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十四 民族交融及對外交往先秦時期,以華夏族為中心的民族認同觀念逐漸增強,到秦朝形成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之后統治者通過和親、冊封、會盟、設置機構等措施,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秦漢以后,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對外關系逐步發展,明清以后,中國對外關系逐步由開放走向了閉關自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廣泛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重難精粹 內容50 胡服騎射一中國古代的民族交融51 以和為貴一朝貢外交52 晚清外交一外交的近代化精粹50胡服騎射一中國古代的民族交融一、秦漢時期1.秦朝,中央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管理民族事務。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南征夷越,設置三郡。2.漢朝,在中央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1)北面對匈奴,先和親,后出擊。著名將領:衛青,霍去病、竇憲。兩大戰績:封狼居胥,勒石燕然。(2)西面設立河西四郡,西域都護府,護羌校尉等。(3)東北設烏桓校尉;前108年,攻滅衛氏朝鮮,設樂浪四郡。(4)南方前112年,攻滅南越,重置郡縣。在邊疆實行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設置田官。二、隋唐至兩宋時期1.隋唐時期,負責民族事務的機構有禮部和鴻臚寺。2.隋朝:(1)北方,東突厥遣使入朝,接受管轄;西突厥與隋朝密切往來。(2)嶺南地區589年,隋文帝冊封百越首領冼夫人為譙國夫人。(3)邊疆地區推行郡縣制,以當地的豪強大姓任郡守、縣令。(4)流求607年、610年,隋煬帝先后派朱寬、陳棱等抵達流求。3.唐朝:(1)北方630年,東突厥歸附唐朝,西北各族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2)西南640年,文成公主入藏。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數次會盟。(3)云南唐玄宗冊封皮羅閣為云南王。后唐朝多次冊封南詔首領。(4)邊疆管理機構,有大都督府,都護府,羈縻州等。今新疆地區,唐太宗設立安西都護府,武則天設立北庭都護府。三、元明清時期1.元朝的政策:一方面“行漢法”,另一方面“因其俗而柔其人”,因地制宜。(1)任用大量色目人當官,促進民族交流。(2)忽必烈封八思巴為帝師,領總制院事,后改為宣政院。(3)在東北、云南設立行省。遼陽行省,云南行省。(4)東南,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嶼與琉球(今臺灣)。2.明朝,中央設禮部、鴻臚寺、提督四夷館,管理民族事務。(1)北方修筑邊墻,形成明朝長城;設置軍鎮,號稱“九邊”。(2)冊封俺答汗與三娘子,并在遼東、宣府、大同等地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貿易。(3)采取羈縻政策:東北,設立奴爾干都司。漠南,設蒙古衛、所。西南,設土司(實行土官制度)。(4)敕封西藏宗教首領“法王”“國師”等稱號,管理藏族地區。3.清朝,設立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1)北方實行滿蒙聯姻,加強雙方合作;1771年,妥善安置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部。(2)西北經過70年努力,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于1762年設立伊犁將軍。(3)西南在西藏,冊封五世達賴和無世班禪;1727年,設置駐藏大臣;后確立金瓶掣簽制度。在青海,設置辦事大臣。沿襲土官制度,推行改土歸流。(5)東南1684年,在臺灣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總結:中國古代各民族之間交往的形式:1.民族遷徙,如魏晉時期“五胡”的內遷、三次大規模的北民南遷。2.民族戰爭(表現為反對外族侵略、平定分裂叛亂),如秦漢與匈奴之間的戰爭;宋朝與遼、西夏、金之間的戰爭;清朝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的戰爭。3.友好交往,如唐朝與回紇之間互派使節,北宋時期榷場的設置,明朝后期蒙漢之間的互市。4.政治改革,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等。5.和親與聯姻。如西漢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滿蒙聯姻。6.會盟與和議,如唐朝與吐蕃的“長慶會盟”,北宋與遼朝的“澶淵之盟”,南宋與金國的紹興和議。7.進行冊封。如唐玄宗冊封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ね?,明朝冊封俺答汗為順義王,清朝冊封五世達賴和五世班禪。8.羈縻政策(主要指設置機構),如秦朝設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管理新疆;明朝設立奴爾干都司管理東北。遷移拓展:中國古代各民族之間交往的形式(1)民族遷徙:如魏晉時期少數民族的內遷、三次大規模的北民南遷。(2)民族戰爭:如秦漢與匈奴之間的戰爭;宋朝與遼、西夏、金之間的戰爭;清朝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的戰爭。(3)友好交往:如唐朝與回紇間互派使節、北宋時期榷場的設置、明朝后期與蒙古的互市。(4)政治改革: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等。(5)和親聯姻:如西漢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滿蒙聯姻。例題展示:北朝時期,胡人和漢人墓志的追祖方式,均集中出現了將祖先追溯至華夏炎黃等上古神話人物的現象。這表明,當時A.士族世系源遠流長B.儒學獨尊得以確立C.民族交融得到發展D.墓葬形制趨向統一【解析】同漢人一樣,胡人也將自己的祖先追溯到炎黃等上古神話人物,說明其認同了漢族文化觀念,即民族交融得到進一步發展,故選C項;胡人與漢人并非都是士族,排除A項;儒學獨尊的地位在漢武帝時已經確立,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北朝時期墓志中對祖先來歷的記述,與墓葬形制無關,排除D項。精粹51以和為貴一朝貢外交一、秦漢時期對外交往,開通陸上、海上兩條絲綢之路(1)陸上: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達波斯灣;166年,大秦派使者到達洛陽。(2)海上:倭國使臣到達東漢,光武帝賜金印一枚。二、隋唐至兩宋時期(1)隋煬帝命裴矩駐守張掖,管理與西域的通商事務。(2)608年,常駿出航到達赤土國(今馬來半島南部)(3)唐太宗時期,玄奘西游天竺,學習佛教文化,并編著《大唐西域記》。(4)日本向唐朝多次派出遣唐使,伴有留學生、留學僧等。646年,日本進行大化改新,學習中國隋唐制度,促成社會轉型。(5)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6)751年,唐朝與大食怛羅斯之戰,造紙書由此西傳。(7)唐朝對外交往的三條路線:廣州——越南——阿拉伯;明州——日本、朝鮮半島;泉州——南海。三、元明清時期(1)明朝前期,鄭和船隊七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2)倭寇騷擾東南沿海。16世紀中期,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3)1553年,葡萄牙取得澳門的居住權。(4)16世紀初,荷蘭侵占臺灣。1662年,鄭成功率軍收復臺灣。(5)1685、1686年,清朝組織兩次雅克薩之戰,重創沙俄侵略勢力。(6)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兩國東段的邊界。(7)1793年,乾隆帝拒絕英國馬嘎爾尼使團的貿易請求,堅持閉關自守。遷移拓展:朝貢貿易亦稱“隨貢貿易”“貢舶貿易”。宋代以后中國政府準許外國使節在進貢的前提下,隨所乘船舶、車馬攜帶商貨來中國進行的貿易。對海舶輸入商貨中的禁榷品,由中國政府全部收買;對非禁榷品,除抽分一部分外,又收購一部分,其余許民間買賣。明代實行貢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設市舶提舉司,管理朝貢和朝貢貿易。朝貢貿易是封貢體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產物,以厚往薄來為原則的官方貿易。例題展示:明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司,負責管理進出口商船的登記、納稅、收買舶船帶來的貨物,具體的商務則由“官設牙行與民貿易”。隆慶之后,牙行由純粹的買賣中介變為包銷外國進口商品和負責本國商品出口貿易的商業團體。牙行的出現A.反映出傳統閉關鎖國政策逐漸松弛B.推動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繁榮C.體現了明朝政府對中外貿易的管控D.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解析】依據材料中中外具體商務由“官設牙行與民貿易”可知,明朝政府對中外貿易進行管控,故C項正確;明政府設市舶司嚴格管理中外貿易,設牙行負責具體商務,體現了明政府嚴格執行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排除A項;閉關鎖國政策不利于對外貿易的繁榮,也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排除B、D項。精粹52晚清外交一外交的近代化一、新中國成立初期(建國初——20世紀50年代):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另起爐灶” 核心就是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外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打掃干凈屋子 再請客” 有步驟地徹底地摧毀帝 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肅清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和影響“一邊倒” 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邊,使新中國在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捍衛和平以及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致處于孤立地位。1、背景:國際:①二戰后,形成美蘇兩極對峙格局,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敵視新中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支持新中國;②二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解放運動高漲,多國紛紛實現獨立;國內:新中國成立,新政權的鞏固和經濟建設需要有利的國際環境;2、成就:①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1949年上半年,先后提出三大外交政策;②迎來第一次建交高潮,建國一周年時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社會主義國家為主);③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④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更多亞非國家與中國建立;⑥與挪威、南斯拉夫等國建交,同英國、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二、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兩只拳頭出擊,爭取中間地帶1、背景:①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 ②中蘇關系惡化; ③多極化趨勢出現,歐洲奉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2、成就:①出現了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的高潮; ②1964年,中法建交,實現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三、20世紀70年代:一條線、一大片1、背景:國際:①美蘇兩極格局受沖擊,世界出現多極化趨勢; ②美國霸權衰落,美蘇爭霸中,蘇攻美守;國內: ①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際地位提高;②50年代末以來中蘇關系惡化,應對蘇聯威脅的需要;③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需改善中美關系;2、成就:①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中的合法地位;②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③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④打開外交新局面(打破美國遏制中國的外交僵局),出現了一個和中國建交的熱潮(與西方大國建交);四、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不結盟1、背景:國際:①多極化趨勢日益加強; ②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③經濟全球化;國內:改革開放需要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2、成就:1、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2、發展與大國、發展中國家、周邊國家友好關系,推動區域和國際合作;3、十八大以來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路:①積極構建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②就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諸多議題提出中國方案;③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五、中國取得外交成就的意義:①打開中國外交新局面,利于提高中國國際地位;②推動兩國關系發展;③利于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④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遷移拓展:新時期中國的外交特點(1)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不屈從于任何外來壓力,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2)中國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主張不訴諸武力,不干涉他國內政,反對把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于其他國家。(3)中國積極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其他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4)中國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政策,愿意在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和地區廣泛開展貿易往來、經濟技術合作和科學文化交流,促進共同繁榮。(5)中國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例題展示:1955年,中國與埃及簽訂貿易協定后,中非進出口額由1950年的1 214萬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 865萬美元;中國與緬甸的貿易額從1950年的313萬美元增長到1956年的4 032萬美元;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業貿易考察團訪華,并達成了一些貿易協定。上述貿易局面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不結盟”外交方針的推行B.“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亞非友好往來C.發展中國家經濟存在互補性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際外交準則【解析】1955年,中國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促進了亞非友好往來,故選B項。1.(2020·北京·高考真題)“清樂”源自漢代樂府的俗樂,魏晉時期逐漸雅樂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區的清樂與“羌胡之聲”結合,南朝的清樂則與江南音樂結合,北朝曾改編清樂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統一后重新整理了清樂,隋文帝稱之為“華夏正聲”。清樂的發展說明,魏晉以來A.中原的傳統文化日漸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動增多,不斷交融C.漢代的禮樂制度逐步復原 D.西域文化成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2.(2020·全國·高考真題)如圖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的情景。該作品體現了A.西域風情與中土文化的交匯 B.文人意趣與市井風情的雜糅C.藝術審美與史料價值的統一 D.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融合3.(2013·上?!じ呖颊骖})唐王朝為改善民族關系,曾對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實行和親。這里所說的少數民族是A.匈奴 B.吐蕃 C.鮮卑 D.女真4.(2007·天津·高考真題)唐朝時,蔬菜品種日益豐富,開始出現原產于地中海的萵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國(今尼泊爾)的菠菜等。這一情況透露出唐朝A.農業生產的發達B.對外交流的繁榮C.西域都護的設置D.泉州口岸的開放5.(2010·全國·高考真題)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賓館》詩中說:“苦寒不似東籬下,雪滿西山把菊看?!弊宰ⅲ骸爸潦沁m以重陽,虜重此節,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勸。”從中可以得知A.南方人不適應北方的氣候 B.金朝對南宋使臣極為尊重C.重陽節賞菊習俗源于女真 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6.(2018·全國·高考真題)圖中的動物是鄭和下西洋時外國使臣隨船向明政府貢獻的奇珍異獸。明朝君臣認為,這就是中國傳說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賜外國使臣。這表明當時A.對外交流促使中國傳統繪畫出現新的類型B.朝廷用中國文化對朝貢貿易貢品加以解讀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進了對外文化交流D.外來物品的傳入推動了傳統觀念更新7.(2013·全國·高考真題)1877年,清政府采納駐英公使郭嵩燾的建議,在新加坡設立領事館。此后,又在美國舊金山、日本橫濱、神戶、大阪及南洋華僑聚居的商埠設立了領事館,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圖擺脫不平等條約的約束 B.外交上開始出現制度性變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轉變 D.國際地位得到提高8.(2022·廣東·高考真題)清代從廣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窯產品外,還有廣東、福建專門燒制的貿易瓷。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這種現象反映當時A.廣州處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產自官營手工作坊C.西方藝術在中國頗受歡迎 D.重農抑商政策受到明顯削弱9.(2014·重慶·高考真題)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遠至今中亞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與漢通使往來的大宛等國的歡迎。其間,漢設置河西四郡,打通了與西域的直接交通。張騫在出使過程中所獲得的信息對打開絲綢之路和建立中國與西方的聯系起到了關鍵作用。據此可知,張騫出使西域的功績是A.開辟了溝通中西的絲綢之路 B.建立了漢朝與西方的聯系C.確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管轄權 D.開啟了中國與中亞的交往10.(2014·全國·高考真題)據記載,清初實施海禁前,“市井貿易,咸有外國貨物,民間行使多以外國銀錢,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這一記載表明當時A.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優勢地位 B.外來貨幣干擾了中國資本市場C.自然經濟受到了進口貨物的沖擊 D.民間貿易發展沖擊清廷的統治11.(2014·海南·高考真題)文獻與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錦”“胡錦”“番錦”通過絲綢之路,不斷輸入中國,內地也生產“胡氏錦”。這表明A.外來文化改變了唐代的社會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業趨于衰落C.外來的絲織技術超過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動日益深入12.(2022·北京·高考真題)2004年7月,“為中國和非洲喝彩——中華文化非洲行”活動在南非開幕。在一個月的時間里,中國組派多個藝術團赴11個非洲國家訪問演出。這是中國在非洲大陸首次舉辦的大規模、綜合性中國文化活動,是中非合作論壇框架內的重要舉措。這一活動( )A.是中國重視發展周邊關系的具體實踐 B.掀起了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建交高潮C.是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一部分 D.有利于“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深化13.(2022·浙江·高考真題)20世紀50年代中期,周恩來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某國際會議上強調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會議最終通過了《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這次會議上,周恩來作出的重要貢獻有A.鮮明地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B.就印度支那停止敵對行動提出六點建設性意見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D.闡述了以結伴而不結盟為核心的新型國家關系14.(2021·江蘇·高考真題)如圖《通不過去》(圖中有“和平之路”“戰爭之路”“五項基本原則”及排隊情形)意在說明,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有利于A.提升不結盟運動的影響力 B.推動社會主義陣營的擴大C.阻止兩極格局的最終形成 D.遏制帝國主義的戰爭圖謀15.(2021·山東·高考真題)1954年8月,毛澤東在接見英國工黨代表團時指出:“我們這類國家,如中國和蘇聯,主要依靠國內市場,而不是國外市場。這并不是說不要國外聯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聯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強調中國A.需要學習和借鑒西方經驗 B.經濟建設要堅持自力更生C.應逐步放棄“一邊倒”政策 D.愿意開展對外經濟交流16.(2021·浙江·高考真題)2005年11月,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堪稱中非合作典范的中非峰會在北京召開。與會領導人鄭重宣示,建立和發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文化上交流互鑒”的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仡櫄v史,下列項中,體現中非友好交往、團結合作的史實有①1954年,日內瓦協議達成,結束法國在印度支那地區的殖民戰爭②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與非洲民族獨立國家掀起建交高潮③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的不結盟運動誕生④阿爾及利亞等國支持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2021·浙江·高考真題)一次國際會議的公報包括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七部分。公報聲明:“確認人民遭受外國的征服、統治和剝削是對基本人權的否定,是對聯合國憲章的違反,是對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一種障礙。”這次會議是A.萬隆會議 B.巴黎和會C.日內瓦會議 D.第26屆聯合國大會18.(2020·海南·高考真題)1949年春夏之間,當中國革命戰爭即將勝利時,毛澤東為制定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條方針,其中“另起爐灶”外交方針所回答的問題是A.如何對待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 B.如何著手建立自己的外交關系C.如何處理好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關系 D.如何對待美國和其他帝國主義19.(2021·全國·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美國制定了嚴格管制對華貿易的政策。盡管英國也要“防止共產主義的擴張”,但由于香港是東亞的轉口貿易中心,英國不愿對除軍火外的其他物資實行嚴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國對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實行全面禁運。在美國一再施壓下,英國同意對戰略物資實行有選擇的禁運。中美朝鮮戰爭結束后,包括英國在內的盟國要求放松對華貿易管制,但美國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爾政府任內一直保持下來。——摘編自陶文釗等《中美關系史》材料二 1955年,對外貿易部部長講道,五年多來,我們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確領導下,貫徹了和繼續貫徹著下列基本政策:進口與出口政策必須貫徹發展生產促進國家工業化的原則;穩步發展同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貿易,同時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采取爭取利用與斗爭、分化相結合的策略,積極開展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加強國營對外貿易企業,實行對私營進出口商的社會主義改造。——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材料三 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計劃完成情況單位:億元,1950 1952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 1954 1955 1956 1957進出口國別總額合計 41.54 64.61 80.92 84.72 109.80 108.65 104.50蘇聯及人民民主國家 其中:蘇聯 13.94 52.50 62.44 69.39 90.16 81.60 77.0012.86 40.44 47.82 49.07 68.02 57.91 51.86亞非及西方國家 其中:西方國家 27.60 12.11 18.48 15.33 19.64 27.05 27.5014.87 1.59 7.08 5.01 7.42 9.69 11.37——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50年代前期美英對華貿易政策存在異、同的原因。(2)根據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特征。(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20世紀50年代前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20.(2020·江蘇·高考真題)新中國建立后在受封鎖的情況下仍進行了一些對外開放的嘗試,至70年代末,中國積極擴大對外開放。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際上的孤立、軍事包圍和經濟禁運阻塞了中國向西方國家學習和開放的途徑。在當時條件下想要全方位開放是不可能的。為了突破封鎖,爭取國際支持來加快經濟建設,新中國采取了務實的開放態度:只要承認新中國,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進行通商貿易。當時主要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開放。50年代初,中國從蘇聯引進建設了156個重大項目,同時聘請蘇聯、東歐專家來華,派出留學生學習。材料二1979年7月,寶安(深圳)開始建設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工業區——蛇口工業區。蛇口當時是一個落后的漁村,沒有現代通訊設施,需要建造微波通訊站,可是微波通訊站的建設卻遭到諸多阻攔。中央領導得知后就此指示郵電部特事特辦,給蛇口安裝進口的專用交換機,電話可直撥香港。次年,有個港商想在蛇口投資建購物中心。然而外匯商店歷來由國家經營,對這種無章可循的事,誰也不敢批準。在蛇口工業區負責人袁庚的反映下,中央又一次幫蛇口解困,專門發文給廣東經濟特區委員會,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意見。1982年6月購物中心開業,很快這家店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以上材料摘編自李嵐清《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外開放的舉措,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當時對外開放的背景。(2)據材料二指出蛇口工業區建設初期遇到的問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問題得到解決的主要原因,并簡析中國積極擴大對外開放的意義。參考答案1.B【詳解】材料“河西地區的清樂與‘羌胡之聲’結合,南朝的清樂則與江南音樂結合,北朝曾改編清樂并由‘胡人’演唱”體現的是魏晉以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給音樂發展帶去了活力,B正確;ACD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B。2.C【詳解】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既描繪了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的場景,也展現了唐代美術發展水平,承載著史學研究和藝術審美雙重價值,C項正確;西域指新疆以及更西的地方,《步輦圖》的畫面上沒有反映西域風情,A項錯誤;《步輦圖》中沒有體現市民生活和市井風情,B項錯誤;《步輦圖》中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的情景,沒有體現浪漫主義重視想象、突出情感等特點,D項錯誤。3.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再認再現能力。唐朝唐王朝為改善民族關系與少數民族吐蕃實行和親政策,641年,唐太宗派人護送文成公主到吐蕃,與贊普松贊干布結婚。其后還有金城公主下嫁贊普赤德祖贊,并結成聯盟,將唐朝的先進文化帶到了吐蕃。【考點定位】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唐蕃關系(課標外)(華東師大版)。4.B【詳解】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提示語。來自世界各地的蔬菜大量種植,反映的是唐朝時期我國對外關系的發達、對外交流的繁榮。5.D【詳解】試題解析:少數民族在其封建化過程中會積極吸取中原先進文化。題干材料“菊”和“重陽”是核心。無論是詩中的“菊花”,還是自注里的“重陽”,都表明了女真族對重陽節的重視和在重陽節的風俗習慣(如材料中的登高、祭天、賞菊、飲酒等)。A不符合材料主旨,B不符史實且材料也未提及。重陽節起源于戰國,逐漸由漢族傳入少數民族,所以C也不正確。6.B【詳解】圖中的動物是長頸鹿,而明朝君臣則認為這是傳說中的麒麟,麒麟在傳統中國被視為祥瑞之物,這說明明朝君臣在用傳統文化解讀朝貢貿易的貢品,故B項正確;圖中屬于古代繪畫中的動物畫,屬于傳統的繪畫類型,故A項錯誤;明朝初年,東南沿海倭患嚴重,下令實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的觀念仍然是“天朝上國”的觀念,故D項錯誤。【點睛】本題考查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落實對教材主干知識的考查,體現出高考考查“雙基”的基本特點。“表明類”選擇題的解題可轉化為問題意識,如本題材料可轉化為“為什么明朝君臣要把外國進獻的長頸鹿當作‘麒麟’”?這一方面說明明朝君臣孤陋寡聞,另一方面說明“天朝上國”的心態,用中國文化解讀外國貢品。7.C【詳解】考查對材料的閱讀分析能力。結合材料“在新加坡設立領事館”“南洋華僑聚居的商埠設立了領事館”,運用近代化史觀,判斷C項正確。材料指領事館機構的設立,未涉及大使領事制度的建立,排除B項;A、D項材料無法體現。【考點定位】必修二·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洋務運動8.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清代的瓷器從廣州出口,“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A項正確;明朝中葉以后,制瓷業等手工業領域,私營手工業已經超過官營手工業,且官營手工作坊的產品是不進入市場流通的,是為官府、皇室及軍隊服務的,排除B項;“頗受歡迎”的說法夸張,排除C項;清代仍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沒有“明顯削弱”,排除D項。故選A項。9.D【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獲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大宛等國都屬于中亞,據材料可知,張騫出使西域的功績在于開啟了中國與中亞的交往?!八@得的信息對打開絲綢之路和建立中國與西方的聯系起到了關鍵作用”,說明了張騫所獲得信息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著直接開辟了溝通中西的絲綢之路和建立西漢與西方的聯系,AB錯誤;漢宣帝時,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確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管轄權,C項無法體現。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張騫通西域10.A【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直接根據材料“民間行使多以外國銀錢,因而各省流行”說明當時的對外貿易促使了外幣的流入,揭示了中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積極投入到中國的市場,間接說明了中國處于優勢地位。干擾了中國資本市場、自然經濟受到了進口貨物的沖擊、沖擊清廷的統治的說法沒有材料依據,所以BCD不選。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 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 海禁政策11.D【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唐代的外交,唐代在當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外來文化只能說是豐富了唐代的社會生活,而不是改變了,A項不能選;材料表明在唐代有外國的絲織品傳入中國,并不能說明我國手工業衰落,技術落后,應該是體現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所以,B、C不正確,A項材料未有體現;所以選D考點: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唐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外經濟、文化交流(課標外)12.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內,在非洲大陸舉辦大規模、綜合性中國文化活動,是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一部分,C項正確;南非等國并非中國周邊國家,排除A項;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建交高潮發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排除B項;有利于“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深化與“中國組派多個藝術團赴11個非洲國家訪問演出”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3.A【詳解】材料是對萬隆會議的描述,其中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召開,A項正確;B項與日內瓦會議有關,排除;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在接見印度談判代表團時,首次系統地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排除C項;上海合作組織豐富了結伴而不結盟為核心的國家關系,提供了以大小國共同倡導、安全先行、互利協作為特征的新型區域合作模式,排除D項。故選A項。14.D【詳解】根據漫畫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隊伍朝著和平之路,并在宣傳欄上有“五項基本原則”,而“戰爭之路”那邊空無一人,反映了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有利于遏制帝國主義的戰爭圖謀,D項正確;中國不是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A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項;材料中的外交政策與“推動社會主義陣營的擴大”無關,排除B項;新中國的外交政策不可能阻止兩極格局的最終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15.D【詳解】根據“我們這類國家,如中國和蘇聯,主要依靠國內市場,而不是國外市場。這并不是說不要國外聯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聯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可得出毛澤東強調中國在主要依靠國內市場的前提之下愿意開展對外經濟交流,D項正確;ABC項從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16.C【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的日內瓦協議和中非關系無關,故①錯誤;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與非洲民族獨立國家掀起建交高潮,符合中非友好交往、團結合作的史實,故②正確;不結盟運動的誕生和中國無關,故③錯誤;阿爾及利亞等國支持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符合中非友好交往、團結合作的史實,故④正確。所以本題答案為C,ABD錯誤。17.A【詳解】根據“確認人民遭受外國的征服、統治和剝削是對基本人權的否定”可知這次會議的主題是反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霸權,結合所學內容判斷這次會議應該是萬隆會議,故選A;巴黎和會是一戰后主要戰勝國的一次分贓會議,排除B;日內瓦會議主要是為了解決印度支那的和平問題,排除C;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主要是恢復中國的代表權問題,排除D。18.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另起爐灶指的是不承認舊中國同列強締結的一切不平等條約,而是在新的、平等的基礎上同西方各國建立外交關系,回答的問題是如何著手建立自己的外交關系,B正確;A是一邊倒回答的問題,排除;C與材料無關,排除;D是打掃干凈屋子在請客回答的問題,排除。故選B。19.(1)同的原因:冷戰的局勢,意識形態一致,朝鮮戰爭的影響。異的原因:美國實力強大,企圖稱霸世界;英國實力削弱,香港是東亞貿易中心,全面禁運損害英國利益;中國的態度與策略。(2)進出口總額增加較快;以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為主,其中以蘇聯為主體;與西方國家的貿易經歷低谷后又逐漸增加,但所占比例較低。(3)體現了黨的正確領導;逐步建立了適應國內經濟建設需要的對外經貿體制;促進了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符合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體現了政策的原則性與靈活性。【詳解】(1)同的原因:由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英國也要‘防止共產主義的擴張’……朝鮮戰爭結束后,包括英國在內的盟國要求放松對華貿易管制”并結合所學可從冷戰局勢、意識形態沖突、朝鮮戰爭爆發等因素進行分析。異的原因:由材料“由于香港是東亞的轉口貿易中心,英國不愿對除軍火外的其他物資實行嚴格控制……在美國一再施壓下”并結合所學可知,雙方之所以存在差異,是因為二戰后,美國實力強大,企圖稱霸世界,而英國則實力削弱,加之香港是東亞貿易中心,全面禁運損害英國利益;由材料“同時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采取爭取利用與斗爭、分化相結合的策略,積極開展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可知,雙方之所以存在差異,與中國方面的態度與策略相關。(2)特征:由表格“進出口國別總額合計”一欄中的數據變化可知,這一時期中國進出口的總額增加較快;由表格“蘇聯及人民民主國家”一欄中的數據可知,這一時期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對象以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為主,其中以蘇聯為主體;由表格“亞非及西方國家”一欄中的數據變化可知,這一時期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經歷低谷后又逐漸增加,但所占比例始終較低。(3)評價:由材料“我們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確領導下,貫徹了和繼續貫徹著下列基本政策”可知,20世紀50年代前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體現了黨的正確領導;由材料中“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計劃完成情況”可知,那是的中國逐步建立了適應國內經濟建設需要的對外經貿體制;由材料“加強國營對外貿易企業,實行對私營進出口商的社會主義改造”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的外貿政策促進了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由材料“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采取爭取利用與斗爭、分化相結合的策略,積極開展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的外貿政策符合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其體現了政策的原則性與靈活性。20.(1)舉措:與社會主義國家合作;引進項目;聘請外國專家(派遣留學生)。背景:帝國主義國家封鎖;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兩極格局的形成)。(2)問題:修建通訊站遇到困難(通訊設施落后);港商投資購物中心受阻;對外開放無先例可循。主要原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思想解放(實事求是);中央高度重視,相關部門積極落實。意義: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推動中國走向世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詳解】(1)舉措:根據“當時主要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開放”得出與社會主義國家合作;根據“中國從蘇聯引進建設了156個重大項目,同時聘請蘇聯、東歐專家來華,派出留學生學習?!笨傻贸鲆M項目、聘請外國專家)。背景:根據“新中國成立初期,國際上的孤立、軍事包圍和經濟禁運阻塞了中國向西方國家學習和開放的途徑”可從帝國主義國家封鎖、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兩極格局的形成等角度概括。(2)問題:根據“沒有現代通訊設施,需要建造微波通訊站,可是微波通訊站的建設卻遭到諸多阻攔”可得出修建通訊站遇到困難(通訊設施落后);根據“有個港商想在蛇口投資建購物中心。然而外匯商店歷來由國家經營,對這種無章可循的事,誰也不敢批準”得出港商投資購物中心受阻、對外開放無先例可循。主要原因:根據“中央又一次幫蛇口解困,專門發文給廣東經濟特區委員會,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意見”并結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影響,可從思想解放、中央高度重視、相關部門積極落實等角度概括。意義:根據所學可從經濟發展、人民生活、中國走向世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等角度概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