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學做“快樂鳥”》教學反思課標要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愉快、積極地生活是兒童生活的主調”,為此,在課程內容“愉快、積極地生活”部分中提出,學生要能夠“在成人的幫助下能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極情緒”(第3條),要“喜歡和同學、老師交往,高興地學,愉快地玩”(第1條),以此幫助學生“形成開朗、進取的個性品質,為其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打下基礎”。快樂是一種情緒體驗,愉快、積極地生活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能力。追求快樂生活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但要愉快、積極地生活,需要有辨識正當的快樂與不正當的快樂的理性,這種理性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后天的養成與鍛煉。有些快樂和滿足感是不能追求的,如吸毒帶來的快樂與滿足感,欺侮別人帶來的快樂與滿足感,等等。本課就是要引導學生初步明白快樂與不快樂都是人生的必有內容,學習辨識快樂的正當性,掌握疏導消極情緒的簡單方法,使學生成為一只積極向上的“快樂鳥”。教學反思:跟以前關于情緒調節的課相比,我覺得這節課上得有些不同。1.內容上有差異。以前的情緒調節課,我一般把它 當作心理課,側重引導學生學習悅納的態度與調節的策略,但這節課增加了辨識情緒,這是以前沒有過的。上課前我擔心學生在這方面會思考得不清楚,影響教學效果,但這節課上下來,卻覺得幫學生厘清了很多生活中的情緒問題,比以前有些進步。2.教育方法上有差異。坦白講,上低年段的課,總覺得學生跟不上,所以以前總是忍不住要幫學生總結,甚至把答案直接給他們。這節課我特意努力縮在后面,不給學生結論,讓學生自己討論,只在關鍵的時候點一下。我發現學生盡管年紀小,也還是有他們自己的想法的,而這就是他們的生長點。有時候,總覺得嘗試新的方式方法會有些冒險,而一旦嘗試有了成效,就會讓自己前進大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