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熱點01 中西文明交流互鑒與文明發展-高考歷史專練(新高考專用)(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熱點01 中西文明交流互鑒與文明發展-高考歷史專練(新高考專用)(含解析)

資源簡介

熱點01 中西文明交流互鑒與文明發展
【熱點背景】
2022-06-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年6月13日第2425期 作者:董欣潔(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史學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
【材料原文摘引】
從唯物史觀的視野出發,文明是人類的社會實踐成果。文明、社會和國家的概念實際上是分別從人的實踐性、群體性和階級性的角度描述階級時代以來不同群體的現實發展。文明自產生開始,其核心問題就是如何使其成果不斷再生產,如何使人本身存續并不斷擺脫被異化狀態,獲得平等權利和自由發展。人類文明的發展,是生產和交往兩種基本要素協同作用的結果。文明的交往或者說交流互鑒,是人類社會實踐成果的交流互鑒,其意義在于通過相互切磋、學習和比較,辨其同異,進而形成新的認識和新的成果。因此,文明的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深度解讀】
開展豐富多彩的交往活動
  中華文明具有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發展史,具有博大精深的成果寶庫,圍繞文明的核心問題,形成了陰陽、天人、體用、善惡、因革、夷夏、知行、有無、名實、義利、理欲等眾多相互對應的概念范疇和分析框架。粗略而言,中華文明在本根論上側重于天人合一、知體知用、知常知變;在認識論上偏重樂觀主義、重視知行合一;在方法論上強調格物致知、實事求是;在國家組織形式上長期實行大一統政治,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國家治理宗旨上提倡民本思想、“民貴君輕”;在價值判斷標準上崇尚仁義和正義、追求和合大同。歷史地看,這些基本形態也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成了中華文明的底蘊、積淀和“家底”,促使中華文明表現出堅韌性、連續性、凝聚性、能動性、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突出特點。
  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與世界各地區、各文明開展了動態的、廣泛的、豐富多彩的交往活動。在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漫長的物質交往、精神交往中,前述這些基本形態往往能夠發揮巨大的同化和創造力量,這在中華文明與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鑒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佛教融入中華文明
  古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后,佛教的六道輪回、因果報應和神不滅等觀念,與中國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在學術義理和社會秩序影響等方面發生了激烈論辯,佛教一度被斥為“外國夷狄之教”。不過,儒釋道三家學說在長期互鑒中逐步加強了相互吸收融合,出現了主張儒釋道三教義理各有所長、應當調和“均善”的觀點,認為“萬象森羅,不離兩儀所有;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佛教文化逐漸被吸收融入了中華文明的基本形態。
  佛教入華后,雖然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時期出現過“三武一宗”抑佛現象,但并未發生過與宗教相關的戰爭,而且演化出了包括“性、相、臺、賢、禪、凈、律、密八大宗派”在內的許多派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和佛教理論,并進一步傳播到東亞和東南亞等地,成為封建農本經濟下文明互動的典范。趙樸初指出:“作為燦爛的民族古典文化的絢麗花朵,作為悠久的東方精神文明的巍峨豐碑”,“存在了將近兩千年的中國佛教”,“論它的典籍文化,論它的成績經驗,論它的國際影響,無論作為宗教或學術來看待”,“在全人類的文化發展和文明進步的歷史中都有不容忽視的地位”。
  “師夷長技以制夷”
  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鑒更為復雜。中華文明接觸到所謂的“西學”,可以追溯到明末基督教入華時期傳入的學術。16世紀末以來,中西文明能夠開展較為平等的交流。徐光啟等人從濟時利民的實用宗旨出發,提出“參用西法”以使“會通歸一”,“镕彼方之材質,入大統之型模”等論斷。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開始以后,資本主義國家無限追求利潤、擴張市場,資本主義工業國剝削掠奪封建農業國,帝國主義列強國家間的矛盾斗爭成為全球文明互動中的主要現象。19世紀中期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表現出來的侵略性和暴力性,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從抵御西方列強侵略、“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出發,積極呼吁、提倡社會變革。1842年底刊刻問世的《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論斷。曾紀澤針對當時傳統士大夫“守其所已知,拒其所未聞”的現象,鮮明地提出“就吾之所已通者擴而充之,以通吾之所未通”。到了20世紀初,梁啟超已經指出:“吾不患外國學術思想之不輸入,吾惟患本國學術思想之不發明”,“不然,脫崇拜古人之奴隸性,而復生出一種崇拜外人蔑視本族之奴隸性,吾懼其得不償失”。這顯然是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內含的“歐洲中心論”的警惕和對中華文明自新的提倡。
  在20世紀上半期中國社會復雜困難的情況下,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人類社會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社會主義文明形態,被剝削被壓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人民都受到了鼓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實踐性、辯證性和人民性,推動階級斗爭理論和社會形態理論迅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華文明的基本形態吸收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迸發出強大的創新力量,促使中華民族實現了有史以來最廣泛而深刻的文明自新。
  創造中華文明新形態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更是中華文明自我更新的創造性實踐,解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面臨的任務。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開始,中華文明在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徹底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消滅了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剝削壓迫制度,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通過人口規模巨大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與實踐,重新定義了人類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發展原則、戰略安排,極大地發展了生產力,也極大地擴展了人本身的發展權利,這是人類現代化史和文明史上的創舉。
  中國現代化新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新形態,使廣大人民與國家、社會的利益實現了自文明產生以來程度最高的一致性,為解決文明的核心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具體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專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機統一;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在內部社會交往中實行全過程人民民主,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外部交往中奉行獨立自主、和平互利平等原則,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為人類文明擺脫貧困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文明發展趨向上從人類共同利益出發,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新形態是中華文明基本形態的傳承與升華。
  譜寫文明交流互鑒新篇章
  明末基督教入華時期的耶穌會會士意大利人利瑪竇,對中華文明愛好和平、不尚侵略、宗教信仰自由的印象非常深刻,并將之與當時歐洲的狀況進行了比較。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引用利瑪竇日記寫道:在中國這樣“一個幾乎可以說其疆域廣闊無邊、人口不計其數、物產多種多樣且極其豐富的王國里……他們完全滿足于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并不熱望著征服。在這方面,他們截然不同于歐洲人;歐洲人常常對自己的政府不滿,垂涎其他人所享有的東西。現在,西方諸國家似乎已被稱霸世界的念頭消磨得精疲力竭”。從歷史長河和全球視野來看,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構成了中國與世界開放互動的交往圖景,在不斷豐富自身內涵的同時,也為人類文明的和平發展譜寫了嶄新的篇章。
  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豐富內容,充分說明了文明的交往要素在人類歷史和現實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生產的實際發展水平是其發揮作用的前提與保障。人類文明歷程作為人的能動的生活過程,其歷史和現實發展是統一性和多樣性、連續性和階段性的辯證統一。運用生產和交往兩個基本要素對文明做“歷史的分析”,將有利于我們把握人類各種文明的具體內容、階段、過程和整體面貌。積極發展現實的生產力和交往力,將推動中華文明實現持續、良性和能動發展,從而更好地維護人類文明的和平進步。
視角一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1. 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
(1)魏晉南北朝,佛教盛行,逐漸同儒學和道教相融合。
(2)隋唐時期,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中國化。
(3)兩宋時期,佛教由盛轉衰,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2. 影響:(1)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文學藝術、繪畫建筑、音樂和禮儀習俗等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2)對中國人的傳統思維具有啟迪作用。
(3)中國的建塔造像藝術就是佛教藝術的體現。
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是中國佛教藝術的結晶。
2. 明朝末年,利瑪竇等帶來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1)徐光啟、李之藻、方以智等人主張會通中西文化。
(2)《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譯著相繼介紹到中國。
(3)17世紀,清政府采用太陽歷,任命湯若望、南懷仁等主持欽天監工作。
3. 鴉片戰爭后,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傳統文化受到空前沖擊。
(1)洋務運動時期 1862年,設立京師同文館;選派留學生,如嚴復、詹天佑等)。
(2)1868年,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創辦,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由政府創辦的西書翻譯機構。
(3)龔自珍、林則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提倡“經世致用”,御侮強國。
(4)康有為、梁啟超等宣傳維新變法思想,推動了戊戌變法的展開。
(5)新文化運動,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宣傳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后來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力求解決中國問題。
二、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
(一)對亞洲的影響
1. 前4世紀至3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
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如朝鮮諺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
2. 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朝鮮、日本等國的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
3. 佛教經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促進了各國佛教的發展。
4. 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效仿唐朝。
(1)朝鮮的政治體制基本模仿中國。
(2)646年,日本開始大化改新,推行的班田制、租庸調制以及中央集權制,都以唐制為藍本。
(3)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其科舉制跟中國基本相同。
5. 15世紀,華僑下南洋,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
6. 鄭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國文化對亞非各國的影響。
(二)對歐洲的影響
1. 四大發明,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對歐洲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1)造紙術推動了歐洲書寫材料的變革,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
(2)火藥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為資產階級戰勝封建主義創造了條件。
(3)指南針促進了遠洋航行,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
(4)印刷術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歐洲的思想解放。
2. 16一18世紀,孔子思想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在歐洲出現了“中國熱”。
3. 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
視角二 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
一、古代西亞文化
1. 文字 蘇美爾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和波斯人都使用這種文字。
2. 文學 《吉爾伽美什》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詩。
3. 建筑和藝術 有蘇美爾人的泥偶雕像,亞述帝國的王宮,波斯王宮等。
4. 法典 古巴比倫王國編撰《漢謨拉比法典》
作用:反映了古巴比倫王國的各種情況,是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的重要資料。
5. 科技 星期制度起源于古代西亞。
二、古代埃及文化
1. 文字 使用象形文字,約形成于前4世紀末,使用到4世紀。它為以后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礎。
2. 文學 有神話、詩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
3. 建筑藝術 金字塔,獅身人面像以及卡爾納克神廟。
4. 科技
(1)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是目前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歷的基礎。
(2)醫學發達,防腐技術高超,“木乃伊”的制作。波斯帝國宮廷中有埃及醫生。
三、阿拉伯文化
1. 背景:(1)7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興起,到8世紀已經征服從西班牙到印度北部的地區。
(2)阿拉伯人繼承和融合了古代埃及、西亞、希臘、羅馬以及印度等地的文化遺產,創造了阿拉伯文化。
2. 文學 “懸詩”盛行,散文故事集《天方夜譚》。
影響:在中國廣為流傳;對西歐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終成眷屬》等都有影響。
3. 科學 (1)數學 伊本 穆薩的《積分和方程計算法》,把代數學發展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2)天文學 白塔尼證明了發生日環食的可能性,他的《薩比天文歷表》對歐洲天文學產生很大影響,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
(3)醫學 伊本 西那的《醫典》是一部醫學百科全書,傳入歐洲后長期被作為醫學的教科書。
(4)傳播 古印度的數字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
四、古代希臘文化
1. 概況:以巴爾干半島為中心區域;前五世紀至前四世紀上半葉被稱為“古典時代”,文化高度發展。
2. 哲學 (1)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被稱為“三大哲人”,他們創立了古代的系統哲學。
(2)柏拉圖,發展了幾何學,為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奠定了基礎。
(3)亞歷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對歐洲科學知識系統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2. 文學
(1)《荷馬史詩》(即《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成為后世西方文學創作的源泉。
(2)戲劇,是希臘文學的最高成就。
埃斯庫羅斯被稱為“悲劇之父”,代表作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阿里斯托芬被稱為“喜劇之父”,代表作是《鳥》。
索福克勒斯,代表作是《俄底浦斯王》。
3. 雕塑和建筑藝術 米隆的《擲鐵餅者》,帕特農神廟。
4. 史學
(1)希羅多德的《歷史》開創了敘事體的撰史體裁,被稱為“史學之父”。
(2)修昔底德,著有《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五、古羅馬文化
1. 法侓
(1)成就:約前450年,《十二銅表法》制定,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
(2)評價: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契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為后來公民法的基礎。
2. 文學 盧克萊修、西塞羅和維吉爾是三大代表。維吉爾寫有史詩《伊尼特》。
3. 史學 李維《羅馬史》,塔西佗《編年史》。
4. 建筑 有萬神殿、大競技場(圓形劇場)等。
5. 歷法 凱撒時期制定的儒略歷后來成為世界通用的公歷。
六、中古西歐文化
1. 背景:(1)481年,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了法蘭克王國等封建國家。
(2)496年,法蘭克國王克洛維皈依基督教,賦予基督教會多項特權。
(3)756年,國王丕平把羅馬周圍地區交給教皇統治,“教皇國”建立。
(4)歐洲逐漸形成了王權與教權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2. 特點:基督教信仰成為西歐的文化符號,基督教會控制著西歐社會的精神生活。
3. 影響:(1)對西歐的文學藝術有重要影響。如宗教神話、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
(2)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準備了思想文化基礎。
七、拜占庭、俄羅斯文化
1.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
2. 1054年,基督教會正式分裂為兩派:天主教和東正教(正教)。
東正教是拜占庭帝國的國教,君士坦丁堡是東正教的中心。
3. 特點:繼承吸收,融匯貫通。(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融匯了基督教文化和西亞北非的東方文化)
4. 表現:(1)法律 查士丁尼在位時編撰《羅馬民法大全》,使羅馬法形成完整體系。
(2)建筑 圣索菲亞大教堂及其“穹窿頂”。
5. 三個年代:9世紀,古羅斯國家建立。13世紀,基輔羅斯被蒙古征服,后莫斯科公國興起。16世紀初,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建立。
6. 10世紀中葉,基輔羅斯的統治者皈依基督教,進入基督教文化圈。
7. 拜占庭帝國滅亡后,東正教的中心轉移到俄羅斯。東正教逐漸成為專制君主統治國家的工具,對俄羅斯產生了深遠影響。
八、古代印度文化
1. 范圍:包括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地。
2. 背景:約前1500年,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逐漸建立一系列國家。
3. 思想:(1)出現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嚴格規定社會等級制度。
(2)前6世紀,佛教形成,提倡“眾生平等”和忍耐順從。
(3)4世紀時,印度教開始興起,后發展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
4. 文學 有《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部史詩。
5. 藝術 佛塔、石柱、石窟都是佛教藝術。如阿旃陀石窟。
6. 數學 發明“阿拉伯數字”和十進位計算法。
7. 傳播 (1)公元前后,開始傳播到東南亞,對東南亞產生廣泛影響。
(2)佛教文化、巴利文對東南亞社會產生重要影響。如緬甸的吳哥窟。
九、古代朝鮮和日本文化
1. 背景:約前五世紀,朝鮮出現了青銅器,稍后有了鐵器。676年,朝鮮半島初步實現統一。
2. 科技和文藝 (1)634年修建了瞻星臺;12世紀完成《三國史記》是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正史;13世紀開始使用金屬活字印刷。
(2)創制了本民族文字“諺文”。音樂歌舞出名。
3. 中朝聯系
(1)佛教、道教和儒學都從中國傳入朝鮮,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2)漢字在朝鮮半島長期使用,朝鮮樂舞傳到中國中原地區。
4. 日本文化
(1)思想 約9000年前,日本神道逐漸發展。12世紀后,武士道逐漸形成。
(2)文學 詩歌集《萬葉集》和小說《源氏物語》享譽世界文壇。
(3)建筑和藝術 法隆寺;大和繪和浮世繪;茶道。
5. 中日交往 9世紀形成了“假名文字”;中國的制度、儒學、佛教等影響了日本文化的發展。
十、美洲印第安文化
1. 印第安人培育出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南瓜、甘薯、辣椒、可可和煙草等農作物。
2. 三種代表文化: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
3. 宗教上,多神崇拜,都建造了金字塔。瑪雅人創拜自然神,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太陽神。
4. 3—10世紀,瑪雅文明達到高度繁榮。表現:創造了象形文字,發明了“瑪雅歷”,創造出20進位法。
5. 12世紀后,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的文化走向繁榮。
(1)阿茲特克人 使用圖畫文字,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銀首飾。
(2)印加人 建造太陽廟,能使用麻醉劑,制定了太陽歷和太陰歷。
6. 16世紀后,印第安文化急劇衰亡。原因: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
一、單選題
視角一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1.(2022·浙江杭州·學軍中學校考模擬預測)西晉王衍擅談玄學,自比子貢,及為石勒所殺,將死,顧而言曰:“嗚呼,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顧炎武對此評論說:今之君子得不有愧乎其言 由此可知,顧炎武( )
A.呼吁知識分子反清復明 B.主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C.反對王陽明的心學理論 D.倡導經世致用的思想
2.(2022·海南·統考模擬預測)在古代中國,青銅器既是能夠上通天地鬼神的宗教禮器,亦是受命于天的神圣象征。中國歷朝歷代的君王將青銅器視作國之重器,而金石收藏與研究自宋代以來就成為了文人社會的重要傳統。這主要反映出中國古代( )
A.封建正統思想根深蒂固 B.注重禮樂文化傳承
C.長期受到宗教信仰束縛 D.青銅鑄造長期繁榮
3.(2022·廣東廣州·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校考模擬預測)宋徽宗時期,知樞密院事鄭居中等奉敕編訂了一部國家禮典——《政和五禮新儀》,其中除了有皇族和王公大臣儀制等內容以外,還首次出現了庶人婚儀、冠儀和喪儀等內容。這說明宋代
A.官方推動禮儀文化向民間發展 B.封建婚嫁禮儀逐漸平民化
C.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已約定俗成 D.儒家綱常倫理的思辨化
4.(2022·湖北宜昌·宜昌市夷陵中學校考模擬預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不周山、后羿射九日等中國遠古神話故事共同反映了中華先民(  )
A.原始的天人感應理念 B.與自然抗爭的不屈精神
C.豐富的宗教思想觀念 D.已萌發最早的民本思想
5.(2022·湖北武漢·統考模擬預測)利瑪竇來華后著儒服行儒禮,他帶來的奇器和科學知識吸引了一大批士紳,平均每日來訪者多達20余人,他在寫給西方教會的信中說“派往中國的傳教士應該具有才能,因為我們所要接觸的都是智慧高強而學問淵博的人”。這反映了當時
A.西學傳播遭到強烈抵制 B.西學東漸推動社會轉型
C.東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 D.東西文化的巨大差異性
6.(2022·山東泰安·統考模擬預測)2015年2月到6月,貴陽孔學堂與國際多媒體文化協會合作,發起面向全球漫畫藝術家征集"孔子與中國”漫畫大賽活動。短短的四個月內,“孔子與中國”漫畫大賽組委會就收到了來自全球67個國家和地區的1120幅作品。這反映出當前
A.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
B.世界文化的趨同化趨勢加強
C.儒學引領世界藝術發展價值走向
D.世界科技文化發展日新月異.
7.(2023·江蘇·模擬預測)黃宗羲強調“學問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為真”,批評那些不讀書的心學家和讀死書的理學家“天崩地解,落然無與吾事”。 同時,他認為“致良知”的“致”字即是“行”字,“致良知”便成了“行良知”。由此可見,黃宗羲
A.強調讀書目的是探究萬物 B.否定了王陽明的心學思想
C.注重倫理道德的教化功能 D.具有明顯的經世致用意識
視角二 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
8.(2022·湖北武漢·統考模擬預測)日耳曼統治西歐之后,創造了基督教的神學觀,古希臘,羅馬文化被視為“異教”訓以拋棄。在公元8~10世紀的百余年中,阿拉伯世界出現了一場有組織的翻譯古希臘、羅馬文化典籍的運動,大量相關典籍以阿拉伯語的形式保存了下來。據此可知,該運動( )
A.表明阿拉伯與西方文化同根同源 B.體現了中古阿拉伯文化領先世界
C.對歐洲文明的存續產生深遠影響 D.加速了對被征服地區文化的吸收
9.(2022·福建廈門·統考模擬預測)在古雅典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名著《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俄狄浦斯從小遠離雙親,成年后從神諭中得知自己命中注定殺父娶母,他奮起抗爭,卻終究未能掙脫命運的枷鎖;最后他刺瞎雙眼,自我放逐。由此可見,該作品青史留名的主要原因是
A.強調了倫理觀念 B.開創了浪漫主義
C.批判了神明權威 D.彰顯了人文精神
10.(2022·北京東城·統考二模)對下列一組圖片解讀正確的是( )
《查士丁尼法典》(手抄本) 《羅馬民法大全》(17世紀印刷) 皇帝查士丁尼頒布羅馬法典(拉斐爾所作壁畫)
A.對研究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有重要價值
B.史學家研究羅馬法時必須要參閱的文獻史料
C.法學家的活動推動羅馬法發展和進一步傳播
D.體現了羅馬法從習慣法到成文法的演變過程
11.(2022·湖南衡陽·統考二模)明清時期基督教入華,不僅具有宗教傳播的意義,而且也是中西文化雙向交通的肇始。而當時傳教士的文獻不只是翻譯,而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一一譯述。這
A.體現了彌合文化差異的努力 B.反映了中西交流的不斷深化
C.推動了基督文化在華的普及 D.沖擊了廣大民眾的傳統意識
12.(2022·江西宜春·統考二模)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在永恒的追求外物本質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會了對命運的追尋、對智慧境界的向往和對人性的多角度追求。這表明古希臘
A.創造了輝煌的文化 B.哲學發展有永恒性
C.具深厚的人文意蘊 D.自然哲學不斷發展
13.(2022·山東德州·校考模擬預測)如表所列條文內容可主要用于研究,古巴比倫的
法律文獻 條文內容
《漢謨拉比法典》 如果一個人租用一頭牛,租期為1年,他應該將“拉梨臂”公牛的租金4石(約合1200升)大麥稱出。.他要向牛的主人稱出3石大麥,作為拉兩邊的公牛的租金。
如果一個人把一頭牛作為(債務)抵押物,扣押了,他應該稱給(牛的主人)三分之一馬那(約等于500克)銀子(作為牛價)。
古巴比倫時期的《耕牛租賃法典》 由承租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耕牛的損失,承租人負相應的責任;如果耕牛由于生病、被獅子咬死等人力無法避免的損失出現時,那么承租人不用負任何責任,損失由出租人自行承擔。
A.耕作方式 B.貨幣體系 C.契約意識 D.租佃關系
14.(2022·湖南岳陽·統考模擬預測)亞里士多德認為,政治家必須從現實條件出發尋求同它相適應的最良好政體。他通過對一百多個希臘城邦的政治體制進行調查,將政體分為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共和政體、平民政體等六大政體,其中每一種又有多種具體形態。這反映出古代希臘
A.城邦獨立自治特點 B.以民主政體為主流
C.哲學服務現實政治 D.文化上的理性精神
二、材料分析題
視角一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15.(2022·重慶·統考三模)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胡人政權為了爭取成為中華王朝而采用了中國政治制度,這個政治的因素,毫無疑問是五胡十六國時代胡人民族集團主動漢化的最重要的原因。……胡人民族集團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并統治中原地區,結果是讓胡人社會自身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實現政治制度上的中華王朝化、文化制度上的儒學化,經濟形式上的定居農業化和社會組織上的地緣化。五胡十六國時代之后,曾為中華帝國之強敵的匈奴以及氐、羯,再也沒有作為一個民族集團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羌變成了一個小民族集團,鮮卑也在進入隋唐時期后逐漸消失。……歷史上非漢民族集團的漢化,不僅證明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同時也證明了中華文化自身原本沒有“民族”屬性,它的門戶始終是向著所有人敞開的。
材料二: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民族主義思想家們提倡民族主義的目的,始終集中于建設“中華民族”這一點上。為了達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目的,首先提出了建設漢族單一民族國家的“小中華民族思想”。然而當意識到中華民國應該繼承清王朝的疆土與屬民時,他們的民族主義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經過提倡“五族共和”的階段,最后落實到建設“大中華民族”,即同化中國所有民族集團建設一個中華民族上。“大中華民族”是被作為實現國民統合的象征而提出的,目的是要建設“民族國家”,這就是所謂的“國族”,共內涵已經超載了“民族”的層次而具有“國民”的性質。
——以上均摘編自王軻《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五胡十六國時代”的“胡人政權”“質變”的表現,并分析其歷史意義。
(2)根據材料二概述孫中山“中華民族思想”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其原因。
(3)綜合上述兩則材料,談談你對民族國家的認識。
視角二 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
16.(2022·湖北武漢·統考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是土著古代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這為歐洲文化與土著文化的融合打下了厚實的基礎,為新型文化的孕育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西班牙殖民者和移民在與土著文化的接觸中有意無意地或好意惡意地表現出了某種親和性。這大大推動了歐洲文化與土著文化的融合,促進了新型文化的形成。而新型文化的發展又得益于市鎮的建立和發展、經濟(特別是礦業經濟)的發展和天主教會的務力。市鎮構成了吸引、傳播歐洲文化的中心和歐洲文化與土著文化交融的中心。經濟的發展為新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天主教會傳教士積極移植西班牙文化,開辦學校設立圖書館,引進印刷機,傳播歐洲文化。他們又對土著歷史和文化、習俗、語言進行深入研究,為繼承拉丁美洲古代文化遺產做出了特殊貢獻,因此,可以說他們是新興文化發展的主要支持者和推動者。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對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新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做出了貢獻。移斯林建筑風格(亦稱穆德哈爾風格)、中國建筑材料非洲音樂舞蹈、荷蘭的哲學思想、意大利的繪畫、法國的啟蒙思想和文學、美國的政治思想和獨立意識等,豐富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新型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內容。
——摘編自《拉丁美洲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洲新型文化的特點并分析其出現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對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認識。
參考答案
一、單選題
視角一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1.D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顧炎武用西晉王衍空談誤國的例子提醒知識分子“今之君子得不有愧乎”,是在反思明朝滅亡的原因,主張經世致用,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反清復明,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內容,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空談誤國,沒有反對王陽明的心學,排除C項。故選D項。
2.B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可以,青銅器作為宗教禮器文化象征,受到歷代君王及文人的追捧,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我國古代注重禮樂文化傳承,B項正確;材料與封建正統思想無關,排除A項;受到宗教信仰束縛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D項錯在“長期繁榮”,與史實不符,排除。故選B項。
3.A
【詳解】根據“知樞密院事鄭居中等奉敕編訂了一部國家禮典——《政和五禮新儀》”“還首次出現了庶人婚儀、冠儀和喪儀等內容”中得出這是由政府制定的與禮儀相關的內容,并涉及到民間的婚俗禮儀,說明官方推動禮儀文化向民間發展,A項正確;材料不僅只體現婚嫁,排除B項;“共治”說法錯誤,而是實行君主專制,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思辨化,排除D項。故選A項。
4.B
【詳解】根據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可知無論是女媧,還是大禹,還是后裔他們都在奮力的抵抗惡劣的自然條件或災難,雖然有虛構的成分,但是依然反映了中華先民與自然抗爭的不屈精神,B項正確;天人感應理念最早是由董仲舒提出,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神話傳說,并沒有反映宗教的思想觀念,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重視人民作用的民本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
5.D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由于中國有著特殊的儒家文化,與天主教教義有著天壤之別,來華傳教的利瑪竇采取適應中國文化的方式,著儒服行儒禮,以彌合東西文化的巨大差異性,達到傳播天主教的目的,D項正確;“西學傳播遭到強烈抵制”的說法過于夸張,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一度引起了部分上層士大夫的關注、學習,排除A項;當時西學東漸沒有推動社會轉型,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只是利瑪竇在中國傳教的情況,并未體現“東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排除C項。故選D項。
6.A
【詳解】根據材料“大賽組委會能夠收到來自全球67個國家和地區的1120幅作品”可知中國文化具有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A項正確;世界文化是多元的,趨同化趨勢不符合史實和現實,排除B項;孔子和中國文化具有世界影響力,但是不能說明儒學引領世界藝術價值走向,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科技的發展情況,排除D項。故選A項。
7.D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黃宗羲強調做學問要求真,反對那些不讀書的心學家和讀死書的理學家的空談。這體現了學有所用的經世致用思想,D項正確;“強調讀書目的是探究萬物”的是朱熹,排除A項;黃宗羲沒有否定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而是進一步闡發“致良知”就是“行良知”,排除B項;材料與“注重倫理道德的教化功能”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視角二 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
8.C
【詳解】阿拉伯世界翻譯古希臘、古羅馬典籍,保存了古希臘羅馬文化,對歐洲文明的存續產生了深遠影響,C項正確;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是同根同源,排除A項;材料沒有將阿拉伯地區和其它地區的文明進行對比,無法得出中古時期阿拉伯文化領先世界的結論,排除B項;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9.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俄狄浦斯雖然不能擺脫命運之神的安排,但他不惜任何代價地進行了英勇的抗爭。由此可知,古雅典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名著《俄狄浦斯王》之所以青史留名,主要原因是贊頌了人不屈不撓的積極斗爭精神,進而彰顯了人文精神,D項正確;倫理觀念不是材料強調的主旨,排除A項;啟蒙運動時期的盧梭是“浪漫主義之父”,排除B項;材料未批判神明權威,排除C項。故選D項。
10.A
【詳解】從材料中的羅馬不同時期的法律可得出,這些都對研究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有重要價值,A項正確;B項太絕對,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法律而不是法學家的活動,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習慣法,排除D項。故選A項。
11.A
【詳解】根據材料“……傳教士的文獻不只是翻譯,而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工作——譯述”,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強調了傳教士所做的“不只是翻譯”而是“創造性工作”,就是翻譯的同時,增加了主觀自身的理解和客觀需要的內容,即彌合文化差異的努力,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中西交流的不斷深化,排除B項;“推動了基督文化在華的普及”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沖擊了廣大民眾的傳統意識”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12.C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蘊,哲學家在永恒的追求外物本質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會了對命運的追尋、對智慧境界的向往和對人性的多角度追求,他們的哲學探討直接關涉的是人自身,是人對自然統治力量的反抗和對人自身生存狀況的覺醒,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古希臘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哲學發展有永恒性”,排除B項;“自然哲學不斷發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3.C
【詳解】根據材料“如果一個人租用一頭牛,租期為1年”“由承租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耕牛的損失,承租人負相應的責任;如果耕牛由于生病、被獅子咬死等人力無法避免的損失出現時,那么承租人不用負任何責任,損失由出租人自行承擔”可知表格中的內容可以用于研究古巴比倫當時的契約意識,C項正確;材料主旨強調租賃耕牛的契約意識,并不是強調耕作方式、 貨幣體系,排除A、B兩項; 材料主旨強調租賃耕牛的契約意識,租佃關系表述不太科學,排除D項。故選C項。
14.D
【詳解】理性是古希臘文化的精髓。理性運用于政治,就是人們對最優政體形式、良好的法律和公共政策的思考和選擇。亞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對于城邦治理的探索也是一個追求理性的過程,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城邦獨立自治特點、以民主政體為主流及哲學服務現實政治的說法,排除ABC項。故選D項。
二、材料分析題
視角一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15.(1)表現:政治上學漢法、行漢制,經濟上由游牧到定居農耕,文化上接受儒家文化,社會組織由血緣部落到地域行政單位。(答出3點即可)
意義:確定政權正統,促進政權封建化;密切民族交流,促進民族交融,推動多民族國家發展;強化華夏認同,傳承中華文明。
(2)變化:由排滿興漢的“小中華民族思想”到提倡“五族共和”再到同化所有民族集團的“大中華民族思想”。
原因:推翻滿清王朝專制統治的需要;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與現實;中國傳統“天下”國家觀念的影響;西方近代民族主義思想與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答出3點即可)
(3)認識:各民族共同締造了中華文明;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民族共同體;強化民族與國家認同,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言之成理均可)
【詳解】(1)表現:依據材料“胡人政權為了爭取成為中華王朝而采用了中國政治制度,這個政治的因素,毫無疑問是五胡十六國時代胡人民族集團主動漢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實現政治制度上的中華王朝化、文化制度上的儒學化,經濟形式上的定居農業化和社會組織上的地緣化”得出政治上學漢法、行漢制,經濟上由游牧到定居農耕,文化上接受儒家文化,社會組織由血緣部落到地域行政單位。
意義:依據材料“史上非漢民族集團的漢化,不僅證明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確定政權正統,促進政權封建化;密切民族交流,促進民族交融,推動多民族國家發展;強化華夏認同,傳承中華文明。
(2)變化:依據材料“為了達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目的,首先提出了建設漢族單一民族國家的‘小中華民族思想’。然而當意識到中華民國應該繼承清王朝的疆土與屬民時,他們的民族主義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經過提倡‘五族共和’的階段,最后落實到建設‘大中華民族’,即同化中國所有民族集團建設一個中華民族上”,得出由排滿興漢的“小中華民族思想”到提倡“五族共和”再到同化所有民族集團的“大中華民族思想”。
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得出推翻滿清王朝專制統治的需要;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與現實;中國傳統“天下”國家觀念的影響;西方近代民族主義思想與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
(3)認識: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各民族共同締造了中華文明;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民族共同體;強化民族與國家認同,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視角二 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
16.(1)特點:以歐洲文化為主導的多元文化。(兼具多種民族文化的特色)
原因:歐洲早期殖民擴張;豐厚的土著文化遺產;市鎮的建立和發展;經濟發展;傳教士的支持和推動;西班牙殖民者寬松的文化政策;其他國家和地區文化的融入等等。
(2)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也是各民族文化豐富、繁榮的主要因素;文化交流有利于吸收和借鑒,取長補短,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也有利于加強國家間的交流合作,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詳解】(1)關于特點:根據材料“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是土著古代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這為歐洲文化與土著文化的融合打下了厚實的基礎,為新型文化的孕育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得出以歐洲文化為主導的多元文化。關于原因:根據材料“西班牙殖民者和移民在與土著文化的接觸中有意無意地或好意萬意地表現出了某種親和性。”得出歐洲早期殖民擴張;根據材料“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是土著古代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得出豐厚的土著文化遺產;根據材料“市鎮構成了吸引、傳播歐洲文化的中心和歐洲文化與土著文化交融的中心。”得出市鎮的建立和發展;根據材料“經濟的發展為新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得出經濟發展;根據材料“天主教會傳教士積極移植西班牙文化,開辦學校設立圖書館,引進印刷機,傳播歐洲文化。”得出傳教士的支持和推動;根據材料西班牙殖民者寬松的文化政策;根據材料“移斯林建筑風格(亦稱穆德哈爾風格)、中國建筑材料非洲音樂舞蹈、荷蘭的哲學思想、意大利的繪畫、法國的啟蒙思想和文學、美國的政治思想和獨立意識等,豐富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新型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內容。”得出其他國家和地區文化的融入等等。
(2)關于對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認識,根據材料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也是各民族文化豐富、繁榮的主要因素;文化交流有利于吸收和借鑒,取長補短,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也有利于加強國家間的交流合作,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峨县| 永仁县| 九台市| 江城| 东乡族自治县| 闻喜县| 长泰县| 台湾省| 威宁| 漠河县| 海门市| 合江县| 龙口市| 鄢陵县| 云霄县| 新丰县| 临城县| 寻乌县| 汪清县| 仁布县| 蛟河市| 江陵县| 临夏市| 手游| 突泉县| 深州市| 张北县| 岳普湖县| 达拉特旗| 延庆县| 留坝县| 确山县| 仙居县| 河北省| 郯城县| 洛宁县| 灌阳县| 嘉黎县| 和硕县| 宁蒗| 定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