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十五 賦稅制度及社會救濟優(yōu)撫本講主要講述了賦稅制度和社會救濟優(yōu)撫的演變,可劃分二個主題。(1)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中國古代賦稅的對象從人丁逐步轉向財產;由賦役并存轉向役并入賦稅。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收回國家關稅自主權,征稅內容與國際接軌,開征個人所得稅。(2)中國古代的基層治理以戶籍管理與基層組織構建為基礎,既保證賦役征發(fā),也維護社會穩(wěn)定。中國古代的社會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在封建社會后期,宗族及社會公益性組織的作用越來越大。重難精粹 內容53 為國聚財一賦稅制度的演變54 仁者天下一中國古代的社會教濟優(yōu)撫精粹53為國聚財一賦稅制度的演變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1.秦漢時期,賦稅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賦、人頭稅(口賦、算賦)和徭役。(1)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取泰半之賦”。漢初田賦稅率大大降低,直至降到三十稅一。(2)秦朝口賦極重。漢朝人頭稅分田賦、算賦,還征收財產稅。(3)秦漢徭役有更卒、正卒與戍卒3種。2.隋朝主要征收租調役。唐朝繼承,成為租庸調制。租,指地租。調,指絹、布等。庸,指繳納一定的絹、布來替代徭役。基礎(前提):均田制的推行。3.780年,唐朝推行兩稅法。具休內容何在 4.宋承唐制,征收兩稅,但附加稅多且重。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實行募役法。5.元朝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實行于北方與南方;另外還有科差。6.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主要征收米麥實物。7.1581年,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部分丁役攤入田畝;折銀繳納。背景:商品經濟的高度發(fā)展,白銀流通量的增加。8.1712年,康熙帝規(guī)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賦”,開始征收固定丁銀。9.雍正帝時期,實行“攤丁入畝”,即把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統(tǒng)一征收。影響:徹底廢除了人頭稅,進一步減弱了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附錄中國古代賦稅的特點及發(fā)展趨勢特點:結構上,以農業(yè)稅為主,商業(yè)稅比重較輕。依據上,歷代王朝都編訂戶籍,作為依據。發(fā)展趨勢:標準由人丁為主到以土地為主,方式由實物為主到以貨幣為主,種類由繁雜向簡單轉變,時間上由不定時逐漸到基本定時。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關稅問題1.中國的關稅最早出現(xiàn)在西周時期。關稅的出現(xiàn)要早于海關機構的設立。2.關稅出現(xiàn)后,長期都是國內關稅與國際關稅并立。1937年,中國正式宣布廢除國內關稅,實行統(tǒng)一的國境關稅。3.鴉片戰(zhàn)爭后,《南京條約》規(guī)定協(xié)定關稅,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失去了自主調整稅率的權力)。4.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宣告關稅自主,發(fā)起“改訂新約”運動。(1)主要事件:與美國簽訂《中美關稅條約》;1930年,日本同意《中日關系協(xié)議》。(2)結果:取得進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率。到建國后,中國才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5.建國后,政務院頒布了《海關進出口稅則》,是新中國第一部獨立的專門的海關稅法,統(tǒng)一了全國關稅制度。6.1985年,國務院頒布了《進出口關稅條例》和《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背景: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適應對外開放政策的需要。7.198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海關法》,進一步完善了關稅的基本制度。個人所得稅問題1.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起步于民國時期。1936年,國民政府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2.1980年,全國人大通過《個人所得稅法》,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確立。歷史作用:調節(jié)個人收入,縮小貧富差距,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遷移拓展: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的趨勢(1)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漸向以田畝為主過渡,人頭稅在賦稅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少,直到廢除。(2)賦稅品種:由繁到簡,稅種減少。從田租、人頭稅、雜稅簡化為土地稅等;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明清時期對商業(yè)征收重稅。(3)征稅方式:由實物地租逐漸向貨幣地租發(fā)展。(4)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fā)展為基本定時。(5)人身控制: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松弛。例題展示:唐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楊炎推行兩稅法,將農民的賦稅簡化為地稅和戶稅兩種,按戶等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戶稅征錢,地稅征糧,分夏、秋兩季繳納。由此推知,兩稅法的實施A.有利于商品流通 B.解決了財政危機C.緩解了土地兼并 D.加強了人身控制【解析】兩稅法規(guī)定戶稅征錢,這就需要把農產品拿到市場上去賣,地稅則按照田畝來交,意味著地主可以兼并土地、土地(特殊的商品)買賣也會因此增加,這都有利于商品流通,故選A項。精粹54仁者天下一中國古代的社會教濟優(yōu)撫1、中國古代社會救濟與優(yōu)撫的特點?①起源早,不斷發(fā)展完善;②政府主導與民間參與相結合,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組織的作用逐漸增大;③保障對象多樣,范圍廣;(既有災民,也有特定的弱勢群體,救助涉及衣食、住行、婚娶、喪葬等范圍)④手段、方式多樣;(出臺法律;設置相關機構如福田院、養(yǎng)濟院等;建立官方常平倉和民間義倉為代表的倉儲制度;賑濟錢糧、減免賦稅、以工代賑;鼓勵商人到災區(qū)運糧或發(fā)售以平抑物價等)2、中國古代社會進行救濟與優(yōu)撫的原因?經濟:生產力水平低,小農經濟具有脆弱性;政治: ①鞏固統(tǒng)治,緩和階級矛盾的需要;②中央集權制度為社會救濟和優(yōu)撫提供保障;思想:受儒家仁政、佛教慈悲觀念、宗族觀念的影響;遷移拓展:中國古代救濟救助制度的特點(1)時間久遠,源遠流長:自先秦時期的《周禮》記載救濟救助到明清善堂、善會,延續(xù)數千年,救濟救助制度歷史久遠。(2)政府救濟與民間救助相結合:政府主要承擔災害與災難時的社會大范圍救濟,民間承擔貧弱社會弱勢群體的日常生活救助,二者相輔相成。(3)機構完善并具有法律保障措施:政府救濟典型地體現(xiàn)了“為民父母行政”的特征,政府設置不同類型與層級的社會救濟救助機構,并制定法律予以保障實施。例題展示:宋代張載提出:“宗法若立,則人人各知來處,朝廷大有所益。”歐陽修、蘇洵等眾多學者提倡敬宗族、義恤鄉(xiāng)里以及設立“義倉”“義學”“義冢”等。這一風氣逐步盛行說明A.上古宗法制度得到重建B.社會各種矛盾日趨激化C.政府強化對戶籍的管控D.宗族內部救助活動逐漸興起【解析】根據材料“眾多學者提倡敬宗族、義恤鄉(xiāng)里以及設立‘義倉’‘義學’‘義冢’等”可知,宋朝以來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故D項正確;張載等人倡導敬宗族是為了規(guī)范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和諧,并不是要重建宗法制度,故A項錯誤;B、C兩項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1.(2021·遼寧·高考真題)蠲免是中國古代朝廷根據地方民力對百姓應征賦稅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災賑蠲外,凡逋負(拖欠賦稅)之在民者,與銀谷食種之貸而未收者,遇國家慶典,或巡幸,或軍興,輒止勿責”。據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A.減輕地方財政負擔 B.穩(wěn)定地方社會秩序C.遏制地方官員貪腐 D.提高民眾生活水平2.(2021·廣東·高考真題)1289年,元政府在廣泛種植木棉的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等地設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這A.加重了區(qū)域經濟的不均衡 B.妨礙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C.推動私營棉紡織業(yè)的繁榮 D.促使財政管理權限下移3.(2013·海南·高考真題)唐初征收賦稅時,錢幣與絹布、糧食并收,財政收入以貫、匹、石等為單位計算;到南宋時,賦稅征收以錢幣為主體,以“貫”為單位計算。這表明南宋A.商品經濟快速發(fā)展 B.農業(yè)手工業(yè)地位下降C.重農抑商政策松弛 D.經濟控制逐步加強4.(2018·全國·高考真題)西漢文景時期,糧食增產,糧價極低。國家收取的實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須把糧食換成錢幣,繳納較高稅額的人頭稅。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這反映出當時A.重農抑商政策未能實行 B.自耕農經濟發(fā)展受阻C.糧價低抑制了生產熱情 D.富商大賈操縱稅收5.(2020·天津河北·二模)漢代將政府救助“貧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貞觀八年,太宗遣使“分行四方,延問疾苦”;宋代多行招商賑濟、以工代賑之舉,同時還鼓勵民間互助。這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扶貧工作( )A.源遠流長歷代延續(xù)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C.分類精準成效顯著 D.政府主導手段增多6.(2022·安徽·合肥市第八中學模擬預測)范仲淹建立的義莊,置義宅一所,供貧因族人居住,義宅內設有義學,定義莊規(guī)矩十三條置于祠堂之側。朝廷認為“義莊義學有補世教,申飭攸司,禁治煩擾,常加優(yōu)恤”。這說明義莊A.成為了社會救濟的主要力量 B.體現(xiàn)了士大夫社會責任感C.維持了宗族內部的血緣純正 D.弱化了封建政府的權威性7.(2022·江蘇·模擬預測)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對于流民和戰(zhàn)亂的離散者,浙江士紳比以往更看重救濟和教化,頻繁設粥賑濟,利用私塾和義學展開教育,宣傳倫理綱常。浙江士紳的直接目的是( )A.遏制農民運動 B.維護封建統(tǒng)治 C.加強道德教化 D.改善百姓生活8.(2022·廣東·普寧市華僑中學三模)《唐六典》規(guī)定:“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個;九十,給二人;百歲,給三人。”政府還規(guī)定,除“十惡”之外,家有80歲以上親人及篤疾,據《令》應侍養(yǎng)者,申報刑部,聽候處分,可以暫緩流刑,以充侍養(yǎng),待親人終周年后,方押送流放之地。這些規(guī)定反映了當時A.社會保障體系完善 B.法律政策執(zhí)行靈活C.社會經濟發(fā)展繁榮 D.崇儒尊孔治國理念9.(2022·福建三明·三模)據載:范文正公(仲淹)方貴顯時,置常稔之田千畝,號為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材料表明這一救濟模式A.以政府為主體 B.開啟宗族救助活動的先例C.體現(xiàn)平均平等 D.帶有鮮明的家國同構特點10.(2022·重慶·二模)如圖所示建筑由清東閣大學士閻敬銘倡議興建,作為史料可用于研究當時A.地方宗族的數量 B.農戶的口糧儲備C.莊園經濟的規(guī)模 D.民間的救濟措施11.(2022·廣東·廣州四十七中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古代有著豐富的救濟措施,南齊時“太子與競陵王子良,俱好釋氏,立六疾館以養(yǎng)窮民”。梁武帝發(fā)布詔書:“凡民有單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縣咸加收養(yǎng),贍給衣食,每令周足,以終其身。又于京師置孤獨園,孤幼有歸,華發(fā)不匱。若終年命,厚加料理。尤窮之家,勿收租賦。”宋初于開封“置東、西福田院,以廩老疾孤窮丐者”。漢朝以來在瘟疫之年,政府實行醫(yī)療喪葬救助;荒災之年減免租稅,開倉賑濟饑民;兩漢時期甚至把公田借給無地、少地的貧民,租貸種子、糧食以安頓貧民。——摘編自陳井安、郭丹、甕曉璐《中國古代社會救助考察》材料二 受到儒家思想的傳統(tǒng)以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西方福利思想的影響,中國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中國式的“補救型”社會福利思想。1915年,政府仿照英國的《伊麗莎白濟貧法》頒布了《游民習藝所章程》。1928年,政府又頒布了《管理各地方私立慈善機構規(guī)則》。1941年政府組織了一些專家學者,準備制定《社會救濟法》。1943年《社會救濟法》公布實施。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國家濟貧大法。《社會救濟法》規(guī)定的“救濟方法”有十二種:“一、救濟設施處所內之留養(yǎng)。二、現(xiàn)款或食物衣服等必需品之給予。三、免費醫(yī)療。四、免費助產。五、住宅之廉價或免費供給。六、資金之無息貸予。七、糧食之無息或低息貸予。八、減免土地賦稅。九、實施感化教育及公民訓練。十、實施技能訓練及公民訓練。十一、職業(yè)介紹。十二、其他依法所定之救濟方法。”——摘編自《近代中國的社會救濟制度》(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救濟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中國古代救濟相比近代救濟的進步之處。12.(2021·湖北·高考真題)[財稅體制與國家治理]材料一 北宋前期實行高度集權的財政體制,原則上一切財賦都屬于中央。但實際上國家財賦分為以兩稅收入為主的直屬中央的“上供”部分,和以鹽茶專賣、酒利、商稅等經費為主的撥留于地方的“留州”部分,自北宋中期起,由于中央征調頻度的持續(xù)增長與地方開支的擴大,加之中央收繳原屬州縣的大部分鹽茶之利,地方財政入不敷出,至南宋更趨困窘。為解決財政困難,地方州縣巧立名目,新增稅費,賦斂于民。對于這種制度之外的稅費征收,朝廷只得默許。——摘編自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材料二 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運”“存留”的方式,將征收的錢糧按比例劃分。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為解決軍費緊缺的問題,清廷認可地方督撫抽取厘金等“就地籌款”的措施。至此,財權下移。其后,“無論田賦、鹽茶,一切征榷悉歸地方督撫”。1906年清廷改戶部為度支部,旨在“綜理全國財政”。1909年初,清廷頒布《清理財政章程》,在度支部設立清理財政處,在各省設立清理財政局以統(tǒng)一財權,并劃分國家稅與地方稅。——摘編自陳鋒《清代中央財致與地方財政的調整》(1)根據材料一,概括兩宋時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歸納宋代至晚清不同時期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的特征。參考答案1.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國古代朝廷根據地方民力對百姓應征賦稅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減輕人民負擔,緩和階級矛盾,穩(wěn)定地方社會秩序,維護清王朝統(tǒng)治,B項正確;減輕地方財政負擔與蠲免政策的宗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地方官員貪腐信息,而是強調蠲免政策旨在穩(wěn)定地方社會秩序,排除C項;蠲免政策有利于減輕人民負擔,不等于提高民眾生活水平,排除D項。故選B項。【點睛】2.B【詳解】根據“設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要棉稅,增加了民眾的負擔,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B項正確;增收要棉稅只是一個內容,與區(qū)域經濟的不平衡沒有直接的關聯(lián),排除A;加征稅收,不利于私營棉紡織業(yè)的發(fā)展,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在地方設立提舉司收稅,并不能證明財政管理權限下移,排除D。3.A【詳解】唐朝賦稅以實物賦稅和貨幣賦稅為主,南宋時期,則以貨幣賦稅為主,這種表面賦稅形式的變化,則反映了貨幣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貨幣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媒介,故本題選A。材料沒有涉及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狀況,曲解了題干原意,排除B。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都實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故C項錯誤,與史實不符合。D項在材料中體現(xiàn)不出。【考點定位】古代商業(yè)的發(fā)展4.B【詳解】西漢文景時期,百姓的田租很輕,但是人頭稅重,而且在糧價極低的情況下,還要把糧食換做錢幣來交稅,富商大賈再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這就意味著百姓負擔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傾家蕩產,再結合題干信息“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可知,這反映了當時自耕農經濟發(fā)展難以為繼,故選B;漢代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農民負擔沉重,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稅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確定的,且材料信息說的是“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故排除D。名師點睛:這一題考查考生準確理解材料信息和進行邏輯推理的能力。題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漢經濟領域的諸多概念,如實物田租和貨幣人頭稅、土地兼并、重農抑商、自耕農經濟等,考生需要準確理解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題干信息推論出答案,思維含量較高。5.D【詳解】依據材料“救助貧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分行四方,延問疾苦”,“宋代多行招商賑濟……”,可以看出漢代、唐代以及宋代政府主持下進行救濟,同時還有民間的救助,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漢代、唐代以及宋代的救助,排除A項;材料不能得出因地制宜,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救助的成果,排除C項。故選D項。6.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范仲淹設立義莊,發(fā)揮宗族內部的救濟作用,朝廷對此進行嘉獎,義莊的設立凸顯了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感,B項正確;義莊的設立可以說明宗族內部救濟發(fā)揮重要作用,但中國古代社會救濟的主要力量是政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宗族內部的血緣純正,排除C項;由材料“義莊義學有補世教”可知,義莊的設立是重要補充,有利于鞏固封建政府的統(tǒng)治,排除D項。故選B項。7.A【詳解】據題意可知,浙江士紳賑濟的對象是流民和戰(zhàn)亂的離散者,通過對他們的賑濟能夠防止這些流民和離散者投身于農民運動,A項正確;維護封建統(tǒng)治、加強道德教化并不是直接目的,排除BC項;這些賑濟主要針對的是流民和戰(zhàn)亂的離散者,因此并不是改善百姓生活,排除D項。故選A項。8.D【詳解】根據材料“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個;九十,給二人;百歲,給三人”、“應侍養(yǎng)者,申報刑部,聽候處分,可以暫緩流刑,以充侍養(yǎng)”可知政府的這些規(guī)定都強調“孝”這一核心理念,反映當時崇儒尊孔的治國理念,D項正確;“完善”過于夸大這些規(guī)定的作用,排除A項;法律政策執(zhí)行靈活與材料強調“孝”的主旨不符合,排除B項;材料信息無法得出社會經濟發(fā)展繁榮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9.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范仲淹帶領其族人購置、經營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之人”的救濟模式帶有鮮明的家國同構特點,D項正確;以政府為主體與范仲淹個人出資購買義田等不符,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范仲淹開啟了宗族救助先例,排除B項;“平均平等”并非宗族救濟活動的追求和理念,排除C項。故選D項。10.D【詳解】圖片建筑是豐圖義倉,由東閣大學士閆敬銘倡議修建的民辦糧倉,豐圖義倉意為“豐年儲糧,荒年賑災,儲糧備荒,防患于未然”,該建筑可作為研究清朝民間救濟措施的史料,D項正確;圖片建筑是豐圖義倉,是民辦糧倉,AC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xiàn),排除;豐圖義倉主要作用是儲糧備荒,荒年賑災,并非農戶的口糧儲備,排除B項。故選D項。11.(1)特點:政府是救濟的主體;救濟措施多樣;中央和地方都有救濟機構(或并行);救濟對象覆蓋多種弱勢群體(或覆蓋面較廣);體現(xiàn)儒家的仁政(民本)色彩;救濟只能保障社會成員的最低生活需要,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及其統(tǒng)治。受佛教文化的影響(2)進步之處:通過法律手段規(guī)范救濟行為;有理論、有制度、有系統(tǒng)的行動方案;注重對私立慈善機構的管理;注重對貧困者的教育、技能培訓;或:有職業(yè)介紹;意圖在經濟來源上解決生存危機;有更多種物資和資金救助方式。【詳解】(1)特點:根據“梁武帝發(fā)布詔書”“政府實行醫(yī)療喪葬救助”得出政府是救濟的主體;根據“中國古代有著豐富的救濟措施”得出救濟措施多樣;根據“主者郡縣咸加收養(yǎng)……又于京師置孤獨園”得出中央和地方都有救濟機構(或并行);根據“凡民有單老孤稚不能自存”等得出救濟對象覆蓋多種弱勢群體(或覆蓋面較廣);根據材料結合中國古代統(tǒng)治思想,得出體現(xiàn)儒家的仁政(民本)色彩;根據“贍給衣食,每令周足,以終其身”等,得出救濟只能保障社會成員的最低生活需要,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及其統(tǒng)治;根據“太子與競陵王子良,俱好釋氏,立六疾館以養(yǎng)窮民”得出受佛教文化的影響。(2)進步之處:根據“政府仿照英國的《伊麗莎白濟貧法》頒布了”“《游民習藝所章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國家濟貧大法》”得出通過法律手段規(guī)范救濟行為;根據“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中國式的‘補救型’社會福利思想”結合出臺的眾多措施得出有理論、有制度、有系統(tǒng)的行動方案;根據“政府又頒布了《管理各地方私立慈善機構規(guī)則》”得出注重對私立慈善機構的管理;根據“九、實施感化教育及公民訓練。十、實施技能訓練及公民訓練。十一、職業(yè)介紹”得出注重對私立慈善機構的管理;注重對貧困者的教育、技能培訓;或:有職業(yè)介紹;根據“六、資金之無息貸予。七、糧食之無息或低息貸予”得出意圖在經濟來源上解決生存危機”等得出意圖在經濟來源上解決生存危機;有更多種物資和資金救助方式。12.(1)來源:①鹽茶專賣、酒利、商稅等; ②制度外的稅費。(2)特征:①北宋前期,財權高度集中,但中央撥留部分經費給地方;②北宋中期至南宋,州對地方稅費征收的控制有所松弛;③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劃分稅賦收入;④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清廷認可地方自籌經費,財權下移;⑤清末新政加強對地方財政的監(jiān)管,并劃分國家稅和地方稅。【詳解】(1)來源:根據“以鹽茶專賣、酒利、商稅等經費為主的撥留于地方的‘留州’部分”得出鹽茶專賣、酒利、商稅等; 根據“地方州縣巧立名目,新增稅費,賦斂于民。對于這種制度之外的稅費征收,朝廷只得默許”得出制度外的稅費。(2)特征:根據“北宋前期實行高度集權的財政體制,原則上一切財賦都屬于中央”得出北宋前期,財權高度集中,但中央撥留部分經費給地方;根據“地方財政入不敷出,至南宋更趨困窘。為解決財政困難,地方州縣巧立名目,新增稅費,賦斂于民。對于這種制度之外的稅費征收,朝廷只得默許”得出北宋中期至南宋,州對地方稅費征收的控制有所松弛;根據“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運’‘存留’的方式,將征收的錢糧按比例劃分”得出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劃分稅賦收入;根據“材料二 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運”“存留”的方式,將征收的錢糧按比例劃分。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為解決軍費緊缺的問題,清廷認可地方督撫抽取厘金等‘就地籌款’的措施。至此,財權下移”得出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清廷認可地方自籌經費,財權下移;根據“。1909年初,清廷頒布《清理財政章程》,在度支部設立清理財政處,在各省設立清理財政局以統(tǒng)一財權,并劃分國家稅與地方稅”得出清末新政加強對地方財政的監(jiān)管,并劃分國家稅和地方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