺,促進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教師應立足學生的固有知識經驗與個體發展需求,制訂詳盡的復習計劃,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夯實基礎知識,精準把握每一個階段的復習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思路,讓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能得心應手,從而共同提升總復習的質量和成效。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感悟,懇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