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18 人口遷移與文化交流-高考歷史專練(新高考專用)(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18 人口遷移與文化交流-高考歷史專練(新高考專用)(含解析)

資源簡介

專題十八 人口遷移與文化交流
1.本講主要講述三大主題: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和移民文化。
(1)歷史上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古代主要有印歐人遷徙、亞歐游牧民族遷徙;近代伴隨英美等國的殖民擴張帶來了人口結構、族群結構的變動及文化、文明的碰撞;二戰以來,勞動力在全球流動,移民文化不斷發展。
(2)人口遷徙是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途徑。由于生存環境、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規模不等的區域性乃至全球性人口遷徙不斷,推動了文化交融。
(3)移民對文化認同的影響。人口遷徙必然帶來異質文化的交匯與接觸,在機遇與挑戰中,往往會催生出多元一體的移民文化。
2.商路與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本講主要包含兩大主題。
(1)古代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古往今來,生活在不同地區或國家的人們通過不同方式,開辟了不同類型的商路,中西方通過商路進行了技術、物質、文化層面的交流,促進了各地區的文明與進步。
(2)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新航路開辟促進了全球范圍內的經濟交往。此后全球經濟、文化聯系不斷加強。世界各地的人們通過不同的途徑從事商貿活動,帶動了人文、科學、藝術、宗教等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傳播。
3. 從中外歷史來看,戰爭是文化交流的特殊方式,本講主要包含兩個主題。
(1)戰爭帶來巨大的災難。人類有史以來,戰爭頻繁、烽火不斷。從亞歷山大遠征到蒙古西征,從拿破侖戰爭到一戰、二戰,戰爭不僅會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使物質財產遭到巨大損失,而且直接或間接導致人類文化毀損和斷裂,甚至民族文化喪失。人類應遠離戰爭,珍愛和平!
(2)戰爭對文化的影響。一方面,戰爭造成文化古跡的破壞或文化典籍的毀滅,征服者的文化奴役或精神同化政策導致被征服民族的傳統和文化失傳或湮滅。另一方面,戰爭在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在戰爭中,異質文化碰撞交匯,又促進了文化交融與完善。
重難精粹 內容
63 四海為家—近代人口遷移的原因與影響
64 絲綢之路—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65 以茶為媒一近代以來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66 化敵為友一戰爭與文化交鋒
精粹63四海為家—近代人口遷移的原因與影響
一、殖民擴張與美洲族群的變化
1. 背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歐洲國家在美洲的殖民擴張和征服。
2. 印第安人數量銳減——變化之一
(1)直接原因:歐洲殖民者的屠殺、奴役;傳染病的流行。
(2)結果:造成美洲勞動力嚴重不足,導致了黑奴貿易的興起。
3. 大量非洲黑人進入美洲——變化之二
(1)概況:1502年,葡萄牙人把第一批黑奴運到美洲,三角貿易興起。黑奴被稱為“烏木”。
主要路線:歐洲——非洲——美洲——歐洲
(2)影響,有三個方面:
a. 對非洲,使非洲喪失了約一億人口,改變了非洲的人口結構,嚴重影響了非洲的社會發展。
b. 對美洲 為美洲的種植園和礦山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
c. 對歐洲 殖民者積累了大量財富,為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
4. 大量歐洲人來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數量大增——變化之三
5. 影響: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出現了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及其混血后代,逐漸成為美洲大陸的主要居民。
6. 現狀:美洲國家的人口結構不盡相同。區別如下:(1)美國、加拿大,白人占據了大多數。美國的印第安人被趕進保留地生活。
(2)海地等國,黑人人口占多數。
(3)混血人種成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在秘魯等國,印第安人相對較多。
二、英國的殖民活動與大西洋人口結構的改變
1. 殖民活動——三步曲
(1)18世紀中后期,英國人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澳大利亞最初被作為英國流放罪犯的場所。
(2)19世紀,英國人開始在澳大利亞建立牧場。
背景: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對原材料需求的增加。
(3)1851年,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金礦,采礦業迅速發展。
流放罪犯——建立牧場——開采金礦
2. 結果:(1)澳大利亞等地的土著居民人口數量減少。
(2)大量英國人及歐洲人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19世紀中葉,白人已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
三、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
1. 背景:19世紀初,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者開始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
2. 開始:(1)19世紀中葉,大批印度、中國等國的勞工來到美洲。華工又被稱為“豬仔”。
(2)1860年,清政府在《北京條約》中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
3. 概況:(1)華工是美國加利福尼亞金礦和太平洋鐵路工地等地的主要勞動力。
(2)19世紀70年代,加利福尼亞的華工人數已接近50萬。
(3)19世紀中葉,大量亞洲勞工來到澳大利亞開采金礦。1858年,華工人數已超過4萬。
4. 影響:促進了美洲與大洋洲的開發;澳洲、美國等地都形成了“唐人街”,保存至今。
遷移拓展: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的影響
(1)先進生產技術及工具的外傳。如赫梯人改進了冶鐵技術,在赫梯帝國瓦解后,冶鐵工匠散布各地,冶鐵技術隨之傳播到各地。
(2)改變了歐亞國家的政治版圖。亞歐游牧部落遷徙后,攻城掠地,推動歐亞國家版圖的變動,如日耳曼人攻陷西羅馬帝國,導致西哥特王國的建立,阿拉伯帝國的成立等等。
(3)推動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如中國和印度吸收游牧民族因素,促進本國民族文化發展,在西羅馬帝國廢墟上誕生的歐洲新文化,阿拉伯文化以伊斯蘭教為底蘊,融合了希臘、羅馬和西亞的傳統文化等。
(4)推動民族融合,導致種族的消亡和出現。在亞歐民族大遷徙過程中,各個民族種族之間不斷通婚、融合導致舊的民族消失和新的民族出現,如匈奴人在民族融合大潮中消失了。
2.區域文化產生的原因和價值
(1)產生原因
①區域文化的產生首先是因為地理環境,一種地理文化離不開特定的自然環境,否則難以長期生存,或者不得不做相應的改變。
②區域文化產生的另一個原因是移民。人口是文化最活躍的載體,有些文化可以用書、圖畫傳播,有些文化如方言就必須靠人來傳播,所以移民對文化的傳播起著重要作用。移民的來源往往決定了一個地區的地域文化的形態,或者極大地改變著土著文化。
③區域文化產生的第三個原因是政治權力和行政區劃的影響。由政權推行的主流文化和地域文化通過政治權力而加強。
④區域文化產生的第四個原因是受民族、宗教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
(2)區域文化的價值:區域文化的價值在于它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不同地域的文化,體現了文化的生命力。同時區域文化也更加適合各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有利于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產以及改善生活,它包含了先民的智慧。
例題展示:
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沖擊,為世界歷史的發展帶來了具有積極意義的影響。首先是兩者之間擴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對方學習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術。這句話可用來佐證
A.北宋王安石變法 B.羅馬帝國的建立
C.希臘城邦的擴張 D.貴霜帝國的統一
【解析】貴霜帝國是長期過著游牧生活的大月氏人建立的,其一度統一了印度北部的農耕地區,因此其統一過程是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沖擊的過程,而且內含兩大世界之間的相互學習,故D項正確。
精粹64絲綢之路—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一、絲綢之路
1. 概念:是古代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接歐亞大陸的著名商道,是古代東西方物質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 事件——張騫通西域 “鑿空”
(1)時間:前138年(漢武帝時期)
(2)目的:聯合大月氏等政權,共同夾擊匈奴
(3)歷史作用:張騫獲得大量的西域資料,推動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
3. 路線
(1)漢朝: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大秦
(2)在新疆、中亞地區比較復雜;西出陽關或玉門關后,分為南道、北道和中道。
(2)南道和中道大體上形成于漢朝,北道是在隋唐時期新開辟的。
4. 衰落——宋朝
原因有二:割據、戰亂的影響;海路聯系日益活躍的沖擊。
二、歐亞大陸其他東西交通線
1. 草原絲綢之路
(1)路線:漠北草原、南西伯利亞——咸海、里海以北——歐洲、小亞細亞
(2)事例:匈奴、突厥等民族的西遷
2. 西南絲綢之路
(1)路線:關中平原——成都平原——橫斷山麓——瀾滄江、怒江——緬甸、印度——中亞、西亞等地。
(2)事例:唐宋時起,中原與青藏高原形成茶馬互市。
3. 海上絲綢之路 后來居上
(1)西漢,中國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路線:廣東——印支半島——馬來半島——孟加拉國——印度半島南部
(2)宋元時期,能制造出巨舟,采用帆索和指南浮針,出洋航海十分頻繁。
(3)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建立了廣泛聯系。
(4)廣州、泉州、明州(今寧波)等口岸成為重要交通樞紐。鄭和下西洋是古代海上交通的巔峰。
4. 四條絲綢之路
興起時期 鼎盛時期 衰落時期 主要貿易商品
陸上絲綢之路 西漢 隋唐 明清 絲綢
草原絲綢之路 夏商 蒙元 明清 (民族遷徙)
西南絲綢之路 夏商 隋唐 宋明之后 茶葉、馬匹
海上絲綢之路 春秋戰國 鄭和下西洋 鴉片戰爭之后 瓷器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 傳出: (1)絲綢、鐵器和瓷器向西出口;養蠶和繅絲技術、制瓷技術、治鐵技術經過西亞向西傳播。
(2)瓷器、茶葉主要經過海路外銷,瓷器上的傳統紋飾傳入西亞和北非。青花瓷器世界著名。
(3)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經由陸路和海路傳到西方。
2. 傳入: (1)西漢征服中亞的大宛國,獲得良種“汗血馬”,同時引進了苜蓿、葡萄、石榴等作物。(“胡”類物種)
從西域傳入中原的物種有:胡桃(核桃)、蒲桃(葡萄)、石榴、苜蓿、胡瓜(黃瓜)、胡豆(蠶豆)、胡麻(芝麻)、胡蘿卜、胡蔥、西瓜等。
(2)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如唐朝絲織品吸收了波斯的織法與圖案風格。
(3)宋元時期,棉花傳入內地,后成為最重要的經濟作物。
(4)香料、珠寶、金銀器血等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朝起基本來自海路。
3. 精神文化方面
(1)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絲綢之路沿線留下的石窟,如敦煌莫高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
(2)西亞的襖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歐洲的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
(3)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朝與唐朝廣受歡迎。
(4)中醫藥知識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
特點:文明的交流具有雙向性、競爭性、互惠性。
遷移拓展: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
(1)古代絲綢之路開創性地打通東西方大通道,首次構建起世界交通線路大網絡。
(2)古代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實現了東西方商貿互通和經濟往來。
(3)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了科學技術的交互傳播,廣泛而又深刻地推動了沿線國家生產進步乃至社會變革。
(4)古代絲綢之路助推了多樣性文化交流,是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紐帶。
例題展示:
《舊唐書·樂志》稱:“大抵散樂雜獻多幻術,幻術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據此可知,唐朝時
A.流行西方古典主義音樂 B.絲綢之路促進文化交流
C.強化對新疆地區的管理 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榮
【解析】根據材料“幻術皆出西域,天竺尤甚”可知,在唐朝伴隨著絲綢之路的興盛,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日益頻繁,故選B項。
精粹65以茶為媒一近代以來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1. 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1)背景:a. 15世紀之前,主要局限于各洲內部和亞歐大陸之間。
b. 新航路開辟和西歐各國的殖民擴張,洲際貿易得到擴展。
(2)表現:a. 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如歐美兩洲商品流通的加強;
b. 股份公司出現和發展,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與西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與法國西印度公司等。
(3)影響:客觀上推動了洲際貿易,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基本形成)。
2. 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經濟整體
(1)原因:工業革命后,工業化的批量生產的推動
(2)表現:a. 形成了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他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
b. 世界貿易額劇增 自1870年到一戰前,世界貿易增長了近2.6倍。
3. 生產的國際分工深度發展,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
(1)影響因素: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美蘇兩大陣營對峙的阻礙。
(2)促進因素:1947年關貿總協定的簽署,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兩極格局瓦解及“冷戰”的結束,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
(3)發展表現:1950—2000年,全球貿易(出口)總值增長了近100倍。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與文化交流的國際化
1. 原因:國際貿易的開展,買賣雙方的接觸,商品對文化習俗的傳播。
2. 茶的外傳——表現之一
(1)16世紀之前,中國茶主要在亞洲大陸傳播。
(2)近代以來,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西洋等地區。
(3)影響:中俄之間形成“萬里茶道”,荷蘭的家庭設有“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國形成了“下午茶”。
3. 服飾的變化——表現之二
(1)17世紀末,中國服裝隨著傳教士傳到法國。
(2)20世紀初,法國設計家波烈設計的女裝采用了東方女裝的樣式。
(3)中華民國建立后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服飾的特點。
4. 鐘表的傳入——表現之三
(1)鐘表誕生于歐洲,約16世紀中期由傳教士傳入中國內地。
(2)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數量已經很大。鐘表在社會中下層中逐漸流行。
遷移拓展:近代世界人口的遷移
(1)原因:新航路開辟后,受到歐洲殖民擴張的影響,世界各地聯系不斷加強,世界市場逐步形成。
(2)方向: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地遷移,從較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及新開發地區移民,從舊大陸向新大陸遷移,主要是遷往美洲和大洋洲。
(3)形式:歐洲的移民大部分是主動的,非洲和亞洲的移民多數是被迫的。
(4)規模:數量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
(5)影響:引起了遷入地的人口結構變化,形成新的族群,帶來了新的文化認同,促進了遷入地的發展。
例題展示:
加勒比海地區印第安人在1492年時約有600萬人,50多年后剩下幾千人;安第斯山地區印第安人在印加帝國末期約有900萬人,100多年后減少到60萬人。這表明
A.世界性的人口大流動由此開始
B.殖民入侵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
C.生產力水平低下限制防疫水平
D.資本原始積累加速了財富的集中
【解析】在美洲殖民者搶奪大量財富的同時,成千上萬的印第安人由于被屠殺、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帶來的疾病而死去,為了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大量非洲黑人被擄掠賣到美洲為奴,故選B項。
精粹66化敵為友一戰爭與文化交鋒
一、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
1. 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東征,滅亡了波斯帝國,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地區。
2. 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3個主要國家。這些區域被統稱為“希臘化世界”。
3. 希臘化時代,指從亞歷山大遠征到前30年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的大約300年的時期。
4. 希臘化的表現:
(1)亞歷山大試圖以希臘文化(歐洲文化起源)為主導,融合埃及文化(非洲)和西亞文化(主要指波斯帝國)。
(2)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他們基本壟斷了高級官職,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治階級。
4. 希臘化的影響:促進了希臘文化的研究與傳播。
(1)文化中心逐漸東移,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和帕加馬等成為新的中心。
(2)托勒密王朝時期,亞歷山大城的繆斯宮收藏了大量的文化典籍。
(3)被征服地區的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促進了文學、科學的發展。表現:
a. 卡利馬庫斯等人整理和研究了《荷馬史詩》和古典希臘的悲劇、史學、地理學作品。
b. 歐幾里德編寫的《幾何原本》流傳后世。
c. 阿基米德提出了浮力定律和杠桿定律等定律。
d. 埃拉托斯提尼精確地計算出了地球的周長。
e. 醫生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進行了基礎研究。
(4)西亞、北非的文化在希臘化世界保持了長期的影響,甚至存在至今。
二、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
三次西征 1. 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親征,1218—1225年
(1)起因:花剌子模國扣押蒙古商隊,殺害蒙古使臣。
(2)結果:滅掉花剌子模國,打到黑海北岸。
2. 第二次西征,1235—1242年,又稱長子西征或拔都西征
概況: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一帶。
3. 第三次西征,1251—1259年,旭烈兀西征
概況:以西亞、中東地區為目標,攻占巴格達,滅亡阿拉伯帝國
4. 形成了四個相對獨立的政權:欽察汗國(即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利汗國。四大帝國
5. 嚴重破壞了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
6. 推動了東西方的相互了解。事例如下:
(1)第二次西征后,兩位歐洲傳教士從法國到達漠北,與蒙古進行交涉。
(2)馬可 波羅約于1275年由陸路來華,在元朝留居17年,留有《馬可 波羅行紀》。
(3)畏兀兒人列班 掃馬經過耶路撒冷到歐洲訪問,到達英法等國。
7. 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徒。
(1)由東向西遷移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軍隊。
(2)大批移民自西向東,進入中國中原地區,被稱為“色目人”。
(3)使歐亞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
遷移拓展:希臘化時代的文化特征
(1)多元性與開放性。亞歷山大帝國囊括了東方的波斯文明、埃及文明和猶太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的一部分,在政治上統一了地中海東部世界,由此奠定了希臘化文明多元化特征的基礎。
(2)全面性與繁榮性。在希臘化時代,涌現出了繁盛的學術成就,主要成就表現在文學、史學、地理、幾何、醫學、天文等多個領域,為后世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3)溝通性與橋梁性。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安條克、帕加馬等地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過程中起到了橋梁的作用,融匯東西方世界的不同文化。
(4)消極性與頹勢性。在亞歷山大征服的土地上,政治體制都是君主專制,古典的民主政治思想被專制主義所代替,希臘人的理性精神和人本主義日趨黯淡,城邦公民的自信和進取精神轉為了被征服后的屈辱感和消極。
(5)世俗性與極端性:希臘化時代,人們的生活處于動亂和不安之中,頻繁的戰爭不僅消耗了大量的經濟資源,也給人們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創傷。因此文化呈現“世俗化”的自我意識和極端的自然主義色彩。
例題展示:
在拉丁美洲文化中,既有印第安人在偏遠內陸地區保留的傳統文化,如多神信仰、圖騰崇拜,也有歐洲白人的天主教,還有非洲黑人帶來的音樂舞蹈等因素。該現象說明
A.拉丁美洲的文化具有多元性
B.歐洲的宗教文化具有先進性
C.印第安傳統文化自成發展體系
D.拉丁美洲文化受美國文化影響
【解析】據材料可知,拉丁美洲地區融合了本土文化、歐洲和非洲文化,體現了多元性,故選A項。
1.(2019·全國·高考真題)有研究認為,美國獨立后不到半個世紀,拉丁美洲經過獨立戰爭,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難辭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奪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
C.進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國生產方式
2.(2015·海南·高考真題)1500~1800年美洲人口結構發生變化,歐洲人、印歐混血人、非洲人、非歐混血人數量不斷增加,并最終超過美洲原住民。造成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殺 B.歐洲人對美洲不斷的探險和征服
C.外來疾病導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歐洲人在美洲大陸的分布越來越廣泛
3.(2017·浙江·高考真題)日本所藏中國宋代提舉兩浙路市舶司“公憑”(官方文書)記載: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國”,隨船貨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絹十匹、白綾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該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貿活動不再受到官府的監管 B.中日之間官民互惠貿易的繁榮
C.“朝貢”貿易體制尚未發展起來 D.“海上絲綢之路”商品外銷情況
4.(2015·天津·高考真題)茶葉于1650年前后引進英國時,是一種貴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價6至10英鎊,相當于一個男仆年工資2倍左右。然而一個世紀后,飲茶逐漸在英國城鄉各階層中普及,茶葉成為英國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費品。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國茶葉產量大增 B.英國頒布《航海條例》
C.世界貿易較大發展 D.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5.(2018·浙江·高考真題)有學者認為,古代絲綢之路的意義不僅使中國的絲綢遠銷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貢獻還在于溝通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下列項中反映東西方交流的有
①中國造紙術經絲路傳到歐洲
②美洲馬鈴薯、玉米傳到歐洲
③中國印刷術沿海上絲路傳到日本
④中國瓷器經絲路遠銷歐洲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2015·全國·高考真題)17世紀60年代,茶葉在英國只是上流社會的消費品;到18世紀末,茶葉已成為普通民眾的日常消費品。這反映了當時的英國( )
A.等級觀念明顯淡化 B.崇尚東方的生活方式
C.貧富差距日益縮小 D.擴大了與東方的貿易
7.(2015·福建·高考真題)17世紀上半葉,歐洲國家紛紛到亞洲進行殖民活動,引發了亞洲海上貿易格局的變化。對此,表述正確的是( )
A.荷蘭通過設立據點控制東亞海上商路 B.英國打敗法國壟斷了對印度的貿易
C.歐洲殖民擴張迫使中國放棄海禁政策 D.世界貿易中心轉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8.(2018·海南·高考真題)有關歐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們的森林,萊茵河兩岸是他們的葡萄園,愛爾蘭是他們的牧場,普魯士、波蘭是他們的谷倉,印度和阿拉伯是他們的果園。這段描述可以用來說明
A.西班牙的殖民擴張 B.荷蘭海上貿易的發達
C.拿破侖帝國的興盛 D.英國殖民地版圖廣闊
9.(2018·全國·高考真題)下圖可以用來說明,奴隸貿易
A.是早期資本主義擴張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確立
C.導致“日不落帝國”的產生 D.因白銀開采的需要達到極盛
10.(2017·浙江·高考真題)如圖所示為歐洲人在亞非的貿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遠洋運輸業迅猛發展 B.海外貿易據點的建立
C.遠航探險活動的開展 D.“商業革命”的興起
11.(2016·上海·高考真題)中國文化不僅惠及近鄰,而且澤被遠西。下圖關于“中國古代文化外傳”的時間軸,“?”處應填入
A.火器隨蒙古西征傳入歐洲 B.中國絲綢受到古羅馬上層人士喜愛
C.唐三彩隨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盤隨海禁的開放傳到菲律賓
12.(2020·浙江·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人類歷史發展為世界歷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一些生物學家認為,自哥倫布大交換發生后,生物系統中曾經截然不同的地方都變得相似了。……“冒煙的草葉”是第一個擴散到歐洲、亞洲和非洲的產品,成為大交換浪潮的浪頭。大交換的影響是多方位的。馬克思曾經指出:“世界歷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這個歷史結果是經歷了15、16世紀以來一系列重大轉折之后才出現的。
——據吳于廑《世界歷史》【美】查爾斯·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 美洲歷史通常被說成是歐洲人來到一片幾乎無人居住的荒野。但是數個世紀以來,大多數外來者都是非洲人,而這片土地并不是空蕩蕩的,而是住滿了數以百萬計的原住民。……當教科書開始認識到這一半球中的大多數人口的構成的時候,這些人也大都被描繪成歐洲人擴張中的無助的受害者: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襲擊到來之前逃跑,非洲人被套上枷鎖在種植園中被鞭子驅趕著勞作。……奴隸制迫使數以百萬計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慘的生活,迫使這些地區卷入世界近代化的進程。
——摘自【美】查爾斯·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中“冒煙的草葉”的傳播路徑,結合所學簡要概括15、16世紀以來世界發生的打破各國、各地區、各民族間閉關自守狀態的一系列重大轉折。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分析歸納殖民主義者暴富的重要途徑,指出16世紀第一批被掠販非洲黑人的命運。
13.(2014·全國·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間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內遷,東北地區出現“沃野千里,有土無人”的狀況。清廷東北地區視為“龍興之地”,在此設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實施軍事化管轄,設置關口,長期禁止關內人口遷居。往來須持有官方頒發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墾辟有禁,森林礦產之采伐有禁,人參東珠之掘摘有禁”。從乾隆年間開始,山東、河北等地“闖關東”者日盛,“每查辦一次,輒增出新來流民”。他們“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類,日積日多”。清廷對東北地區時開時禁。
——摘編自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清朝與俄國的東段邊界,但直至19世紀初,黑龍江以北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萬人。鴉片戰爭時,清政府被迫與俄國簽訂《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清政府隨即開放了哈爾濱以北的呼蘭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來移民與當地滿、蒙古等族通婚、建廟、演戲、立會、設學堂、建市鋪。僅十余年,呼蘭地區已是“三城相望,糧產豐饒,商賈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戶不下十有余萬”。1904年,清政府全面開放東北各邊荒地;1907年,設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1908年,僅奉天一省人口已達1100萬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東三省移民實邊章程。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東北地區移民過程的特點。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移民東北的歷史作用。
參考答案:
1.D
【詳解】西班牙和葡萄牙雖然引領開辟新航路,但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其落后的生產方式傳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發展滯后的歷史包袱,而北美地區被英國殖民統治,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入到這一地區,推動了北美的快速發展,因此出現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拉美移植了宗主國舊的生產方式,故選D;A、C項是拉美和美國的共性,排除; 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所在,B項排除。
2.B
【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本題考查美洲人口結構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AC兩項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C兩項錯誤。“歐洲人、印歐混血人、非洲人、非歐混血人數量不斷增加,并最終超過美洲原住民”是歐洲長期不斷征服美洲的結果,B項正確。歐洲人在美洲大陸的分布越來越廣泛是表現而不是原因,D項錯誤。
【考點定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荷蘭、英國的殖民擴張·早期殖民擴張的特征和影響
3.D
【詳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泉州客商李充攜帶一系列商品出海,這反映了宋代“海上絲綢之路”商品外銷情況,故D項符合題意;宋代商業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監管,不等于不受監管,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官方貿易和朝貢體制,故排除BC項。
4.C
【詳解】試題分析:題中材料主要表述了從1650年到1750年之間,英國人的飲茶習慣得到了普及,從貴族發展到社會各階級。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茶葉進入到英國市場,茶葉價格大幅度下降,這是世界貿易發展的表現。所以本題選C。A項與飲茶的普及沒有必然聯系。B項《航海條例》是英國在17世紀中期針對荷蘭提出的,是英國殖民擴張的表現,與題意不符。D項表述錯誤,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
【考點定位】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荷蘭、英國等國的殖民擴張·世界市場的拓展。
5.D
【詳解】中國造紙術經絲路傳到歐洲和中國瓷器經絲路遠銷歐洲,反映出東西方的交流。①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D項。美洲馬鈴薯、玉米傳到歐洲,是西方國家之間的交流,中國印刷術沿海上絲路傳到日本是東方國家之間的交流,均不符合題干要求,排除含有②或③的A、B、C項。
6.D
【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紹了茶葉在英國社會的發展狀況。注意兩個時間點:“17世紀60年代”和“18世紀末”,這個時間變化內英國已經經歷了工業革命,工業產品急需市場;此外工業生產還需要大量的生產原料,這就促進了英國的對外貿易。茶葉屬于中國的作物,能夠在英國普通民眾中流傳,說明它的價格已經下降,這也是世界市場的作用,東西方交流增多,才會產生這種現象。因此本題選擇D選項。A選項材料不能體現出來,B選項反映不出材料中反映的“變化”;C選項違背了歷史事實,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差距急劇擴大。
【考點定位】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工業革命·東西方的貿易的擴大
7.A
【詳解】試題分析:注意題干時間“17世紀上半葉”,排除B,英國打敗法國壟斷了對印度的貿易是在18世紀;C說法錯誤,正是由于歐洲殖民擴張促使中國實行“海禁”“閉關”政策;D說法錯誤,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A符合題意,17世紀時期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
【考點定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荷蘭、英國的殖民擴張·荷蘭的殖民擴張。
8.B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班牙的殖民擴張范圍是美洲,與材料愛爾蘭、普魯士等地區無關,A項錯誤;17世紀荷蘭海上貿易的發達,殖民活動范圍遍及世界各地,B項正確;拿破侖帝國企圖軍事征服英國計劃失敗,因此在其興盛時期也沒有控制愛爾蘭,C項錯誤;愛爾蘭是英國領土的一部分,不是其殖民地,D項錯誤。
9.A
【詳解】柱狀圖中的數據代表的是16—18世紀歐洲向美洲販運的奴隸數量,很明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大幅增加的,這個時間段主要是在工業革命之前,所以反映的是黑奴貿易這一早期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對外殖民擴張的手段,故選A;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確立是在20世紀初,題干時間與之不符,故排除B;題干反映的是整個歐洲,而“日不落帝國”只體現了英國,另外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不僅僅是依靠販賣黑奴,故屬于以偏概全,所以排除C;黑奴貿易的主要意圖是滿足美洲奴隸制種植園的需要,故D排除。
點睛:這一題以新航路開辟后,早期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奴隸貿易為考查點,這既是所學的主干知識,也是關注人類命運的反思材料。選項對所學資本主義發展的相關知識進行了整合,知識的容量較大。考生需要對重要的概念如黑奴貿易、早期殖民擴張、世界殖民體系、“日不落帝國”等有正確的認知,再結合時代特征才可以準確作答。同樣考查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10.A
【詳解】本題屬于逆向型選擇題,據材料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遠洋運輸業迅猛發展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而圖片反映的是早期殖民擴張時期,故A選項錯誤,符合題意;新航路開辟后,“商業革命”發生,商業范圍和貿易中心變化,故D選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歐洲列強紛紛開展遠航探險活動,故C選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它們建立海外貿易據點進行貿易和殖民擴張,故B選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A。
11.A
【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察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首先我們來看材料中給出的時間·13-14世紀。這段期間中國處于宋元時期,排除C選項。13世紀末給出了馬可·波羅的經歷,說明這件事情發生在這之前。此事件又發生在造紙術傳入境外之后,因此可以排除B選項。材料中出現了造紙、印刷術、指南針,說明和四大發明有關,因此選擇與火藥有關的,而且與時間相符合。因此本題選擇A選項。
考點:兩宋的繁榮與元的統一·輝煌的科學技術·火藥武器的發明、使用及其影響
【名師點睛】中國的四大發明傳到國外的時間我們需要記住:最早傳到國外的造紙術,,105年,蔡倫改進造紙術。4世紀傳入朝鮮,7世紀傳入日本,8世紀傳入阿拉伯國家,12世紀先傳入非洲后傳入歐洲,16世紀傳入美洲,19世紀傳入大洋州。其次是印刷術,11世紀中期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也是這時期傳入朝鮮,日本,埃及,歐洲。 指南針前身是司南,13世紀指南針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唐末發明火藥,火藥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 再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12.(1)路徑:美洲——歐洲——歐美之外;轉折:地理大發現(開辟新航路,“發現”新大陸);海外殖民擴張;開啟世界市場的形成之路。世界逐漸從分散走向整體。
(2)途徑:殖民掠奪、屠戮(種族滅絕);不平等貿易;命運:成為黑奴;命運悲慘
【詳解】(1)“傳播路徑”,依據材料一信息“‘冒煙的草葉’是第一個擴散到歐洲、亞洲和非洲的產品,成為大交換浪潮的浪頭”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美洲——歐洲——歐美之外。“重大轉折”,依據所學知識從地理大發現、海外殖民擴張、開啟世界市場的形成之路、世界逐漸從分散走向整體等角度分析。
(2)“重要途徑”,根據所學知識從殖民掠奪、屠戮、黑奴貿易、不平等貿易等角度分析。“命運”,依據材料二信息“非洲人被套上枷鎖在種植園中被鞭子驅趕著勞作。……奴隸制迫使數以百萬計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慘的生活”得出:成為黑奴、命運悲慘等。
13.(1)清政府由禁止到時開時禁再到鼓勵;由自發移民為主到政府主導為主;移民政策受外來侵略影響;移民主要來自鄰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規模逐漸擴大;從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產。
(2)緩解關內人口壓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管理;促進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進技術的傳播;有助于抵御列強侵略;促進東北開發。
【詳解】試題分析:第(1)問,結合材料“清朝 長期禁止關內人口遷居 從乾隆年間開始,山東、河北等地“闖關東”者日盛 清廷對東北地區時開時禁。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清朝與我國的東段邊界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被迫與俄國簽訂《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清政府隨即開放了哈爾濱以北的呼蘭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 1904政府全面開放東北各邊荒地;1907年,設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1908年僅奉天一省人 口已達1100 萬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東三省移民實邊章程。”歸納總結答案。
第(2)問,結合材料并聯系所學知識回答。從人口分布、邊疆的開發、民族融合、抵御侵略等方面概括總結。如材料“清政府隨即開放了哈爾濱以北的呼蘭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來 移民與當地滿、蒙古等族通婚、建廟、演戲、立會、設學堂、建布鋪。僅十余年,呼蘭地區 已是“三城相望,糧產富饒,商賈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戶不下十有余萬”。1904政府全面開放東北各邊荒地;1907年,設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1908年僅奉天一省人 口已達1100萬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東三省移民實邊章程。”可歸納出其歷史作用。
考點: 古代中國經濟·晚清移民措施·東北移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资县| 东乡族自治县| 壶关县| 西平县| 独山县| 吉水县| 瑞金市| 綦江县| 德保县| 海兴县| 丹寨县| 云和县| 贵州省| 枝江市| 曲沃县| 芜湖县| 广德县| 鱼台县| 宜兰县| 襄樊市| 武平县| 德惠市| 泰来县| 东城区| 临洮县| 贺兰县| 新泰市| 长海县| 黎平县| 昆山市| 巫山县| 哈巴河县| 金溪县| 东乡族自治县| 什邡市| 宕昌县| 湟源县| 筠连县| 增城市| 虹口区| 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