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教學反思課標要求:本課編寫依據是《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 2011年版)》中主題四“我們的社區生活”第10條“了解本地區的民風、民俗和文化活動,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能夠識別不良的社會風氣,不參與迷信活動”。我國民間藝術歷史悠久,多姿多彩。民間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了當地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通過了解和認識當地民間藝術及其與當地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可以深化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因此,本課設定了第一個和第二個教學目標。隨著社會的變遷,許多傳統民間藝術面臨衰落的困境。如何保護這此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因此,本課設定了第三個教學目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我們當前需要關注的重要教育主題。民間藝術,尤其是學生身邊的民間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且這一載體易 被小學生所感知。因此,本課在引導學生了解民間藝術的同時,應該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征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反思:(1)變單向灌輸為互動探討?!读x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課前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家鄉民間藝術調查的任務。在課堂上,學生主動交流和討論,充分利用課前收集的資料。同時,學生在積極探究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化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探究能力,使得教學更具實效性。(2)大膽開發課程資源。教師充分利用文本資源,大力拓展課外資源和社會力量,邀請民間藝人開展現場教學。學生現場唱《川江號子》,將課堂變成學生展示和體驗的舞臺,他們也因此真切感受到了家鄉民間藝術的魅力。學生通過活動獲得親身體驗,加深了對民間藝術的認識,這體現了德育課程的開放性,即引領課堂走向社會生活,幫助學生實現知行合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