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我參與 我奉獻》教學反思課標要求:本課編寫依據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主題四“我們的社區生活”第8條“體會社會對老年人和殘疾人等弱勢人群的關懷。對弱勢人群有同情心和愛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觀念,并愿意盡力幫助他們。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第9條“了解在公共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社會群體,各種群體享有同等的公民權利,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歧視,不抱有偏見"。在日常生活中,五年級的學生能夠意識到要關愛與自己關系親密的人,如父母長輩、同學朋友等。但是對于公共生活中與自己關系不密切、接觸不多,甚至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則缺乏友善相待的意識和情感。因此,本課設定第一個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認識到公共生活中的陌生人同樣需要得到我們的尊重與關愛,當社會中每個成員都有這樣的意識和行為時,我們的社會會更加和諧美好。五年級的學生普遍認為文明有禮是對個人道德修養的要求,但作為公共生活的參與者,他們需要認識到文明有禮不僅是個人素養的要求,也是構建和諧公共生活的需要。本課設定的第二個教學目標是要將學生對文明有禮的認識從個體修養延展到公共生活建設的層面,進而引導學生將個人與社會、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建立聯系,提升學生的公共意識。在社區生活中,社區成員不僅需要關注自身的利益與發展,還要關注他人服務社區建設。因為只有社區中的每個成員都貢獻力量,才能建設良好的社區,使每位貢獻力量的社區成員最終受益。本課設定的第三個教學目標是為了讓學生了解社區成員的角色與責任,樹立服務公共生活的意識。五年級的學生在學校組織下已經有了一些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實踐體驗,他們愿意幫助他人。但是,對于哪些活動屬于公益活動,學生往有一些標簽意識,認為為災區捐款捐物、慰問敬老院的老人等比較有聲勢的活動是公益活動,但殊不知只要是服務社會的事情,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是在做公益。因此,本課設計第四個教學目標,旨在讓學生認識到參與公益活動的意義,同時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教學反思:學生已經對生活中的各種文明和不文明行為有了基本認識,但是不能從多角度理解一個人的不文明行為給他人乃至國家帶來的影響。作為公共生活的參與者.學生們不僅需要認識到文明有禮是個人素養的要求,還需要認識到文明有禮也是構建和諧公共生活的需要。因此,在教學中我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課前調查、角色扮演、交流討論。形象設計等自助式教學活動,使學生意識到從小要講文明有禮貌、遵守社會公德,使自己成為文明的公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