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這些東西哪里來》教學反思課標要求:本課編寫依據是《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主題四“我們的社區生活”第3條“關心了解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感受并感激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尊重并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主題五“我們的國家”第6條“初步了解我國的工農業生產,以及工農業生產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工人、農民付出的辛勤勞動與智慧,尊重他們的勞動”。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決定著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速度,規模和水平,生產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各類工業消費品。工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產品。對于工業產品帶來的舒適和便利,四年級學生有一定的體驗與感受。但工業生產與小學生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學生對生活中的工業產品從何而來了解甚少,對其生產過程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本課設定了第一個教學目標,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工業生產與自己生活的密切關系,幫助他們了解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從中體會工業勞動者的艱辛,懂得尊重工業勞動者。工業產品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和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強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因此,本課設定了第二個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感受工業產品的創新和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舒適和便利,懂得感謝工業勞動者、認識到創新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樹立創新意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走向了世界各地,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升,“中國制造”加快邁向“中國創造”。為此,本課設定了第三個教學目標。教學反思:教師立足學生實際生活開展教學,先用“猜謎語”的形式引導學生聚焦生活用品,接著通過觀察家里生活用品、開展“生活用品推薦會”環節,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工業產品在人們生活中重要性的認識。在接下來的環節,教師從學生熟知的生活用品人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細致觀察,通過思考和感悟,他們不僅學習了工業生產的相關知識,感受到現代工業生產技術的先進,而且關注了在工業生產中默默奉獻和辛勤付出的勞動者。本課始終把人的智慧、創造和勞動放在核心位置,讓學生明白,是人發明和創造了物,而物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人和滿足人的需求,最后的落腳點就是,我們要感謝和尊重那些使我們生活更美好的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由于受條件限制,本課沒有深入工廠進行實地教學,如果有機會組織學生參觀工廠并進行現場教學,教學效果會更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