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熱點09 中西方法律的發展-高考歷史專練(新高考專用)(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熱點09 中西方法律的發展-高考歷史專練(新高考專用)(含解析)

資源簡介

熱點09 中西方法律的發展
【熱點背景】
2021-04-08 文章來源:互聯網,作者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法院 鄭 國
【材料原文摘引】
法律文化是人類幾千年來社會實踐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歷史沉淀,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中華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化如同兩條長河,各自順著自己發展的洪流,奔涌向前,因此也就形成了它們各自不同的特點。對這兩條主線上的法律文化傳統差異的研究和探尋,是正確認識、理解中國和西方法律文化的前提,有著巨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深度解讀】
淺議中西方法律文化傳統差異
隨著國際經濟交往的日益頻繁,我國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也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沖擊,作為社會重要組成部分的法律及其文明成果——法律文化也逐漸打破了區域性限制,中西方法律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已經引起了學者們的普遍關注。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與盲目崇拜、全盤西化都是錯誤的傾向,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兩種文化傳統有一個清醒、全面的認識。
一、法律文化的內涵
法律文化是法律生活中群體性的行為模式與觀念模式的總稱。有學者認為法律文化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法律實體,即國家設計和實現法律的有形的立法司法活動,如法律制度、法律規范、法律設施、法典文獻等;二是法律意識,即無形的作為法律文化之源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包括法律思想、法律理論、法律觀念、法律價值、立法司法經驗等。由此可見,法律文化也可以說是分層次的,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和頒布的法律規范是法律文化的一種表層結構,而其深層結構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的關于法律的基本觀念、范疇,基本的法律價值以及與一定的生產方式相聯系的法律思維模式或方式,本文側重于后者,即對法律文化傳統的探究。
二、中華法律文化傳統與西方法律文化傳統各自的精髓與品格
(一)中華傳統法律文化——曾經輝煌燦爛的精神成就
中華傳統法律文化包括三個相互依賴又相互獨立的范疇,它們是禮制、德治、刑政,這三個方面可以說是對中華法律文化的一種高度領會和概括。首先,從某種意義上講,禮制是中國傳統法律形態,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主體。中國法律文化是以儒家法律思想為主導的,而孔子的儒家思想非常推崇“禮”。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一部分“禮”實為道德原則的法律化,也就是說“心”與“行”在這部分“禮”中實現了統一。禮之于中國法律的意義,可比之神之于教會法的意義。其次,德治法律思想,為幾千年法律文化的主旨。德治在中華法律文化傳統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德治”提出在西周,孔子在《論語》中完善了這種思想,發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罰”思想,重德輕刑,首次提出了“德主刑輔”,儒家學派特別強調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主張二者結合為一體。最后,中國傳統法律以刑治主義為功能取向,即使倡言“德治”的儒家,也不反對刑罰,有時,還持頗為贊許的態度,認為“寬猛相濟”乃是治國的基本道理和手段。《唐律疏議》更是明確提出“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的指導思想。
(二)西方法律文化傳統——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碩果
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土壤中產生的中華法律文化相對應,西方法律文化是在商品經濟較發達的條件下發展和成熟的,這就決定了其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巨大差異。首先,西方法律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臘哲學基礎上的,是以自然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由自然狀態、自然權利、自然法和社會契約論組成的“三自一約”構成了自然法理論的基本內容。其次,人人平等是西方法律文化的精華,也是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等級觀相對應的一種思想。最后,以個人權利為中心的個體本位思想深深扎根于西方法律文化中。西方法律文化源于具民主自由精神的希臘法和其有個體主義特征的羅馬法,形成了保護個人權利自由的歷史傳統。這種法律表現為社會關系的契約化,并以權利為核心,構成法理學上的“權利本位”。西方個人主義的發展在制度上主要是通過權利本位法對集團本位法的否定而實現的,這與西方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特征及其發展是相為表里的。
三、中西方兩條法律文化主線的主要差異及其根源
由于中國和西方兩條法律文化長河所蘊含的內容實在博大精神,因此很難全面的描述,但是我們可以從上述對兩種文化傳統的提煉中看出一些宏觀上的差異:第一,以禮法為主要內容的中國法律文化傳統的等級現和西方文化傳統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平等觀的差異。第二,中華法律文化傳統中集體本位觀和西方法律文化傳統中個人本位觀的差異。第三,“德治”的中國法律文化傳統與西方法治思想的差異。第四,以“刑治”主義為傾向的中國公法文化和以“權利法”為特征的西方私法文化的差異。
中西方法律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如社會結構、歷史傳統、文化理念、價值取向等等方面,但是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與上層建筑相對的經濟基礎上的巨大不同。眾所周知,與自然經濟相對應的是人類的農業文明時期,與商品經濟相對應的是工業文明時期。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隸屬于農業文明文化模式,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限制了人們的活動范圍,人們生活在狹小的熟人社會之中,這種社會往往靠倫理、道德、習俗等社會規范調整人們的日常行為,不會產生出信法、尚法和法律至上的現代法治觀念。西方法律文化隸屬于工業文明的文化模式,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完善需要法律至上的治理方式,同時,平等主體的權利型、契約型交往,也需要統一普遍適用的法律規范,這樣就孕育了現代法治的觀念。由此可見,正是經濟模式的差異,導致了中國人治與西方法治的巨大分殊。
四、中西方兩種法律文化傳統取舍之探討
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是歷史的必然,與此相適應,農業文明也必定會向工業文明轉變。西方法律文化始終貫徹的正義、自由、平等、權利等法治原則以及分權制衡、主體意識、權利本位、罪刑法定等基本原則,逐漸成為現代法治社會尋求的價值目標和大眾普遍信仰的法律意識,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吸收和利用。但是西方法律文化中也存在著一些糟粕,如個人自由的過度膨脹、社會調控手段極度衰微、集體主義觀念淡泊都是我們應當避免和克服的。
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中國法律文化較西方法律文化存在著巨大落差,其傳統中很多固有的因子很難為現代社會所接受,如倫理道德弱化法律,官本位意識、家族本位意識濃厚,忽視個人權利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直面和改正的。但是,立足中國法律文化的本土資源,我們還是可以找到有利用價值的部分,如:倫理化的人本主義所體現出的愛國主義、廉潔奉公、上下合作、團結和睦、助人為樂等精神是現代法律文化中所不可丟棄的,儒家思想起到的安人定國、抑制暴政、撫恤于民的作用是我們應當發揚的,從集體主義引導出的社會和諧理念也是當代中國的巨大精神財富。
總之,我們既要從西方法律文化傳統中學習它的法治精神和權利本位等優秀的東西,又要認真努力地從中國法律文化中繼承其倫理入法和集體本位等好的傳統,凡是能融入時代精神,完善我們的法律文化體系,進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文化就是我們所接受的,反之就是我們要拋棄的,這才是分析、理順中西方法律文化傳統的正確視角和態度。
視角一 中國歷代法治建設
(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
1.德治(1)背景:夏商時期,君主和貴族可以殄滅生命。如“人殉”、“人祭”。
(2)起源:西周建立起禮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3)發展:東周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國君尋找救國新思想。
2.法治
(1)早期國家已經有法律。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湯刑》,周朝有《九刑》。
(2)536年,鄭國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德治與法治之爭開啟。
3.德治與法治之爭
(1)儒家認為人性善,主張德治,注重教化。孔子提出“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孟子主張“施仁政、省刑罰、薄稅斂”。
(2)法家認為人性惡,主張法治,唯法為治。商鞅在秦國變法,獎勵耕戰,軍功授官;韓非子主張法、術、勢相結合,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3)儒家思想不合時宜,在當時備受冷落,后來才得到重用。法家思想適應了當時建立統一的專制集權國家的需要,受到重用。
(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1.秦漢的法治
(1)秦以法家思想治國,商鞅“改法為律”。
(2)漢朝沿襲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漢朝廷還發布“令”,即法律命令。
(3)三國魏明帝減省律令,司馬昭主政時再此減省《魏律》。
2.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引禮入律)
(1)原因:漢武帝后儒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儒學士人以經注律,魏明帝設置律博士的推動。
(2)表現: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為量刑原則。
3.唐朝——禮法結合,提倡禮治
(1)唐高宗時,撰成《永徽律疏》,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學體系確立的標志。
(2)732年,頒行《大唐開元禮》,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
(3)社會層面,重視家訓經驗,強化基層教化。
(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如《天圣令》;元朝在司法實踐中廣泛援引唐律。
2.明朝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實踐中重視“例”,曾重修《問刑條例》,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
3.清朝法典沿襲《大明律》,重視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4.宋朝,理學形成,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并深入到族規、家訓之中。如朱熹的《家禮》和《小學》。
5.宋朝以后,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約教化鄉里。如北宋呂大鈞撰寫的《呂氏鄉約》。
6.明朝后期,鄉約改而宣講明太祖的“六諭”,并引用《大明律》來解釋六諭,使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
7.清朝鄉約宣講內容是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圣諭,也常引用《大清律例》,使鄉約約束力加強,并與法律合流。
(四)新中國的法治進程
1.開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共同綱領》等文件。
2.初創:20世紀50年代
表現:1950年,先后通過《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初步奠定了中國法制建設的基礎。
3.“文革”時期,遭到嚴重破壞。
4.文革之后,進入新時期
(1)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法制建設方針(十六字方針)
(2)1982年,制定了1982年憲法等基本法律。
(3)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并于1999年寫入憲法。
(4)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被寫入憲法。到2010年,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視角二 西方法治的發展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及發展
1.淵源——羅馬法
(1)前450年,羅馬共和國頒布了《十二銅表法》,又稱《十二表法》。
(2)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編撰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古羅馬法律的最高成就。
2.發展——日耳曼法
中古時期,日耳曼王國編纂了一批成文法,稱為“日耳曼法”,成為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教會也根據基督教神學,制定和頒布了教會法。
3.普通法系
12世紀前后,普通法在英國逐漸形成。1215年,英國通過《大憲章》,開始限制王權。英美等國的法律構成了普通法系,別稱“英美法系”。
4.民法系
1789年,法國開始制定一系列法律。1804年,拿破侖頒布了《法國民法典》。這部法典繼承了羅馬法傳統,融入了啟蒙思想和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形成了民法系,又稱“大陸法系”。
附錄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異同
不同點:(1)法律淵源不同。大陸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英美法系既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
(2)訴訟程序不同。前者以法官為重心,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后者以原告、被告及其代理人與辯護人重心,具有抗辯式的特點,還存在陪審團制度。
(3)法律適用不同。分別習慣用演繹形式、歸納形式。
(4)法律結構不同。大陸法系分為公法和私法,英美法系分為普通法和平衡法。公法指憲法、行政法、刑法以及訴訟法;私法主要是指民法和商法。
(5)法律編篡不同。大陸法系傾向法典形式,英美法系傾向于單行法。
2.相同點:(1)本質都是建立在近代資產階級生產方式上的法律體系。
(2)法律指導思想都受到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等人學說的深刻影響。
(3)法律背景以資產階級商品經濟、資產階級民族統一國家、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為基礎。
(4)傳統羅馬法、教會法、日耳曼法,不同的只是誰為主體的問題。
(二)近代西方法律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
(1)國家權力結構層面,堅持權力制衡,三權分立。立法和司法二者獨立。
(2)法律內容上,注重保護個人權利。
(3)司法實踐過中,堅持程序公正和無罪推定。
為保證程序公開公正,建立律師制度和陪審團制度。
無罪推定原則指的是所有被審判者在判決之前都是無罪的。
2.局限性:過于強調保護私有財產,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對個人權利的認定存在逐漸改進的過程。
一、單選題
視角一 中國歷代法治建設
1.(2023·四川內江·統考一模)西周,周人從商的覆滅中認識到“天命縻常,天惟時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既而提出“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敬德保民”。由此可知當時( )
A.天命觀不適應統治需要 B.出現了早期民本思想
C.道德是君主專制的根本 D.誕生了樸素民主意識
2.(2023·重慶·統考一模)唐律規定,尊長殺傷卑幼,關系愈親則量刑愈輕,關系愈疏定罪愈重:卑幼殺傷尊長,關系愈親則量刑愈重:親屬相盜,關系愈親則處分愈輕,關系愈遠則科刑愈重,出五服者同凡人。這反映了,唐律( )
A.維護封建倫理綱常 B.鞏固特權等級制度
C.以宗法為立法宗旨 D.彰顯內儒外法特色
3.(2023·遼寧·模擬預測)理學家鼓吹的治國之道,朱元璋基本接受了……明代洪武一朝編修了大量史鑒書,約兩類三十多種,一類是以古為戒,如《君誡》《女誡》;另一類是以今事為戒,如《逆臣錄》《祖訓錄》《醒貪墨錄》等。這反映出明初( )
A.君主重視吏治維護統治 B.社會倫理綱常失序
C.重視教化樹立行為規范 D.正統史學漸趨衰退
4.(2009·上海黃浦·統考二模)朝鮮《高麗律》的篇章內容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寶律令》以《唐律》為藍本:越南李太尊時期頒布的《刑書》大都參用《唐律》。這反映了( )
A.唐朝文化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 B.《唐律》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
C.《唐律》被世界各國廣泛采用 D.這些國家完全采用中華法系
5.(2022·北京·統考模擬預測)中國古代統治者用法律防范與懲處犯罪;用鄉約制度教化鄉里,規范行為。下表中體現清教化與法律關系的是( )
宋 明 清
法律 以唐律為藍本,制定了《宋刑統》《天圣令》等法律。 以唐律為藍本的《大明律》,開創律例合編體例 沿襲《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
教化 儒學向基層滲透,發展出理學,深入族規、家訓之中。儒學人士撰寫鄉約,興辦書院,教化鄉里,規范行為。 鄉約宣講朱元璋的“六諭”,讓百姓毋作非為。以《大明律》解釋六諭,百姓若不遵守則要受到處罰,甚至送官府治罪。 鄉約宣講康熙帝的“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常引《大清律例》。
A.設律博士用儒家經典來解釋法律 B.教化逐漸被政府利用與法律合流
C.朝廷法律一直是教化的基本素材 D.日常生活中教化在逐漸取代法律
6.(2023·浙江·模擬預測)新中國成立后的幾部憲法的結構都是四章。1982年以前的憲法的結構順序都是“序言”“總 綱”“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1982年憲法則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放 在“國家機構”之前。憲法結構的這一變動表明我國( )
A.更加重視保障公民權利 B.法制體系日趨完善
C.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入 D.依法治國穩步推進
7.(2023·浙江·統考模擬預測)中共十五大報告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以往的“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變化( )
A.推動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 B.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要求
C.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 D.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
視角二 西方法治的發展
8.(2023·廣東惠州·統考三模)在歐洲中世紀,修道院往往都擁有一個小規模的圖書館,里面除了拉丁文本的《圣經》和早期教父的神學手稿之外,還藏有拉丁古典作家西塞羅、維吉爾、奧維德、塔西佗等人的著作抄本。這反映了中世紀教會( )
A.壟斷了西歐的文化教育 B.有利于歐洲文化的傳承
C.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D.控制著西歐的社會精神
9.(2023·重慶·統考一模)西方法史學者認為,羅馬法為后世歐洲法律提供了許多概念和范式。12世紀意大利比薩利伯維爾的法律制度,采用了一些羅馬法的規則,可是,“相同的準則具有極不同的含義”;教會法學家更新了羅馬私法中的權利概念,把“權利”導入公法領域,彰顯個體權利和自然權利。這些學者意在強調( )
A.西方文明繼承了古羅馬文明 B.中世紀中期,羅馬法得以復興
C.中世紀教會法具有鮮明的世俗性 D.理解西方文明的鑰匙也在中世紀
10.(2023·山東·模擬預測)新教創造了一個新的倫理,雖然不要求貧苦,卻不容許為了追求財富而走向驕奢的歧途;雖然不要求獨身,卻把婚姻完全視為合理養育后代的制度。有人將這一精神概括為“你認為你已經逃出了寺院,然而所有人都成了終身僧侶”。這說明宗教改革( )
A.強化了信徒的順從意識 B.導致了社會的道德淪喪
C.動搖了人們的宗教信仰 D.蘊含著現實的功利追求
11.(2023·江西·校聯考一模)某人對他的鄰居承諾:他的房子潛在損害發生時給予賠償。風把他的瓦片吹飛損壞鄰居房屋的瓦片,如果意外事故是由于房屋的缺陷造成的,他應當賠償損害。然而風力大到能夠將建造牢固的房屋摧毀,他就不需要賠償。即使在口約規定任何物件從房屋頂掉下造成的損害都應當得到賠償,當物件掉下來是由于風力或其他外力導致時,并不適用該口約,僅僅在物件自己掉下時才適用。該規定符合羅馬法( )
A.契約原則 B.公平原則 C.平等原則 D.保護私有財產原則
12.(2022·浙江·校聯考一模)查士丁尼一世最大的功績是將古羅馬的法律編成一部法典。這部民法大全于529年發表。它提取了此前遺留下來的私人和公共的收集中的法律條文。該法典:( )
A.確立了法律至上、王權有限的原則 B.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
C.標志著以羅馬法為基礎的大陸法系的形成 D.對歐洲的法學思想和法治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13.(2022·吉林白山·撫松縣第一中學校考三模)19世紀的英國法學家戴西指出:所有的階層平等地服從由普通的法院執掌的國土上的普通的法律;此意義上的“法治”排除這樣的觀念,即官員或另類人可以不承擔管治其他公民的法律義務,或者說可以不受普通審判機構的管轄。該法學家認為( )
A.法院獨掌立法權限 B.集體公議尚需維護
C.共和政體較為完善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4.(2022·浙江·一模)下圖是羅馬共和國時期《十二銅表法》的部分內容。據此可知,該法( )
A.嚴格維護公民私有財產 B.尋求權力和義務的平衡
C.沒有脫離原始的野蠻性 D.著力維護奴隸主的利益
二、材料分析題
視角一 中國歷代法治建設
15.(2023·浙江·模擬預測)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張
孔子 “為政以德”“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老子 “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
韓非 “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審于法禁”
——引自《論語》《老子》韓非子》
材料二 “貞觀之治”成績的取得,是以人為本、以德治國這一政治路線的成功。以往談及貞觀之治,只是一味強調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覺,常常忽略中國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從貞觀七年開始擔任門下省的長官,直至貞觀十七年去世,都是門下省的負責人。唐太宗與魏徵的關系,與三省制關系密切,而三省制的運行機制,更值得重視。唐朝也被稱為“律令國家”,因為它把中國自漢魏以來的傳統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總結和提煉,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的立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摘編自榮新江等《唐: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
材料三 回顧人類文明史,編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標志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強盛的象征和標志。民法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它規范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而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規范已經滯后,難以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編纂民法典,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范。
——摘編自王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
(1)根據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韓非的政治主張。結合所學,指出秦漢時期治國主導思想的演變。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三省制運行機制的角度說明“唐太宗與魏徵的關系”,并概括《唐律疏議》在中外法制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新中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運用唯物史觀,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布的必要性。
視角二 西方法治的發展
16.(2022·陜西渭南·統考一模)材料 愛德華.柯克,英國著名大法官和法學家。1608年的一天,英王詹姆斯一世意欲親臨法院坐堂問案,時為首席法官的柯克犯顏諫阻:“陛下沒有學習過英國法律.....法律是一門技藝,只有經過長時間學習和具有實踐經驗的人,才可以行使司法審判權。”柯克強調:“國王在萬人之上,但卻在上帝和法律之下。”他堅決抵制詹姆斯一世對司法的干預,并表示:“如果今后再遇見類似情形,仍將做一個法官所應當做的事。”1628年,議會通過了柯克起草的憲法性文件《權利請愿書》,為《權利法案》的制訂提供了借鑒。柯克逝世6年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規定,法官只要“品行端正”即可終身任職。
——摘編自(英)霍茲沃斯《英國法律史》
(1)根據材料,概括柯克的法律思想。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柯克對英國近代化做出的貢獻。
參考答案
視角一 中國歷代法治建設
1.B
【詳解】材料“民主”“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敬德保民”體現了西周對百姓的重視,說明西周出現了早期民本思想,B項正確;西周重民、重德的天命觀適應了統治的需要,排除A項;西周沒有實行君主專制制度,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重民的民本思想而非民主意識,排除D項。故選B項。
2.A
【詳解】根據題干唐朝法律中關于尊長、卑幼、親屬之間同罪不同罰,體現了儒家倫理等級觀念,其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倫理綱常,A項正確;尊長和卑幼之間同罪不同罰和特權等級制度無關,排除B項;立法宗旨是儒家思想指導法律,排除C項;唐朝法律的特點是外儒內法,排除D項。故選A項。
3.C
【詳解】根據材料“理學家鼓吹的治國之道,朱元璋基本接受了......一類是以古為戒,如《君誡》《女誡》;另一類是以今事為戒,如《逆臣錄》《祖訓錄》《醒貪墨錄》等”可知,明初朱元璋接受了理學的治國之道,即注重倫理道德的儒家行為規范和重視基層教化的作用,進而編修了大量史鑒書籍,C項正確;重視吏治維護統治,材料中沒有體現吏治,排除A項;社會倫理綱常失序,與材料表達的信息不符,排除B項;正統史學漸趨衰退,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
4.A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朝鮮《高麗律》的篇章內容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寶律令》以《唐律》為藍本:越南李太尊時期頒布的《刑書》大都參用《唐律》。”可見作為中國法系的代表作,唐律超越國界,對亞洲諸國產生了重大影響,A項正確;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唐律》對周邊國家產生的影響, 并非《唐律》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排除B項;“《唐律》被世界各國廣泛采用”此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這些國家完全采用中華法”此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
5.B
【詳解】根據材料“鄉約宣講朱元璋的‘六諭’,讓百姓毋作非為。以《大明律》解釋六諭,百姓若不遵守則要受到處罰,甚至送官府治罪”“鄉約宣講康熙帝的‘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常引《大清律例》”可知,教化逐漸被法律所滲透,體現了教化逐漸被政府利用與法律合流,B項正確;儒家教化和法律的結合不等于用儒家經典來解釋法律,且材料也沒有涉及設律博士,排除A項;教化服務于法律,而非法律成為教化的素材,排除C項;教化沒有取代法律,排除D項。故選B項。
6.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82年憲法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放在“國家機構”之前,體現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更加重視保障公民權利,A項正確;僅憲法發展一項不足以說明法制體系日趨完善,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排除C項;依法治國穩步推進與材料內容和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7.B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從“法制”到“法治”的轉變,體現了我國的法制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要求,要依法治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法律保障,B項正確;A項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影響,排除A項;這一變化并沒有奠定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排除C項;這一變化也不是標志,排除D項。故選B項。
視角二 西方法治的發展
8.B
【詳解】據材料內容可知,中世紀教會的圖書館除了宗教神學類,還收集古希臘羅馬時期的作品,可知中世紀教會對歐洲文化起到一定的傳承作用,B項正確;中世紀除了教會保存傳播了知識外,城市興辦的大學也起了文化教育作用,排除A項;教會宣揚基督教神學,打擊“異端”思想,不利于科學的發展,排除C項;教會通過基督教神學控制著西歐的社會精神,材料中教會藏有拉丁古典作家的著作抄本不屬于宗教文化,排除D項。故選B項。
9.D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西方法史學者認為,羅馬法為后世歐洲法律提供了許多概念和范式。”“采用了一些羅馬法的規則”“相同的準則具有極不同的含義”“教會法學家更新了羅馬私法中的權利概念”可見中世紀的法學思想與實踐,對古代羅馬法既有繼承更有創新,對近代歐洲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其重點強調的是中世紀的“創新”,D項正確;A項不能突出“創新”這一重點,排除A項;“中世紀中期,羅馬法得以復興”的說法重點在羅馬法,并未突出其對后世西方文明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中世紀教會法具有鮮明的世俗性,排除C項。故選D項。
10.D
【詳解】依據材料“雖然不要求貧苦,卻不容許為了追求財富而走向驕奢的歧途;雖然不要求獨身,卻把婚姻完全視為合理養育后代的制度”可知,反映了宗教改革創造了一種在俗世范圍內的禁欲主義倫理,體現了宗教倫理的世俗化,蘊含著現實的功利追求,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宗教倫理的世俗化,蘊含著現實的功利追求,而非強化了信徒的順從意識,排除A項;宗教倫理的世俗化具有社會教化功能,并不會導致社會的道德淪喪,排除B項;宗教改革并不反對宗教信仰,不會動搖人們的宗教信仰,排除C項。故選D項。
11.B
【詳解】根據材料“他的房子潛在損害發生時給予賠償。……然而風力大到能夠將建造牢固的房屋摧毀,他就不需要賠償。即使在口約規定任何物件從房屋頂掉下造成的損害都應當得到賠償,當物件掉下來是由于風力或其他外力導致時,并不適用該口約,僅僅在物件自己掉下時才適用。”可知,在不可抗拒的外力因素影響下,對別人造成的損失可以不予賠償,合乎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B項正確;契約原則是以書面文字的形式來約束雙方,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平等原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的準則,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保護私有財產原則,指私人的合法財產所有權不受侵犯,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
12.D
【詳解】根據材料“查士丁尼一世最大的功績是將古羅馬的法律編成一部法典。......提取了此前遺留下來的私人和公共的收集中的法律條文。”可知,查士丁尼將古羅馬的法律編成一部法典,提取了此前遺留下來的私人和公共的收集中的法律條文,對之后法律及法學思想的發展就有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D項正確;13世紀,英國通過《大憲章》,確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的原則,排除A項;《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排除B項;《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標志著以羅馬法為基礎的大陸法系的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
13.D
【詳解】根據材料“19世紀的英國法學家戴西指出:所有的階層平等地服從由普通的法院執掌的國土上的普通的法律”“排除這樣的觀念,即官員或另類人可以不承擔管治其他公民的法律義務”可知,工業革命以來,隨著英國法治的進程,法學家認為法治意味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項正確;議會掌握立法權,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集體公議,排除B項;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排除C項。故選D項。
14.C
【詳解】根據材料“賣于臺伯河外的外國或殺死之”、“家長得監察之、毆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賣之或殺死之”、“以文字誹謗他人……處死刑”、“處管刑后投塔爾佩歐巖下摔死”,可知《十二銅表法》摻雜著原始、落后的習俗,C項正確;材料除維護財產私有外,還有家長權、名譽權等,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權力與義務”的關系,排除B項;材料未著重體現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排除D項。故選C項。
視角一 中國歷代法治建設
15.(1)主張:孔子主張德治;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韓非:法治。演變:秦朝:法家思想。漢初:黃老無為思想。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
(2)關系:唐太宗授命中書省草擬詔令;魏徵作為門下省長官進行審核并駁回不妥的詔令。原因: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禮法結合的典范;唐以后歷代王朝大多以此作為藍本創制法律;古代亞洲一些 國家的立法以此為鑒。
(3)地位:基礎性。必要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矛盾已經轉化;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經滯后;依法治國的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
【詳解】(1)主張:根據材料“‘為政以德’”可知,孔子主張德治;根據材料“‘無為而民自化’”可知,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根據材料“‘故以法治國’”可知,韓非主張法治。演變:結合所學從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國、漢初以黃老無為思想為指導到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后確立儒家思想為主流地位。
(2)關系:根據材料二“魏徵從貞觀七年開始擔任門下省的長官”及所學可知,魏徵作為門下省長官進行審核并駁回不妥的詔令;結合所學可知,中書省草擬詔令;原因:根據材料二“中國自漢魏以來的傳統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總結和提煉,形成了律令制度”可知,《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根據材料二“《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的立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可知,古代亞洲一些 國家的立法以此為鑒;結合所學從《唐律疏議》是禮法結合的典范、唐以后歷代王朝大多以此作為藍本創制法律來說明。
(3)地位:根據材料三“民法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是基礎性地位。必要性:根據材料三“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可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矛盾已經轉化;根據材料三“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規范已經滯后,難以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可知,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經滯后;根據材料三“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可知,依法治國的需要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根據材料三“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范”可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
視角二 西方法治的發展
16.(1)思想:法律高于王權;司法審判不受干預;法官須具備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
(2)貢獻:起草了重要的憲法性文件,對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建立產生積極影響;推動了英國司法制度的近代化。
【詳解】(1)思想:根據材料“國王在萬人之上,但卻在上帝和法律之下”得出法律高于王權;根據材料“他堅決抵制詹姆斯一世對司法的干預”得出司法審判不受干預;根據材料“陛下沒有學習過英國法律.....法律是一門技藝,只有經過長時間學習和具有實踐經驗的人,才可以行使司法審判權”得出法官須具備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
(2)貢獻:根據材料“1628年,議會通過了柯克起草的憲法性文件《權利請愿書》,為《權利法案》的制訂提供了借鑒”得出起草了重要的憲法性文件,對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建立產生積極影響;根據材料“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規定,法官只要‘品行端正’即可終身任職”得出推動了英國司法制度的近代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邮箱| 新干县| 嘉鱼县| 讷河市| 兴业县| 虹口区| 深泽县| 奉贤区| 那曲县| 广南县| 冷水江市| 德惠市| 新田县| 平阴县| 息烽县| 墨江| 竹山县| 金山区| 冀州市| 郧西县| 花莲市| 合阳县| 呼玛县| 封丘县| 新闻| 贵港市| 攀枝花市| 南康市| 攀枝花市| 图木舒克市| 神木县| 揭阳市| 雅江县| 蓬莱市| 道真| 杭锦后旗| 遵化市| 崇仁县| 新丰县| 黄龙县| 民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