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熱點03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高考歷史專練(新高考專用)(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熱點03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高考歷史專練(新高考專用)(含解析)

資源簡介

熱點專題三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熱點背景】
2021-05-26 來源:人文嶺南第112期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中國新移民的文化認同研究”(18BKS100)、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當代城市新移民的文化認同研究”(GD20YMK01)階段性成果)作者:李燕燕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網
【材料原文摘引】
城市新移民是伴隨城市化發展而形成的一個特殊群體,其作為城市生活的重要參與者,在城市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與此同時,文化認同問題也如影隨形,成為新移民在城市中生存與發展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深度解讀】
城市新移民文化認同的博弈與互動
  多元文化交織的現實圖景
  人是文化的主體,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人口遷移,不同文化伴隨新移民的空間轉移而匯聚于城市,與城市原住民文化共同繪制了多元多樣文化交織的現實圖景。這幅圖景呈現出多維的復雜特征。
  改革開放后,大量新移民涌入城市,改變了城市的文化圖景,使其既呈現出多元的文化色彩,又著染了統一的文化主色。多元的文化色彩,主要源自于新移民固有文化的異質性,這一特性反映在其文化的內部關系上。因為新移民的固有文化并不是一種無差別的文化整體,而是因流動共性匯合成的文化集合,其內部包含著多種迥然相異的文化樣態;同時,這一特性也反映在其文化的外部關系上,因為新移民的固有文化與城市原住民文化產生于不同的文化場域,具有較大的差異性。統一的文化主色,主要源自于中華民族文化的統一性,無論是城市的文化,抑或是新移民的固有文化,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特有的本質。
  在移民過程中,一種文化向另一種文化進行整體流動,往往會引發一些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沖突與融合。每一種文化都形成于一定的時空場域,但一經形成就具有強大的空間擴張力。在城市文化圖景中,新移民的固有文化會竭力爭取生存和發展空間,而城市原住民文化則會奮力守護其生成的時空場域。這時,碰撞和沖突便無可避免。與此同時,融合的可能性也產生于這一過程。因為在空間的爭奪中,新移民的固有文化與城市原住民文化有著共同的目的,即解決其主體在城市中的生存與發展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并非絕對的對立,畢竟無論是新移民還是城市原住民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和利益基礎,這就為二者和諧共生奠定了基礎,也為二者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在城市文化圖景中,新移民的固有文化或衍生的新移民文化,既有處于邊緣地帶的,也有處于中心位置的。這些位置不是隨機選擇的,而是由新移民在城市社會結構中的位置確定的。當新移民以強勢姿態進入城市,取代城市原住民,成為城市發展的主力軍,新移民的固有文化或衍生的新移民文化就會在城市中占據主導地位,成為城市中心文化,而城市原住民文化則會退出中心位置,轉為城市的邊緣文化,甚至消失。當新移民以弱勢姿態進入城市,成為城市的邊緣性群體,新移民的固有文化或衍生的新移民文化就會在城市中處于劣勢,居于邊緣位置,而城市原住民文化則依然居于中心位置,只是會從這些邊緣文化中汲取營養,繼續保持優勢。
  新移民文化認同的博弈
  文化認同是人們對文化形成認可與歸屬的傾向,它是文化存在和發展的核心,具有確認自我身份、追尋生存意義的作用。遷移活動帶動文化流動,促使城市文化圖景中多元交織的特性凸顯,在一定程度上對新移民固有的自我身份和生存意義產生沖擊,使其思想在文化認同的變與不變之間進行博弈。
  當新移民沒有改變文化認同的意愿,就可能保持其固有文化認同。若是新移民的數量和規模較小,他們可能會成為城市的“局外人”;反之,新移民就有可能入主城市,出現同化的情況。當新移民存在改變文化認同的意愿,則可能改變其固有文化認同。或許經過城市“熔爐”的鍛造,被城市文化完全同化,成為城市的“同類人”;或許徘徊于兩種文化的邊緣,既不接受城市原住民文化,也不完全認同其固有文化,成為雙重“邊緣人”;或許在固有文化與城市原住民文化的融合中形成一種新文化——新移民文化,兼容不同的文化認同,成為城市文化共同體的有機組成部分。
  無論選擇變或是不變,新移民文化認同博弈都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如果選擇變,新移民就需要打破固有文化認同的平衡態,但文化認同是在一定的文化積累中形成的,文化積累的時間越長,文化認同平衡態的穩定性和慣性也就越強,而新移民在移居城市前大多是成年人,都已具有較長時間的文化積累,因此打破固有文化認同平衡態本身就需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何況,新移民還要形成新的文化積累,尋找并建立新的文化認同平衡態,這也不是一項短期工程。如果選擇不變,新移民就需要進行文化移植,維持固有文化認同,但每一種文化都需要建立在適宜的“土壤”上,以特有的“生存經驗”供養。這就意味著,新移民堅持固有文化認同,就需要對移植的文化進行長期管理和維護,保持其“土壤”不變質,給養不斷供,否則移植就可能失敗,無法維持固有文化認同了。
  新移民文化認同的互動
  在城市中,多元多樣文化交織的現實圖景不僅為新移民文化認同提供了博弈的空間,也為新移民文化認同提供了互動平臺。
  新移民文化認同的互動存在兩種基本形式。一是基于歷史性維度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互動。新移民來到城市后,無論是否選擇改變其固有文化認同,都可以從其固有文化中,為“現在”或“未來”選擇的文化提供可以傳承或借鑒的文化因素,也可以從其固有文化認同中,為“現在”或“未來”的文化認同尋找到合理存在的證據。二是基于共時性維度的自我與他者(相對新移民而言)的互動。在多元文化的時空中,文化很難孤立地存在,必然需要與他者的文化有所互動。通過互動,新移民一方面可以了解城市中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從差異中強化對文化認同的自覺,將他者的文化因素吸收到自我身份的建構中來,推進自身文化認同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城市中的他者傳遞其獨特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堅定自身文化認同的立場,維護甚至擴大自身文化認同的發展空間,畢竟“文化具有傳遞認同的功能”。
  新移民文化認同的互動實質上是文化對話協商的開始。它超越了狹隘的地域意識,克服了沖突的對立思維,突破了身份的偏見心理,充分地展示了對文化差異性的尊重,對身份多樣性的包容,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新移民文化認同博弈中的沖突性和對抗性,為新移民文化認同的形成與發展找到了一種協商共贏的路徑。在這一路徑上,新移民不僅可以為自身文化認同積蓄文化力量,也可以為他者文化認同提供文化資源,更重要的是,自我與他者的相互借鑒、相互切磋,可以增強城市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彰顯城市文化求同存異品格,激發更多城市主體意識和共同體精神,促使其將自我利益、他者利益與城市利益有機融合,凝聚最大的文化共識,化解文化認同所引發的沖突和矛盾,為城市發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撐。如此看來,無論是對新移民或是對城市中的他者,還是就城市本身而言,互動都是一條通向共贏的道路,也是博弈的最優結果。
  在多元文化交織的現實圖景中,博弈與互動為新移民文化認同提供了兩種不同的發展機制。前者立足于利益競爭的邏輯,后者立足于對話協商的邏輯,盡管二者不盡相同,但卻是相伴相生的,始終貫穿于新移民文化認同的發展過程之中。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中國新移民的文化認同研究”(18BKS100)、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當代城市新移民的文化認同研究”(GD20YMK01)階段性成果)
視角一 人口問題與人口移民
一、經濟全球化與勞動力的全球流動
1. 背景: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促使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
2. 全球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 二戰后
表現:(1)西歐、北美和大洋州等地從南歐、北非、東南亞、拉美等地吸收了大量勞動力。
(2)20世紀70年代,大量非洲勞動力涌向中東產油國。
(3)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和亞洲新興工業國(地區)吸引了許多亞非移民。
(4)20世紀90年代,東歐國家成為西歐、北美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
3. 改變了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
(1)20世紀50—70年代,大多數移民的工作是制造業部門的體力勞動和公共服務行業。
(2)20世紀80年代,出現“精英遷移”趨勢。在跨國公司表現突出。
如美國的“硅谷”是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
原因: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雇傭單位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
1. 來源:戰爭和地區沖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原因造成的移民。
2. 分類:戰爭難民、經濟難民、自然災害難民等。
3. 發展:(1)二戰前,主要產生于歐洲,如遭到納粹德國迫害而流亡的猶太難民。
(2)二戰后,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印度支那等地區。
4. 保護措施——國際社會的努力
(1)1950年,聯合國成立難民署,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
(2)1951年,聯合國制定《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了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
(3)1966年,聯合國制定《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
(4)2000年12月,聯大規定每年的6月20日為“世界難民日”。
5. 現狀:國際社會在人道主義救助上做了很大努力,但沒有改變難民逐年增加的趨勢,救助難民任重道遠。
視角二 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
1. 背景:全球化時代,世界正在形成各類移民社會。移民社會里存在著本土居民與外來人口的文化認同問題。
2. 美國,典型的移民國家。
(1)形成了以歐洲文化為主流,吸納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及北美印第安文化的移民文化。
(2)影響:給美國社會帶來了創新的活力;同時多元文化傳統使文化認同存在著矛盾和沖突。
3. 中國上海 1843年開埠,城市居民來源廣泛
(1)形成了具有“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特色的“海派文化”。
(3)作用:引領了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發展,也走在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前列。
一、單選題
視角一 人口問題與人口移民
1.(2022·天津河東·統考一模)1969年9月,非洲統一組織成員國簽訂的《關于非洲難民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約》中規定:“難民一詞亦適用于由于其居住國或國籍國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來侵略、占領、外國統治或出現嚴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離開自己的習慣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國或國籍國以外的地方尋求避難的任何人。”對此公約規定理解正確的是(  )
A.首次規定了難民的定義 B.對難民問題進一步擴展和細化
C.標志著“世界難民日”的誕生 D.區域性公約違背了聯合國公約
2.(2020·安徽蕪湖·安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考模擬預測)1945年5月納粹德國徹底垮臺時,一場史無前例的難民危機緊接著席卷歐洲。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荷蘭、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等國出于對納粹的仇恨,以及實現總體上的非日耳曼化目標,紛紛驅逐和遣返德意志人。根據統計,在1945年-1950年,總計有超過1200萬德意志人遭到驅逐,其中絕大部分作為難民來到德國的西方占領區,也就是后來的西德。這一難民潮
A.促進了東歐勞動力自由流動 B.加劇了西德與東歐的對峙
C.推動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重建 D.導致了德國民族矛盾激化
3.(2020·陜西西安·西安中學校考模擬預測)在1750至1960年的210年間,世界各地區之間人口增長是不平衡的,歐美和大洋洲這些發達國家所在的地區,人口增長率為每10年增加915%,而亞、非等不發達國家所在地區每10年只增加6%。材料說明這一時期
A.經濟和人口的增長正向相關 B.政治的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
C.產業革命需要更多的勞動力 D.和平為人口的增加創造條件
4.(2019·黑龍江大慶·統考一模)1958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正式確立了戶口遷移審批制度和憑證落戶制度,以法規的形式限制農村戶口遷往城鎮。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糧食供應的制約
B.農業需要更多勞動力
C.人民公社體制的建立
D.城市化進程發展緩慢
5.(2021·北京西城·統考二模)下方為《1940-1975年由各國流向歐洲的移民》示意圖,對其解讀準確的是
①移民主要來自南亞、東南亞和非洲大陸等地區
②西歐的吸引力在于克服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經濟恢復需要大量勞動力
④新勞動力的涌入推動了東歐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2·遼寧撫順·撫順一中校考模擬預測)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在人口遷移研究上的一些傳統方法,如實地調查、訪問、統計分析、統計圖表等仍占重要地位,同時采用了一些新的定性與定量分析方法,如人類學方法、時間縱向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統等。這說明美國在人口遷移研究方法上( )
A.傳統方法未受重視 B.呈現社會化趨勢
C.新方法的優勢明顯 D.呈現多元化趨勢
視角二 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
7.(2022·浙江溫州·統考一模)1933年后,來自德國有猶太血統的知識難民在美國面臨“失語性”問題:“德語母語作為他們過去表達信息、理解、思想、情感以及與人溝通的手段已經喪失了功能,“作家烏爾茨迪爾為了生存,甚至在美國成了一名皮革藝術手工匠,利用學到的英語技能和特殊手藝廣泛接觸美國各階層,但他始終保持著對德語深深的感情。這主要反映( )
A.難民在收留國沒有基本的國民權利
B.美國的民族和文化多樣性特征
C.人口遷徙下的文化交融與認同問題
D.法西斯主義實行恐怖獨裁統治
8.(2023·北京·模擬預測)下圖是1860—1970年間美國移民情況變化的曲線圖。其中①②兩個時段分別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其原因分別是( )
美國每年移民人數(1860—1970年)
A.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B.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經濟大危機的影響
C.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美蘇冷戰的影響
D.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9.(2022·山東濟南·山東師范大學附中統考模擬預測)據統計,21世紀以來,美國麥克·摩爾的電影《華氏"9·11"》和《愚蠢的白人》一書在歐洲非常流行。歐洲人愛聽麥當娜和布蘭妮的歌,愛看電視劇《老友記》和《急診室的故事》。歐洲人像美國人一樣用微軟,喝可樂,開福特。歐洲最聰明、最優秀的人經常被豐厚的待遇和優越的科研環境吸引到哈佛大學或斯坦福大學。從中看出
A.歐美關系得到修復 B.歐美合作意識加強
C.美國爭奪歐洲市場 D.美國文化深入歐洲
10.(2022·天津·一模)據聯合國人口署統計,國際移民在1970年只有8200萬人,2000年增至1.75億。1980—2000年,發達國家接納移民從4800萬增至1.1億,發展中國家接納移民從5200萬增至6500萬。與之相關的最重要因素是( )
A.發達的交通提供了便利 B.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
C.各國政府采取優待政策 D.人們追求自我價值實現
11.(2022·遼寧·校聯考三模)下圖是1950—2021年我國凈增人口折線圖(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整理)。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國際關系演變制約人口增長 B.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正相關
C.二孩政策推動人口持續增長 D.新冠疫情影響了青年生育觀
12.(2022·湖北·統考模擬預測)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種名為“多文化倫敦英語”的新特色口語,即西印度、南亞和本土英語的混合體,在倫敦越發普遍,而在其他移民眾多的城市也有類似的變體。這反映了英國社會
A.開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特征 B.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認同
C.生活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 D.移民文化逐漸趨于主流化
二、材料分析題
視角一 人口問題與人口移民
13.(2022·浙江·校聯考二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自17世紀初開始,歐洲移民和非洲裔強制移民源源不絕地到來,并在這里扎根生息,使北美變成一個多種族社會。這種人口流動,不僅加速了大陸的開拓,而且加強了各地的聯系,推動了共同意識體的形成。到18世紀,造就了一個不同于歐洲任何單—民族的新人種——“美利堅人”,他們根據新的原則行事,有新的思想,他們為平等權利而抗爭,有朝一日會在世界上引起巨大的變化。但構成“美利堅人”的主體仍然是英格蘭裔居民,英裔居民逐漸使種族主義更多地進入北美居民文化心理的深層結構之中。
——李劍銘《美國殖民地時期的人口變動及其意義》
材料二 所謂“新經濟論”,是美國《商業周刊》1996年12月30日發表的一組文章中提出來的。文章指出,“新經濟是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場為基礎的經濟”,“新經濟概念并不意味著通脹的消亡和永遠不會再出現表退,也并不意味著經濟周期已經不再存在。”
——陶德言《美國“新經濟”》
(1)根據材料一,指出“美利堅人”形成過程中的主要來源,結合所學分析這一“新人種”形成對北美(美國)社會發展產生的歷史影響。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寫出克林頓時期利用“全球化大市場”發展美國經濟的舉措,從經濟角度,闡釋“新經濟”時代的美國仍然存在“舊社會”現狀。
視角二 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
14.(2022·湖北武漢·統考模擬預測)自古以來,人們在不斷遷徙中求生存、謀發展,并在遷徙過程中逐漸創造了地域文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公元2世紀,亞歐大陸偏北地區生活著眾多的游牧民族,3——6世紀,亞歐游牧部落開始了新一輪的大遷徙。在中國,匈奴人逐步內遷,轉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此后,鮮卑人、氐人和羌人連漸遷徙到中原,形成中國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部分北方人民因戰亂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在歐洲,日耳曼人滅亡了西羅馬帝國。7世紀起,阿拉伯人勢力擴大,建立起阿拉伯帝國。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
材料二 18世紀中后期,英國殖民者來到澳大利亞。最初,英國將澳大利亞作為流放罪犯的場所。19世紀,英國殖民者在澳大利亞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場。1851年,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金礦,采礦業迅速發展起來。1788年英國庫克船長在悉尼登陸時,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萬人,500個左右的部落,人們從事狩獵和采集,通過以群體的家族集團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紀中葉,澳洲土著只剩下5萬多人,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
——摘編自《澳洲土著民族的歷史與現狀》等
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葡萄牙、英國、美國等國的殖民者往往迫使華工簽署契約,讓華工以未來若干年工資支付運輸費用。中國東南沿海的窮苦百姓,或是因為生活所迫,或是被誘騙、綁架成為苦力。據1939年版的《加州志》載:“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區……在未開墾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保值糊口。及1870年,中國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漳鐵路后,又接受低工資擔任開墾三角洲地區的工作。他們推著單輪車筑起堤防,逐漸全部四十二萬五千英畝水草叢生的沼澤地被開拓了。”
——摘編自楊國標、劉漢標、楊安堯《美國華僑史》等
材料三 自俄烏軍事沖突爆發以來,短短三周多時間,波蘭首都華沙已經涌入超過30萬烏克蘭難民。而這座城市本身只有約180萬居民。據聯合國難民署數據,整個波蘭在三周內(截止3月17日)已接納超過200萬烏克蘭難民。其中大部分人目前仍在波蘭境內。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亞歐游牧民族的大遷徙產生了哪些影響?
(2)根據材料二,概括英國殖民澳大利亞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晚清時期華工出國的歷史背景和近代留美華人的歷史貢獻。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難民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為保護難民的基本人權,國際社會已經有了哪些努力?
參考答案
視角一 人口問題與人口移民
1.B
【詳解】《關于非洲難民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約》屬于區域性的公約,它是在聯合國有關公約的基礎上,對難民問題的進一步擴展和細化,B項正確;早在1951年聯合國通過的《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中就明確了難民的定義,排除A;“世界難民日”是在2000年12月4日的聯合國大會的決議中規定的,排除C項;題干內容符合聯合國公約精神,排除D。
2.C
【詳解】大量德意志人進入西德能夠為西德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實際上有利于西德戰后的經濟重建,故選C;材料反映的是對德意志人的驅逐,不是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排除A;材料不能體現西德與東歐的對峙,排除B;材料反映的矛盾應該是德意志人與東歐諸國的矛盾,不是德國民族矛盾,排除D。故選C。
3.A
【詳解】由題干可知,歐美和大洋洲這些發達國家每10年的人口增長率為915%,而不發達國家所在地區人口的增長率為6%,說明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是成正比的,故選A;材料沒有涉及政治穩定、產業革命、和平的信息,排除BCD。
4.A
【詳解】1958年,由于1953-1957年“一五”計劃的實施,優先發展重工業導致城市人口激增,所以造成城市糧食供應受到影響,所以對城市人口加以限制,A項正確;新中國成立后,農業技術有了較大進步,解放了一部分農村勞動力,與題目信息不符,排除B項;人民公社體制的建立主要強調農村經營方式的集體化,與限制人口遷移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經濟建設的加快,城市化進程加快,造成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出現人和糧食的矛盾,所以限制人口遷移,該項說法不符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
5.A
【詳解】根據《1940-1975年由各國流向歐洲的移民》示意圖可知,移民主要來自南亞、東南亞和非洲大陸等地區;根據材料時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西歐經歷了二戰的破壞,急需大量勞動力以促進經濟恢復,①③說法正確,所以A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歐的吸引力在于克服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說法錯誤;根據圖示可知,這一時期勞動力的涌入地區主要是西歐。②④說法錯誤,所以BCD錯誤。
6.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人口遷移研究方法呈現出新舊并存的特點,新研究方法注重“人類學方法、時間縱向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統”,呈現社會化趨勢,B項正確;美國在人口遷移研究方法上仍使用傳統方法,排除A項;材料沒有存在傳統研究和新研究方法的比較,無法得出新方法的優勢明顯,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呈現多元化趨勢,排除D項。故選B項。
視角二 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
7.C
【詳解】依據材料“來自德國有猶太血統的知識難民在美國面臨失語性問題……利用學到的英語技能和特殊手藝廣泛接觸美國各階層,但他始終保持著對德語深深的感情”,可以看出知識難民在美國遇到了文化障礙,但是為了生存,不得不學習新的語言,體現了人口遷徙下的文化交融與認同,C項正確;“沒有基本的國民權利”,表述絕對,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文化的交融與認同,并未涉及美國的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特征,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法西斯主義實行的恐怖獨裁統治,排除D項。故選C項。
8.B
【詳解】①處于1900年左右,美國正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經濟飛速發展,移民人數達到高峰;②處于1930年左右,正值美國的經濟大危機,移民人數跌至低谷,B項正確;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是二戰后,一戰是1914—1919年,排除A項;美蘇冷戰是1947—1991年,排除C項;二戰是1939—1945年,排除D項。故選B項。
9.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美國的影視作品、著作、飲食等在美國非常流行,而且歐洲優秀人才大量去往美國,這說明美國對歐洲影響很大,深入歐洲,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到歐美關系以及歐美合作,排除A、B項;材料并未涉及到經濟領域的市場爭奪,排除C項。故選D項。
10.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移民人數迅速增加并呈現出繼續增加的趨勢,B項正確;ACD都是移民人數不斷增加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D項。故選B項。
11.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2020年出現了一個生育小高峰,結合所學可知,2019-2020年的新冠疫情影響,人們居家辦公,有益于培養人們感情,促進生育,D項正確;國際關系與人口增長沒有直接的聯系,排除A項;材料中未涉及經濟發展的狀況,排除B項;“持續”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
12.A
【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多文化倫敦英語”是西印度、南亞和本土英語的混合體,西印度、南亞等移民來到倫敦或者其他城市時,移民所說的英語和本土英語融合,就產生了這種“混合體”,反映了英國社會開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特征,A項正確;文化認同是一種群體文化認同的感覺,是一種個體被群體的文化影響的感覺,與材料強調“多文化倫敦英語”不符,排除B項;生活價值觀念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及觀點,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在英國,主流文化還是英國本土文化,不會是移民文化,排除D項。故選A項。
視角一 人口問題與人口移民
13.(1)來源:歐洲移民和非洲移民(黑人奴隸)。
影響:加速了北美大陸的開拓及經濟、社會發展;為北美獨立戰爭和美國的成立奠定基礎;滋生并固化了種族主義與種族歧視。
(2)舉措: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召開亞太組織西雅圖會議,發表《經濟展望聲明》,提出大家庭精神。
現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沒有改變;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仍然存在;壟斷資本依然居支配地位,左右國家政策;美國社會依然是一個貧富分化的兩極社會。
【詳解】(1)來源:根據材料“自17世紀初開始,歐洲移民和非洲裔強制移民源源不絕地到來,并在這里扎根生息,使北美變成一個多種族社會。”可分析出歐洲移民和非洲移民(黑人奴隸)。影響:由材料“這種人口流動,不僅加速了大陸的開拓,而且加強了各地的聯系,推動了共同意識體的形成。”可知加速了北美大陸的開拓及經濟、社會發展;根據材料“他們根據新的原則行事,有新的思想,他們為平等權利而抗爭,有朝一日會在世界上引起巨大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為北美獨立戰爭和美國的成立奠定基礎;根據材料“英裔居民逐漸使種族主義更多地進入北美居民文化心理的深層結構之中。”可分析出滋生并固化了種族主義與種族歧視。
(2)舉措:結合所學知識,克林頓時期利用“全球化大市場”發展美國經濟的舉措有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召開亞太組織西雅圖會議,發表《經濟展望聲明》,提出大家庭精神。現狀:根據材料“新經濟概念并不意味著通脹的消亡和永遠不會再出現表退,”可分析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沒有改變;根據材料“也并不意味著經濟周期已經不再存在。”可分析出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仍然存在;結合所學知識,壟斷資本依然居支配地位,左右國家政策;美國社會依然是一個貧富分化的兩極社會。
視角二 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
14.(1)影響:促進民族交融,開發了中國江南地區;滅亡西羅馬帝國,促進民族文化發展;建立新興國家。
(2)特點:持續時間長;規模不斷擴大;種族滅絕;經濟掠奪;移植本國生產方式;文化殖民。
歷史背景:黑奴貿易受到限制;西方國家工業革命對勞動力需求增加;世界市場逐步形成;晚清政府腐朽無能,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被迫簽訂《北京條約》;人民生活困苦,難以維持生計;中國經濟落后,就業困難。歷史貢獻:推動美國西部地區大開發;為美國工業發展提供廉價勞動力,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傳播了中華文化;為后來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3)原因:政治原因和種族迫害;戰爭;自然災害等。1950年,聯合國成立難民署,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1951年,聯合國制定《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了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2000年,聯大規定每年的6月20日為“世界難民日”。
【詳解】(1)影響:根據“鮮卑人、氐人和羌人連漸遷徙到中原,形成中國北方的民族大交融……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得出促進民族交融,開發了中國江南地區;根據“日耳曼人滅亡了西羅馬帝國”得出滅亡西羅馬帝國,促進民族文化發展;根據“阿拉伯人勢力擴大,建立起阿拉伯帝國”得出建立新興國家。
(2)特點:根據“ 18世紀中后期,英國殖民者來到澳大利亞”“1851年,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金礦”得出持續時間長;根據“到了19世紀中葉……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得出規模不斷擴大;根據“澳洲土著只剩下5萬多人”分析得出種族滅絕;根據“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場”得出經濟掠奪;根據“采礦業迅速發展起來”分析得出移植本國生產方式;根據“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得出文化殖民。歷史背景:根據所學可知,工業革命后,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根據“葡萄牙、英國、美國等國的殖民者往往迫使華工簽署契約”,結合所學,得出西方國家工業革命對勞動力需求增加;世界市場逐步形成;根據“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得出晚清政府腐朽無能,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被迫簽訂《北京條約》;根據“國東南沿海的窮苦百姓,或是因為生活所迫”得出人民生活困苦,難以維持生計;中國經濟落后,就業困難。歷史貢獻:根據“逐漸全部四十二萬五千英畝水草叢生的沼澤地被開拓了”得出推動美國西部地區大開發;根據所學,還可從為美國工業發展提供廉價勞動力,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傳播了中華文化;為后來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等角度總結回答。
(3)原因:根據“俄烏軍事沖突爆發”得出戰爭;根據所學,還可從政治原因和種族迫害、自然災害等總結回答。努力:根據所學,可列舉1950年,聯合國成立難民署,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1951年,聯合國制定《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了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2000年,聯大規定每年的6月20日為“世界難民日”等史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觉县| 舟山市| 南投市| 苗栗市| 汤原县| 广德县| 洮南市| 米脂县| 宜春市| 余姚市| 大方县| 页游| 宣城市| 宝兴县| 宿州市| 修文县| 仲巴县| 枞阳县| 临安市| 碌曲县| 镇江市| 江都市| 抚宁县| 壤塘县| 英山县| 聊城市| 广宗县| 两当县| 油尖旺区| 什邡市| 昌邑市| 通辽市| 丰都县| 益阳市| 离岛区| 土默特左旗| 卓尼县| 翁牛特旗| 长岭县| 徐汇区| 康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