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3高考必備及高頻考點總結一、中國古代(11個)1.早期文明:多元一體的起源、早期國家的特征、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隨著政治擴散)。2.先秦三大制度: (宗法制、分封制、禮樂制)蘊含的政治智慧、影響(尤其要關注其文化意。3.春秋戰國之“巨變”:經濟變動、政治變動(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文化變動 (百家爭鳴的背景和意義:關注: 戰國末期,百家由爭鳴走向融合的趨勢。)4.秦漢制度創新: (尤其要關注秦、漢加強中央集權的令人眼花繚亂各種措施和意義)、西漢法律、禮教并用的統治手段及對后世的影響。5.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制度變化與創新(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的演變從孝文帝改革到民族政權封建化)民族交融、區域開發(經濟重心南移)、隋唐時期的高度繁榮(唐代文化開放、自信、包容)等。6.宋元之變:從宋至元時期政治體制新變化;宋元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含租制等);市民階層興起對社會、文化的影響。7.明清之舊:明代對外交往的反復性;封建專制的強化與保守性(重農抑商與閉關自守等)對中國的影響 (關注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同期中外對比)。8.明清之新: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意義;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江南) 及其對社會結構、經濟結構 (南北方、專業化)、風俗習慣、儒學等文化(尤其是市民文化)的沖擊和影響。9.中國古代經濟政策調整的背景、具體措施及影響。10.儒家思想在不同階段發展的表現及深遠影響;近代不同時期對儒家思想的不同態度及其時代背獅。11.古代中國科技的特點及其與西方科技的差異原因 (深層思考文化背后所反映的社會現實)。二、中國近現代 (5個)1.晚清 (1840-1912年)社會轉型:經濟、政治(包括外交近代化)、思想文化 (包括思想解放、傳統文化面臨的沖擊及嬗變)轉型、社會生活變遷(包括舊式社會結構受到沖擊等)以及社會各階級挽救危局的雙重性 (意義及局限性)。2.北京(北洋軍閥)政府時期 (1912-1927年)再認識:經濟、政治 (包括外交深度轉型,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國共合作領導的國民大革命的歷史作用)、思想文化 (文化繁榮現象一一新文化運動的意義、后期轉向主要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意義): 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對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理解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獨特性。3.民國政府時期 (1927-1949年)的抗戰精神抗戰期間國人的英勇不屈、團結、犧牲、國際合作的精神:中國對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以及抗戰勝利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意義:中共是抗戰的中流砥柱(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付出的巨大努力)。4.改革開放前的探索(1949-1978):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民主政治建設、農村生產關系變革(成績與失誤)、一五計劃和工業化(掃盲、發展人民教育、大學招生的變化、學習俄文、與重工業相關的投入加大、城市化等)、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與外交成就、冷戰背景下中蘇、中美關系的變化及其影響: 以及上世紀50-70年代所取得的新成就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以及原因 (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5.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1978至今): 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啟動、發展與成就、民主法制建設的新成就、改革開放以來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及原因。三、世界古代史 (2個)各文明的不同特點 (文明的多元化) 及其原因:認識各文明的早期聯系(少量相互融通)。從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的社會變化,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認識近代西方社會制度、法律制度的淵源和基本特征:古希臘民主政治 (在理解其創造性之后,更要了解其局限性,比如“公民是城邦的動物”,特別強調公共利益,忽視個人利益和自由,又如直接民主帶來的程序正義和結果上的非正義):古羅馬的法制(注重其積極性,如司法精神,保護公民私有財產,如理性精神,強調公平、平等等自然法的精神)。四、世界近現史 (12個)1.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特別是引發全球性流動和文明之間的交流等,促使人類從分散走向整體)、殖民擴張的雙重性、人口遷徙與文化認同。2.人文主義精神與西方近代化: 推動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西方政治理想的初步實現)、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點、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國際法的發展。3.近代科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推動思想啟蒙工業化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4.近代西方代議制的間接性、時代性和國情決定的獨特性一一英國: 1689年權利法案,1701年王位繼承法,18世紀中期責任內閣制,1832年議會改革:美國:1787年憲法及其修正案:法國代議制的漸進性:德國“錯位的現代化”。5.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和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工業化、城市化、社會生活(衣、行、信息溝通、價值觀、自由婚戀、職業技術教育)、世界市場(世界殖民體系)、經濟思想 (政策:重商主義一自由主義一私人壟斷主義--凱恩斯主義--新自由主義)與問題(貧富懸殊、環境污染等)。6.社會主義運動: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時代背景與世界意義、十月革命的世界意義、客觀評價蘇聯模式。7.19世紀未美、德等國家經濟、科技發展的特點及其成因。8.亞非拉人民的抗爭與建設: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二戰后民族解放潮流對國際秩序的影響,以及自身發展中的成就和問題。9.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國際秩序的變動10.二戰后國家治理的調整: 資本主義國家的調整(含社會保障)、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出路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11、二戰后國際秩序的調整: 冷戰的基本特征以及它與世界格局變化的關系: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變化之間的關系(從兩極格局到世界多極化趨勢一一與經濟格局變化互為因果);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變化(不結盟運動沖擊兩極格局,促使聯合國的改變,要求構建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12.冷戰結束后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發展特點,以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