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課前5分鐘復習鞏固訓練(2019·江蘇高考·24)材料一 這部中國史的著眼點在社會組織的變遷,思想和文物的創辟,以及偉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動。這些項目要到有文字記錄傳后的時代才可得確考……本書即以商朝為出發點,然后回顧其前有傳說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關于夏朝的一切傳說和追記中,我們(所)能抽出比較可信的事實。——張蔭麟《中國史綱》(1941年)材料二 我們如果不自滿于神話與傳說,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學之地下發掘的證據,現在雖因為材料缺乏、考訂困難,還沒有明確的論斷,可與古代的記載互證……我們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記載的爭辯,而只有從事于考古學而努力于地下發掘之一條大道。 ——周予同《開明本國史教本》(1931年)(1)據材料一,分析《中國史綱》不以夏朝作為“出發點”的原因,指出該書探索夏朝歷史所依據的史料。(4分)(2)據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歷史奧秘應遵循的最重要路徑,并分析其原因。(2分)二、課程標準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三、考點梳理一、經濟之變1.傳統農業的發展(1)耕作方式:春秋戰國時期, “ 鐵犁牛耕 ” 推廣使用。(2)農業技術:①戰國時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已經普遍種植農作物。②春秋戰國:各國都有專管水利的官員。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鄭國主持修建鄭國渠。(3)農業經營:由集體耕作向小農經濟轉變。2.發達的手工業春秋晚期:中國冶煉生鐵和塊煉鐵技術出現。戰國時期,鐵器廣泛使用。3.快速發展的商業(1)貨幣:出現各式各樣的貨幣,各諸侯國有鑄幣權。(2)交通:逐漸形成以各國都城為中心的向外輻射交通網路,都城所在地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3)城市:諸侯國的都城 都設有市,有的城市出現了商業區。(4)突破: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私營手工業和獨立個體手工業者出現。二、政治之變(一)諸侯紛爭(1)背景:①東周時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②諸侯實力強大,獨立性增強,大的諸侯國力圖號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2)表現:(二)華夏認同(1)時間:春秋到戰國時期。(2)表現①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較四周戎狄蠻夷先進,自稱為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②進入戰國之后,戎狄蠻夷已經逐漸融入華夏族。(3)影響: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探究:從“華夏認同”角度考察春秋戰國的諸侯紛爭?史料一 晉國在稱霸過程中,不僅滅掉了周圍三十余國,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還向東奪取了衛、鄭、魯等國的部分土地……——摘編自張紀仲《山西歷史政區地理》史料二 戎狄多居山間,車戰難以施展,步兵作戰靈活敏捷,故戎狄擅長于步戰。晉國吸取戎狄軍事文化優勢,逐步變車戰為步戰 。——摘編自李元慶《三晉古文化源流》(1)根據史料一、二,分析春秋時期爭霸戰爭的影響。(2)根據兩則史料,歸納春秋時期的歷史發展趨勢。史論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影響?(1)災難:爭霸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2)進步:推動了各國富國強兵的改革,打擊了貴族保守勢力,促進了地主階層的崛起和新的生產關系的發展。(3)統一:大國兼并小國,為國家的最終統一創造了條件。(4)交融:客觀上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逐漸形成了華夏族。二、政治之變(三)變法運動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三、思想之變(一)孔子和老子(二)百家爭鳴的典型代表探究:從“唯物史觀”角度考查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及其意義?史料一 封建社會中,知識本為貴族所專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漸趨破壞,貴族的后裔降為平民的日漸增加,知識也因而流入民間。加以王室衰微,政治無主,傳統的文化漸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獨立的思潮開始抬頭,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顯著。……諸夏文化的范圍也隨之擴大,并吸收相當成分的外族文化。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產生。——傅樂成《中國通史》(1)根據史料一,概括促使春秋時期新思想產生的基本因素。史料二 “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繁榮的鼎盛時代。諸子學說的不少命題成為后代學說的萌芽形態,后來的學者大都從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論形式,進行改造和發展的工作。——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2)根據史料二,指出“百家爭鳴”在歷史上產生的影響。史論形成: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背景?(1)政治因素: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兼并戰爭不斷。新興的士階層崛起,他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會主張和要求,試圖影響現實政治。各國統治者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2)經濟因素: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3)文化因素:“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使原來由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致使“私學勃興”。史論形成:“百家爭鳴”局面的意義?(1)促進了當時中國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榮,為當時中國社會變革、轉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礎。(2)奠定中國后世兩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礎,對社會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3)彰顯了古代中國的人文精神,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為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拓展深化:春秋戰國時期所孕育的統一因素?階段特征:政治: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國家逐漸由分裂走向統一;分封制趨于瓦解;通過變法運動,君主專制、 中央集權制度的雛形逐漸出現。經濟:進入鐵器時代。井田制逐漸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 逐漸形成小農經濟,并成為中國古代最基本的經濟形態;重農抑商政策逐漸形成;手工業由單一的官營手工業形態(如工商食官制度)逐漸發展到官營、私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型態,官營手工業居主導地位思想:建立在禮樂制度基礎上的西周貴族文化逐漸崩潰瓦解,出現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礎。四、考點強化訓練(2018全國卷Ⅲ,24)據考古報告,從數十處戰國以前的墓葬中發現了鐵器實物,這些鐵器不少是自然隕鐵制作而成,發現地分布情況見下圖。據此可知,戰國以前( )A.鐵制農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區與中原聯系緊密C.我國的冶鐵技術已經相當普及D.鐵器分布可反映社會發展程度(2020·全國Ⅲ卷高考·24)圖5為不同時期的部分貨幣,據圖可知,其形制變化的共同原因是A.鑄鐵技術的進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審美觀念的不同D.國家統一的推動(2020·山東高考·1)戰國時期,孟子認為“無禮義,則上下亂”,韓非子認為“義者,君臣上下之事”。他們所說“義”的實質是A.中央集權政治的準則 B.衡量道德修養的標準C.統治階層的行為規范 D.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2019·上海高考·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騙子將入于井,皆有憂惕側隱之心”,這句話出自(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韓非子(2018.4·浙江高考·2)先秦有思想家認為:“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這體現了A.民貴君輕的主張 B.講求實際功利的精神C.克己復禮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2018全國Ⅰ卷,24)《墨子》中有關于“圓”“直線”“正方形”“倍”的定義,對杠桿原理、聲音傳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論述,還有機械制造方面的記載。這反映出,《墨子》( ) A.匯集了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C.包含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D.體現了貴族階層的旨趣(2020·江蘇高考·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應當像大禹那樣“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認為察“圣王之事”得“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學派能夠興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復前代禮樂制度 B.代表下層平民利益C.強調社會等級和諧 D.適應兼并戰爭需要(2020.7·浙江高考·28)古語有之:“順乎天,應乎人!”其實問題的指向端在于“民生”二字。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引自《墨子》“三表法”是墨子經驗主義的認識論。仔細閱讀材料一,分析指出墨子上述認識的立足點。結合所學,扼要說明孔子及其后的屈原與墨子價值立場相近的理論主張與思考。(2019·天津高考·12)材料一 孔子稱贊管仲輔佐齊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復興,“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現孔子所說“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據《論語》《孟子》材料二 “萬乘之主,有能服術行法……其兼天下不難矣。”“故治民無常……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是故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萬物莫如身之至貴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勢之隆也。” ——《韓非子》(1)依據材料一,指出孔子與孟子主張的異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出現異同的原因。(2)依據材料二,概括韓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秦在實踐法家思想上的成敗。五、課后反思小結學生在初中歷史已經簡單的學習過這部分內容,對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紛爭和變法運動,井田制的瓦解,百家爭鳴等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缺乏對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思想之間變化的內在聯系的認識,難以理解諸侯國掀起變法風潮的歷史必然性。通過本課的學習,力求使學生掌握春秋戰國和商鞅變法的基本史實,涵育學生的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家國情懷、史料實證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今后的日常教學中,還需要加強引導學生形成歷史思維,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涵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以史為鑒,將歷史和現實結合起來,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