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愛心的傳遞者》教學反思課標要求:本課編寫依據是《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我們的社區生活”里的第8條“體會社會對老年人和殘疾人等弱勢人群的關懷。對弱勢人群有同情心和愛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觀念,并愿意盡力幫助他們。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關愛他人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助人或被人幫助的經歷,但是還需要通過回顧這些經歷及其體驗進一步激發幫助他人的意愿。因此本課確定了“體會日常生活中的關愛,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幫助他人”的目標。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較少,雖然他們]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幫助他人,但是缺乏關愛他人的方法,這可能會導致他們在關愛他人時遭遇挫折,甚至出現無意中傷害他人的情況。因此,確定了“學習關愛他人的方法和智慧”的目標。教學反思: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感受生活中各種不同的愛,體會日常生活中的關愛,讓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傳遞愛。本課有幾個優點。其一,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根據教學需要,通過“最美瞬間”攝影活動、資料搜集、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等,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本課把教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從校園中的護學隊員以及還餐隊員等,把教學內容與本校的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強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學校、家庭和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活動化、開放性和實踐性。其二,教學活動的多樣化。本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引導他們學會觀察和傾聽,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通過多種活動形式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在多種活動體驗中不斷深化主題,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愿望。采訪學校“護學崗"和“還餐隊”的同學,以及出示相關的照片、繪本故事、視頻等,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現生活的美,抒發對生活的愛。其三,學生參與的自主化。新教材注重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探究的主人。學生提前搜集了雷鋒的資料,每一位小組成員都在講述雷鋒的事跡,教學的主人是學生,而教師只是一位引導者和組織者。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教學中的效能,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空間,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探究搭建一個廣闊的平臺。當然,本節課還有一些不足。其一,教師應重視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學生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活動中學生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和創意等。其二,課堂上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通過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快樂的情感,在活動中體驗、感知、感悟,提升自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