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十六 中國古代經濟結構變化與世界物種交流、工業革命(1)大約1萬年前的中國,伴隨著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人類由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并形成了北方旱田粟麥農業區和南方水田稻作農業區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明清時期,隨著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引進,改變了中國的食物結構。新中國成立后,現代農業發展,食物儲備和食品生產也向現代化發展。(2)古代形成西亞、東亞和中美洲等農業區,在新航路開辟前,物種交流多在大陸內部或相鄰地區進行。隨著新航路的開辟,食物物種的交流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工業革命后,尤其是進入20世紀,食物的生產、儲備實現了現代化。但保障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問題仍是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首要任務。(3)18世紀中后期開始,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機器大生產和工廠制度成為現代工業的生產方式。二戰后,隨著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發展,智能化生產成為未來發展方向。重難精粹 內容55 以農為食一古代經濟結構變化56 哥倫布交換一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57 大生產—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精粹55以農為食一古代經濟結構變化一、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1. 遠古時期,人們從事采集和漁獵,在一定的地域內過著遷徙的生活。2. 約1萬年前,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成為人類獲取食物的主要手段。3. 從世界范圍看,農業主要起源于東亞、西亞和中美洲。4. 畜牧業是在狩獵的基礎上,隨著農業和定居而產生的。表格如下:地域 農業 畜牧業東亞中國 種植水稻和粟,栽培白菜和芥菜等 河姆渡居民飼養豬和狗西亞 種植大麥、小麥 飼養山羊和綿羊美洲 種植玉米、甘薯和馬鈴薯 印第安人馴化了駱馬、羊駝和火雞5. 農業出現的意義:(1)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2)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人類從遷徒過渡到定居,從臨時窩棚到長期住所,并逐漸形成聚落。開始出現手工業勞動,文化藝術獲得發展。(3)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天文歷法、數學和其他學科逐漸發展。二、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1. 西亞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王室、神廟和貴族占有大量土地,或出租給佃戶,或合伙經營。2. 尼羅河流域,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尼羅河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條件。崇拜尼羅河和太陽神。3.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古代中國分為北方粟麥農業區和南方稻作農業區。由集體耕作到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個體經營。 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長期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重視修建水利工程,形成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4. 愛琴海,古希臘主要種植大麥和小麥。實行谷物與蔬菜輪作,建立果園,從事農產品加工。城邦公民占有土地,農業中普遍使用奴隸勞動。5. 美洲,阿茲特克文明阿茲特克人的土地有貴族私有,還有村社公有。發明了“浮動園地”。三、生產關系的變化1. 男女地位的變化農業和畜牧業產生以后,男子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婦女以家務勞動和家庭副業為主,女子在農業生產中逐漸退居從屬地位。2. 國家的產生生產力發展——剩余產品出現——私有制產生——貧富分化加劇——階級產生——國家形成遷移拓展: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征(1)經濟布局:南稻北粟(后為南稻北麥)。(2)經濟結構:以農業種植為主,家庭畜牧業為輔。(3)耕作模式:不斷變革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精耕細作模式日益完善。(4)經營方式:男耕女織的個體農耕經濟長期占主導地位。(5)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為主,土地兼并盛行。(6)區域特征: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區域之間的多樣性、不平衡性、互補性明顯。(7)國家干預:一方面國家通過興修水利、賑災和救災,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農業賦稅是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例題展示: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發現了1萬年前的稻作遺存,以及打制石器、動物遺骸等。其中動物遺骸包括28種哺乳動物、27種鳥禽類、5種魚類、33種螺蚌、龜鱉類及昆蟲,出土了117種植物的種子。這些證據說明當時居民生活狀況是A.稻谷是唯一的糧食作物B.農業出現推動科技的發展C.手工業從農牧業中分離D.采集漁獵和稻作提供食物【解析】遺址發現了稻作遺存以及多種哺乳動物、鳥禽類、魚類等遺骸,說明當時居民生活以采集漁獵和稻作提供食物,故選D項。精粹56哥倫布交換一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一、美洲物種的外傳1. 背景:新航路的開辟,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世界各地區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2. 表現: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傳到歐洲,后又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地。3. 玉米的傳播(1)16世紀中葉起,在南歐廣泛種植。到17世紀,成為僅次于小麥的糧食作物,傳遍歐洲各國。(2)明朝時期,由多種途徑傳入中國。鴉片戰爭前,種植已經遍布全國。4. 馬鈴薯和甘薯 16世紀末,馬鈴薯開始在歐洲推廣。 馬鈴薯和甘薯也是在明朝時傳入中國的。5. 番茄的傳播(1)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18世紀中葉開始作食用栽培。(2)明朝萬歷年間,由歐洲傳教士引入中國。清朝光緒年間,開始作為蔬菜在農場種植。6. 辣椒的傳播(1)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16世紀,傳到英國和中歐各國。(2)16世紀后期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中國的西南和中南地區流行。二、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1. 傳入美洲的歐亞作物有:小麥,大麥,水稻;蘋果,葡萄,甜橙,檸檬;黃瓜,甜瓜,豌豆;甘蔗等。其中小麥和水稻對美洲的影響最大。記憶口訣:小麥大麥和水稻,蘋果生氣打葡萄,甜橙檸檬來勸架,黃瓜甜瓜哭號號,豌豆甘蔗來講理。2. 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后來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3. 水稻,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4. 傳入歐洲的歐亞畜禽:牛、驢、騾、馬、豬、羊和雞。記憶口訣:牛驢騾馬豬羊雞,結伴旅游美洲去。歷史影響: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畜牧業、農業的發展。三、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1. 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對非洲,對中國,對歐洲。1800年前后,世界人口已經突破9億。2. 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對歐洲,對北美,對畜牧業。3. 推進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比如水稻在北美的推廣,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4. 對當地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美洲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壞;中國過度的墾荒造田,導致了水土流失。遷移拓展: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的特點和影響(1)特點:歐洲具有主導性;交流品種更加豐富;范圍具有全球性;經濟作物大量交流;交流伴隨著暴力掠奪;物種交流的速度加快。(2)影響①糧食作物的交流提高了糧食產量,豐富了食物種類,促進了人口增長、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世界市場的形成。②動物交流改變了動力和食物來源,促進了工具器物的革新及社會經濟的發展。③人口交流使人口擴張和混血人種出現,有利于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美洲種植園得到發展,導致非洲長期落后。④傳染病導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引發權力更迭和印第安文明衰落,促進了近代醫學發展。⑤文明交流有利于不同宗教信仰的傳播和史學文化的研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促進了殖民文化的興起。例題展示:地理大發現后,歐洲社會生活中出現了一種新的食物——馬鈴薯。由于《圣經》中沒有提到這種食物,教會禁止人們食用,但是饑餓的窮人打破了禁忌,此后這種食物迅速普及。這說明A.新物種沖擊了教會的權威B.新物種的傳播是曲折的C.教會對人們的控制很嚴格D.當時歐洲階級矛盾尖銳【解析】由材料中教會禁止食用新食物,而饑餓的窮人迫于生計打破禁忌,使新食物迅速普及,可知新物種的傳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B項正確。精粹57大生產—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一、大機器生產與工廠制度1. 背景:(1)工業革命前,英國的手工工場由分散向集中發展,逐步實現了生產過程專業化。(2)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后,大批產業工人在專門化的廠房中勞作。2. 形成:工業革命期間,出現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工廠制度隨即形成。3. 內容(特點):(1)廠房要有一定規模,工人實行倒班制。(2)制定規章制度,強化紀律意識,對工人進行管理。(3)生產流水線廣泛應用,各部門協同勞作,進行標準化生產。(4)原料由工廠統一分發,合理調配。(5)制定市場方案,開拓產品銷售渠道。4. 歷史作用:(1)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巨變,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2)使工業革命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的總和還要多。4. 擴展:19世紀中后期,中國的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引進了工廠制度,進行機器大生產。張謇、范旭東等人投身實業救國。二、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1. 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1)城市人口猛增,不少小城鎮發展為工業城市。曼徹斯特成為英國城市化的典型。(2)鴉片戰爭后,上海、青島等地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3)20世紀至今,西方國家逐漸重視城市規劃,促使城市布局日益宜居化。2. 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極大方便了人們的出行。(1)英國興建大量鐵路;修建人工運河,曼徹斯特、伯明翰是著名的水運樞紐。(2)英國港口同陸上交通連接,形成了不列顛的水陸運輸網,被稱為“運輸革命”。3. 城鄉差別逐漸縮小。英國等西方國家普遍建立了大農場,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村和城市連為一片。4. 人們的時間觀念空前加強,生活節奏加快。堅持守時,準時準點成了現代生活的準則。許多人戴表,大城市多處設有標準鐘。5. 初等教育不斷推廣,人們的文化素質逐漸提升。(1)英國等西方國家開始由政府發展教育,通過立法、經費支持等措施促進初等教育的發展。(2)20世紀初,中國開始推廣義務教育,還出現了工人學校。6. 給民眾的生活帶來消極影響。如勞動時間過長,工作和生活環境惡劣,傳染病和職業病時常發生等。遷移拓展:工業革命對社會轉型的影響(1)促使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機器化生產方式是對傳統生產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術革命則使生產方式面臨從單純增長到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而且,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從競爭走向合作,從國內合作走向國際協調,也成為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方面。(2)促使工業現代化轉型:工業現代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也是工業化的重要內容。(3)促使城市化轉型: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狀況和人口結構,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動。工業的發展使英國經濟的重心迅速向擁有豐富煤鐵資源的西北地區轉移。(4)促使社會思想轉型:工業化和法國大革命兩種力量聯合在一起,導致了1815年以后種種新學說的產生與發展,在歐洲1848年革命中發揮了作用。(5)促使社會形態轉型:工業革命后,經濟形態上,工業取代農業占主導,城市化進程加快;政治形態上,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兩大階級,社會改革進一步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意識形態上,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了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例題展示:1872年開始,法國政府創立了一批徒工學校。1879年成立了技術教育委員會,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學校和初等學校補習學校法》,把徒工學校納入學校教育系統。對此解釋最合理是A.體現了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B.緩和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C.推動了法國民主政治發展D.適應了工業革命對技術工人的需求【解析】19世紀七八十年代,法國正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材料中法國政府做法的目的是培養技術人員,適應工業革命對技術工人的需求,D項正確。1.(2022·海南·模擬預測)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發現的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崗遺址,發掘出了大量石鏟、斧、石刀、石鐮、石磨盤等實用性器物。這些“器物”說明,當時( )A.打制石器技術發達 B.社會貧富差距加大C.農耕經濟已經產生 D.手工業開始獨立化2.(2022·遼寧大連·一模)據《周易·系辭下》記載,神農氏之前存在包犧氏。包犧氏“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通“畋”)以漁”。后來,由于民人眾而禽獸少,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這體現了( )A.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B.社會分工日益專業化C.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 D.人類生產方式的變化3.(2021·四川德陽·一模)戰國時代,“五谷”之說已相當普遍地使用,但所涵蓋的內容卻不盡相同,或無稻,或無麻,或無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麥。據此可知,當時A.北方農業生產領先南方 B.民眾飲食結構發生根本變化C.鐵制農具得到普遍使用 D.經濟作物生產存在地區差異4.(2021·陜西渭南·二模)宴饗在漢代成為一種風氣,有肉有酒,是美好生活的寫照,漢代人稱他們享用的酒是“天之美祿”,是上蒼的恩賜。下圖漢畫A.體現了漢代食物生產現狀 B.是漢朝鼎盛時代真實寫照C.證實了漢代民眾生活水平 D.反映了當時農業生產發達5.(2021·山東省實驗中學一模)許倬云教授認為:現在常說的“新石器”與“舊石器”時代,是以人類獲取食物來維持生計的方式為分界線的。從舊石器時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時代生產食物。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許倬云認為劃分新舊石器時代的分界線是A.天然火的運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C.群居生活的出現 D.原始農業的興起6.(2010·江西宜春·一模)人類學家安德森在《中國食物》一書中提及“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卻是西方飲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這種飲食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是A.生產方式不同 B.宗教信仰不同C.生活習俗不同 D.歷史傳統不同7.(2018·浙江·高考真題)有學者指出:作為對人類最重要獻禮之一的馬鈴薯,最初其實是頗低賤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資者青睞。一系列的戰爭、饑荒替馬鈴薯打入歐洲,打開了一個更大更長久的開口。下列表述正確的是①馬鈴薯原產于美洲②馬鈴薯由葡萄牙人帶回歐洲③馬鈴薯的“發現”得益于新航路的開辟④馬鈴薯等作物的傳播一定意義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鏈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2017·海南·高考真題)明清時期,在江南、華南的一些地區,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傳統的糧食生產比重降低。這一現象表明,明清時期上述地區A.農業生產出現衰退 B.人口變動導致糧食需求減少C.普通農戶收益銳減 D.農產品商品化趨勢明顯9.(2017·天津·高考真題)1830 年,英國正式啟用第一條商業鐵路,十年后公布火車時刻表。因為火車比馬車快太多,所以各地時間的微小差異就造成了巨大困擾。1880 年,英國首次立法規定全國的時刻表都須以格林尼治時間為準,這就要求人們依據人工的時鐘而非依據當地日升日落周期來過生活。這段材料重在說明( )A.工業革命帶來社會生活的變化 B.技術發展對人類生活有所制約C.時間的精確成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統一的時間有利于國家管理10.(2022·全國·高考真題)蒸汽機發明后,日益成為歐美國家雇傭大農場機器動力的重要來源,需要多人協同操作。20世紀初,農業機器的使用變得個人化、小型化,家庭農場在勞動生產率方面縮小了與雇傭大農場的差距,后者日趨衰落。這一系列變化表明( )A.內燃機的應用改變農業生產組織形式 B.農業技術發展導致失業人口大量增加C.蒸汽機成為農業生產的機器動力來源 D.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依賴于生產規模11.(2017·全國·高考真題)根據表格可知,在工業革命期間,英國英國國民總收入變化表年份 約1770 約1790~1793 約1830~1835數額(百萬英鎊) 140 175 360英國工人實際工資變化表(即按實際購買力計算的工資,1851年為100。)年份 1755 1797 1835指數 42.74 42.48 78.69A.工人實際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 B.經濟快速發展依賴于廉價的勞動力C.工人生活條件愈發惡劣 D.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12.(2021·浙江·高考真題)18世紀后半期,韋奇伍德的陶瓷不僅迅速占據了英國市場,而且不到20年就將中國瓷器逐漸擠出歐洲,其出口率達到總銷量的80%.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通用部件標準化生產 B.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C.制陶業工廠制的建立 D.自由貿易成為英國國策13.(2012·全國·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1868年,英國倫敦議會大廈前的十字路口安裝了世界上第一盞煤氣信號燈。它由一位警察牽動皮帶操作:紅燈停,綠燈行。這盞信號燈出現后,倫敦這個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轉。1903年,美國頒布實施了首部交通法規,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紅綠燈信號、行人安全島、人行橫道標志等設施,后為世界各國所仿效。1914年,美國的克利夫蘭、紐約和芝加哥相繼出現了由電力驅動的交通信號燈,緩解了這些城市出現的交通問題。隨著美國汽車制造業迅猛發展,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對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國開始把多個交叉口信號燈連接為一個聯動式信號系統,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1926年,英國第一次安裝和使用自動化的控制器來控制交通信號燈,成為城市交通自動控制的起點。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開始使用車輛感應式信號控制器,雷 達、超聲波、電磁等檢測器相繼問世。1952年,美國丹佛市首次把模擬計算機技術應用于交通信號燈控制。1964年,加拿大多倫多建立了一套由計算機控制的交通信號燈協調控制系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電子計算機交通控制系統的城市。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術發展的里程碑。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城市交通狀況日趨惡化,擁擠、阻塞、交通事故和噪聲、環境污染成為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人們認識到,只有綜合考慮路口交通流與信號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規,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關社會問題。智能交通控制系統應運而生,它采用實時偵探數據并自動調控信號燈,以保證道路的暢通。——據鄭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號燈誕生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影響20世紀交通信號燈重大改進的主要科技成果。(3)根據城市交通信號燈的發展歷程,說明技術進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14.(2020·北京·高考真題)“茶”字發音的傳播史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國,漢唐時期即開始對外傳播。在漢語中“茶”有不同的發音,隨著茶葉海外貿易的擴展,“茶”字的不同發音傳入亞、非、歐等地。北方以及廣東地區“茶”字的發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 發音系統;廈門方言發音形成今天的 tea 發音系統。明清時期, 荷蘭、英國主要從廈門進口茶葉。英、荷語言中本無茶葉一詞,于是直接借用廈門發音,將“茶”讀作 tea。材料二 “茶”的兩大發音系統在亞、非、歐三大洲分布示意圖(1)讀上圖,cha 與 tea發音系統分別分布在哪些地區?(2)不同發音系統的形成與茶葉貿易路線有密切關系。結合所學分析不同發音系統形成的歷史原因。參考答案1.C【詳解】依據材料“裴李崗遺址,發掘出了大量石鏟、斧、石刀、石鐮、石磨盤等實用性器物。”,可以看出這些工具都是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表明當時已經產生農耕經濟,C項正確;裴李崗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以磨制石器為主,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社會貧富差距狀況,排除B項;手工業獨立是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時期,和農業之間的分離,材料涉及的是農耕的發展狀況,排除D項。故選C項。2.D【詳解】依據材料“包犧氏‘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通‘畋’)以漁”、“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從采集和漁業發展為農耕經濟,這說明人類生產方式的變化,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原始社會晚期中國生產方式的進步,不能體現“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社會分工的專業化,排除B項;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是小農經濟的特點,小農經濟形成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3.A【詳解】材料“或無稻,或無麻,或無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麥”體現的是戰國時期的農作物品種種植數量較多,同南方尚未開發的狀態相比,得出北方農業生產領先南方的結論,A項正確;當時我國民眾的飲食結構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排除B項;當時鐵質農具并未普遍使用,排除C項;材料中的作物主要是糧食,不屬于經濟作物,排除D項。故選A項。4.A【詳解】材料“釀酒過程”“燴魚圖”體現的是漢代的食物狀況,A正確;僅從材料無法得出漢朝處于的具體時代狀況,B排除;當時普通的下層民眾是十分貧困的,民主也“有酒有肉”的生活水平說法不符合史實,C排除;D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A。5.D【詳解】根據材料“現在常說的‘新石器’與‘舊石器’時代,是以人類獲取食物來維持生計的方式為分界線的。從舊石器時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時代生產食物。”可知,新石器時代人類從采集食物變為生產食物,結合所學可知,這樣的變化得益于原始農業的興起,故選D;材料強調的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變化,未涉及到天然火的運用,故排除A;材料反映了新舊石器時代以人類獲取食物來維持生計的方式為分界線,而不是以打制石器的使用和磨制石器的使用為分界線,故排除B;材料沒有體現群居生活的出現是新舊石器時代的分界線,說法與材料不符,故排除C。6.A【詳解】在東方的農耕文明中,牛是最重要的農用畜力,所以不可能會出現多吃牛肉的現象;西歐地處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內,畜牧業較為發達,所以食牛肉的較多。歸根到底,生產方式的不同造成了飲食文化的不同,故選A項;是否食用牛肉與宗教信仰沒有必然關系,故B項排除;C飲食文化本身屬于生活習俗的一個方面,C項是表象,不是原因,排除;飲食文化的區別本身就是歷史傳統不同的一個表現,因此D項是表象,不是原因,排除。7.C【詳解】馬鈴薯原產于美洲,是在新航路開辟后由西班牙殖民者帶到歐洲的,這種作物的交流本身也是文明鏈接的方式,所以②錯誤,排除所有含②的選項。故C項正確。點睛:排除法是做選擇題的一個重要技巧。有些題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確選項,就比較適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實的選項(比如時間、空間等);不符合邏輯的選項(比如,讓選擇“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屬于結果的選項);明顯和題目所給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選項;說法過于絕對的選項需要慎重對待,很多時候也是該排除掉的選項。這一題的選項都是其中的三項,所以只要是排除到其中的一項就可以得出正確答案了。8.D【詳解】材料信息“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傳統的糧食生產比重降低”說明農業和市場聯系加強,這體現了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D正確;“傳統糧食生產比重降低”不能說明農業生產出現衰退,故A錯誤;明清時期,人口大大增長,糧食需求應該加大,故B錯誤;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會帶來農業收益的增加,故C錯誤。【考點定位】中國古代農業 古代農業的發展 明清農業點睛:明清社會轉型是新高考的熱點問題,本題考查到了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明清社會經濟的轉型表現有:賦稅制度的調整、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高產農作物引進、租佃制盛行、人口增長、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商幫和長途販運貿易興盛、江南工商業市鎮興起、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朝貢貿易、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等。9.B【詳解】依據材料“英國首次立法規定全國的時刻表都須以格林尼治時間為準,這就要求人們依據人工的時鐘而非依據當地日升日落周期來過生活”可知,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不得不依據規定的標準時間,可見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約,B項正確;材料強調技術發展對人類生活有所制約,而不是工業革命帶來社會生活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統一的時間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沒有強調時間的精確是生活的必要性,排除C項;材料反映出統一的時間是為了順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沒有體現出統一的時間有利于國家管理,排除D項。故選B項。10.A【詳解】根據材料可得出,20世紀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內燃機的使用,使農業的機械化的逐步實施,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及組織形式發生變化,A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人口增長,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內燃機的影響,排除C項;農業生產效率依賴于科技,排除D項。故選A項。【點睛】本題情境聚焦第二次工業革命,試題的落腳點并未落在常見的交通運輸業和石油化工業領域,而是另辟蹊徑,突出內燃機對農業生產的推動作用(蒸汽機過于笨重,不便于個人使用,內燃機輕巧),考查學生對兩次工業革命特點的深度理解,學生如果僅靠生搬硬套教材內容和作答套路,則無法進行正確推理。11.D【詳解】對比表中英國國民總收入和工人實際工資的數據變化,可知工人工資水平提高速度趕不上國民總收入增加速度,說明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D項正確;依據表中的英國國民總收入和工人實際工資的數據變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國工人實際工資的增長趕不上國民總收入的增長,且1755—1797年甚至沒有增長,所以工人實際收入與經濟發展并不同步增長,排除A項;表中涉及的數據變化是在英國工業革命期間,工人使用機器生產,經濟快速發展主要依賴于生產工具的改進,不是依賴于廉價的勞動力,排除B項;工人工資在1797—1835年有較大幅度增長,說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時期內有明顯改善,排除C項。故選D項。12.C【詳解】18世紀后半期開始英國進入工業革命時期,這一時期英國陶瓷逐漸將中國瓷器擠出歐洲主要得益于工業革命的開展,工廠制度的建立,產品產量和效率方面有了明顯提升,故選C;瓷器不需要進行組裝,因此和通用部件標準化無關,排除A;政治制度和經濟政策為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起到促進作用,但并不是英國瓷器發展的主要原因,排除BD。13.(1)背景:工業革命;城市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城市出現);城市交通狀況日益復雜(交通運輸工具數量和種類增多)。(2)主要科技成果: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斷出現;電燈的發明和電力的廣泛應用;計算機技術的產生與普及;網絡技術的出現與應用。(3)改善的方面:解決了城市化進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問題,改善了城市生活環境;推進城市化進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規則意識、法制觀念、行為方式等)。【詳解】(1)結合題中1868—1914年的三段材料,可歸納出工業革命、城市化、交通運輸工具變化等背景。(2)結合題中材料(20世紀范圍內),可從交通信號燈的服務對象(汽車和行人)、物質條件(電燈和電力)及控制技術的改進(計算機、實時智能網絡)等角度指出主要科技成果,主要應該限定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和新科技革命的時限內。(3)應進行多角度分析,比如城市環境、城市整體管理水平、市民素質等角度14.示例(1)cha:東亞、東南亞、中亞、西亞;非洲北部和東部(東非);東歐、葡萄牙。tea:東南亞南部(馬來群島);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歐和北歐等。(2)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發達,茶葉從中國長安等地出發,經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東亞、東南亞、中亞和西亞,又轉銷到東歐和東非地區。cha的發音也隨之傳入這些地區。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主要商路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葉貿易商路。葡萄牙主要從澳門進口茶葉,沿新航路將茶葉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這些地區形成了cha的發音。荷蘭、英國多從廈門進口茶葉,并沿新航路將茶葉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歐地區,于是由廈門方言形成的tea的發音伴隨西歐商人和殖民者的腳步傳到這些地區。【詳解】(1)地區:根據材料中的圖例及傳播路線可知,cha的發音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中亞、西亞,非洲北部和東部(東非)和東歐、葡萄牙。; tea 的發音主要分布東南亞南部(馬來群島),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及西歐和北歐等。(2)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cha的發音分布主要和絲綢之路開通、新航路開辟引起的貿易中心轉移有關; tea 的發音主要早期殖民擴張有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