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教學反思課標要求:本課編寫依據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主題五“我們的國家”第10條“知道近代我國遭受過列強的侵略以及中華民族的抗爭史。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輩,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五年級的學生可能通過影視、報刊、書籍等各種途徑,對中國近代史中的一些事件和歷史人物有所了解,但學生尚不具備對歷史進行探究和反思的意識。本課設定第一個教學目標,意在引導學生了解從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的屈辱歷史,體會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在近代初期的屈辱歷史中,仁人志士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篇章?;趯W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歷史故事的認知特點,本課設定第二個教學目標,旨在以林則徐、鄧世昌、關天培等歷史人物的故事為引導,激發學生敬仰民族英雄的情感,使其樹立愛國志向。本課重在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為此,本課設定第三個教學目標,意在通過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分析,幫助學生認識到近代初期我國遭受列強侵略和欺凌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腐敗無能導致國力衰敗,從而讓學生懂得“落后就會挨打,自強不息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的道理。教學反思: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感到學生從認識到思維再到情感的發展都有變化。第一,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認識不斷提升。課前,學生只對虎門銷煙、火燒圓明園、甲午中日戰爭等歷史事件略有了解。通過本課的學習,他們知道了更多在那段屈辱歷史中為救國救民奮勇抗爭的英雄,認識到先烈們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是祖國逐漸強大的推動力。由此,學生的認識層次從了解歷史事件提升到傳承民族精神。第二,學生過去對“落后就會挨打”這一歷史教訓不甚了解,通過本課學習,他們不僅知道了落后就會遭到欺凌、壓迫,還懂得了即使面臨列強欺凌,也要奮勇抗爭。第三,本課設計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學習本課之前,學生的情感多停留在痛恨侵略者的層面,學習本課后,學生能樹立強國之志,教學初衷得以達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