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2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導學案[課標要求] 1.理解真理的含義、真理的基本屬性。2.列舉生活實例,根據有關原理,論證真理只有一個,不存在多元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素養目標] 1.政治認同: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的學習,引領學生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2.科學精神:正確把握真理與謬誤的關系,提高區分真理與謬誤的能力,堅持真理、反對謬誤。【新知導學】一、真理是客觀的1.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 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 。2.真理具有客觀性(1)地位:真理 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面前 。(2)表現: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 而不可能有多個。二、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1.真理的條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 ,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 。2.真理的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 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 統一。3.方法論要求: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正確認識和改正錯誤。三、認識具有反復性1.內涵: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 才能完成。2.原因:受各種條件的限制。(1)主體條件:受到具體的 ,不同的立場、 、方法、 、思維能力、 等條件的限制。(2)客體條件: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 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四、認識具有無限性1.內涵: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 的過程。2.原因:認識的對象是 、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 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 的。五、認識具有上升性1.內涵:認識過程是一種 前進或 上升的過程。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2.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 真理,在實踐中 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易錯提醒】真理是人們對事物現象的正確認識。2.真理的內容和形式具有客觀性。3.真理是客觀與主觀、實踐與理論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4.社會上多數人公認的認識就是真理。5.真理是有條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著謬誤。6.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所以真理和謬誤沒有界限。7.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認識到實踐、再從實踐到認識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8.真理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被推翻,對真理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過程。9.真理是永恒不變的。10.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表明真理具有反復性。11.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圓圈式的循環過程。 合作探究一亞里士多德喜歡用歸納和實證的方法,許多讀過他著作的人都相信他的一切見解都是正確的。亞里士多德去世后的數百年間,大多數學者都把他的世界觀、說過的某件事視為千真萬確的。這種現象被稱為“權威確定真理”,因為某個“權威”人士說某件事是正確的,便相信它必定正確。小組討論:“權威確定真理”錯在哪兒?合作探究二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消滅剝削、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始終不變的追求和使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受制于當時整體經濟狀況,黨中央采取以救濟扶貧為主的政策,保障了大多數困難群體基本的生存需要。改革開放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后,帶來了大規模的減貧效應,也使貧富差距開始拉大。進入新時期,貧困人口的空間分布變得越發分散,因病、因學、因災等致貧因素變得日益復雜。為此,黨中央又提出了精準扶貧方略。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脫貧政策的調整是如何做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的?合作探究三科學與技術在爭論中發展。在伽利略發現慣性定理之前,亞里士多德的“沒有力就沒有運動”的說法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里都被認為是“科學”的;在沒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時候,牛頓力學體系被認為是認識宇宙的“科學”;“蛙腿論戰”是科學發展史上意義重大的一次論戰,它推動了電化學、電學、電磁學等科學的發展和生物電的發現及電池的發明。我們要有科學爭論的勇氣,更要有勇于實踐的膽識、善納爭論的胸懷。一種觀點、理論或者一項決議遭到公開的爭論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相反是促進科學進步、決策合理、社會和諧的突破口。(1)為什么我們要有科學爭論的勇氣,更要有勇于實踐的膽識?(2)我們應如何看待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爭論?【鞏固提升】1.長霉的米飯都不能吃嗎?答案是否定的,長霉的餿米飯顯然是不能吃的,但有一種長霉的米飯不僅能吃,還很好吃,它就是酒釀,南方人稱其為米酒,北方人稱之為醪糟。隨著我們的追問不斷加深,生活當中的“常識”經常遭遇挑戰甚至推翻。其中的認識論道理是( )①經過現實生活檢驗的認識都是真理性認識②真理性認識的產生受到實踐水平差異的影響③實踐的廣闊性和無限性決定認識的無限發展④不同認識主體對同一個事物的反映總有差異性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2.下圖漫畫《我該怎么走?!》給我們的哲學啟迪是( )①事物的復雜性決定了真理具有不確定性②人們在否定以往認識的過程中接近真理③要善于把握事物聯系的多樣性和條件性④個別、具體的認識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3.歷經半個多世紀探索,“楓橋經驗”鋪就了一座座連接黨心民心的連心橋,鞏固了公安民警與人民群眾魚水深情的警民橋,架設了社會和諧、鄉村和美、百姓和順美好愿景的平安橋。如今,“楓橋經驗”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告訴我們( )①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認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②立足自身需要可以建立新的具體聯系③認識是一個由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反復過程④人可以認識、把握、創造和利用社會規律造福人類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從孔子到王陽明,從蘇格拉底到黑格爾,眾多哲學家就像是璀璨星河中的一顆顆星辰。縱觀哲學發展史,也許哲學家們解答哲學問題的具體內容已經“過時”,但是他們解答問題的特有方式卻具有永恒價值。這說明( )A.哲學作為先進的社會意識,其發達程度取決于社會存在的高度發展B.認識是無限發展的,哲學追求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需要不斷完善自身C.哲學家是真理的發現者,真理都是主體與客體、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D.哲學具有時代性,而哲學思維以其特有的反思精神與批判精神不斷激發思想4.2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導學案答案【新知導學】一、真理是客觀的1.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真理具有客觀性(1)地位: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表現: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而不可能有多個。二、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1.真理的條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2.真理的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3.方法論要求: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正確認識和改正錯誤。三、認識具有反復性1.內涵: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原因:受各種條件的限制。(1)主體條件: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2)客體條件: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四、認識具有無限性1.內涵: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2.原因: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五、認識具有上升性1.內涵:認識過程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2.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易錯提醒】1.真理是人們對事物現象的正確認識。糾正: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真理的內容和形式具有客觀性。糾正: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3.真理是客觀與主觀、實踐與理論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糾正: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位置不能顛倒,否則就會犯唯心主義錯誤。4.社會上多數人公認的認識就是真理。糾正:真理具有客觀性,某種認識是不是真理,并不在于承認它的人有多少,而在于它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能用少數服從多數的辦法來確定真理。5.真理是有條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著謬誤。糾正:真理是有條件的,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任何真理中都包含著謬誤”的說法是錯誤的。6.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所以真理和謬誤沒有界限。糾正:真理和謬誤都是人們對客觀對象的反映,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是真理,與客觀對象不符合的認識則是謬誤。二者界限清晰,不容混淆。7.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認識到實踐、再從實踐到認識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糾正:認識具有反復性,因此,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8.真理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被推翻,對真理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過程。糾正: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在已有的基礎上不斷地向前發展。9.真理是永恒不變的。糾正: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真理作為認識,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10.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表明真理具有反復性。糾正: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表明認識具有反復性而不是真理具有反復性。11.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圓圈式的循環過程。糾正: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合作探究一答案 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權威確定真理”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否認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合作探究二答案 真理具有客觀性,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我黨針對不同社會時期我國經濟社會、貧困人口的實際情況對脫貧工作作出及時調整,是我黨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合作探究三答案 (1)①認識具有反復性。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所以要允許爭論,真理越辯越明。②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們對真理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我們要有科學爭論的勇氣,更要有勇于實踐的膽識。③科學要求求真,即不斷通過實踐追求真理。我們既要尊重權威,又要不為權威所困,堅持與時俱進,勇于開拓進取。(2)①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其中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即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面對爭論,要堅持實踐的觀點,用實踐進行檢驗。【鞏固提升】1.答案 C解析 真理的標志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經過現實生活檢驗的認識不一定都是真理性認識,排除①。不同認識主體對同一個事物可能有相同的認識,也可能有不同的認識,“總有差異性”說法錯誤,排除④。②③符合題意。2.答案 D解析 真理具有客觀性,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①錯誤。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辯證否定以往認識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真理,②錯誤。聯系具有多樣性和條件性,個別、具體的認識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怎么走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實際需要來決定,不能盲目效仿別人,③④符合題意。3.答案 A解析 材料告訴我們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認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認識是一個由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反復過程,①③正確。聯系是客觀的,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建立新的具體聯系,②中“立足自身需要”說法錯誤。規律是客觀的,人不能創造規律,④錯誤。故本題選A。4.答案 D解析 哲學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別,并非所有的哲學都是先進的社會意識,A錯誤。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需要不斷完善自身,B錯誤。哲學家是真理的發現者,也可能是謬誤的制造者,C錯誤。“哲學家解答問題的特有方式卻具有永恒價值”,這說明哲學具有時代性,而哲學思維以其特有的反思精神與批判精神不斷激發思想,D正確切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