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熱點專題七 東西方近現代的社會保障制度【熱點背景】2022年10月22日06: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人民日報 》( 2022年10月22日 07 版)本報記者賀勇、邵玉姿、孫振、程龍、黃超、竇瀚洋、王明峰參與采寫【材料原文摘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黨的二十大代表們紛紛表示,新時代這十年,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下一步,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深度解讀】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新征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兜牢底線、保障民生,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 聽報告、談體會,代表們倍感振奮,大家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經濟平穩運行、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十年,我們銳意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成就顯著,推動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統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咱農民也像城里人一樣領養老金了。”陜西省黃陵縣雙龍鎮黨委副書記、索洛灣村黨支部書記柯小海代表感觸很深,“如今農民看病有醫保,養老有養老保險,再加上低保兜底保障,生活更有保障,日子越來越好。” “十年來,我國不斷完善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實施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老百姓看病就醫得到充分保障。”甘肅省慶陽市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護士長脫亞莉代表說。 “以前老百姓看病要先墊付再報銷,如今即使是跨省就醫,也能實現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毛垟鄉黨委書記雷曉華代表表示。 這十年,我們盡力而為,各項社保待遇水平穩步提高,有效改善了人民生活。 十年來,我國不斷探索建立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待遇調整機制,待遇水平不斷提升,保障能力持續增強。“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村子,村民養老金年年漲,村里老年人的生活更有保障了。”國網江蘇省儀征市供電公司濱江供電所運維采集班副班長周維忠代表說。 “作為企業職工,除了享受基本養老、醫療、工傷、失業保險,還有企業年金、企業補充醫療保險等福利。”北京公交集團1路駕駛員常洪霞代表說,“得益于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人民群眾在面對疾病、失業等風險時有了相應的制度保障,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截至2022年6月,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0.4億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021年底已達13.6億人,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更公平、更可靠、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托舉起人民群眾穩穩的幸福。 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并作出全面部署。話落實、道未來,代表們表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努力推進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老百姓都期盼有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要持續做好社會保障工作。”常洪霞說。 河南省許昌市委書記史根治代表表示,要堅持制度引領,圍繞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等目標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把民生工作做得更加扎實。 “當前,我國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作為收入分配調節器,社會保障體現了社會公平。”天津市南開區委書記馬珊珊代表說,在新征程上,要更好發揮社會保障的再分配功能和為人民生活托底的作用,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繼續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解除人民群眾后顧之憂的根本性措施。”山西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武志遠代表說,新時代十年,山西省包括社會保障在內的民生支出,始終占到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八成左右。“接下來,我們將堅持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之上,將財政新增部分進一步向民生和社會事業傾斜。” 深化改革、優化服務,進一步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代表們表示,奮進新征程,要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為廣大人民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進全民參保,提高覆蓋面。“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這讓我們倍感振奮。”圓通速遞湖南省長沙市高橋分公司營運部經理馬石光代表說,近年來,我國不斷健全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從業人員等重點群體參保機制,讓更多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能便捷地享受社會保障。 穩妥推進改革,提高可持續性。“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作出了系統部署。”江蘇省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代表說,面對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就業方式多樣化帶來的新挑戰,要把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社會救助、住房保障等各方面工作一體謀劃、統籌推進、全面落實,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可持續發展。 今年,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啟動實施。武志遠介紹:“接下來,我們將一手增投入,一手建機制,認真落實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合理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合理提高對困難群眾等群體的補助標準。” 堅持以人為本,及時排憂解難。“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要在聚焦精準施策上見真章。”河北省秦皇島市天洋新城社區黨委書記周慧霞代表說,對困難群眾,要完善主動發現機制,及時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溫暖送進困難群眾心坎里。 優化服務水平,提升幸福指數。用社會保障卡就能在醫院藥店結算、領取養老金和就業補貼,用手機銀行等APP可以進行線上醫保、社保繳費……“社保服務越來越方便快捷了。期待未來進一步加強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讓群眾辦事能就近辦、線上辦、快速辦。”四川省達州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客運一公司駕駛員鄭艷梅代表說。視角一 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一)手工工場時期(16——18世紀):例:1601年英國頒布《濟貧法》的背景?政治:近代民族國家形成,中央集權日益加強;經濟:圈地運動使大批無地農民流入城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進行資本原始積累)思想: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二)工業革命時期(19世紀):19世紀80年代,德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涉及疾病、工傷和養老等多方面;背景分析模板:經濟: ①工業革命奠定物質基礎②貧富差距拉大,工人等生活困苦;政治: ①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確立與完善;②工人運動發展的推動;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三)20世紀前期:為應對經濟大危機,美國在30年代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四)二戰后,西方逐步建立起福利國家關于福利國家的知識點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 ②大蕭條的教訓和羅斯福新政、凱恩斯主義的影響;③緩和社會矛盾,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需要; ④無產階級等勞動人民的斗爭;特點:①從單純的救濟發展為公民的社會權利,得到立法和制度的保證;②種類多,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評價:積極:利于緩解社會矛盾,穩定社會,擴大了社會消費;消極:增加國家財政負擔,降低工作積極性;視角二 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1951年,政務院頒布的《勞動保險條例》是新中國制定的 第一部社會保險法規;2、新時期以來,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取得成就的原因?①借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蘇聯等國的有益經驗;②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③黨和政府關注民生,重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與完善;⑤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展完善一、單選題視角一 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2022·浙江杭州·學軍中學校考模擬預測)在近代美國大多數鄉鎮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要求當地政府提供的各種服務越來越多。而這些是州或縣沒有辦法完全提供的,因此就只有把這些權力下放給鎮,鎮在發展的過程中就逐漸擁有更多更大的權力。下列關于近代美國地方自治,表述正確的是( )A.中央政府對地方完全放任,導致了國家分裂B.市長和市議會由普選產生,對中央和選民負責C.地方征稅所得由自治市自主開支,但受選民監督D.鄉鎮承擔著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2.(2022·湖北·統考模擬預測)關注嬰幼兒健康的運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10年里席卷了歐洲大陸。1900—1914年,歐洲通過了多項法律來推進嬰幼兒健康運動,并支持了多項活動,助產士和托兒所增多了,提倡母乳喂養的宣傳小冊子和咨詢服務也增多了。據此可知,這場運動( )A.推動了醫療科技發展 B.催生了和平主義思潮C.顛覆了大眾健康觀念 D.增強了生命安全意識3.(2023·山東·模擬預測)在中世紀的法國,鄉村共同體作為一個自治性質的單位,以習慣法為基礎,在得到領主同意后,通過村民會議自主管理公共事務。17世紀開始,領主及其代表出席或主持村民會議的權利被進一步限制,村民會議逐漸為王室監察官所掌控。據此可知,17世紀的法國( )A.已經形成完備的成文法體系 B.鄉村共同體喪失了自治權C.民族國家形成影響社會管理 D.基層治理的水平不斷提高4.(2022·廣東·一模)17世紀初,英國頒布了濟貧法。19世紀80年代,德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1935年,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二戰后,英國率先構建了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 )A.受到文藝復興和啟蒙思想的影響 B.能減輕國家的負擔,有利經濟發展C.是歐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物 D.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緩和社會矛盾5.(2022·湖北·恩施市第一中學校考模擬預測)1883年,德國國會通過《疾病保險法》。該法的保險對象是從事工業生產的產業工人,保險費由雇主承擔1/3,工人承擔2/3.法案還具體規定了參加保險者的權益:免費享受醫療;患病者從第三日起可以領取工資的50%,最長可以領取13周;產婦可以獲得4周的補助;等等。近代德國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促進社會融合 B.緩和社會矛盾 C.改革傳統的社會保障方式 D.防治傳染疾病的迫切需要6.(2022·內蒙古呼倫貝爾·校聯考模擬預測)1889年德國頒布的《養老法》規定:領取養老金的年齡為70歲,領取養老金的人必須行為端正,沒有不良記錄。俾斯麥將之作為“一種消除革命的投資”。這表明,當時德國實行社會保障政策的目的是A.為了完成德國的統一 B.加強對社會的控制C.踐行凱恩斯主義 D.健全法律體系7.(2022·天津河東·統考一模)1881年11月,德皇威廉一世發表的《黃金詔書》宣稱:“社會弊病的醫治,一定不能僅僅依靠對社會民主黨過火行為的鎮壓,同時要積極促進工人階級的福利。”他認為社會保險是“一種消滅革命的投資”。這反映出A.工業革命消弭了德國的社會矛盾 B.政黨斗爭制約了德國的統一.進程C.工人運動催生社會保障制度發展 D.德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視角二 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8.(2023·陜西渭南·統考一模)1949年6月,北平市失業無業人口較多,失業問題成為當時的社會問題之一。1950年 2月,北京市發布了《北京市救濟失業員工決定試行細則》。1952 年8月,北京市勞動就業委員會正式成立,專門負責組織對失業無業的登記和介紹就業的工作。到1956年,失業無業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這說明( )A.基層民主制度不斷發展 B.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C.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問題 D.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形成9.(2022·浙江·校聯考一模)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9.99億人、2.17億人、2.68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超過13億人,覆蓋94.6%的人口。這有利于:( )A.減輕人們的后顧之憂,促進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B.減弱政府對老百姓的人身束縛,實現生產的自由C.一定程度上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穩定國際金融D.調節個人收入,實現社會穩定,完成脫貧攻堅任務10.(2020·湖南·校聯考一模)《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規定,企業事業和國家機關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規定“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這主要說明我國( )A.法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B.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C.公民社會福利水平降低 D.弱勢群體利益得到保障11.(2022·海南·模擬預測)1966年,毛澤東指出:“第一是備戰,人民和軍隊總得先有飯吃有衣穿,才能打仗……第二是備荒,遇了荒年,地方無糧棉油等儲蓄,仰賴外省接濟,總不是長久之計。……第三是國家積累不可太多,要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糧還不夠吃,衣被甚少著想。”“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政策( )A.使國民經濟度過嚴重經濟困難 B.調整了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C.改變了國家產業結構布局狀況 D.適應了日益緊張的國際形勢12.(2022·天津·校聯考一模)1951年,對于企業職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規定,保險經費來源為企業,職工無需繳納保險金,保險的管理單位為工會。對于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等國家工作人員實行供給制,由國家定額和統包統配,不實行此條。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在年老 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有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推行社會保險 社會救濟和群眾衛生事業,并且逐步擴大這些設施,以保證勞動者享受這種權利。這說明我國( )A.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 B.法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C.公民社會福利水平降低 D.僅保障弱勢群體的生活13.(2014·湖北·統考一模)如圖漫畫中的人物陷入“泥潭”,日顯疲態。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社會保障制度的弊端難以避免 B.高福利與超前消費相輔相成C.高福利可以緩解政府債務危機 D.債務危機將使社會保障制度被取消14.(2022秋·高二單元測試)新冠肺炎疫情中,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雖然尚處于初期探索應用階段,但它們在疫情分析、圖像識別、體溫監測、病毒檢測、輔助診療等諸多方面都發揮了巨大作用。這說明A.信息技術顛覆人們社會生活 B.科技推動醫療機構職能的轉變C.科技水平高低決定國家安全 D.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務水平二、材料分析題視角一 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5.(2023·安徽馬鞍山·統考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81年,俾斯麥意識到光靠“鞭子政策”無法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需要輔以“糖果政策”改善工人的處境。因此,德國先后制定了1883年《疾病保險法》,1884年《工傷事故保險法》扣1889年《老年保險法》。三項社會保險立法均規定了雇工與雇員的職責,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權益。此后,三項保險法的適用范圍不斷擴大。到1911年,德國政府把諸多社會保險法令集合為一部法典,這部法典基本上奠定了現代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這些“濕和的手段”起到了誘使工人離開階級斗爭軌道的作用,還產生了較大的示范效應,西歐各國紛紛效仿。——摘編自丁建定《試論近代晚期西歐各國的社會保險立法》(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德國社會保險立法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德國社會保險立法的影響。視角二 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6.(2022·吉林白山·撫松縣第一中學校考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二戰后,日本在引入和參考歐美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過程中,根據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制定了大量系統的新法規,推動了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到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的社會保障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從社會保障制度的“體系化”和覆蓋面來看,已達到較高的水準。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末,日本社會保障的規模大幅度擴充,表現在政府支付金額的增加、受益人數的增多和各項制度的適用范圍擴大。日本社會保障系統的完善,對維護社會穩定有積極作用。——摘編自楊巍巍《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沿革及對我國的啟示》材料二 改革開放前,中國的社會保障在強調國家一單位一個人利益高度一致的原則下,由國家扮演社會保障制度的確立者、保證者的角色,再由國家(通過政府)和單位共同扮演社會保障的供給者和實施者的角色,社會成員則被分割在各個單位(在城市是各種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在農村則是公社和生產隊等集體組織),并與所在單位構成不可分割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保障的改革與發展雖仍強調國家的主導性,但構成中國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卻必須共同分擔社會保障責任,國家通過立法凝聚全民共識來確立社會保障制度,之后以社會化方式加以實施,社會保障成為一個獨立于企事業單位之外的社會系統。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探索,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確立了公平價值取向與全面協調發展的建制理念,為整個社會經濟穩定發展服務,并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摘編自鄭功成《從國家——單位保障制走向國家——社會保障制——30年來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制度變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戰后日本社會保障體系形成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意義。參考答案視角一 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鄉鎮承擔著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是關于美國地方自治的正確說法,D項正確;中央對地方完全放任的說法太絕對,并且近代美國地方自治并未導致國家分裂,排除A項;市長和市議會由普選產生,同時對中央和選民負責是法國近代地方自治的特點,排除B項;地方征稅所得由自治市自主開支,但受選民監督是英國地方自治的特點,排除C項。故選D項。2.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席卷歐洲的關注嬰幼兒健康的運動,使得“助產士和托兒所”與“提倡母乳喂養的宣傳小冊子和咨詢服務”增多了,這有助于增強人們保護嬰幼兒生命安全的意識,D項正確;醫療科技發展推動了關注嬰幼兒健運動的開展,排除A項;和平主義思潮出現于戰后,說法錯誤,排除B項;顛覆了大眾健康觀念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3.C【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7世紀開始,法國王室監察官逐漸控制了村民會議的自治管理權力。結合所學可知,17世紀法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王權的擴張,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中央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因此17世紀法國民族國家的形成影響了社會管理,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法國成文法體系,排除A項;“喪失了”說法絕對,排除B項;材料反映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與基層治理水平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4.D【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為了保障社會成員的生活,起到緩和社會矛盾、維持社會穩定的作用,所以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緩和社會矛盾,D項正確;英國在17世紀初就頒布了濟貧法,因此并不是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排除A項;社會保障制度會加重國家的財政負擔,排除B項;社會保障制度在壟斷資本主義產生之前就已經出現了,排除C項。故選D項。5.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德國《疾病保險法》的參保對象為產業工人,保障其醫療等方面的權益且保險費用由雇主即資本家和工人一起承擔。這表明德國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主要作用是緩和社會矛盾,B項正確;近代德國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主要作用是緩和社會矛盾,不是促進社會融合,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改革傳統的社會保障方式,排除C項;《疾病保險法》的出臺是工業革命推動,政府調整的結果,不是防治傳染疾病的迫切需要,排除D項。故選B項。6.B【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德國對于領取養老金的人有道德和行為規范的要求,而俾斯麥的言論充分證明當時德國是將社會保障作為穩定統治的手段,即通過社會保障來加強對社會的控制,B項正確;1889年德國已完成統一,為完成統一說法錯誤,排除A項;1936年凱恩斯發布《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提出凱恩斯主義,主張國家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排除C項;健全法律體系與“一種消除革命的投資”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7.C【詳解】依據材料可知,德皇威廉一世強調保障工人的福利待遇以消滅革命運動。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中后期,德國工人運動不斷發展,德國統治者調整政策以鞏固統治。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工人運動催生社會保障制度發展,C項正確;“消弭了”的說法絕對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工人的福利待遇問題,不是“政黨斗爭制約了德國的統一進程”,而且德國在1871年就已經完成了統一,排除B項;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志著德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排除D項。故選C項。視角二 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8.C【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前夕,北平市失業問題相當嚴重;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問題,通過發布《北京市救濟失業員工決定試行細則》和成立北京市勞動就業委員會等措施,到1956年,北京市失業無業問題基本得到解決,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北京市失業問題的解決,未涉及基層民主制度的發展問題,排除A項;社會主義改造指的是將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為公有制,這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北京市的就業問題,無法體現社會保障體系的形成,排除D項。故選C項。9.A【詳解】根據“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9.99億人、2.17億人、2.68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超過13億人,覆蓋94.6%的人口。”可得出國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利于減輕人們的后顧之憂,促進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A項正確;這些做法并不能實現生產的自由,排除B項;材料主旨與國際貿易發展沒有直接的關系,排除C項;通過社會保障并不能實現脫貧,排除D項。故選A項。10.B【詳解】根據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可知,通過憲法的不斷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B項正確;法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在材料中體現的信息不足,排除A項;公民社會福利水平降低,不符合史實,中國的公民社會福利水平在不斷的提升,排除C項;弱勢群體利益得到保障,說法不夠全面,排除D項。故選B項。11.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60年代中期,在中蘇關系惡化和美國等西方國家遏制的雙重壓力下,毛澤東從優先保障軍民基本衣食出發,就國家積累、地方儲蓄和戰爭儲備等問題,提出“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政策,適應了當時日益緊張的國際形勢,D項正確;1966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已完成,不存在嚴重的經濟困難,排除A項;我國調整計劃經濟體制是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排除B項;“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政策與改變國家產業結構“布局”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2.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51年國家保險只針對企業職工、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等國家工作人員,而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則擴大了享受社會保障的范圍和設施,說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A項正確;材料僅僅涉及社會保險相關法律,不能得出“法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排除B項;材料強調公民社會福利水平得到提高而非降低,排除C項;D項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點睛】13.A【詳解】根據材料“漫畫中的人物陷入‘泥潭’,日顯疲態。”可知,戰后,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高福利、超前消費等,一方面緩和了社會矛盾,但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導致政府債務危機的發生,由此可知,社會保障制度的弊端難以避免,A項正確;高福利與超前消費之間有一定的聯系,但不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排除B項;高福利可以緩解政府債務危機,說法絕對,排除C項;債務危機將使社會保障制度被取消,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14.D【詳解】依據材料可知,人工智能技術在疫情很多方面都發揮著作用,依賴科技的進步,人類提高了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D項正確;A項“顛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材料沒有涉及醫療機構的職能轉變,排除B項;C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故選D項。視角一 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5.(1)背景:工業革命的開展;社會主義思潮和工人運動的高漲;德國資本主義政體的確立。(2)影響:緩和了社會矛盾,鞏固了統治;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變化;提供了西歐社會保障制度的范本。【詳解】(1)根據材料“1881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德國在1871年頒布了《德意志帝國憲法》,通過王朝統一戰爭方式走上資本主義民主道路,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德國資本主義政體的確立。19世紀70年代,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的趨勢加強。根據材料“這些‘濕和的手段’起到了誘使工人離開階級斗爭軌道的作用”,可知德國設立社會保險立法時,社會主義思潮和工人運動的高漲。(2)影響:根據材料“這些‘濕和的手段’起到了誘使工人離開階級斗爭軌道的作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德國社會保險立法緩和了社會矛盾,鞏固了統治。根據材料“三項社會保險立法均規定了雇工與雇員的職責,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權益。”可知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根據材料“這部法典基本上奠定了現代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可知德國社會保險立法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變化。根據材料“還產生了較大的示范效應,西歐各國紛紛效仿”,可知德國社會保險立法提供了西歐社會保障制度的范本。視角二 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6.(1)背景:日本吸收借鑒歐美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二戰后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戰后美國對日本民主化改造;為了緩和日本國內社會矛盾;(2)意義:保障了社會的穩定;推動了改革開放的進程和 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對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的變革提供借鑒。【詳解】(1)背景:根據材料一“二戰后,日本在引入和參考歐美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過程中”可知,日本吸收借鑒歐美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根據材料一“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可知,二戰后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結合所學,從二戰后美國對日本民主化改造、為了緩和日本國內社會矛盾的方面來分析。(2)意義:結合所學,從社會的穩定、改革開放的進程、 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對世界的借鑒等角度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