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2課 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學習目標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要求 學習目標通過了解冷戰結束后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發展特點,以及出現的全球性問題,認識人類社會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利用史料創設情境,從全球史觀角度考查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內容及影響等。 2.了解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的對外貿易發生的巨大變化。 世界政治經濟多極化的表現與特點 世界政治多極化與經濟多極的關系知識梳理一、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美國希望建立單極世界(1)背景:隨著冷戰的結束和兩極格局的消失,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希望建立由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2)主要表現“9·11”事件之后,美國迅速展開反恐行動。2001年10月,美國發動了阿富汗戰爭2003年3月,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2、世界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歐洲 成立歐盟,經濟政治一體化,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國際組織俄羅斯 取代蘇聯在聯合國的地位,擁有可與美國匹敵的軍事力量,推行多極化外交日本 保持經濟大國的同時追求政治乃至軍事大國作為國家的長遠戰略目標中國 堅持和平發展,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倡導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主義,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正在發揮并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發展中國家 總體實力增強,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的重要力量二、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1、經濟全球化發展歷程時期 概況開始 追溯到新航路的開辟和資本主義在西歐的興起工業革命后 世界市場更加擴大,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迅速發展二戰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進一步促進了經濟全球化進程20世紀70年代以來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量20世紀90年代后 跨國公司迅猛發展,它們通過把世界各國納入全新的國際生產分工體系,使各國的生產活動密切聯系,相互依賴,相互滲透,連成一體。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的誕生,把貿易、投資和服務的國際化提高到新的水平進入21 世紀 隨著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成為強勁的時代潮流2.存在問題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一國的經濟波動或經濟危機可能殃及其他國家,甚至影響全世界,造成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2、區域經濟集團化歐洲聯盟 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 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性經濟集團東南亞國家聯盟 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安全一體化合作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亞太地區層級最高、領域最廣、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合作機制三、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性1、社會信息化概念:指發展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生產力,建立有組織的信息網絡體系,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向高效、優質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發展:進入21世紀,社會信息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正在使人類社會發生極其深刻的變化。3問題:人們在享受信息化帶來的便利之時,如何保衛自己的信息安全,也成為各國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2、文化多樣性(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表現: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人們,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世界。遇到的問題: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過程中,文化多樣性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的方案:在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難點突破一、對世界多極化趨勢的認識1、特點長期性:這次世界格局的變化是在和平條件下進行的,決定了新舊格局的交替必然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動態過程:新的國際關系格局尚未形成,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與“單極世界”之間存在著斗爭,但多極化趨勢不可避免。力量多元化:日本、俄羅斯、中國、歐盟等是當今世界的重要力量,體現了國際力量多元化的特點。多元的力量結構有著相互競爭、相互制約的關系。總的趨勢是走向緩和,但是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以及兩極格局解體后增多的局部戰爭、武裝沖突、恐怖主義活動,成為影響國際安全的主要因素。2、影響有利于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推進世界多元化的發展。有利于抑制、削弱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多極化趨勢給發展中國家既提供了機遇,又提出了挑戰。二、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歷程基本過程 時間 推動因素 主要表現雛形出現 15、16世紀之交 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 歐洲商路和貿易中心轉移逐步形成 19世紀中期 工業革命,商品輸出 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最終形成 19世紀末20世紀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資本輸出 整體世界的形成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二戰后初期 1929—1933年 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科學技術的新發展 布雷頓森林體系和國際貿易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加速 20世紀90年代 科技發展,兩極格局結束,跨國公司,市場機制 區域性經濟組織、國際貿易發展,市場經濟體制普遍建立課堂訓練1.“9·11”事件的發生,使世界各國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恐怖主義的威脅。美國出于反恐斗爭的需要,急需國際社會特別是各大國的支持;而各大國出于借反恐實現各自利益的現實考慮,也充分利用該契機,進一步改善和加強與美國的關系。這表明( )A.打擊恐怖主義推動了大國關系的互動B.世界各大國間的矛盾得以消除C.恐怖主義是各國共同面臨的首要難題D.美國一超獨大完全主導世界格局【解析】由材料“美國出于反恐斗爭的需要,急需國際社會特別是各大國的支持;而各大國出于借反恐實現各自利益的現實考慮,也充分利用該契機”可知在恐怖主義的威脅下,美國需要其他國家的支持,各大國可以借助反恐加強和美國的合作,實現自己的現實利益,對恐怖主義的打擊活動推動了大國關系的互動,故選A項;“消除”表述過于絕對,且各國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必然存在矛盾紛爭,排除B項;“首要難題”表述以偏概全,且材料強調的是恐怖主義對國際關系的積極影響,排除C項;當今社會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美國并未主導世界格局,排除D項。【答案】A2.2005年,籌備近三年的歐盟制憲會議召開,制憲者透露,盡管成員國宣揚團結統一及共同理想,但還是火藥味十足。憲法推行者面臨的爭論并不是對這個或那個條款的反對,而是普通民眾意愿的表達。材料表明( )A.歐盟政治一體化的程度不斷加深B.歐盟政治一體化進程中的復雜性C.普通民眾決定了歐洲一體化進程D.歐盟是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組織【解析】據材料“籌備近三年……但還是火藥味十足。憲法推行者面臨……普通民眾意愿的表達”可知歐盟的政治一體化進程需要兼顧各方利益,體現出其復雜性,故選B項;材料說明歐洲的政治一體化進程面臨諸多阻力而不是進程加深,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爭論并不是對這個或那個條款的反對,而是普通民眾意愿的表達”說明民眾影響歐洲一體化,但民眾不能決定一體化進程,說法絕對,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歐盟單個組織,并未與其他組織的一體化進行對比,無法說明其是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組織,排除D項。【答案】B3.進入20世紀90年代,“無國界”經濟發展迅速。譬如,1996年,歐洲電子電氣工程領域的巨無霸企業德國西門子股份公司在50多個國家中有300多個生產場地,在942億馬克的總營業額中,有61%來自國外。這種現象反映了( )A.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B.電子電氣工程發源于德國C.國際貿易的空前繁榮D.政治多極化成為時代潮流【解析】根據材料“進入20世紀90年代,‘無國界’經濟發展迅速”可知描述的是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經濟全球化浪潮,加強了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使世界經濟發展成為聯系緊密的有機體,德國的營業額大部分來自國外正是全球化不斷推進的產物,故選A項;電子電氣工程發源于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最先在英國開始,排除B項;材料只例舉了西門子公司的經營情況,不能以此反映整個國際貿易空前繁榮,排除C項;材料表述的是經濟現象,和政治多極化沒有直接聯系,排除D項。【答案】A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原先的殖民地與半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并將經濟獨立作為首要目標,通過發展國有經濟與制定經濟計劃加速自身的工業化進程。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國家的經濟實現了高速發展。據此可知,這些國家( )A.得到了七十七國集團大力支持B.接受了美蘇兩國的經濟援助C.充分利用了新科技革命的成果D.借鑒了先進國家的建設經驗【解析】本題考查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發展的原因。根據材料可知,二戰后許多新興民族國家積極發展經濟,將經濟獨立作為首要目標,加速自身的工業化進程,實現了高速發展,這是借鑒了西方國家工業化建設的經驗,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七十七國集團,A項錯誤;據材料可知,這些國家通過發展國有經濟加速自身工業化,沒有體現美蘇兩國的經濟援助,B項錯誤;材料沒有強調工業化的途徑,C項錯誤。【答案】D5.2013年,美國前情報人員斯諾登揭露美國政府通過網絡對世界各國進行電子監聽。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全球化推動了各國信息的共享B.信息革命削弱了美國霸權主義C.社會信息化帶來安全方面風險D.網絡對社會安全影響弊大于利【解析】由材料“美國政府通過網絡對世界各國進行電子監聽”可知美國利用高科技侵犯他國隱私,不利于社會信息化的安全發展,故選C項;材料并未提出信息的共享,而是美國單方面的竊取,排除A項;美國的行為是維護自身霸權主義的體現,排除B項;網絡的影響應該是利大于弊,要客觀認識,公正分析,排除D項。【答案】C6.1987年,澳大利亞政府根據其重要性,選擇阿拉伯文、中文、法文、意大利文、德文、希臘文、日文、印尼文、西班牙文等九種語言作為全國推廣的第二外語。這一規定旨在( )A.改變已有的教育方針B.適應多元的文化構成C.調整傳統的外交政策D.調和激烈的民族矛盾【解析】澳大利亞是一個移民國家,奉行多元文化,20%的居民出生在澳大利亞以外的國家和地區,所以其政府推行文化的多元性,把“阿拉伯文、中文、法文、意大利文、德文、希臘文、日文、印尼文、西班牙文等九種語言為全國推廣的第二外語”,故選B項;題干內容僅是述及澳大利亞政府把“阿拉伯文、中文、法文、意大利文、德文、希臘文、日文、印尼文、西班牙文等九種語言為全國推廣的第二外語”并沒有涉及其教育方針的改變,排除A項;題干內容涉及的是澳大利亞的教育問題,而不是外交問題,排除C項;在20世紀末,澳大利亞并沒有出現激烈的矛盾沖突,排除D項。【答案】B7.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戰后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經濟生活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而經濟生活的日益國際化又是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但這種經濟合作或聯合短時期內在全球化范圍內難以實現,于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鄰,利益相近的國家就開始謀求在局部地區范圍內實現經濟聯合,紛紛建立各種地區性經濟一體化組織,以滿足經濟活動國際化和相互依賴加深的要求。——據周敏凱《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材料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自1944年成立以來,不斷推動市場經濟、自由貿易和高增長率。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外,美國的政治家和商業領袖還想建立一套適合自己利益的國際貿易體系,在他們的推動下,取消了阻礙跨國自由貿易的制約性貿易準則。在過去的25年間,合作場景的變化已經導致了大約5萬家全球公司的誕生。與跨國公司相比,典型的全球公司以一個小規模的總部為基礎,在全球范圍內分散公司其他的所有機構,以尋求盡可能低的運作成本。——據杰里·本特利等《簡明新全球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戰后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經濟全球化加強的表現,并簡述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與全球化之間的關系。【解析】(1)根據材料信息“戰后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經濟生活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而經濟生活的日益國際化又是科技進步,……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鄰,利益相近的國家就開始謀求在局部地區范圍內實現經濟聯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經濟生活國際化程度提高;相鄰國家為謀求自身利益紛紛建立地區性經濟一體化組織;在冷戰格局下,互相聯合是擺脫美蘇控制的需要。(2)根據材料信息“取消了阻礙跨國自由貿易的制約性貿易準則。……典型的全球公司以一個小規模的總部為基礎,在全球范圍內分散公司其他的所有機構,以尋求盡可能低的運作成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全球化加強的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球普遍確立;美國積極構建新的國際貿易體系;國家間貿易壁壘減少;大量跨國公司產生。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與全球化之間的關系在于經濟區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階段,而經濟全球化是經濟區域集團化的深化和最終表現。【答案】(1)原因:經濟生活國際化程度提高;相鄰國家為謀求自身利益紛紛建立地區性經濟一體化組織;在冷戰格局下,互相聯合是擺脫美蘇控制的需要。(2)表現: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球普遍確立;美國積極構建新的國際貿易體系;國家間貿易壁壘減少;大量跨國公司產生。關系:經濟區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階段,而經濟全球化是經濟區域集團化的深化和最終表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