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我家的好鄰居》教學反思課標要求:本課編寫依據是《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我們的家庭生活”里的第3條“懂得鄰里生活中要講道德、守規則,與鄰里要和睦相處,愛護家庭周邊環境”。家庭生活之外的鄰里生活是學生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促進他們社會性發展的重要生活領域。一般而言,學生都有一些與鄰居小伙伴交往的經驗,通過關注、反思這些交往經驗,可以提升他們與鄰居小伙伴交往的能力,并促進鄰里生活的和諧。因此,確定了“學會與鄰居小伙伴相處的方法,注意自己在鄰里生活中的言行禮儀”的目標。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重視鄰里關系的民族,對鄰里關系的重視也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方面,“六尺巷”等鄰里謙讓的故事常常被人們所稱頌。因此,我們的鄰里生活大多是充滿著溫情的。從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體會鄰里生活中的溫情,不僅有利于他們社會性的發展,也有利于滲透中華傳統美德的教育。因此,確定了“體會鄰里生活中互幫互助的溫情,并意識到自己也可以為鄰里生活的和諧發展作出貢獻”的目標。雖然鄰里生活的基調是充滿溫情的,但也不可避免其中可能存在著一些小摩擦。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鄰里關系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鄰里生活中的小摩擦更需要用理性的方式去解決。從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感受這種變化,并學會理性地避免和應對其中的小摩擦,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也可以讓他們的鄰里生活變得更加和諧,因此,確定了“學習處理鄰里生活中的小摩擦”的目標。教學反思:其一,教學目標落實到位,所有活動環節緊緊圍繞如何和鄰居小伙伴友好相處這條主線展開,“點”清“線”明。環節設置針對目標各個擊破,采用說、議、演、實踐等方法有效落實教學,在充分的學習活動中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其二,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從情境設置人手,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調動他們積極參與的主動性,從而使他們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情境給自己帶來的啟發。這樣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從身邊小事中感悟和體驗,可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其三,做到知行統一,本課最大的特點是選取了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小事,引導學生明白該如何與小伙伴相處,掌握必要的社會交往技能,形成正確的處事態度后,再創設情境將所學所知運用到實處。通過實踐,使學生獲得走向他人心靈的通道,提高移情能力、社會認知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