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同步學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學生版+教師版)第1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兩課時)(一)學 生 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 一、二戰的背景1、法西斯主義的產生發展(1)特征:極端民族主義(如希特勒屠殺猶太人)、對內獨裁、對外侵略。(2)興起①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法西斯政黨;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權。②德國:1920年,希特勒組建“納粹黨”。③日本:1921年,岡村寧次等軍人訂立密約,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開始。(3)發展:1929——1933年經濟危機影響之下,德日法西斯主義加速發展,鼓吹通過侵略戰爭轉嫁危機。2、亞歐策源地的形成(1)亞洲:1931年,日本軍隊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1936年,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以擴大對外侵略為基本國策,標志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2)歐洲:1933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合法選舉),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積極擴軍備戰;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軸心國,標志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3)世界:1937年11月,德、意、日結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1940年2月,三國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正式結成軍事同盟。3、綏靖政策(1)含義:是英法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實行的縱容法西斯侵略以維護自身利益的政策,它是建立在犧牲弱小國家利益基礎上的,也具有反蘇性質,即禍水東引,犧牲蘇聯求得西歐無戰事。(2)表現: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英法與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標志英法綏靖政策達到頂峰。(3)影響: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加速了二戰的全面爆發。二、二戰的過程1.局部戰爭(1)亞洲:1931年,九一八事變,揭開二戰序幕。1937年,七七事變,標志二戰在亞洲爆發。(2)非洲:1935年,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亞,最終將其吞并。2.全面爆發(1)突襲波蘭:1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2)法國敗降:德國迅速占領歐洲大部分地區,法國敗降,英國堅持抵抗。(3)蘇德戰爭: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戰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3、全球階段(1)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二戰發展到全球階段。(2)1942年1月,以美、英、蘇、中為首的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協同作戰。4、結果: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二戰結束。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1、雅爾塔體系(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大國開始按照雅爾塔等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建立起新的國際關系格局,即雅爾塔體系。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取代傳統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2)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①德國由美、蘇、英、法分區占領,日本由美國單獨占領。②日本退出一戰以來奪取的在太平洋島嶼及中國的領土。③承認朝鮮最終獨立。(3)確立戰后新秩序①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②實行托管,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③美、蘇、英劃分勢力范圍。(4)評價①積極:以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共處與合作。②消極: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2、成立聯合國(1)時間:1945年,是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2)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3)機制:制裁侵略的權力集中于安理會, 采取五個常任理事國“大國一致”原則。【重難突破】一、二戰的歷程亞洲戰場 歐洲戰場 非洲戰場局部戰爭 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7年七七事變 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全面爆發 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全球戰爭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戰爭轉折 1942年中途島戰役是亞洲戰場轉折點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 1942年阿拉曼戰役是非洲戰場轉折點戰爭結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標志著歐洲戰場的結束 1943年5月,非洲戰場結束二、凡——華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比較1. 都是為了避免戰爭,并建立主權國家的國際政治組織(國際聯盟,聯合國),希望以和平手段維持世界和平與國際安全。2. 凡——華體系未能維持和平,原因有:體系以維護戰勝國的利益為宗旨;國聯的決策機制存在缺陷,其“全體一致”的表決原則不能真正制止侵略。3. 雅爾塔體系在避免戰爭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原因有:它接納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和平共處的原則;聯合國的表決程序上實行了“大國一致”原則。角 度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雅爾塔體系中心力量 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英法起著主宰作用 美蘇兩極格局取代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格局國家意志 體現了英、法、美帝國主義大國的意志 體現了美蘇兩國的意志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戰勝國與戰敗國及戰勝國之間尤其英美、美日之間的矛盾 主要矛盾除美蘇外,更主要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之間的矛盾。性質 是分贓、瓜分殖民地和反蘇的國際關系體系,除了暫時緩和列強之間的矛盾外,別無進步性 具有反法西斯主義和建立民主政治以及大國稱霸的多重性質,所以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三、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五種主要經濟思想和模式1、重商主義是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經濟思想,核心是發展工商業,鼓勵對外貿易,多儲備金銀。2、自由主義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經濟思想,核心是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3、凱恩斯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經濟思想,核心是政府從信貸、投資、生產、銷售各方面干預經濟。4、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政策:主要實行貨幣主義和供給主義,國家減小了對經濟的干預力度。5、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政策:美國實行“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政策,既不完全自由放任,也不過度干預經濟,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模擬測試】1.(2023·福建泉州·三模)1939年1月,英國政治漫畫家大衛洛(David Low)在倫敦《標準晚報》上發表漫畫(見下圖)。此漫畫意在( ) A.抨擊德國對外侵略的囂張氣焰 B.揭露英意勾結瓜分埃塞俄比亞C.批判英國政府推行的綏靖政策 D.說明英德兩國矛盾沖突的歷史2.(2023·河北滄州·三模)1951年,英國首相丘吉爾調整了對西非殖民地的政策:“第一,我們要幫助西非各殖民地在英聯邦的范圍內獲得自治;第二,我們要鼓勵西非殖民地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制定新的《殖民地發展和福利法案》。”上述政策調整( )A.表明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 B.扼殺了西非民族意識C.反映出戰后殖民主義的隱蔽性 D.防止了英帝國的解體3.(2023·山東·二模)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美國的參議員杜魯門說:“如果我們看到德國占了上風,就應該援助俄國;如果俄國要贏了,就去幫助德國,這樣才能讓他們拼個夠,盡管我可不希望看到希特勒獲勝!”由此可見,杜魯門希望美國( )A.堅持孤立主義外交政策 B.拋棄意識形態偏見C.奉行功利主義外交原則 D.繼續推行綏靖政策4.(2023·河北·統考模擬預測)如表為法國1919—1937年的一些舉措。這可以用來說明法國( ) 年代 事件1919年 開始對邊境工程設防問題研究1925年 制定了構筑獨立筑壘地域配系的計劃1927年 決定先在法國東北構筑梅斯﹑勞特爾和貝爾福3個獨立的筑壘地域,并于1928年開始施工1937年 決定沿整個法國、比利時邊境直至北海邊,構筑防線A.致力于遏制法西斯進攻 B.試圖構建集體安全防御體系C.意欲重新劃分歐洲疆界 D.存在著消極被動的戰略思想5.(2023·湖北·聯考模擬預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敗降后,戴高樂發起反對納粹德國的“自由法國”運動,“自由法屬非洲”應運而生。“自由法屬非洲”的人民加入“自由法國”的軍隊參戰以及對殖民地領土基礎設施的軍事開發,為法國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這( )A.推動了世界大戰中非洲戰場的開辟 B.促進殖民地民族主義愿望的增長C.改變了同盟國與協約國的力量對比 D.強化了法國對殖民地的直接控制6.(2023·山西臨汾·二模)1945年4月,聯合國制憲會議簽字儀式在舊金山舉行。美國作為東道主最后一個簽字,中國成為第一個簽字的國家,然后是蘇聯、英國和法國,其他國家在此之后按國名的英文字母順序分別簽字。由此可見( )A.雅爾塔體系基本形成B.美國操縱聯合國成為其全球擴張的工具C.國際政治秩序不平等D.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重大貢獻7.(2023·廣東·模擬預測)1943年,美國畫家杰克遜·波洛克創作繪畫《藍》,作品中起伏劇烈的色塊仿佛是怒吼的海洋又像暴雨前的天空,似魚似鳥的生物圍繞在畫面上,加劇了奇幻空間帶來視覺上的奇異感覺。該作品反映了( )A.海洋的神秘莫測與瞬息萬變 B.人類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C.人類對戰爭迷茫的復雜情感 D.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想8.(2023·河北石家莊·三模)1940年,蘇聯女性就業者占就業總人數的比重由38.4%上升到57.4%。1942年底,輕工業中81%的工人為女職工。1943年,18周歲以下少年在各工業部門的職工比重達到40%—60%。這些現象的出現是由于( )A.社會主義工業化迅速開展的現實需要 B.蘇聯戰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C.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體制開始推行 D.工人階級建設蘇維埃國家的熱情高漲9.(2023·山東濱州·二模)二戰中,通過偷聽人們“無心之語”竊取情報的間諜活動頻頻發生。為此,蘇聯在1941年創作了海報《閉上你的嘴!》(見下圖)。海報中母親的兒子在前線戰斗,她目光凝視,神情嚴肅,手指抵唇,警告人們:不要多說話。該海報的設計深意是( )A.規范國內輿論秩序 B.激勵群眾積極參戰C.通過母愛鼓舞前線斗志 D.號召人民共擔衛國責任10.(2023·海南·統考模擬預測)下圖是1946年1月在法國舉行的一次民意測驗中人們關心的首要問題所占的比例。基于這種狀況( )A.歐洲共同體逐漸形成 B.美國加速援歐計劃的實施C.杜魯門主義應時而生 D.蘇聯加緊了對西歐的冷戰11.(2023·江蘇南通·三模)下圖為時政漫畫《堅固的基礎》,它反映的是1943 年11月,羅斯福、丘吉爾和蔣介石的會晤,圖中文字意為“遠東的勝利”。對漫畫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A.雅爾塔會議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版圖 B.第三次長沙會戰得到盟軍有力配合C.中美英商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中國積極參與構建戰后國際新秩序12.(2023·福建廈門·廈門一中三模)如圖所示漫畫發表于1938年,圖中推地球的人是英國首相張伯倫。該漫畫( )A.反映一戰后歐洲國際新秩序建立 B.揭示英國綏靖政策將引發的后果C.贊揚張伯倫維護世界和平的努力 D.說明雅爾塔體系損害弱國的利益13.(2023·河北·聯考模擬預測)下圖所示為二戰后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德國示意圖。這一情形( )A.凸顯美蘇兩國的主導地位 B.與各國的貢獻大致匹配C.標志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D.影響了戰后的國際局勢14.(2023·安徽蚌埠·三模)1935年3月,蘇法兩國在巴黎簽訂了《蘇法互助條約》,翌年生效,有效期為5年。條約的主要內容是:當蘇法任何一方成為歐洲國家的侵略對象時,兩國保證立即相互進行支援和協助。該條約( )A.反映了國家利益超越了意識形態的對立B.體現了綏靖政策已在歐洲局部地區出現C.有利于蘇聯打造和平環境完成一五計劃D.推動了德國納粹黨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15.(2023·浙江·二模)下圖為1944年7月7日刊載的《我宣布那塊石頭完全停止使用》,漫畫中間左側是英國財政部顧問凱恩斯,右側戴著眼鏡者是美國財政部官員摩根索。下列各項中,對漫畫解讀合理的是( )A.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即將崩潰 B.討論戰后國際貨幣問題C.限制美、英等國的海軍軍備 D.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16.(2023·天津·模擬預測)下圖為二戰時期美國的宣傳海報,圖中上方文字為“When you ride ALONE you ride with Hitler!”(單獨駕車無異于與希特勒為伴)。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戰爭導致了美國自然環境急劇惡化 B.美國為保障戰略物資進行社會動員C.美國汽車制造業發展亟需石油能源 D.美國欲結束中立組建反法西斯同盟17.(2023·全國·二模)20世紀30年代,在亞洲,九一八事變后美國僅僅表示了“驚訝”“遺憾”“憂慮”;在歐洲,面對希特勒要求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的要求,英法操縱出現“慕尼黑陰謀”;被英法出賣后,蘇聯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些事實證明( )A.綏靖政策是二戰爆發的重要原因 B.主要國家避戰政策加速戰爭爆發C.經濟上的困境促使德日加緊擴張 D.法西斯主義就是世界大戰的罪魁18.(2023·浙江·模擬預測)下圖為1943年美國《星期六晚郵報》發布的一幅封面圖《鉚土羅茜》。背景為美國國旗,羅茜將希特勒的種族主義小冊子《我的奮斗》踩在腳下。對該圖解讀正確的是( )A.倡導文化和種族的多元一體 B.愛國主義與女性獨立有機結合C.號召女工走上反法西斯戰場 D.工業化社會女性角色不可或缺19.(2023·山東·模擬預測)1934~1935年,歐洲外交舞臺非常活躍(如下表所示)。以下外交活動( )1934年8月 土耳其、希臘、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簽署《巴爾干公約》,相約在受到進攻時相互援助1934年9月 由法國倡議,國聯成員國聯合發電邀請蘇聯加入了國聯1935年4月 英國、法國、意大利建立聯合陣線,相約一致行動1935年5月 法國和蘇聯簽訂《法蘇互助條約》,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蘇捷互助條約》A.強化了巴黎和會勾畫的安全格局 B.暫時緩和了歐洲國家的緊張關系C.表明大規模戰爭的危險日益迫近 D.反映出蘇聯的國際環境顯著改善20.(2023·廣西柳州·模擬預測)1941年7月,蘇英簽訂聯合行動協定∶"雙方互相保證,在當前反對德國的戰爭中相互援助和支持;雙方保證,在戰爭過程中,除非得到雙方同意,不同敵國舉行談判、簽訂停戰協定或和約。"該條約A.表明英國愿意承擔綏靖政策錯誤的責任B.標志著歐洲戰場的轉折已完成C.說明蘇英在反法西斯的立場上取得一致D.鞏固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1.【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9年(英國)。結合所學知識,漫畫批判的是1938年簽訂《慕尼黑協定》的陰謀,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英國首相張伯倫吹噓會帶來“我們時代的和平”,英國的綏靖政策達到頂峰,C項正確;通過漫畫信息,希特勒簽字的保證書“我將老老實實”,無法得出這期間德國對外侵略的囂張氣焰,排除A項;《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排除B項;漫畫反映的是英德之間“和平相處”,而不是矛盾沖突,排除D項。2.【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51年,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深入,英國政府被迫調整了西非殖民政策,給予西非更大的自治,鼓勵西非經濟和社會發展,以緩和西非對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滿,反映了這一時期殖民主義侵略的隱蔽性,但其目的仍然是希望維持英國在西非的影響力,C項正確;20世紀90年代,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徹底崩潰,排除A項;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高漲,使西方殖民者被迫調整殖民政策,故“扼殺”說法錯誤,排除B項;D項表述不符合史實,大英帝國最終仍然瓦解了,排除D項。3.【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如果我們看到德國占了上風,就應該援助俄國;如果俄國要贏了,就去幫助德國,這樣才能讓他們拼個夠,盡管我可不希望看到希特勒獲勝!”可知,蘇德戰爭爆發后,美國認為那方獲勝就要去幫助失敗一方,讓雙方拼個夠,美國坐收之利,說明美國奉行以美國國家利益為準則的功利主義外交原則,C項正確;孤立主義源于美國獨立戰爭前后的早期外交,是以盡量避免對外國承擔政治和軍事義務的同盟關系的方式,來維護和擴展美國的利益,排除A項;拋棄意識形態偏見,“拋棄”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綏靖政策是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排除D項。4.【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1919年開始對邊境工程設防問題研究;1937年決定沿整個法國、比利時邊境直至北海邊,構筑防線”可知,1919年至1937年,法國在邊境地區采取了利用或改造地形構筑筑城工事,以增強軍隊防御能力的行動,這說明法國對外敵威脅采取的是消極被動的戰略,D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法國致力于遏制法西斯進攻的信息,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建立法西斯專政,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法國與其他國家構建集體安全防御體系的信息,排除B項;“意欲重新劃分歐洲疆界”表述有誤,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C項。5.【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自由法屬非洲’的人民加入‘自由法國’的軍隊參戰以及對殖民地領土基礎設施的軍事開發,為法國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可知,二戰期間,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人民參加了戰爭,以及對殖民地領土基礎設施的軍事開發,這些都有利于促使殖民地民族主義愿望的增長,為二戰后國家獨立奠定了基礎,B項正確;非洲戰場的開辟在材料中沒有描述說明,排除A項;同盟國與協約國是在一戰時期,排除C項;二戰削弱了殖民國家對殖民地的控制,排除D項。6.【答案】D【詳解】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聯合國制憲會議簽字儀式上,中國成為第一個簽字的國家,是因為中國是最早進行反法西斯斗爭的國家,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重大貢獻,D項正確;據所學知識,雅爾塔體系基本形成的標志是1955年的華沙建立,排除A項;材料只是簽字順序,而且聯合國成立于1945年10月份,不能體現美國操縱聯合國,排除B項;材料是關于聯合國制憲會議簽字的先后順序,未涉及國際政治秩序,排除C項。7.【答案】C【詳解】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3年(美國)。根據材料“作品中起伏劇烈的色塊仿佛是怒吼的海洋又像暴雨前的天空,似魚似鳥的生物圍繞在畫面上,加劇了奇幻空間帶來視覺上的奇異感覺”可知,冷靜沉穩的藍色背景上布滿了形狀、神態各異的生物,這種奇幻空間帶來視覺上的奇異感覺,讓人仿佛身處在不知道是天還是地的環境,只能感受到迷茫和混亂,結合1943年是二戰時期可知,這幅作品反映了人類對戰爭迷茫的復雜情感,C項正確;這幅作品沒有反映海洋的神秘性,排除A項;這幅畫描繪了奇幻空間,反映了作者對于戰爭的迷茫和混亂情感,沒有體現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排除B項;這幅畫描繪了奇幻空間,反映了作者對于戰爭的迷茫和混亂情感,沒有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想,排除D項。8.【答案】B【詳解】時空是1940年至1943年(蘇聯)。據材料“1942年底,輕工業中81%的工人為女職工。1943年,18周歲以下少年在各工業部門的職工比重達到40%—60%”,可以看出輕工業中女性占絕大多數比重,18周歲以下少年,在各工業部門中占比也較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期間,蘇聯的青壯年投身戰場,保家衛國,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蘇聯戰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二戰的影響,并不是工業化需要,排除A項;1940年之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體制就已經推行,排除C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工人階級的熱情狀況,排除D項。故選B項。9.【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竊取情報的間諜活動頻頻發生”并結合所學可知,該幅漫畫以母親形象深情嚴肅地告訴讀者:戰爭時期,不要多說話,她代表了千千萬萬兒子上戰場的母親對每個公民的鄭重要求,要求人們在戰爭期間提高警惕、防范聊天和八卦的潛在危險,號召人民共擔衛國責任,D項正確;材料中體現的是“人們無心之語”,未涉及輿論秩序狀況,排除A項;海報設計針對的是防范間諜活動,未體現激勵群眾積極參戰,排除B項;海報宣傳是為提高所有民眾的警惕,并非鼓舞前線,排除C項。10.【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6年(法國)。根據材料“1946年1月在法國舉行的一次民意測驗中人們關心的首要問題所占的比例。”可知,1946年,法國民意調查顯示,人們對生活基本需求的關心程度最高,說明二戰對法國以及歐洲的破壞程度極大,急需要美國的經濟援助,B項正確;歐洲共同體于1967年成立,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A項;1947年,杜魯門主義提出,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C項;1946年,冷戰尚未開始,排除D項。故選B項。11.【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開羅會議期間(埃及)。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漫畫中羅斯福、丘吉爾和蔣介石進行會晤,背景為埃及代表性的金字塔,結合時間1943年11月,可知漫畫描繪的是開羅會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開羅會議上中國積極參與構建戰后國際新秩序,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開羅會議,并非雅爾塔會議,排除A項;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時間是1939年至1942年1月,此時長沙會戰早已結束,排除B項;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經建立,排除C項。12.【答案】B【詳解】根據圖示內容和所學可知,張伯倫企圖通過出賣捷克的利益來維護世界和平,但獨木橋已經搖搖欲墜,說明張伯倫所維護的世界和平很難實現,這是英國綏靖政策所引發的后果,B項正確;圖示內容反映的是英國的綏靖政策,不是一戰后歐洲國際秩序的建立,排除A項;漫畫是在諷刺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而不是贊揚張伯倫維護世界和平的努力,排除C項;1938你那,雅爾塔體系還沒有構建,排除D項。13.【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四國分區占領為此后德的分裂和美蘇對抗埋下了伏筆,影響了二戰后的國際局勢,D項正確;該地圖反映了四國分區占領德國,無法據此推斷美蘇的主導地位,排除A項;歐洲戰場上蘇聯貢獻最大,四國分區占領與貢獻大小并不匹配,排除B項;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標志是日本的投降,排除C項。故選D項。14.【答案】A【詳解】由材料可知,蘇法兩國在意識形態不同的情況下簽訂了條約當蘇法任何一方成為歐洲國家的侵略對象時,以保證兩國互相支援和協助,說明國家利益超越了意識形態的對立,A項正確;綏靖政策,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排除B項;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蘇聯共產黨和政府為擺脫蘇聯落后的農業國面貌而實行的大規模有計劃的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排除C項 ;材料體現的是蘇法兩國在巴黎簽訂條約以保證兩國互相支援和協助,與德國無關,排除D項。15.【答案】B【詳解】通過觀察漫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上,英美財長準備改造黃金和美元的關系,反映出國際貨幣體系面臨著重大變革,討論著戰后國際貨幣的問題,B項正確;一戰時期,金本位制度即將崩潰,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世界貨幣體系,與限制海軍軍備無關,排除C項;材料內容與國際貨幣體系有關,不涉及維護世界和平,排除D項。16.【答案】B【詳解】英文“When you ride ALONE you ride with Hitler!”意思是單獨駕車無異于與希特勒為伴,強調節約國內的戰略能源,服務戰爭,因此海報反映的是美國為保障戰略物資進行社會動員,B項正確;海報不能反映美國自然環境惡化的信息,排除A項;美國汽車制造業發展亟需石油能源的說法不符合美國的國情及史實,排除C項;海報信息不能體現美國要組建反法西斯同盟,排除D項。17.【答案】B【詳解】據材料九一八事變后美國的態度,英法對德的態度,蘇聯的態度等都加劇了法西斯的囂張氣焰,B項正確;蘇聯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不屬于綏靖政策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中并沒有日本,也沒有體現他們的經濟困難,排除C項;材料是主要大國逃避責任,不是法西斯主義,排除D項。故選B項。18.【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在1943年羅茜將希特勒的種族主義小冊子《我的奮斗》踩在腳下,可知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圖片將愛國主義與女性獨立有機結合,B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是反對希特勒的種族主義,不是文化和種族的多元一體,排除A項;材料是反對希特勒的種族主義,不體現號召女工走上法西斯戰場,排除C項;材料的背景是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不是工業化,排除D項。19.【答案】C【詳解】根據表格信息可知,此時歐洲很多國家都在通過訂立和約或者聯合陣線的方式構建聯合體。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可知,這種國與國之間的結盟明顯是為了戰爭做戰備,說明大規模戰爭的危險日益迫近,C項正確;巴黎和會后并沒有構建起穩定的安全格局,1934~1935年,歐洲外交舞臺的活躍也表明這一格局瀕臨瓦解,排除A項;這些外交活動加劇了歐洲國家的緊張關系,排除B項;這些外交活動并不能說明蘇聯的國際環境顯著改善,排除D項。20.【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蘇英簽訂聯合行動,共同反對法西斯國家,故C正確;材料與綏靖政策無關,材料也不涉及英國愿意承擔責任,故A錯誤;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轉折點,與材料時間不符,故B錯誤;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故D錯誤。( 二)教師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 一、二戰的背景1、法西斯主義的產生發展(1)特征:極端民族主義(如希特勒屠殺猶太人)、對內獨裁、對外侵略。(2)興起①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法西斯政黨;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權。②德國:1920年,希特勒組建“納粹黨”。③日本:1921年,岡村寧次等軍人訂立密約,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開始。(3)發展:1929——1933年經濟危機影響之下,德日法西斯主義加速發展,鼓吹通過侵略戰爭轉嫁危機。2、亞歐策源地的形成(1)亞洲:1931年,日本軍隊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1936年,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以擴大對外侵略為基本國策,標志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2)歐洲:1933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合法選舉),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積極擴軍備戰;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軸心國,標志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3)世界:1937年11月,德、意、日結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1940年2月,三國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正式結成軍事同盟。3、綏靖政策(1)含義:是英法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實行的縱容法西斯侵略以維護自身利益的政策,它是建立在犧牲弱小國家利益基礎上的,也具有反蘇性質,即禍水東引,犧牲蘇聯求得西歐無戰事。(2)表現: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英法與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標志英法綏靖政策達到頂峰。(3)影響: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加速了二戰的全面爆發。二、二戰的過程1.局部戰爭(1)亞洲:1931年,九一八事變,揭開二戰序幕。1937年,七七事變,標志二戰在亞洲爆發。(2)非洲:1935年,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亞,最終將其吞并。2.全面爆發(1)突襲波蘭:1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2)法國敗降:德國迅速占領歐洲大部分地區,法國敗降,英國堅持抵抗。(3)蘇德戰爭: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戰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3、全球階段(1)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二戰發展到全球階段。(2)1942年1月,以美、英、蘇、中為首的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協同作戰。4、結果: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二戰結束。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1、雅爾塔體系(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大國開始按照雅爾塔等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建立起新的國際關系格局,即雅爾塔體系。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取代傳統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2)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①德國由美、蘇、英、法分區占領,日本由美國單獨占領。②日本退出一戰以來奪取的在太平洋島嶼及中國的領土。③承認朝鮮最終獨立。(3)確立戰后新秩序①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②實行托管,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③美、蘇、英劃分勢力范圍。(4)評價①積極:以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共處與合作。②消極: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2、成立聯合國(1)時間:1945年,是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2)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3)機制:制裁侵略的權力集中于安理會, 采取五個常任理事國“大國一致”原則。【重難突破】一、二戰的歷程亞洲戰場 歐洲戰場 非洲戰場局部戰爭 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7年七七事變 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全面爆發 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全球戰爭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戰爭轉折 1942年中途島戰役是亞洲戰場轉折點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 1942年阿拉曼戰役是非洲戰場轉折點戰爭結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標志著歐洲戰場的結束 1943年5月,非洲戰場結束二、凡——華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比較1. 都是為了避免戰爭,并建立主權國家的國際政治組織(國際聯盟,聯合國),希望以和平手段維持世界和平與國際安全。2. 凡——華體系未能維持和平,原因有:體系以維護戰勝國的利益為宗旨;國聯的決策機制存在缺陷,其“全體一致”的表決原則不能真正制止侵略。3. 雅爾塔體系在避免戰爭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原因有:它接納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和平共處的原則;聯合國的表決程序上實行了“大國一致”原則。角 度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雅爾塔體系中心力量 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英法起著主宰作用 美蘇兩極格局取代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格局國家意志 體現了英、法、美帝國主義大國的意志 體現了美蘇兩國的意志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戰勝國與戰敗國及戰勝國之間尤其英美、美日之間的矛盾 主要矛盾除美蘇外,更主要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之間的矛盾。性質 是分贓、瓜分殖民地和反蘇的國際關系體系,除了暫時緩和列強之間的矛盾外,別無進步性 具有反法西斯主義和建立民主政治以及大國稱霸的多重性質,所以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三、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五種主要經濟思想和模式1、重商主義是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經濟思想,核心是發展工商業,鼓勵對外貿易,多儲備金銀。2、自由主義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經濟思想,核心是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3、凱恩斯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經濟思想,核心是政府從信貸、投資、生產、銷售各方面干預經濟。4、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政策:主要實行貨幣主義和供給主義,國家減小了對經濟的干預力度。5、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政策:美國實行“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政策,既不完全自由放任,也不過度干預經濟,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模擬測試】1.(2023·福建泉州·三模)1939年1月,英國政治漫畫家大衛洛(David Low)在倫敦《標準晚報》上發表漫畫(見下圖)。此漫畫意在( ) A.抨擊德國對外侵略的囂張氣焰 B.揭露英意勾結瓜分埃塞俄比亞C.批判英國政府推行的綏靖政策 D.說明英德兩國矛盾沖突的歷史2.(2023·河北滄州·三模)1951年,英國首相丘吉爾調整了對西非殖民地的政策:“第一,我們要幫助西非各殖民地在英聯邦的范圍內獲得自治;第二,我們要鼓勵西非殖民地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制定新的《殖民地發展和福利法案》。”上述政策調整( )A.表明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 B.扼殺了西非民族意識C.反映出戰后殖民主義的隱蔽性 D.防止了英帝國的解體3.(2023·山東·二模)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美國的參議員杜魯門說:“如果我們看到德國占了上風,就應該援助俄國;如果俄國要贏了,就去幫助德國,這樣才能讓他們拼個夠,盡管我可不希望看到希特勒獲勝!”由此可見,杜魯門希望美國( )A.堅持孤立主義外交政策 B.拋棄意識形態偏見C.奉行功利主義外交原則 D.繼續推行綏靖政策4.(2023·河北·統考模擬預測)如表為法國1919—1937年的一些舉措。這可以用來說明法國( ) 年代 事件1919年 開始對邊境工程設防問題研究1925年 制定了構筑獨立筑壘地域配系的計劃1927年 決定先在法國東北構筑梅斯﹑勞特爾和貝爾福3個獨立的筑壘地域,并于1928年開始施工1937年 決定沿整個法國、比利時邊境直至北海邊,構筑防線A.致力于遏制法西斯進攻 B.試圖構建集體安全防御體系C.意欲重新劃分歐洲疆界 D.存在著消極被動的戰略思想5.(2023·湖北·聯考模擬預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敗降后,戴高樂發起反對納粹德國的“自由法國”運動,“自由法屬非洲”應運而生。“自由法屬非洲”的人民加入“自由法國”的軍隊參戰以及對殖民地領土基礎設施的軍事開發,為法國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這( )A.推動了世界大戰中非洲戰場的開辟 B.促進殖民地民族主義愿望的增長C.改變了同盟國與協約國的力量對比 D.強化了法國對殖民地的直接控制6.(2023·山西臨汾·二模)1945年4月,聯合國制憲會議簽字儀式在舊金山舉行。美國作為東道主最后一個簽字,中國成為第一個簽字的國家,然后是蘇聯、英國和法國,其他國家在此之后按國名的英文字母順序分別簽字。由此可見( )A.雅爾塔體系基本形成B.美國操縱聯合國成為其全球擴張的工具C.國際政治秩序不平等D.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重大貢獻7.(2023·廣東·模擬預測)1943年,美國畫家杰克遜·波洛克創作繪畫《藍》,作品中起伏劇烈的色塊仿佛是怒吼的海洋又像暴雨前的天空,似魚似鳥的生物圍繞在畫面上,加劇了奇幻空間帶來視覺上的奇異感覺。該作品反映了( )A.海洋的神秘莫測與瞬息萬變 B.人類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C.人類對戰爭迷茫的復雜情感 D.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想8.(2023·河北石家莊·三模)1940年,蘇聯女性就業者占就業總人數的比重由38.4%上升到57.4%。1942年底,輕工業中81%的工人為女職工。1943年,18周歲以下少年在各工業部門的職工比重達到40%—60%。這些現象的出現是由于( )A.社會主義工業化迅速開展的現實需要 B.蘇聯戰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C.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體制開始推行 D.工人階級建設蘇維埃國家的熱情高漲9.(2023·山東濱州·二模)二戰中,通過偷聽人們“無心之語”竊取情報的間諜活動頻頻發生。為此,蘇聯在1941年創作了海報《閉上你的嘴!》(見下圖)。海報中母親的兒子在前線戰斗,她目光凝視,神情嚴肅,手指抵唇,警告人們:不要多說話。該海報的設計深意是( )A.規范國內輿論秩序 B.激勵群眾積極參戰C.通過母愛鼓舞前線斗志 D.號召人民共擔衛國責任10.(2023·海南·統考模擬預測)下圖是1946年1月在法國舉行的一次民意測驗中人們關心的首要問題所占的比例。基于這種狀況( )A.歐洲共同體逐漸形成 B.美國加速援歐計劃的實施C.杜魯門主義應時而生 D.蘇聯加緊了對西歐的冷戰11.(2023·江蘇南通·三模)下圖為時政漫畫《堅固的基礎》,它反映的是1943 年11月,羅斯福、丘吉爾和蔣介石的會晤,圖中文字意為“遠東的勝利”。對漫畫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A.雅爾塔會議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版圖 B.第三次長沙會戰得到盟軍有力配合C.中美英商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中國積極參與構建戰后國際新秩序12.(2023·福建廈門·廈門一中三模)如圖所示漫畫發表于1938年,圖中推地球的人是英國首相張伯倫。該漫畫( )A.反映一戰后歐洲國際新秩序建立 B.揭示英國綏靖政策將引發的后果C.贊揚張伯倫維護世界和平的努力 D.說明雅爾塔體系損害弱國的利益13.(2023·河北·聯考模擬預測)下圖所示為二戰后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德國示意圖。這一情形( )A.凸顯美蘇兩國的主導地位 B.與各國的貢獻大致匹配C.標志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D.影響了戰后的國際局勢14.(2023·安徽蚌埠·三模)1935年3月,蘇法兩國在巴黎簽訂了《蘇法互助條約》,翌年生效,有效期為5年。條約的主要內容是:當蘇法任何一方成為歐洲國家的侵略對象時,兩國保證立即相互進行支援和協助。該條約( )A.反映了國家利益超越了意識形態的對立B.體現了綏靖政策已在歐洲局部地區出現C.有利于蘇聯打造和平環境完成一五計劃D.推動了德國納粹黨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15.(2023·浙江·二模)下圖為1944年7月7日刊載的《我宣布那塊石頭完全停止使用》,漫畫中間左側是英國財政部顧問凱恩斯,右側戴著眼鏡者是美國財政部官員摩根索。下列各項中,對漫畫解讀合理的是( )A.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即將崩潰 B.討論戰后國際貨幣問題C.限制美、英等國的海軍軍備 D.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16.(2023·天津·模擬預測)下圖為二戰時期美國的宣傳海報,圖中上方文字為“When you ride ALONE you ride with Hitler!”(單獨駕車無異于與希特勒為伴)。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戰爭導致了美國自然環境急劇惡化 B.美國為保障戰略物資進行社會動員C.美國汽車制造業發展亟需石油能源 D.美國欲結束中立組建反法西斯同盟17.(2023·全國·二模)20世紀30年代,在亞洲,九一八事變后美國僅僅表示了“驚訝”“遺憾”“憂慮”;在歐洲,面對希特勒要求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的要求,英法操縱出現“慕尼黑陰謀”;被英法出賣后,蘇聯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些事實證明( )A.綏靖政策是二戰爆發的重要原因 B.主要國家避戰政策加速戰爭爆發C.經濟上的困境促使德日加緊擴張 D.法西斯主義就是世界大戰的罪魁18.(2023·浙江·模擬預測)下圖為1943年美國《星期六晚郵報》發布的一幅封面圖《鉚土羅茜》。背景為美國國旗,羅茜將希特勒的種族主義小冊子《我的奮斗》踩在腳下。對該圖解讀正確的是( )A.倡導文化和種族的多元一體 B.愛國主義與女性獨立有機結合C.號召女工走上反法西斯戰場 D.工業化社會女性角色不可或缺19.(2023·山東·模擬預測)1934~1935年,歐洲外交舞臺非常活躍(如下表所示)。以下外交活動( )1934年8月 土耳其、希臘、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簽署《巴爾干公約》,相約在受到進攻時相互援助1934年9月 由法國倡議,國聯成員國聯合發電邀請蘇聯加入了國聯1935年4月 英國、法國、意大利建立聯合陣線,相約一致行動1935年5月 法國和蘇聯簽訂《法蘇互助條約》,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蘇捷互助條約》A.強化了巴黎和會勾畫的安全格局 B.暫時緩和了歐洲國家的緊張關系C.表明大規模戰爭的危險日益迫近 D.反映出蘇聯的國際環境顯著改善20.(2023·廣西柳州·模擬預測)1941年7月,蘇英簽訂聯合行動協定∶"雙方互相保證,在當前反對德國的戰爭中相互援助和支持;雙方保證,在戰爭過程中,除非得到雙方同意,不同敵國舉行談判、簽訂停戰協定或和約。"該條約A.表明英國愿意承擔綏靖政策錯誤的責任B.標志著歐洲戰場的轉折已完成C.說明蘇英在反法西斯的立場上取得一致D.鞏固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1.【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9年(英國)。結合所學知識,漫畫批判的是1938年簽訂《慕尼黑協定》的陰謀,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英國首相張伯倫吹噓會帶來“我們時代的和平”,英國的綏靖政策達到頂峰,C項正確;通過漫畫信息,希特勒簽字的保證書“我將老老實實”,無法得出這期間德國對外侵略的囂張氣焰,排除A項;《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排除B項;漫畫反映的是英德之間“和平相處”,而不是矛盾沖突,排除D項。2.【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51年,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深入,英國政府被迫調整了西非殖民政策,給予西非更大的自治,鼓勵西非經濟和社會發展,以緩和西非對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滿,反映了這一時期殖民主義侵略的隱蔽性,但其目的仍然是希望維持英國在西非的影響力,C項正確;20世紀90年代,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徹底崩潰,排除A項;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高漲,使西方殖民者被迫調整殖民政策,故“扼殺”說法錯誤,排除B項;D項表述不符合史實,大英帝國最終仍然瓦解了,排除D項。3.【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如果我們看到德國占了上風,就應該援助俄國;如果俄國要贏了,就去幫助德國,這樣才能讓他們拼個夠,盡管我可不希望看到希特勒獲勝!”可知,蘇德戰爭爆發后,美國認為那方獲勝就要去幫助失敗一方,讓雙方拼個夠,美國坐收之利,說明美國奉行以美國國家利益為準則的功利主義外交原則,C項正確;孤立主義源于美國獨立戰爭前后的早期外交,是以盡量避免對外國承擔政治和軍事義務的同盟關系的方式,來維護和擴展美國的利益,排除A項;拋棄意識形態偏見,“拋棄”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綏靖政策是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排除D項。4.【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1919年開始對邊境工程設防問題研究;1937年決定沿整個法國、比利時邊境直至北海邊,構筑防線”可知,1919年至1937年,法國在邊境地區采取了利用或改造地形構筑筑城工事,以增強軍隊防御能力的行動,這說明法國對外敵威脅采取的是消極被動的戰略,D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法國致力于遏制法西斯進攻的信息,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建立法西斯專政,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法國與其他國家構建集體安全防御體系的信息,排除B項;“意欲重新劃分歐洲疆界”表述有誤,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C項。5.【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自由法屬非洲’的人民加入‘自由法國’的軍隊參戰以及對殖民地領土基礎設施的軍事開發,為法國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可知,二戰期間,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人民參加了戰爭,以及對殖民地領土基礎設施的軍事開發,這些都有利于促使殖民地民族主義愿望的增長,為二戰后國家獨立奠定了基礎,B項正確;非洲戰場的開辟在材料中沒有描述說明,排除A項;同盟國與協約國是在一戰時期,排除C項;二戰削弱了殖民國家對殖民地的控制,排除D項。6.【答案】D【詳解】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聯合國制憲會議簽字儀式上,中國成為第一個簽字的國家,是因為中國是最早進行反法西斯斗爭的國家,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重大貢獻,D項正確;據所學知識,雅爾塔體系基本形成的標志是1955年的華沙建立,排除A項;材料只是簽字順序,而且聯合國成立于1945年10月份,不能體現美國操縱聯合國,排除B項;材料是關于聯合國制憲會議簽字的先后順序,未涉及國際政治秩序,排除C項。7.【答案】C【詳解】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3年(美國)。根據材料“作品中起伏劇烈的色塊仿佛是怒吼的海洋又像暴雨前的天空,似魚似鳥的生物圍繞在畫面上,加劇了奇幻空間帶來視覺上的奇異感覺”可知,冷靜沉穩的藍色背景上布滿了形狀、神態各異的生物,這種奇幻空間帶來視覺上的奇異感覺,讓人仿佛身處在不知道是天還是地的環境,只能感受到迷茫和混亂,結合1943年是二戰時期可知,這幅作品反映了人類對戰爭迷茫的復雜情感,C項正確;這幅作品沒有反映海洋的神秘性,排除A項;這幅畫描繪了奇幻空間,反映了作者對于戰爭的迷茫和混亂情感,沒有體現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排除B項;這幅畫描繪了奇幻空間,反映了作者對于戰爭的迷茫和混亂情感,沒有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想,排除D項。8.【答案】B【詳解】時空是1940年至1943年(蘇聯)。據材料“1942年底,輕工業中81%的工人為女職工。1943年,18周歲以下少年在各工業部門的職工比重達到40%—60%”,可以看出輕工業中女性占絕大多數比重,18周歲以下少年,在各工業部門中占比也較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期間,蘇聯的青壯年投身戰場,保家衛國,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蘇聯戰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二戰的影響,并不是工業化需要,排除A項;1940年之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體制就已經推行,排除C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工人階級的熱情狀況,排除D項。故選B項。9.【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竊取情報的間諜活動頻頻發生”并結合所學可知,該幅漫畫以母親形象深情嚴肅地告訴讀者:戰爭時期,不要多說話,她代表了千千萬萬兒子上戰場的母親對每個公民的鄭重要求,要求人們在戰爭期間提高警惕、防范聊天和八卦的潛在危險,號召人民共擔衛國責任,D項正確;材料中體現的是“人們無心之語”,未涉及輿論秩序狀況,排除A項;海報設計針對的是防范間諜活動,未體現激勵群眾積極參戰,排除B項;海報宣傳是為提高所有民眾的警惕,并非鼓舞前線,排除C項。10.【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6年(法國)。根據材料“1946年1月在法國舉行的一次民意測驗中人們關心的首要問題所占的比例。”可知,1946年,法國民意調查顯示,人們對生活基本需求的關心程度最高,說明二戰對法國以及歐洲的破壞程度極大,急需要美國的經濟援助,B項正確;歐洲共同體于1967年成立,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A項;1947年,杜魯門主義提出,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C項;1946年,冷戰尚未開始,排除D項。故選B項。11.【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開羅會議期間(埃及)。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漫畫中羅斯福、丘吉爾和蔣介石進行會晤,背景為埃及代表性的金字塔,結合時間1943年11月,可知漫畫描繪的是開羅會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開羅會議上中國積極參與構建戰后國際新秩序,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開羅會議,并非雅爾塔會議,排除A項;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時間是1939年至1942年1月,此時長沙會戰早已結束,排除B項;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經建立,排除C項。12.【答案】B【詳解】根據圖示內容和所學可知,張伯倫企圖通過出賣捷克的利益來維護世界和平,但獨木橋已經搖搖欲墜,說明張伯倫所維護的世界和平很難實現,這是英國綏靖政策所引發的后果,B項正確;圖示內容反映的是英國的綏靖政策,不是一戰后歐洲國際秩序的建立,排除A項;漫畫是在諷刺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而不是贊揚張伯倫維護世界和平的努力,排除C項;1938你那,雅爾塔體系還沒有構建,排除D項。13.【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四國分區占領為此后德的分裂和美蘇對抗埋下了伏筆,影響了二戰后的國際局勢,D項正確;該地圖反映了四國分區占領德國,無法據此推斷美蘇的主導地位,排除A項;歐洲戰場上蘇聯貢獻最大,四國分區占領與貢獻大小并不匹配,排除B項;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標志是日本的投降,排除C項。故選D項。14.【答案】A【詳解】由材料可知,蘇法兩國在意識形態不同的情況下簽訂了條約當蘇法任何一方成為歐洲國家的侵略對象時,以保證兩國互相支援和協助,說明國家利益超越了意識形態的對立,A項正確;綏靖政策,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排除B項;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蘇聯共產黨和政府為擺脫蘇聯落后的農業國面貌而實行的大規模有計劃的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排除C項 ;材料體現的是蘇法兩國在巴黎簽訂條約以保證兩國互相支援和協助,與德國無關,排除D項。15.【答案】B【詳解】通過觀察漫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上,英美財長準備改造黃金和美元的關系,反映出國際貨幣體系面臨著重大變革,討論著戰后國際貨幣的問題,B項正確;一戰時期,金本位制度即將崩潰,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世界貨幣體系,與限制海軍軍備無關,排除C項;材料內容與國際貨幣體系有關,不涉及維護世界和平,排除D項。16.【答案】B【詳解】英文“When you ride ALONE you ride with Hitler!”意思是單獨駕車無異于與希特勒為伴,強調節約國內的戰略能源,服務戰爭,因此海報反映的是美國為保障戰略物資進行社會動員,B項正確;海報不能反映美國自然環境惡化的信息,排除A項;美國汽車制造業發展亟需石油能源的說法不符合美國的國情及史實,排除C項;海報信息不能體現美國要組建反法西斯同盟,排除D項。17.【答案】B【詳解】據材料九一八事變后美國的態度,英法對德的態度,蘇聯的態度等都加劇了法西斯的囂張氣焰,B項正確;蘇聯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不屬于綏靖政策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中并沒有日本,也沒有體現他們的經濟困難,排除C項;材料是主要大國逃避責任,不是法西斯主義,排除D項。故選B項。18.【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在1943年羅茜將希特勒的種族主義小冊子《我的奮斗》踩在腳下,可知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圖片將愛國主義與女性獨立有機結合,B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是反對希特勒的種族主義,不是文化和種族的多元一體,排除A項;材料是反對希特勒的種族主義,不體現號召女工走上法西斯戰場,排除C項;材料的背景是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不是工業化,排除D項。19.【答案】C【詳解】根據表格信息可知,此時歐洲很多國家都在通過訂立和約或者聯合陣線的方式構建聯合體。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可知,這種國與國之間的結盟明顯是為了戰爭做戰備,說明大規模戰爭的危險日益迫近,C項正確;巴黎和會后并沒有構建起穩定的安全格局,1934~1935年,歐洲外交舞臺的活躍也表明這一格局瀕臨瓦解,排除A項;這些外交活動加劇了歐洲國家的緊張關系,排除B項;這些外交活動并不能說明蘇聯的國際環境顯著改善,排除D項。20.【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蘇英簽訂聯合行動,共同反對法西斯國家,故C正確;材料與綏靖政策無關,材料也不涉及英國愿意承擔責任,故A錯誤;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轉折點,與材料時間不符,故B錯誤;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故D錯誤。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