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單元四 中國古代史(課件+學案+練習)——對接選擇性必修-2024屆高考歷史解鎖大單元一輪復習【配套新教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單元四 中國古代史(課件+學案+練習)——對接選擇性必修-2024屆高考歷史解鎖大單元一輪復習【配套新教材】

資源簡介

(共31張PPT)
單元四 中國古代史——對接選擇性必修(精講案)
課時10 中國古代的變法和改革、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
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鏈接·選擇性必修一·第4課】
改革 時期 背景 內容(措施) 作用(或結果)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 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①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 ②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 ③實行什伍連坐,建立縣制等 打擊了貴族特權,使秦國成為政治軍事強國,為秦成就統一霸業奠定了基礎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兩晉南北朝時期 ①鮮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權 ②民族交融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 ①實行俸祿制,推行均田制、三長制等 ②遷都洛陽、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語、通婚姻等 ①鞏固了北魏政權
②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民族交融
③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安石變法 北宋 ①北宋中期,政治腐敗,財政難,農民起義不斷,游牧民族襲擾邊境 ②范仲淹進行改革,因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敗 針對官僚機構、財政制度、軍事體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一系列變法的政策和措施 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因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了也欠妥當,最終失敗
張居正改革 明朝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統危機不斷加深 ①整謝吏治,加強官吏考核 ②裁減開支,清丈土地 ③改革稅制 ①國家財政收入增加
②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封建統危機暫時緩解
二、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邊疆治理【鏈接·選擇性必修一·第11課】
1.秦朝
(1)設立官職: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
(2)邊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漢朝
(1)設立官職: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
(2)邊疆管理
北方 漢初,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漢武帝時期,三擊匈奴取得大勝
西面 在河西走廊設“河西四郡”;設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
東北 西漢設護烏桓校尉
(3)邊疆開發: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西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3.隋朝
(1)民族關系:周邊民族先后歸附隋朝:加強對嶺南地區各族的治理。
(2)邊疆管理:推行郡縣制,以邊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
4.唐朝
(1)民族關系
西北各族 稱唐太宗為“天可汗”,與唐保持密切聯系
吐蕃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會盟
南詔 南詔王經唐朝加封,遣子弟入唐學習
(2)邊疆管理:主要機構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
5.兩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斷過。
6.元朝:
(1)民族關系::“行漢法”;實行明顯的差別對待政策。
(2)邊疆管理:八思巴領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在東北、云南等地設行省,征發賦役。
7.明朝
(1)管理機構:在中央設禮部、鴻臚寺、提督四夷館管理民族事務。
(2)邊疆管理
北方 修長城,布軍鎮,與各族開展貿易
東北、西北和西南 設都司、衛、所、土司等機構進行管理
西藏 敕封西藏僧俗領袖,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并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
8.清朝
(1)管理機構:設立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
(2)民族管理
方式 概況
聯姻 通過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
軍事斗爭 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鞏固了西北邊疆
冊封 冊封五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
設新機構 在青海、西藏地區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
改土歸流 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
先秦: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
01
秦漢:打通了陸海兩個通道;東漢時倭國派使臣來朝。
02
隋唐:對外交流活躍,隋朝常駿從南海郡出航到達赤土國;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
03
宋朝:北方陸路交通阻隔,海路轉趨發達。
04
三、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元朝: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通暢。
05
明清:(1)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但是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屢禁不絕。(2)1689年,中俄就雙方邊界訂立《尼布楚條約》;18世紀,英國馬夏爾尼使團來到中國。
06
1.先秦時期:德治與法治之爭
(1)背景
①西周:建立禮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
②東周:禮崩樂壞,諸侯國君紛紛尋找治國新思想
③春秋: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最早的成文法,也引發了早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
課時11 中國古代的法治教化、商業貿易與貨幣制度
一、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鏈接·選擇性必修一·第8課】
(2)表現
派別 代表人物 觀點
儒家(德治) 孔子 統治者要“為政以德”,不要過度消耗民力
孟子 建議統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
法家(法治) 商鞅 頒行一系列法令,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
韓非 提倡君主以法、術、勢駕馭臣下,“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3)結果:儒家思想并不適用于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時期;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
2.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1)秦漢時期
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律的編纂
②漢朝承襲秦律,制成《九章律》。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課時11 中國古代的法治教化、商業貿易與貨幣制度
一、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鏈接·選擇性必修一·第8課】
(2)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
背景 ①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鑄律
②魏明帝設置律博士,專用儒家思想來解釋律令
影響 此后,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作為量刑的重要原則之一,目的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
(3)唐朝——律令體系完備
法律 唐高宗時修訂《唐律疏議》,是我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
教化 ①提倡禮治,頒行《大唐開元禮》,是一部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也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
②基層教化:在社會層面,推廣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
3.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1)法律
①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為藍本
②元朝:在司法實踐中廣泛援引唐律
③明朝: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實踐中特別重視“例”,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
④清朝:沿襲《大明律》,重視例,制定《大清律例》
課時11 中國古代的法治教化、商業貿易與貨幣制度
一、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鏈接·選擇性必修一·第8課】
(2)教化——儒學向基層滲透
①北宋:呂大鈞兄弟創造鄉約,《呂氏鄉約》成為儒學士人教化鄉里的范本。
②明朝后期:鄉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逐漸帶有強制力。
③清朝:鄉約宣講內容為“圣諭十六條”和《圣諭廣訓》,常引用《大清律例》。④原本由儒學士人發起的教化百姓的鄉約,經政府利用和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
1.古代商業
二、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鏈接·選擇性必修二·第7課】
2.古代貿易
時期 表現
商朝 出現了商人,商業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里
春秋戰國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秦漢 貨幣、車軌、度量衡的統一,促進了全國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兩宋 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步瓦解,商業進一步繁榮
元明清 ①農產品的手工業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②形成全國范圍的商業貿易網絡
③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興盛
(1)絲綢之路:古代貫通亞、歐、北非的重要貿易通道
(2)唐宋以后的海上貿易:設置市舶司,掌握對外貿易
(3)朝貢貿易: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中國古代的貨幣【鏈接·選擇性必修一·第15課】
時間 表現
商朝后期 開始出現銅鑄幣
春秋戰國 各國分別使用多種樣式的銅鑄幣
秦朝 貨幣統一為圓形方孔錢
北宋 “交子”(世界最早的紙幣)。紙幣作為輔幣,與銅錢兼行
元朝 將紙幣作為單一流通貨幣來發行,稱為“鈔”
明朝 ①恢復銅錢、紙幣并行的貨幣體制;②自中期起,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完全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
四、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鏈接·選擇性必修一·第16課】
1.秦漢時期:征收田賦、人頭稅和徭役。
2.隋唐時期
(1)隋朝:征收租調役。
(2)唐朝:①前期實行租庸調制;②780年,改行兩稅法,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
3.宋朝:宋承唐制,征收兩稅;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4.元朝:沿襲唐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在稅糧外又有“科差”
5.明清
(1)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
(2)明朝后期: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
①內容: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②意義: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
(3)清朝
①內容:康熙規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實行“攤丁入畝”。
②意義: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
1.歷代戶籍制度的演變
課時12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社會治理與醫療衛生
一、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鏈接·選擇性必修一·第17課】
時期 內容
戰國 國家大規模編排民戶,制訂戶籍
秦朝 實行分類登記制度,有戶籍、宗室籍、宦籍和市籍等
漢朝 西漢時,形成了封建國家的“編戶齊民”,定期進行人口調查。東漢末年,戶籍散亂
隋朝 重新核定戶籍,嚴防不實
唐朝 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
宋朝 戶籍分主戶與客戶
元朝 按職業分為軍戶、民戶、匠戶、站戶等,統稱為諸戶色計,一旦定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
明朝 戶籍分民籍、軍籍、匠籍等。戶籍冊稱“黃冊”,以里甲制為基礎,每里一冊,詳列各戶人口、田土、房屋
2.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1)基層組織
①秦漢:縣下設鄉和里。①鄉設三老、嗇夫、游徼;②里設里正。后代沿襲,稍有變化
②唐朝: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正
③明朝:實行里甲制,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設甲首、里長
(2)社會治理
①特點:注重建立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機制。
②演變
時期 內容
秦漢 建立什伍組織,互相監督
唐朝 實行鄰保制度,互相監督
北宋 王安石實施保甲制
明朝 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清朝 清初實行里甲制,后來改為推行保甲制;鄉清朝里制與保甲制合一
3.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1)舉措
形式 內容
儲糧賑災 ①漢朝:建立常平倉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
②隋唐時期:政府既重視官方儲備,也大力提倡民間積儲
優撫弱勢群體 ①秦漢時期:皇帝會賜給高齡老人鳩仗,以示尊重
②唐朝開始:政府設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
③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優撫高年平民
宗族救助 ①北宋范仲淹在族內創設義田,賑濟族人,影響深遠
②宗族通過設立義田、義學、義宅、義冢等族產,在衣食、住行、婚娶、蒙養、喪葬等方面資助族中貧困者
出現慈善組織 明清時期,出現了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
(2)特點
①救濟主要由政府實施,宗族,慈善組織的作用逐漸增大。
②政府救濟重點在救災,核心在于保證糧食供應,同時疏導和安置流民,鼓勵民間富戶救濟災民。
③社會力量的救濟活動側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賑濟
(3)意義:為民眾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證人口繁衍和正常生產活動的進行。
1.歷史上的疫病
二、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鏈接·選擇性必修二·第14課】
(1)類型:天花和鼠疫。
(2)影響: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巨大威脅;導致政治、經濟的變動。
(3)防治
①改善公共衛生條件:清理污水,掩埋尸體,發放藥物;修建飲水道、下水道。
②重視疫病防治:東晉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中國古人發明了人痘接種。
③建立專門的救治機構。
④有效控制疫病的傳播
18世紀晚期 英國醫生詹納發明牛痘接種法
19世紀 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創立巴氏消毒法
1928年 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
2.中醫藥的成就
時間 成就
戰國時期 扁鵲用望聞問切四診法診斷
戰國至西漢 《黃帝內經》總結了先素、秦漢時期大量戰國的醫家經驗,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
東漢晚期 ①華佗:創制麻醉藥“麻沸散”以及健身東漢方法“五禽戲”
②張仲景:提出辨證施治的原則,著成《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
唐朝 ①孫思邈著成《千金方》,被后人尊稱為“藥王”
②《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
明朝 明朝李時珍著成《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藥學巨典”
3.西醫在中國的傳播
明末清初,西醫傳入中國,但影響有限。
1.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課時13 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鏈接·選擇性必修三·第1課】
(3)秦漢至隋唐
(1)原始社會: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發的形成。
(2)春秋戰國:中華文化的奠基時期
①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
②孔子闡述西周禮樂文明,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爭鳴”局面出現,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
時段 內容 特點
秦漢時期 為鞏固大一統局面,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正統地位 儒家思想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
魏晉南北朝 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魏晉玄學盛行 呈現出儒、佛、道交匯融通的景象
隋唐時期 唐朝佛學繁榮,儒學的創新與發展 輝煌燦爛
1.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課時13 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鏈接·選擇性必修三·第1課】
(4)宋朝
①理學: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來闡釋儒學的理學
②影響: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宣揚的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5)明清時期:中華文化的傳承和轉折時期
①明清之際,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進步思想家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
②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高度發展,文字獄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鉗制,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6)近代:衰落與復興
①鴉片戰爭后: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逐漸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
②新文化運動中:抨擊封建思想,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
③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內涵 表現
以人為本 ①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制禮作樂,建立了以人為本為中心的禮樂制度;②孔子提倡“仁”,主張“仁者愛人”
民本思想 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鬃右蠼y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
②孟子提出了“仁政”說,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
③民本思想發展為系統的理論學說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①夏商時期,人們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認為萬物都是由道而產生,自然而然。哲學思想中凸顯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③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 ①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
②張載、范仲淹、文天樣和顧炎武等人的的思想主張都體現了家國情懷
崇德尚賢,天下為公 ①周朝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②孔子提出“和為貴”,主張以德治國
③墨子認為“夫尚賢者,政之本也”,主張“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
④孟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
和而不同 ①西周太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②孔子、孟子提出了“為政以德”“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③“和”的思想作為認識與處理事情的方法,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1)特點:本土性;多樣性;包容性;凝聚性;連續性。
(2)價值
①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②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③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④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1.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1)佛教傳入中國
二、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鏈接·選擇性必修三·第2課】
歷程 ①兩漢之際:傳入中國
②魏晉南北朝: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影響 ①積極: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風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②消極: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1.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2)西學東漸
二、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鏈接·選擇性必修三·第2課】
清末民初 ①明末,利瑪竇等帶來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②徐光啟等人主張會通中西文化,西方科學著作被譯介到中國
③17世紀,清政府任命歐洲人湯若望、南懷初仁等主持欽天監工作
近代 ①鴉片戰爭前后: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②洋務運動時期:創辦新式學堂,譯書機構,開展留學教育
③戊戌變法時期: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
④辛亥革命時期: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史料
⑤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李大釗等人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后來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重新探尋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
2.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1)對亞洲的影響
①漢字、儒學、佛教、政治制度等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等地。
②15世紀,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
③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
(2)對歐洲的影響
①四大發明傳入歐洲,對歐洲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②16-18世紀,孔子思想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
③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
一、全面認識中國古代禮法結合的治國理念
1.內涵: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基本理念,即“德主刑輔”以禮入法”的治國思想。
①德主刑輔:“德主”即以儒家思想為指導,采取符合民眾利益的政策措施來爭取民眾擁護支持,此為主;“刑輔”即以法家思想為指導,采取法律等強制性措施來強迫服從、實現控制,此為輔
②以禮入法”:道德教化與法律強制相結合,宗法倫理與法律制定相結合
2.影響:中國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禮法合一的特色,影響深遠。
(1)積極性:
①律令儒家化、以禮入法,建立了合理的封建法律秩序,為封建制度的確立、鞏固和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
②促進了司法隊伍的儒家化,進一步鞏固儒家的正統地位
③將“天下為家”深深根植于國人心中,有利于中華民族認同觀念的形成
(2)局限性:
①根本目的是維護君權、父權、夫權;
②本質上成為維護封建統治和等級秩序的工具;
③禁錮了中國人的思想,不可能保持封建社會的長久不衰,最終成為近代中國民主法治前進的阻礙力量。
二、中華文化輻射其他國家文化,推動世界文明的交流與互鑒
維度 闡釋 對“漢字文化圈”的影響 (1)由于地域、種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長期以來在東亞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漢字文化圈”,它包括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以及東南亞的越南等部分國家和地區 (2)構成這個歷史性文化圈的要素大致有影響漢字、儒學、律令制度、中國化佛教等幾項。這幾大要素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中華文化的輻射,傳播主導了東亞各地的物質文明和精神生活 對世界其他文化的影響 物質文明 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物品自古以來就被西方人民所喜愛,亞麻紙、火藥、指南針、紙幣和活字印刷術等先后傳到西方
思想意識 (1)中國的倫理觀、哲學觀、政治理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對歐洲的啟蒙運影響動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2)他們將中國的“仁政”“仁君”思想、“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民本思想等文化資源加以理想化的描繪,借以作為反對神學蒙昧主義和君主專制的思想武器
材料一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之精華“和合”思想形成的同時,也形成了以“和平”、“合作”、“信義”未處理國家間關系的思想觀念:首先,主張國家間應當平等相待、互相謙讓:其次,處理國家間矛盾與沖突時,主張協調合作、避戰慎戰;再次,在國家交往的目標上,主張“近悅遠來”、“共享太平”。特別是在漢、唐、明這些堪稱古代史上的“超級大國”的朝代,他們并沒有因強大而搞霸權,相反以“和睦相處”、“協合萬邦”的精神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會盟制度、和親政策、朝貢體制就是這一思想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上的主要體現形式。
——摘自《中國古代外交的思考》
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和”的價值觀念一直影響著中國外交政策的制定,促進新中國新外交思想的產生。周恩來總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毛澤東主張各個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該相互尊重、友好相處。由于每個國家發展階段和所選道路不同,任何國家都不得將自己國家的思想、政治、經濟發展模式強加于別國,強調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開展和平外交。這些外交理念都是對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摘自《傳統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外交》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古代中國在處理對外交往時所體現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
(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中國對外交往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原因。
(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通過新中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史實,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對化解新中國初期外交困境的重要性。
(1)內涵:倡中庸,行仁義揚王道,棄霸道重誠信兼愛非攻重義輕利和而不同求真務實。
(2)原因:小農經濟的封閉性和保守性符合統治者維護穩定和諧的統治秩序的需要受傳統文化影響,周邊地區形成了有共同認知基礎的文化圈歷代王朝對外交往的成功范例。(從不同角度作答,可酌情給分)
(3)外交成就史實:新中國第一次建交高潮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身份出席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重要性: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維護新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有助于維護地區安定和世界和平有助于通過對話解決分歧,互利合作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解析:(1)內涵:根據材料“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之精華‘和合’思想形成的同時,也形成了以‘和平’、‘合作’、‘信義’來處理國家間關系的思想觀念”可知,重誠信;重義輕利;根據材料“首先,主張國家間應當平等相待、互相謙讓”可知,倡中庸,行仁義;根據材料“其次,處理國家間矛盾與沖突時,主張協調合作、避戰慎戰”可知,兼愛非攻;和而不同;根據材料“再次,在國家交往的目標上,主張‘近悅遠來’、‘共享太平’”可知,根據材料“特別是在漢、唐、明這些堪稱古代史上的‘超級大國’的朝代,他們并沒有因強大而搞霸權,相反以‘和睦相處’、‘協合萬邦’的精神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可知,揚王道,棄霸道;求真務實。
(2)原因: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歷史等角度分析古代中國對外交往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原因,如小農經濟的封閉性和保守性;符合統治者維護穩定和諧的統治秩序的需要;受傳統文化影響,周邊地區形成了有共同認知基礎的文化圈;歷代王朝對外交往的成功范例。
(3)外交成就史實: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包括新中國第一次建交高潮;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身份出席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重要性:根據材料“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和’的價值觀念一直影響著中國外交政策的制定,促進新中國新外交思想的產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維護新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根據材料“周恩來總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毛澤東主張各個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該相互尊重、友好相處。由于每個國家發展階段和所選道路不同,任何國家都不得將自己國家的思想、政治、經濟發展模式強加于別國,強調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開展和平外交”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助于維護地區安定和世界和平;有助于通過對話解決分歧,互利合作;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謝謝觀看單元四 中國古代史——對接選擇性必修(精準訓練)——2024屆高考歷史解鎖大單元一輪復習【配套新教材】
1.班固在《漢書·食貨志》記載“秦孝公用商鞅,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這表明商鞅變法( )
A.沒得到作者認可 B.未建立正常秩序 C.提升了秦國國力 D.引發了諸侯爭霸
2.據史書載,中央王朝給邊疆少數民族首領及其屬官頒賜印綬,始于漢高祖,后歷代沿襲。這種賜印( )
A.有意彰顯華夷之別 B.利于維護民族團結
C.凸顯夷強華弱時局 D.旨在促進邊疆開發
3.西晉時期,法律規定“竣禮教之防,準五服以制罪”,處理親屬相犯的刑事案件時,需要按照“五服”之內的血緣關系,依據當事人之間的尊卑、長幼、親疏定罪。這體現出( )
A.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B.約法省禁,慎刑慎罰
C.引禮入律,禮法合流 D.律為正文,例為附注
4.有學者研究發現,關于白銀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唐代人與明朝人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唐代人認為銅錢重要,白銀一無是處。明朝的有關論述卻認為只有白銀能夠充當貨幣。導致這種認識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 B.世界聯系程度的不同
C.政府商業政策的不同 D.對外開放程度的不同
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認為“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只有遷都洛陽,才能“光宅中原”“遷都嵩極,定鼎河,庶南蕩甌吳,復禮萬國”。他還說“今日之行,誠知不易。但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今將移風易俗,其道誠難,朕欲因此遷宅中原”。
材料二 孝文帝遷都洛陽不到四十年,北魏滅亡?!段簳吩u論:“遷洛之舉,群臣不順,孝文設術以詐之,示威以脅之。不知厭乎累世安樂之余,經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舊業盡棄,欲以何為?”今有學者也認為,孝文帝不顧國情、族情,獨斷專行的遷都決策破壞了鮮卑族原來的利益制衡關系,動搖了北魏的立國根基。魏孝文帝遷都以后,父子相繼在洛陽大興土木,修筑洛陽的民夫“日有萬計”,工程的耗費“日損千金”。國力耗費嚴重,人民負擔沉重,貪污腐化加劇。
——蔣福亞《魏孝文帝遷都得失議》
請回答:
(1)根據所學知識并結合材料一,分析孝文帝拓跋宏執意遷都的原因是什么?
(2)有學者認為遷都與北魏的覆亡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結合材料二,談談你對這一看法的認識。
6.文化自信是推動理論創新的源泉,理論創新來源于實踐,也來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一個人如果同時具有孔子提倡的愛心、孟子的正義、墨子的實踐、韓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莊子的慧、荀子的自強,就一定能成為杰出的人”。
——易中天
材料二 “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黃宗羲)。
——摘編自人民版《歷史必修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易中天的這段話是對中國歷史上哪次思想解放運動的概括?選取材料中的四位思想家,分別指出其思想主張。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黃宗羲的思想。
(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我們應該怎樣理性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7.殷商甲骨文中有卜問棗水治瘧的記載,《神農本草經》載:“牡蠣味咸平,主傷寒寒熱”,《傷寒雜病論》載有百合雞子湯方,此類史料甚多。這表明中國( )
A.傳統醫藥學領先世界 B.藥食同源文化源遠流長
C.中醫學重視經驗積累 D.辨證施治原則初步確立
8.隋唐兩朝的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吸引著四面八方的異邦人士不斷前來,流連其間并逐漸定居,其中中亞的粟特人占了相當大一部分。入唐以后,隨著傳播佛教、景教、摩尼教的僧徒信士不斷增多,長安成為粟特人在華最重要的聚集地之一。這反映了隋唐時期( )
A.軍事實力的空前強大 B.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弛
C.開明開放的對外政策 D.國內民族關系的融洽
9.宋代戶籍分主戶與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北宋初,客戶占總人口40%,到1072年,客戶比例下降到30%。這一現象( )
A.抑制租佃關系發展 B.導致政府戶籍管理失控
C.增加國家賦稅收入 D.反映大土地所有制發展
10.明神宗內閣首輔張居正大力整肅吏治,裁減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他輔政十年,使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但其去世后,家被抄沒,諸子或自殺或被流放。張居正家族如此結局,主要緣于其改革( )
A.觸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B.損害了宦官集團的利益
C.改變了明內閣參政體制 D.未能得到明神宗的支持
11.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羈縻政策在繼承唐制的基礎上增添了豐富的內容并不斷完善和發展,使中央王朝的統治勢力更加廣泛地滲透到少數民族地區,其主要內容表現為:一是羈縻地區少數民族承認對中央政權的依附,接受中央的冊封和定期入貢;二是中央政權承認各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權,不直接參與其內政,各地方政權的官吏由本民族自行產生后,中央加以任免。總之,宋王朝對少數民族的羈縻政策,對國家的統一與中央政權的鞏固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羈縻政策的制定從根本上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統治,而忽視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發展,使這些地區長期處于停滯落后狀況。
——摘編自袁波瀾、敏生蘭、黃麗《唐、宋民族政策—羈縻問題之比較研究》
材料二 1941年5月1日,陜甘寧邊區政府頒布了《陜甘寧邊區綱領》,其中規定:“依據民族平等原則,……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薄?947年5月1日,黨領導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省一級的內蒙古自治區。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后來,民族區域自治又明確載入歷次憲法,成為我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
——摘編自《民族區域自治大事紀要》
材料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國家大力支援邊疆建設和發展,使其長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轉,開始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國政府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不局限于某種文化類型,而是關涉少數民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br/>——摘編自楊力源《邊疆治理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演進》等
(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朝羈縻政策的特點。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朝實行羈縻政策的作用。
(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宋代羈縻政策相比,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進步之處。
12.有同學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問題,收集了如下材料,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 明代財政收入
年份 米麥(萬石) 布(萬匹) 絹(萬匹) 寶鈔(萬錠) 銀(萬兩)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摘《明實錄》
材料二:《醒世姻緣傳》、“三言”,“二拍”等小說中有關白銀的描述不可勝數,大到如捐官、行賄、購房、買賣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費和社交饋贈,處處可見。銅錢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頻繁。
——據《醒世姻緣傳》等
材料三:吾以為非廢金銀不可。廢金銀,其利有七:粟帛之屬,小民力能自致,則家易足,一也。鑄錢以通有無,鑄者不息,貨無匱竭,二也。不藏金銀,無甚貧甚富之家,三也?!?br/>——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1)分別闡述每則材料對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價值。
(2)綜合上述材料,簡述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影響。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還可補充哪些類型的史料,請至少列出兩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據材料“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可知,反映的是商鞅變法中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重農的措施;依據材料“傾鄰國而雄諸侯”可以看出商鞅變法增強了秦國的實力,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對商鞅變法作用的肯定,故ABD項錯誤。故選:C。
2.答案:B
解析:“中央王朝給邊疆少數民族首領及其屬官頒賜印綬”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B項正確;華夷之別用于區辨華夏與蠻夷,帶有民族不平等意味,“中央王朝給邊疆少數民族首領及其屬官頒賜印綬”無法體現華夷之別,排除A項;“中央王朝給邊疆少數民族首領及其屬官頒賜印綬”不能反映夷強華弱,排除C項;“中央王朝給邊疆少數民族首領及其屬官頒賜印綬”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材料不能體現其目的是促進邊疆開發,排除D項。故選B項。
3.答案:C
解析:“準五服以制罪”是指九族以內的親屬之間的相互侵害行為,依據當事人之間的尊卑、長幼、親疏定罪,體現出引禮入律,禮法合流,故選C;材料無法體現以吏為師,排除A;約法省禁即法令要簡約,刑網要寬疏,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材料也無法體現慎刑慎罰,排除B;材料無法體現律為正文,例為附注, 排除D。
4.答案:A
5.答案:(1)適應北魏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擺脫鮮卑族內部保守勢力的束縛;移風易俗;推進封建化進程。
(2)可以贊同。也可以反對。
舉例:觀點:我認為遷都不是北魏滅亡的主要原因。
說明:遷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加劇了北魏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但北魏滅亡的主要原因是統治的腐敗,統治集團內部的斗爭,和遷都沒有必然聯系。
解析:(1)本小問的原因,可以放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大背景中來分析,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目的是適應北魏社會發展的需要,推進封建化進程,擺脫鮮卑族內部保守勢力的束縛;再結合材料一中“只有遷都洛陽,才能‘光宅中原’”“今將移風易俗,其道誠難,朕欲因此遷宅中原”的信息可概括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和移風易俗。
(2)本小問屬于開放題,可以贊同,也可以反對,注意史論結合即可,如果選擇贊同,可依據材料二中“孝文帝不顧國情、族情,獨斷專行的遷都決策破壞了鮮卑族原來的利益制衡關系,動搖了北魏的立國根基”“國力耗費嚴重,人民負擔沉重,貪污腐化加劇”等信息來論證;如果選擇反對,可從北魏滅亡的主要原因是統治的腐敗、統治集團內部的斗爭,和遷都沒有必然聯系來說明。
6.答案:(1)思想解放運動:百家爭鳴。
思想主張:孔子:“仁”(或者“仁者愛人”)、“禮”(或者“克己復禮”)、“為政以德”、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孟子:“仁政”、“民貴君輕”、性善論。荀子:“仁義”、“王道”、“君舟民水”、“天行有?!薄ⅰ叭说烙袨椤?、“制天命而用之”、性惡論。老子:“無為而治”、“小國寡民”、“道”是世界的根本、樸素的辯證法。莊子:“齊物”、“逍遙”。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同”、“非樂”、“非命”、“節葬”、“節用”、苦干、自我犧牲。韓非子:嚴刑峻法、變法革新、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厲行賞罰、獎勵耕戰、法術勢結合。
(2)黃宗羲:批判君主專治,君臣平等,限制君權,建立天下之法,工商皆本。
(3)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批判地繼承。
解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我國興起了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百家爭鳴,在這場思想運動中,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眾多思想流派展開激烈討論,對社會現實、人生道德等命題展開交鋒,各家代表人物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分析各家主張列出代表思想即可,除答案中列出的,還可以回答:荀子:“仁義”;“王道”;“君舟民水”;“天行有?!?;“人道有為”;“制天命而用之”;性惡論。莊子:“齊物”;“逍遙”。孟子:“仁政”;“民貴君輕”;性善論。韓非子:嚴刑峻法;變法革新;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厲行賞罰;獎勵耕戰、法術勢結合。
(2)從材料中“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以看出,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
(3)中國傳統文化有精華有糟粕,我們應該理性看待,正確的態度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批判地繼承、發展。
7.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殷商甲骨文中就記載了棗水治瘧的記載,后世也有牡蠣主傷寒寒熱、百合雞子湯方的記載,說明我國藥食同源文化源遠流長,B正確;A錯在“領先世界”,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對經驗的積累,排除C;辨證施治原則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故選:B。
8.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中隋唐時期的長安和洛陽“吸引著四面八方的異邦人士不斷前來”“傳播佛教、景教、摩尼教的僧徒信士不斷增多”可知,隋唐時期,中原王朝對外邦人來華采取包容開放的態度,這反映了隋唐時期開明開放的對外政策,這與軍事實力無關,故選C項,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對外政策,而非重農抑商政策,故排除B項;外邦人來華定居屬于國際交往,而非國內民族關系,故排除D項。
9.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宋代戶籍分主戶與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北宋初,客戶占總人口40%,到1072年,客戶比例下降到30%”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客戶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下降,意味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主戶上升,有利于增加國家財政收入,C項正確;抑制租佃關系發展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而不是作用,排除A項;客戶比例下降不足以得出政府戶籍管理失控,排除B項;大土地所有制發展易導致更多的農民失去土地,應該有利于客戶比例上升才對,排除D項。故選:C。
10.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及所學可知,張居正改革在政治經濟方面損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因而其死后家人下場悲慘,故A項正確。材料信息并未反映出改革與宦官的聯系,排除B項;張居正改革沒有涉及內閣參政體制,排除C項;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
11.答案:(1)突出特點:繼承唐制(或繼承歷史傳統);更加完善。
作用: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維護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有利于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為后世邊疆治理和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鑒。
(2)進步之處:堅持民族平等原則;少數民族真正實現當家做主;屬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部分;更好地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現代法律地位。
解析:(1)突出特點:根據材料“宋朝羈縻政策在繼承唐制的基礎上增添了豐富的內容并不斷完善和發展”可知繼承唐制、更加完善。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宋朝實行羈縻政策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維護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根據材料“對國家的統一與中央政權的鞏固起了一定的作用”可分析出有利于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為后世邊疆治理和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鑒。
(2)進步之處:根據材料“依據民族平等原則……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可知堅持民族平等原則;根據材料“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可分析出少數民族真正實現當家做主;根據材料“國家大力支援邊疆建設和發展,使其長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轉,開始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可分析出更好地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屬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部分;具有現代法律地位。
12、答案:(1)根據“明代財政收入”可得出材料一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銀在財政稅收方面的數量用作用;根據“大到如捐官、行賄、購房、買賣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費和社交饋贈,處處可見,銅錢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須繁?!笨傻贸霾牧隙械娜远?,描繪了當時的生活場景,有利于我們從日常生活消費的角度了解白銀流通的情況;但要區別藝術創作與歷史真實,要考慮作者的立場與意圖,需要其他史料印證。根據“吾以為非廢金銀不可?!笨傻贸霾牧先蓮陌足y貨幣化存在的問題的角度研究。
(2)答案:影響:綜合材料和所學,可從促使明朝稅收體系的轉型;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農產品商品化;城鎮商業繁榮;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貧富差距等角度概括。
(3)答案:根據所學可得出還有實物史料,如銀錠;圖像史料,如相關的繪畫作品。
解析:(1)依據材料一表格中明朝財政收入以白銀計算,說明此時白銀貨幣化,《明實錄》是當時的官修史書,史料價值較高,具有較高可信度;材料二出自明代小說,屬于當時的文學作品,記載使用白銀,說明當時社會流行白銀使用,文學作品屬于二手史料,有一定參考使用價值;黃宗羲的觀點是不贊同使用白銀,一定程度上反映白銀貨幣化帶來負面影響,可以作為研究白銀貨幣化的佐證材料。
(2)依據材料一表格可得出促進國家財政收入貨幣化,依據材料二的“小到如日常消費和社交饋贈,處處可見”可得出促進商品經濟發展;依據材料三“不藏金銀,無甚貧甚富之家”等可得出是對白銀貨幣化的反對,體現出白銀貨幣化加重了人民負擔。
(3)研究歷史的史料還可以補充實物史料和國外文獻史料,如出土的明代銀錠,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或葡萄牙同明朝進行貿易的相關文獻記載等。(共20張PPT)
單元四
中國古代史——對接選擇性必修
真題再現
1.【2022·遼寧】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晉國內部紛爭中失敗,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犧牲不肥美且齋戒不敬,太祝則認為中行寅不修德義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觀點( )
A.反映了民本思想傾向 B.質疑了祭祀功用
C.強調了宗法倫理關系 D.否定了君權神授
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末期,晉國太祝認為中行氏在紛爭中失敗,是中行寅不修德義,引發一國民眾怨恨所致,其觀點反映了民本思想傾向,A項正確;質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血緣宗法倫理關系,排除C項;太祝的觀點并未否定君權神授,排除D項。故選A項。
真題再現
2.【2023·浙江】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聯系。之后,諸多朝代在這一區域設置機構或派駐官員,加強管轄。圖中①②③處填寫正確的是( )
B
A.①護烏桓校尉②單于都護府州③伊犁將軍
B.①安西都護府②北庭都元帥府③伊犁將軍
C.①護烏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帥府③西寧辦事大臣
D.①安西都護府②單于都護府③西寧辦事大臣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唐朝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元朝設北庭都元帥府,清朝設伊犁將軍,B項正確;漢代護烏桓校尉,唐代設單于都護府州,排除ACD項。故選B項。
真題再現
3.【2022·海南】《漢書》記載“開國承家,有法有制”,認為國家應關注禮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說:“禮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學士人以鄉約教化鄉里。到了明清,鄉約與法律逐漸合流。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誠輔君,效功百姓 B.滅私徇公,堅守直道
C.守道與德,思退刑罰 D.威制天下,以案刑獄
A
解析:據材料“開國承家,有法有制”“禮法二事,皆王教之端?!薄八未院?,儒學士人以鄉約教化鄉里。到了明清,鄉約與法律逐漸合流”可知,這些治理方式都是禮法規范和鄉約教化來順從君王統治,同時通過鄉約教化將儒家倫理道德與百姓日常生活及法律相結合,達到教化百姓、以維護統治的目的,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滅私徇公”,主要強調的是“禮、法、鄉約教化”的相輔相成,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強調國家治理方式是強調“禮、法、教化”,而不是廢除“刑罰”,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強調國家治理方式是強調“禮、法、教化”,而不是“法治威嚴”,排除D項。故選A項。
真題再現
4.【2023·浙江】延載元年(694)八月敕:“諸戶口計年將入丁、老、疾、應免課役及給侍者,皆縣親貌形狀,以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聽隨事貌定,以付手實?!边@種戶籍管理辦法是( )
A.黃籍登記 B.白籍土斷 C.貌閱之法 D.諸色戶計
C
解析:根據材料“延載元年(694)”、“諸戶口計年將入丁、老、疾、應免課役及給侍者,皆縣親貌形狀,以為定簿”可知,唐朝實行貌閱之法,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C項正確;黃籍登記是西晉,排除A項;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實行百籍土斷,排除B項;元朝實行諸色戶計,排除D項。故選C項。
真題再現
5.【2022·湖北】唐玄宗針對民間銷毀銅錢用于鑄造銅器的現象,下詔曰“今天下泉貨益少,幣帛頗輕,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銅器,由官府統一收購冶煉出的銅鉛錫,杜絕私自買賣。制定該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國家財政的入不敷出 B.鑄幣材料嚴重短缺
C.銅鉛錫專賣措施失效 D.銅錢流通范圍有限
B
解析:民間銷毀銅錢鑄造銅器導致嚴重錢荒,迫使政府嚴禁私造銅器、實行銅鉛錫國有等,說明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鑄幣材料嚴重短缺,B項正確;唐玄宗時期,財政的入不敷出并非國家強化控制鑄幣材料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銅鉛錫專賣是新政策,并非改革原因,排除C項;唐代銅錢在全國流通,使用范圍廣泛,排除D項。故選B項。
真題再現
6.【2022·北京】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積極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甚至將其作為一項重要政務。歐陽修《豐樂亭記》載:“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狈吨傺驮诿麆佟皣雷恿赆炁_”邊修建先賢祠堂以“詠其風”,認為這樣“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證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會教化 B.放松了對經濟的控制
C.鼓勵文學藝術創作 D.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
A
解析:北宋中期地方官員注重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根據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這說明當時地方官員修建亭臺館榭的目的是通過這些公共建筑來推行社會教化,A項正確;材料內容與經濟控制無關,排除B項;上述舉措與文學創作無關,排除C項;通過修建亭臺館榭無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針,排除D項。故選A項。
真題再現
7.【2020·天津】有學者認為,在中國古代社會,官府對縣以下的鄉村管轄,基本限于征徭課稅和維護治安,對鄉村的其他事務并不過多干涉,鄉村基本實行自治,這種自治社會也是一種自律社會。可以作為這一觀點依據的是( )
A.國家政權的長期穩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認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備 D.鄉村社會脫離政府的管控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地方宗族內部注重社會教化和鄉規里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文化認同,因此古代鄉村基本實行自治,故B正確;國家政權的長期穩定不是鄉村實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錯誤;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遠未達到健全完備的地步,故C 錯誤;“官府對縣以下的鄉村管轄,基本限于征徭課稅和維護治安”說明鄉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錯誤。
B
真題再現
8.【2021·廣東】1289年,元政府在廣泛種植木棉的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等地設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這( )
A.加重了區域經濟的不均衡 B.妨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C.推動私營棉紡織業的繁榮 D.促使財政管理權限下移
解析:根據“設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要棉稅,增加了民眾的負擔,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增收要棉稅只是一個內容,與區域經濟的不平衡沒有直接的關聯,排除A;加征稅收,不利于私營棉紡織業的發展,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在地方設立提舉司收稅,并不能證明財政管理權限下移,排除D。
B
真題再現
9.【2023·浙江】明萬歷九年(1581),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這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下列各項中,對張居正推廣一條鞭法前所處的經濟狀況,表述正確的是( )
A.白銀已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通過清丈全國土地,土地兼并現象已經得到根本遏制
C.美洲等地白銀的大量流入,解決了明朝府庫空虛問題
D.商品經濟已超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據優勢地位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81年,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時,白銀確已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A項正確;清丈全國土地并不能從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現象,排除B項;白銀的大量流入并未解決當時因逃稅、走私等引發的明朝府庫空虛問題,排除C項;明代商品經濟并未超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據優勢地位依然是自然經濟,排除D項。故選A項。
A
真題再現
10.【2020·海南】民俗錢幣是古錢幣的一種,大多由民間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載體。如圖寓意( )
A.學以致用的價值取向
B.仁者愛人的思想主張
C.心外無理的哲學思想
D.克己復禮的行為規范
A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獨占鰲頭指科舉時代考試中了狀元。而把其用于民俗錢幣之中,體現了民間學以致用的價值取向,A正確;BCD從材料的信息無法得出,排除。
真題再現
11.【2021·遼寧】蠲免是中國古代朝廷根據地方民力對百姓應征賦稅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災賑蠲外,凡逋負(拖欠賦稅)之在民者,與銀谷食種之貸而未收者,遇國家慶典,或巡幸,或軍興,輒止勿責”。據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減輕地方財政負擔 B.穩定地方社會秩序
C.遏制地方官員貪腐 D.提高民眾生活水平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國古代朝廷根據地方民力對百姓應征賦稅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減輕人民負擔,緩和階級矛盾,穩定地方社會秩序,維護清王朝統治,B項正確;減輕地方財政負擔與蠲免政策的宗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地方官員貪腐信息,而是強調蠲免政策旨在穩定地方社會秩序,排除C項;蠲免政策有利于減輕人民負擔,不等于提高民眾生活水平,排除D項。故選B項。
B
真題再現
12.【2021·全國】明清時期,“善書”在民間廣為流行,這類書籍多由士紳編撰,內容側重倡導忠孝友悌、濟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飭攻詰宗親、凌逼孤寡等,以奉勸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書”的流行( )
A.確立了理學思想的主導地位 B.強化了社會主流的價值觀
C.阻礙了官方意識形態的推廣 D.沖擊了儒家經典的神圣性
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善書的內容都是傳統儒家思想的內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時期的主流思想,所以善書的流行是在強化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故選B;理學的主導地位在南宋就已經得到確立,排除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識形態,所以“阻礙”的說法錯誤,排除C;善書的流行是強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沒有沖擊,排除D。
B
真題再現
13.【2021·重慶】如圖為《中國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歷代疫病流行分布與理論創新及人口長對照圖”。它反映出( )
C
A.歷代疫病流行頻數呈現不斷上升趨勢
B.歷代疫病流行頻數與人口數量成正比
C.中醫理論的創新多出現于疫病高發期
D.明清溫病學說是對《傷寒論》的揚棄
解析:根據《中國古代疫病流行年表》可知,兩漢時期、北宋、元朝以及明朝時期是疫病高發期,同時這些時期出現了許多中醫理論,這說明中醫理論的創新多出現于疫病高發期,C項正確;根據圖示信息可以看出歷代疫病流行頻數呈現波動狀態,并非不斷上升,排除A項;根據圖示信息可以看出歷代疫病流行頻數越高,人口數量越低,二者是呈反比,排除B項;僅從圖示信息不能得出明清溫病學說是對《傷寒論》的揚棄,排除D項。故選C項。
真題再現
14.【2021·遼寧】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比較重視培養兒童的禮儀。宋代家禮主要有冠、婚、喪、祭四大類。司馬光根據古禮及民間冠禮實際情況,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將下限改為十五歲。祠堂是家訓的主要實施場所,如金溪陸氏家族,“(陸)九韶以訓誡之辭為韻語,晨興,家長率眾子弟謁先祠畢,擊鼓誦其辭,使列聽之”。兒童在家禮中得到了“灑掃應對進退”的禮儀規范訓練。
——摘編自陳戍國《中國禮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筆下涌現出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趙令赫“幼而秀穎,自異于群兒中?;驊蛑?,則正色儼然,笑語不妄。記識敏悟,四歲受《孝經》,六歲通《論語》,七歲能為二韻詩。喪父,哀毀如成人”。周諤“生而秀穎,十歲如成人,十四入太學,力學勤苦,登元豐二年進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謹,不為兒嬉事,便若成人”。
——摘編自周揚波《宋人的兒童觀》等
真題再現
解析:(1)根據“宋代比較重視培養兒童的禮儀。宋代家禮主要有冠、婚、喪、祭四大類。”得出禮儀教育與訓練;根據“祠堂是家訓的主要實施場所”得出利于宗族祠堂進行教育培養;根據“ 宋人筆下涌現出諸多‘好孩子’形象”得出通過塑造良好兒童形象宣傳培養。
答案:(1)禮儀教育與訓練;利于宗族祠堂進行教育培養;通過塑造良好兒童形象宣傳培養。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養兒童的途徑。
真題再現
解析:(2)結合宋代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可得出主要有理學的影響;鞏固統治的需要;科舉制發展等。
答案:(2)理學的影響;鞏固統治的需要;科舉制發展。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確立的原因。
真題再現
15.【2022·湖南】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紀以前,一般認為國家擁有訴諸戰爭的權利。進入20世紀以后,國際社會開始通過法律形式限制戰爭權。主要相關條款如下:
《國際聯盟盟約》(1919年)第十二條第1款:“倘聯盟會員國間發生爭議,勢將決裂者,當將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決,或交行政院審查。聯盟會員國并約定無論如何,非俟仲裁員裁決或法庭判決或行政院報告后三個月屆滿以前,不得從事戰爭?!?br/>《非戰公約》(1928年)第一條:“締約各方以它們各國人民的名義鄭重聲明它們斥責用戰爭來解決國際糾紛,并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上,廢棄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钡诙l:“一切爭端或沖突,不論其性質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處理或解決。”
《聯合國憲章》(1945年)第二條第4款:“各會員國在其國際關系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钡谒氖l:“安全理事會……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陸軍行動,以維持或恢復國際和平及安全?!钡谖迨粭l:“會員國受武力攻擊時,……本憲章不得認為禁止行使單獨或集體自衛之自然權利?!?br/>——節選自世界知識出版社《國際條約集》
真題再現
(1)根據材料,歸納國際社會在限制戰爭權方面的階段性變化。
答案:(1)《國際聯盟盟約》開始限制戰爭;《非戰公約》宣布戰爭非法,強調只能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聯合國憲章》禁止非法使用武力,授權安理會維護世界和平,承認正當自衛權。
解析:(1)變化:依據材料“20世紀以后,國際社會開始通過法律形式限制戰爭權”“倘聯盟會員國間發生爭議,勢將決裂者,當將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決,或交行政院審查”得出《國際聯盟盟約》開始限制戰爭;依據材料“締約各方以它們各國人民的名義鄭重聲明它們斥責用戰爭來解決國際糾紛”,得出《非戰公約》宣布戰爭非法,強調只能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依據材料“各會員國在其國際關系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得出《聯合國憲章》禁止非法使用武力,授權安理會維護世界和平,承認正當自衛權。
真題再現
解析:(2)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世界大戰的教訓;國際合作的加強。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以來國際社會限制戰爭權的背景。
答案:(2)世界大戰的教訓;國際合作的加強。單元四 中國古代史——對接選擇性必修(精講案)——2024屆高考歷史解鎖大單元一輪復習【配套新教材】
課時10 中國古代的變法和改革、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
【鏈接·選擇性必修一·第4課】
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
改革 時期 背景 內容(措施) 作用(或結果)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 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①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 ②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 ③實行什伍連坐,建立縣制等 打擊了貴族特權,使秦國成為政治軍事強國,為秦成就統一霸業奠定了基礎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兩晉南北朝時期 ①鮮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權 ②民族交融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 ①實行俸祿制,推行均田制、三長制等 ②遷都洛陽、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語、通婚姻等 ①鞏固了北魏政權 ②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民族交融 ③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安石變法 北宋 ①北宋中期,政治腐敗,財政難,農民起義不斷,游牧民族襲擾邊境 ②范仲淹進行改革,因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敗 針對官僚機構、財政制度、軍事體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一系列變法的政策和措施 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因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了也欠妥當,最終失敗
張居正改革 明朝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統危機不斷加深 ①整謝吏治,加強官吏考核 ②裁減開支,清丈土地 ③改革稅制 ①國家財政收入增加 ②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封建統危機暫時緩解
【鏈接·選擇性必修一·第11課】
二、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邊疆治理
1.秦朝
(1)設立官職: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
(2)邊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設南???、桂林郡、象郡等。
2.漢朝
(1)設立官職: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
(2)邊疆管理
北方 漢初,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漢武帝時期,三擊匈奴取得大勝
西面 在河西走廊設“河西四郡”;設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
東北 西漢設護烏桓校尉
(3)邊疆開發: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西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3.隋朝
(1)民族關系:周邊民族先后歸附隋朝:加強對嶺南地區各族的治理。
(2)邊疆管理:推行郡縣制,以邊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
4.唐朝
(1)民族關系
西北各族 稱唐太宗為“天可汗”,與唐保持密切聯系
吐蕃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會盟
南詔 南詔王經唐朝加封,遣子弟入唐學習
(2)邊疆管理:主要機構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
5.兩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斷過。
6.元朝:
(1)民族關系::“行漢法”;實行明顯的差別對待政策。
(2)邊疆管理:八思巴領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在東北、云南等地設行省,征發賦役。
7.明朝
(1)管理機構:在中央設禮部、鴻臚寺、提督四夷館管理民族事務。
(2)邊疆管理
北方 修長城,布軍鎮,與各族開展貿易
東北、西北和西南 設都司、衛、所、土司等機構進行管理
西藏 敕封西藏僧俗領袖,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并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
8.清朝
(1)管理機構:設立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
(2)民族管理
方式 概況
聯姻 通過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
軍事斗爭 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鞏固了西北邊疆
冊封 冊封五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
設新機構 在青海、西藏地區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
改土歸流 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
易混:中國古代民族之間戰爭的性質
中國古代民族之間的戰爭屬于中華民族大家庭內部的沖突,不具有侵略與反侵略的性質。但戰爭有正義性和非正義性、進步性和反動性之分,區分的根本標準在于戰爭是否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三、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1.先秦: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
2.秦漢:打通了陸海兩個通道;東漢時倭國派使臣來朝。
3.隋唐:對外交流活躍,隋朝常駿從南海郡出航到達赤土國;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
4.宋朝:北方陸路交通阻隔,海路轉趨發達。
5.元朝: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通暢。
6.明清
(1)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但是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屢禁不絕。(2)1689年,中俄就雙方邊界訂立《尼布楚條約》;18世紀,英國馬夏爾尼使團來到中國。
課時11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商業貿易及貨幣與賦稅制度
【鏈接·選擇題必修一·第8課】
一、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1.先秦時期:德治與法治之爭
(1)背景
①西周:建立禮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
②東周:禮崩樂壞,諸侯國君紛紛尋找治國新思想
③春秋: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最早的成文法,也引發了早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
(2)表現
派別 代表人物 觀點
儒家(德治) 孔子 統治者要“為政以德”,不要過度消耗民力
孟子 建議統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
法家(法治) 商鞅 頒行一系列法令,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
韓非 提倡君主以法、術、勢駕馭臣下,“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3)結果:儒家思想并不適用于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時期;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
2.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1)秦漢時期
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律的編纂
②漢朝承襲秦律,制成《九章律》。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
背景 ①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鑄律 ②魏明帝設置律博士,專用儒家思想來解釋律令
影響 此后,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作為量刑的重要原則之一,目的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
(3)唐朝——律令體系完備
法律 唐高宗時修訂《唐律疏議》,是我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
教化 ①提倡禮治,頒行《大唐開元禮》,是一部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也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 ②基層教化:在社會層面,推廣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
3.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1)法律
①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為藍本
②元朝:在司法實踐中廣泛援引唐律
③明朝: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實踐中特別重視“例”,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
④清朝:沿襲《大明律》,重視例,制定《大清律例》
(2)教化——儒學向基層滲透
①北宋:呂大鈞兄弟創造鄉約,《呂氏鄉約》成為儒學士人教化鄉里的范本。
②明朝后期:鄉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逐漸帶有強制力。
③清朝:鄉約宣講內容為“圣諭十六條”和《圣諭廣訓》,常引用《大清律例》。④原本由儒學士人發起的教化百姓的鄉約,經政府利用和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
【鏈接·選擇題必修二·第7課】
二、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
1.古代商業
時期 表現
商朝 出現了商人,商業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里
春秋戰國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秦漢 貨幣、車軌、度量衡的統一,促進了全國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兩宋 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步瓦解,商業進一步繁榮
元明清 ①農產品的手工業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②形成全國范圍的商業貿易網絡 ③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興盛
2.古代貿易
(1)絲綢之路:古代貫通亞、歐、北非的重要貿易通道
(2)唐宋以后的海上貿易:設置市舶司,掌握對外貿易
(3)朝貢貿易: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鏈接·選擇題必修一·第15課】
三、中國古代的貨幣
時間 表現
商朝后期 開始出現銅鑄幣
春秋戰國 各國分別使用多種樣式的銅鑄幣
秦朝 貨幣統一為圓形方孔錢
北宋 “交子”(世界最早的紙幣)。紙幣作為輔幣,與銅錢兼行
元朝 將紙幣作為單一流通貨幣來發行,稱為“鈔”
明朝 ①恢復銅錢、紙幣并行的貨幣體制;②自中期起,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完全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
【鏈接·選擇題必修一·第16課】
四、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1.秦漢時期:征收田賦、人頭稅和徭役。
2.隋唐時期
(1)隋朝:征收租調役。
(2)唐朝:①前期實行租庸調制;②780年,改行兩稅法,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
3.宋朝:宋承唐制,征收兩稅;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4.元朝:沿襲唐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在稅糧外又有“科差”
5.明清
(1)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
(2)明朝后期: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
①內容: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
②意義: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
(3)清朝
①內容:康熙規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實行“攤丁入畝”。
②意義: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
課時12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社會治理與醫療衛生
【鏈接·選擇題必修一·第17課】
一、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1.歷代戶籍制度的演變
時期 內容
戰國 國家大規模編排民戶,制訂戶籍
秦朝 實行分類登記制度,有戶籍、宗室籍、宦籍和市籍等
漢朝 西漢時,形成了封建國家的“編戶齊民”,定期進行人口調查。東漢末年,戶籍散亂
隋朝 重新核定戶籍,嚴防不實
唐朝 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
宋朝 戶籍分主戶與客戶
元朝 按職業分為軍戶、民戶、匠戶、站戶等,統稱為諸戶色計,一旦定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
明朝 戶籍分民籍、軍籍、匠籍等。戶籍冊稱“黃冊”,以里甲制為基礎,每里一冊,詳列各戶人口、田土、房屋
2.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1)基層組織
①秦漢:縣下設鄉和里。①鄉設三老、嗇夫、游徼;②里設里正。后代沿襲,稍有變化
②唐朝: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正
③明朝:實行里甲制,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設甲首、里長
(2)社會治理
①特點:注重建立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機制。
②演變
時期 內容
秦漢 建立什伍組織,互相監督
唐朝 實行鄰保制度,互相監督
北宋 王安石實施保甲制
明朝 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清朝 清初實行里甲制,后來改為推行保甲制;鄉清朝里制與保甲制合一
3.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1)舉措
形式 內容
儲糧賑災 ①漢朝:建立常平倉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 ②隋唐時期:政府既重視官方儲備,也大力提倡民間積儲
優撫弱勢群體 ①秦漢時期:皇帝會賜給高齡老人鳩仗,以示尊重 ②唐朝開始:政府設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 ③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優撫高年平民
宗族救助 ①北宋范仲淹在族內創設義田,賑濟族人,影響深遠 ②宗族通過設立義田、義學、義宅、義冢等族產,在衣食、住行、婚娶、蒙養、喪葬等方面資助族中貧困者
出現慈善組織 明清時期,出現了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
(2)特點
①救濟主要由政府實施,宗族,慈善組織的作用逐漸增大。
②政府救濟重點在救災,核心在于保證糧食供應,同時疏導和安置流民,鼓勵民間富戶救濟災民。
③社會力量的救濟活動側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賑濟
(3)意義:為民眾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證人口繁衍和正常生產活動的進行。
【鏈接·選擇題必修二·第14課】
二、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
1.歷史上的疫病
(1)類型:天花和鼠疫。
(2)影響: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巨大威脅;導致政治、經濟的變動。
(3)防治
①改善公共衛生條件:清理污水,掩埋尸體,發放藥物;修建飲水道、下水道。
②重視疫病防治:東晉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中國古人發明了人痘接種。
③建立專門的救治機構。
④有效控制疫病的傳播
18世紀晚期 英國醫生詹納發明牛痘接種法
19世紀 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創立巴氏消毒法
1928年 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
2.中醫藥的成就
時間 成就
戰國時期 扁鵲用望聞問切四診法診斷
戰國至西漢 《黃帝內經》總結了先素、秦漢時期大量戰國的醫家經驗,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
東漢晚期 ①華佗:創制麻醉藥“麻沸散”以及健身東漢方法“五禽戲” ②張仲景:提出辨證施治的原則,著成《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
唐朝 ①孫思邈著成《千金方》,被后人尊稱為“藥王” ②《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
明朝 明朝李時珍著成《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藥學巨典”
3.西醫在中國的傳播
明末清初,西醫傳入中國,但影響有限。
課時13 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
【鏈接·選擇題必修三·第1課】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1.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1)原始社會: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發的形成。
(2)春秋戰國:中華文化的奠基時期
①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
②孔子闡述西周禮樂文明,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爭鳴”局面出現,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
(3)秦漢至隋唐
時段 內容 特點
秦漢時期 為鞏固大一統局面,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正統地位 儒家思想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
魏晉南北朝 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魏晉玄學盛行 呈現出儒、佛、道交匯融通的景象
隋唐時期 唐朝佛學繁榮,儒學的創新與發展 輝煌燦爛
(4)宋朝
①理學: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來闡釋儒學的理學
②影響: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宣揚的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5)明清時期:中華文化的傳承和轉折時期
①明清之際,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進步思想家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
②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高度發展,文字獄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鉗制,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6)近代:衰落與復興
①鴉片戰爭后: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逐漸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
②新文化運動中:抨擊封建思想,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
③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內涵 表現
以人為本 ①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制禮作樂,建立了以人為本為中心的禮樂制度 ②孔子提倡“仁”,主張“仁者愛人”
民本思想 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鬃右蠼y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 ②孟子提出了“仁政”說,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 ③民本思想發展為系統的理論學說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①夏商時期,人們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認為萬物都是由道而產生,自然而然。哲學思想中凸顯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③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 ①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 ②張載、范仲淹、文天樣和顧炎武等人的的思想主張都體現了家國情懷
崇德尚賢,天下為公 ①周朝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 ②孔子提出“和為貴”,主張以德治國 ③墨子認為“夫尚賢者,政之本也”,主張 “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 ④孟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
和而不同 ①西周太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②孔子、孟子提出了“為政以德”“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③“和”的思想作為認識與處理事情的方法,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1)特點:本土性;多樣性;包容性;凝聚性;連續性。
(2)價值
①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②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③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④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鏈接·選擇題必修三·第2課】
二、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1.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1)佛教傳入中國
歷程 ①兩漢之際:傳入中國 ②魏晉南北朝: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影響 ①積極: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風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②消極: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2)西學東漸
清末民初 ①明末,利瑪竇等帶來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②徐光啟等人主張會通中西文化,西方科學著作被譯介到中國 ③17世紀,清政府任命歐洲人湯若望、南懷初仁等主持欽天監工作
近代 ①鴉片戰爭前后: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②洋務運動時期:創辦新式學堂,譯書機構,開展留學教育 ③戊戌變法時期: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 ④辛亥革命時期: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史料 ⑤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李大釗等人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后來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重新探尋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
2.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1)對亞洲的影響
①漢字、儒學、佛教、政治制度等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等地。
②15世紀,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
③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
(2)對歐洲的影響
①四大發明傳入歐洲,對歐洲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②16-18世紀,孔子思想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
③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
一、全面認識中國古代禮法結合的治國理念
1.內涵: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基本理念,即“德主刑輔”以禮入法”的治國思想。
①德主刑輔:“德主”即以儒家思想為指導,采取符合民眾利益的政策措施來爭取民眾擁護支持,此為主;“刑輔”即以法家思想為指導,采取法律等強制性措施來強迫服從、實現控制,此為輔
②以禮入法”:道德教化與法律強制相結合,宗法倫理與法律制定相結合
2.影響:中國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禮法合一的特色,影響深遠。
(1)積極性:
①律令儒家化、以禮入法,建立了合理的封建法律秩序,為封建制度的確立、鞏固和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
②促進了司法隊伍的儒家化,進一步鞏固儒家的正統地位
③將“天下為家”深深根植于國人心中,有利于中華民族認同觀念的形成
(2)局限性:
①根本目的是維護君權、父權、夫權;
②本質上成為維護封建統治和等級秩序的工具;
③禁錮了中國人的思想,不可能保持封建社會的長久不衰,最終成為近代中國民主法治前進的阻礙力量。
二、中華文化輻射其他國家文化,推動世界文明的交流與互鑒
維度 闡釋
對“漢字文化圈”的影響 (1)由于地域、種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長期以來在東亞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漢字文化圈”,它包括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以及東南亞的越南等部分國家和地區 (2)構成這個歷史性文化圈的要素大致有影響漢字、儒學、律令制度、中國化佛教等幾項。這幾大要素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中華文化的輻射,傳播主導了東亞各地的物質文明和精神生活
對世界其他文化的影響 物質文明 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物品自古以來就被西方人民所喜愛,亞麻紙、火藥、指南針、紙幣和活字印刷術等先后傳到西方
思想意識 (1)中國的倫理觀、哲學觀、政治理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對歐洲的啟蒙運影響動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2)他們將中國的“仁政”“仁君”思想、“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民本思想等文化資源加以理想化的描繪,借以作為反對神學蒙昧主義和君主專制的思想武器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之精華“和合”思想形成的同時,也形成了以“和平”、“合作”、“信義”未處理國家間關系的思想觀念:首先,主張國家間應當平等相待、互相謙讓:其次,處理國家間矛盾與沖突時,主張協調合作、避戰慎戰;再次,在國家交往的目標上,主張“近悅遠來”、“共享太平”。特別是在漢、唐、明這些堪稱古代史上的“超級大國”的朝代,他們并沒有因強大而搞霸權,相反以“和睦相處”、“協合萬邦”的精神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會盟制度、和親政策、朝貢體制就是這一思想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上的主要體現形式。
——摘自《中國古代外交的思考》
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和”的價值觀念一直影響著中國外交政策的制定,促進新中國新外交思想的產生。周恩來總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毛澤東主張各個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該相互尊重、友好相處。由于每個國家發展階段和所選道路不同,任何國家都不得將自己國家的思想、政治、經濟發展模式強加于別國,強調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開展和平外交。這些外交理念都是對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摘自《傳統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外交》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古代中國在處理對外交往時所體現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
(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中國對外交往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原因。
(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通過新中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史實,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對化解新中國初期外交困境的重要性。
答案:(1)內涵:倡中庸,行仁義揚王道,棄霸道重誠信兼愛非攻重義輕利和而不同求真務實。
(2)原因:小農經濟的封閉性和保守性符合統治者維護穩定和諧的統治秩序的需要受傳統文化影響,周邊地區形成了有共同認知基礎的文化圈歷代王朝對外交往的成功范例。(從不同角度作答,可酌情給分)
(3)外交成就史實:新中國第一次建交高潮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身份出席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重要性: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維護新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有助于維護地區安定和世界和平有助于通過對話解決分歧,互利合作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解析:(1)內涵:根據材料“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之精華‘和合’思想形成的同時,也形成了以‘和平’、‘合作’、‘信義’來處理國家間關系的思想觀念”可知,重誠信;重義輕利;根據材料“首先,主張國家間應當平等相待、互相謙讓”可知,倡中庸,行仁義;根據材料“其次,處理國家間矛盾與沖突時,主張協調合作、避戰慎戰”可知,兼愛非攻;和而不同;根據材料“再次,在國家交往的目標上,主張‘近悅遠來’、‘共享太平’”可知,根據材料“特別是在漢、唐、明這些堪稱古代史上的‘超級大國’的朝代,他們并沒有因強大而搞霸權,相反以‘和睦相處’、‘協合萬邦’的精神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可知,揚王道,棄霸道;求真務實。
(2)原因: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歷史等角度分析古代中國對外交往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原因,如小農經濟的封閉性和保守性;符合統治者維護穩定和諧的統治秩序的需要;受傳統文化影響,周邊地區形成了有共同認知基礎的文化圈;歷代王朝對外交往的成功范例。
(3)外交成就史實: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包括新中國第一次建交高潮;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身份出席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重要性:根據材料“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和’的價值觀念一直影響著中國外交政策的制定,促進新中國新外交思想的產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維護新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根據材料“周恩來總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毛澤東主張各個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該相互尊重、友好相處。由于每個國家發展階段和所選道路不同,任何國家都不得將自己國家的思想、政治、經濟發展模式強加于別國,強調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開展和平外交”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助于維護地區安定和世界和平;有助于通過對話解決分歧,互利合作;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义马市| 宁夏| 深水埗区| 专栏| 安仁县| 五指山市| 中宁县| 辛集市| 廉江市| 昭通市| 进贤县| 韶关市| 双江| 江达县| 三台县| 康乐县| 蛟河市| 阳曲县| 永宁县| 盐源县| 时尚| 富蕴县| 土默特左旗| 永城市| 运城市| 渝中区| 海盐县| 景德镇市| 镇远县| 田林县| 赣州市| 宿迁市| 沂南县| 晋江市| 乌恰县| 大同市| 无锡市| 桐柏县| 从化市| 老河口市| 华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