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 導學案(含答案) 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 導學案(含答案) 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遼夏金元的統治
【復習目標】
1.知道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和蒙古族在政權建立前后的發展歷程,并在此基礎上簡述各民族政權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
2.明確區分遼朝的南北面官制,金朝的猛安謀克制,元朝的中央官制、驛傳制度、行省制度和四等人制等制度建設。
3.在掌握基本史實的基礎上,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知識梳理】
遼與西夏
遼朝
(1)建立與滅亡:遼朝的建立者契丹族與鮮卑同源,在遼河上游一帶活動。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1125年被金所滅。
(2)統治措施
政治方面 ①職官設置分為南、北面官,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 ②首創四時捺缽制度。皇帝和宮廷每年隨季節轉換定期遷徙,遷徙中的行營成為國家政治中心。 ③在選官制度方面世選制和科舉制并行。世選制主要表現在北面部族官的任用中,是契丹貴族壟斷朝廷政要和高官顯爵的一種制度;科舉制度主要表現在漢族官員的任用中,是遼朝吸納漢族官員,鞏固統治的一種制度。
經濟方面 阿保機提倡發展農業,開墾荒田,接受農耕生活
文化方面 參照漢字創制契丹文字,接受漢族文化
對外關系 遼與北宋長期對峙,大部分時間維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頻繁,貿易活躍。
【知識拓展】全面認識南北面官制
(1)內容:南面官由漢人和契丹人擔任,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官由契丹人擔任,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北面官系統是遼政權重心所在。南面官是遼統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漢人的機構。較重要的機構有漢人樞密院和尚書省,由于決策權掌握在北面官機構,所以南面官中書省、門下省都有名無實。
(2)原因:疆域擴大,需要加強統治;不同民族在生產方式和社會習俗方面存在差異;契丹人難以適應中原農耕文明,又無法改變中原地區的農耕經濟。
(3)實質:這是一種民族分治制度,但本質上是階級統治。
(4)特點: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實行雙規管理。
(5)歷史作用:保護發展了先進的封建農耕文明,促進了契丹社會向封建制的過渡,有利于民族交融。促進了遼朝思想文化的迅速發展。
【任務驅動】
任務一:邊疆開拓
石刻資料:“我北朝大圣皇帝,初創乾坤。”
文獻資料:宋遼和議成,宋人“錄契丹誓書,頒河北 、河東諸州軍。始, 通和所致書,皆以南 、北朝冠國號之上。”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
探究1. 兩段資料在遼稱呼上共同的變化?對比地圖思考這樣稱謂的意義。
2、西夏
(1)建立與滅亡:西夏的建立者是黨項族,唐末在今陜北、寧夏一帶形成邊疆藩鎮,宋初仍保持半獨立的地位。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吳脫離宋朝稱帝,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1227年西夏被蒙古滅亡。
(2)統治措施
政治方面 西夏的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
經濟方面 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
文化方面 仿照漢文創制西夏文字;大量翻譯漢文典籍。
對外關系 名義上先后向北宋、金稱臣,實際上保持獨立。
【知識拓展】西夏中央官制
西夏制度最早為蕃漢兩元政治,后逐漸變成一元化的漢法制度。蕃官是專由黨項族擔任的官職,主要是為了保持黨項貴族在政權中的主導地位,非黨項族不能擔任。還學習遼朝與吐蕃的一些制度,如南北面官制。隨著西夏皇帝越來越崇尚漢法,改蕃禮、用漢儀,蕃官系統逐漸式微。
二、金朝入主中原
1、金朝建立: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動于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以農業、狩獵、畜牧為生。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定都會寧府,建立金朝。
2、入主中原: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與南宋逐漸形成對峙局面。1153年,金遷都燕京,改為中都。
3、統治政策:金朝制度基本沿襲唐宋,同時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統,叫作“猛安謀克”的制度。
4、鼎盛時期:“大定之治”。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時,經濟繁榮,政治穩定,世宗被百姓譽為“小堯舜”。
5、衰落滅亡: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襲擾,猛安謀克又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1234年,金朝被南宋、蒙古夾擊而亡。
【知識拓展】全面認識猛安謀克制
猛安謀克,女真語音譯。猛安,意為千、千夫長,是部落單位;謀克,意為百、百夫長,為氏族單位。
(1)演變:由氏族部落組織到軍事織再到地方行政組織。
(2)性質:是一種兵農合一制度。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
(3)內容:各戶壯丁平時從事生產,戰時出征。
(4)作用:這種兵農合一的制度,不僅節約了財政開支,而且能保證軍隊有較強的戰斗力,同時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進程。
【任務驅動】
任務二:遼夏金制度建設
遼夏金的這種特別的版圖結構,推動它們去創制一種不同于純中原式的國家建構模式。它不僅能在漢地社會和統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之間保持著平衡,而且提供了比中原漢制更有彈性、更能容納多樣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種制度框架。
——姚大力《一段與“唐宋變革”相并行的故事》
探究2.結合所學對“它們去創制不同于純中原式的國家建構模式”予以闡釋。
三、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1. 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的過程
①蒙古原是漠北的一個游牧部落,鐵木真統一草原后逐漸將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②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國,被尊為“成吉思汗”。
③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收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大理政權,還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
④1276年,占領南宋都城臨安;1279年,元軍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
【知識拓展】元朝完成統一的原因及意義
(1)原因
①根本原因:人民渴望統一,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②主觀原因:蒙古統治集團掌握著強大的武裝,戰略戰術運用得當。
③客觀原因:南宋等政權的腐朽沒落。
(2)意義
①結束了分裂,奠定了明清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②促進了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
③為科技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④加速了蒙古族封建化進程。
⑤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發展。
2.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1)中央:設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臺。
①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當時最高行政機關。
②樞密院:掌握軍權,為最高軍事管理機關。
③御史臺:負責監督百官,是最高的監察機關。
(2)地方
①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東地區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全國共設10個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理,行省之下,分設路、府、州、縣。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知識拓展】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的原因、特點及影響
(1)原因:
①元朝疆域遼闊,為加強對地方政治和軍事的控制,設立行省,代表中央對地方行使權力。
②宋代以來,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為改變宋朝以來地方行政人浮于事的局面。
(2)特點:
①一改以往以山川形便為依據的行政區劃,以犬牙交錯為主導,使各省無山川險阻可依,便于中央進行政治控權和軍事鎮壓。
②具有雙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
③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既有利于中央集權,又給地方留出了部分權力,達到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平衡。
④領導體制是一署多員與長官節制相結合的制度。
⑤地方權力大而不專,較成功地解決了地方勢力坐大的積習。
(3)影響:
①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同時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對于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②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也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③對中國古代郡縣制進行了發展,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④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3)邊疆管理
①吐蕃地區:由直屬中央政府的宣政院進行管理;②西域地區: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進行管轄;
③臺灣:在隸屬福建晉江的澎湖設置了巡檢司進行行政管理;
(4)其他措施
①交通上,在全國修筑驛道、設立驛站和急遞鋪;在各港口設市舶司,與各國通商。
②經濟上,重視農業生產,中央有專門機構大司農司負責農業;松江黃道婆為代表的紡織業的發展。
歷史縱橫(教材第58頁)
材料表明元朝對邊疆的管理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元朝時期漢族人民大量遷居邊疆,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對邊疆進行開發。邊疆各族大量遷入中原,與漢族雜居,加強了民族融合。元朝對邊疆統治的成功經驗對明清的邊疆統治策略產生了很大影響。
【任務驅動】
任務三:行省制
探究3.對比唐朝和元朝的行政區劃圖,元朝行省的劃分有什么特點?元朝如何避免了重蹈唐朝藩鎮割據的覆轍?
四、元朝的民族關系
1.背景:元朝疆域空前遼闊,大一統局面的出現.
2.表現:
(1)民族交融:漢族人民大量遷居邊疆,帶去先進生產技術,開發了邊疆;很多蒙古人遷入中原,同漢族雜居相處,加速了民族交融。
(2)回族的形成: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
(3)實行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制。
①目的:為了保障自己的統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
②內容:
等級 名稱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被稱為“國族”、“自家骨肉”)。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民族,包括黨項、畏兀兒、部分契丹人等。
第三等 漢人 北方地區的漢人、居住在中原地區的契丹、女真等族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統治區的居民(包括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
3.影響:加強了各族間的交往與聯系,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形成;促進了對邊疆地區的進一步管理與開發,加強了民族交融;區別對待的民族政策,易激化矛盾,不利于統治,這是元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知識拓展】正確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政權及民族關系
(1)關于民族政權的認識: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因此遼、宋、夏、金、元這些政權的歷史地位是平等的,少數民族政權為我國邊疆地區的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2)關于民族關系的問題:
①各民族間存在戰爭,這些戰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反抗民族壓迫和掠奪的戰爭都是正義的,為了實現國家統一的戰爭也是正義的,反之則是非正義的。
②在宋、遼、夏、金的關系中占主導的是三次議和,這三次議和雖然是兩宋統治者接受屈辱條件以求得茍安,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但議和使雙方減少了戰爭,獲得了較長時間的相對安定局面,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和各民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③這一時期,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技術制度被少數民族吸收,各民族之間的商品貿易聯系增強,少數民族政權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先進文化的影響,先后完成了封建化進程,各民族進一步交融。
4、元朝滅亡
(1)原因: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
(2)概況:14世紀中葉,農民起義相繼在中原和南方爆發,不久元朝滅亡,以宮廷貴族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內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漸與漢族相融合。
【知識拓展】元朝在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地位
(1)它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重新實現了國家的大統一,是元明清五六百年統一局面的開創者。元朝統一后的有效管轄,使元朝發展成為中國歷史上幅員最遼闊的朝代。西藏、臺灣都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
(2)首創行省制度,設嶺北、遼陽、云南行省,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這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3)民族融合出現高潮。蒙古族等邊疆少數民族大量內遷,漢族人民向邊疆地區流動,元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
(4)經濟繁榮,漕運、海運規模空前,對外貿易發達。大都成為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
【任務驅動】
任務四:分而不崩,統而為一
天下包含的夷夏如陰陽,互依互動是整合多元世界的一種有效的觀念平臺、實踐智慧,兼具華、夷二元視角,尤其注意被忽略的天下的夷狄一維,這是一種完整的中國經驗。
——韋兵《完整的中國經驗:天下的“夷狄之維”》
探究4.根據所學說明元朝為“完整的中國”提供了哪些經驗?
任務五: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我們不能只認為宋、明這樣的王朝可以代表中國,而忽略邊疆民族建立的遼、金、西夏區域政權。……沒有邊疆何以中國?中國的歷史就是邊疆民族不斷融入發展的歷史,特別是北方民族的南下和交融,才使中國不斷發展壯大,由原來的華夏形成了現在的中華,造就了今天的多元一體,才葆有了不斷攀升的原動力。
——魏堅:不理解草原文明,就無法理解中國歷史
探究5. 根據材料,舉例說明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作用。
【真題體驗】
1.(2018·天津高考·2)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調動行省所屬軍隊須皇帝批準。這說明元朝(  )
A.地方擁有適度權力 B.地方缺乏實際權力 C.行省權力集中專斷 D.君主專制得以加強
2.(2018.4·浙江高考·5)元朝的大一統超邁前代,其疆域“北踰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為實施有效管理,在全國分設十個行省。行省的設立旨在(  )
A.獨立民政事務,調動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強中央集權,調整中央與地方關系
C.監察地方政治,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權,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3.(2015·重慶高考·4)《金史》記載:“贊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內小康,乃正禮樂,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規……亦可謂有志于治者矣。”這表明金章宗(  )
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 B.開始推行內閣制度 C.治國理政不如金世宗 D.照搬金世宗時的律令
4.(2015·福建高考·15)元初,中書省“省規”:三日一奏事,軍國急務不拘于此限;定時由首領官排定需議事項,逐項討論,事關重大且意見不同時將實情稟奏皇帝。這表明中書省(  )
A.專為處理軍國急事而設 B.強調集體議決防止大臣專權
C.通過分割權力強化相權 D.任何決策之事實時稟報皇帝
5.(2012·上海高考·9)元朝時右丞相鐵木迭兒掌管宣政院,他的兒子也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傳》記載了時人的批評,稱其“無功于國,盡居貴顯。”宣政院的“貴顯”在于(  )
A.向各省宣達政令 B.負責中央官員選拔 C.管理佛教事務和吐蕃地區 D.掌管蒙古兵馬征發
6.(2015·全國Ⅰ卷高考·48)(15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 丘處機(1148~1227年),登州(今屬山東)人,19歲時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當時新出現的一個道教派別,主張兼修儒、釋。丘處機潛心研習,成為一方道教領袖。其時黃河南北陷于戰亂,全真派徒眾劇增,成為蒙古、金、宋競相爭取的對象。
1220年,應成吉思汗之召,丘處機偕弟子西行,歷時四年,行程萬余里,到達成吉思汗駐蹕的雪山(在今中亞地區)。成吉思汗常與他交談,丘處機“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成吉思汗深為認同,“命左右書之,且以訓諸子”。史載:某日暴雷異常,成吉思汗詢問是何預兆,丘處機借此回答說:“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則不順乎天,故天威震動以警之。似聞境內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導有眾。”成吉思汗采納了他的建議。
丘處機的弟子李志常撰寫了《長春真人西游記》一書,記錄了丘處機西行謁見成吉思汗的經歷與見聞,流傳至今。
——據《元史》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丘處機的意見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丘處機西行的意義。(9分)
【鞏固練習】
1.《遼史·百官志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契丹采取“蕃漢分治”的政治制度,根源在于契丹族與漢族
A.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不同 B.民族矛盾非常尖銳
C.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同 D.官僚集團謀求妥協
2.女真人自然崇孝,金政權建立后逐步確立了為祖先上尊謚、上廟號以及建太廟崇祀祖先制度,并大力倡導孝道,視“忠臣猶孝子”,忠孝合一。這表明金
A.奉行以孝立國 B.倡導家國一體 C.認同中華文化 D.推行移風易俗
3.據《金史》記載,1153年,金朝的統治中心南移到了中都燕京(今北京),遷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間,女真族逐漸改變舊俗,在日常飲食、音樂等方面“皆習漢風”。材料說明金朝遷都
A.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 B.加速了北京地區的建設
C.推動了南北面官制度 D.擯棄了女真的文化傳統
4.下表是史籍中有關遼夏金的部分記述。據此可知,遼夏金
記述 出處
遼之先,出自炎帝,世為審吉(審吉:契丹古稱)國.太祖受可汗之禪,遂建國 《遼史·太祖紀》
夏之境土,方二萬余里,其設官之制,多與宋同。朝賀之儀,雜用唐、宋,而樂之器與曲則唐也 《宋史·夏國傳下》
律科舉人止知讀律,不知教化之原,必使通治《論語》《孟子》,涵養器度。遇府、會試,委經義試官出題別試,與本科通定去留為宜 《金史·章宗本紀一》
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 B.強化文化認同促政權穩定
C.與內地政治文化交流密切 D.追述華夷共祖以強基固本
5.如圖是中國某時期各民族政權并立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甲國實行猛安謀克制度
B.乙國分置南北面官管理國內事務
C.丙國實行“四等人制”
D.甲國與丙國簽訂和議,甲國向丙國稱臣
6.《馬可波羅行記》記載:“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邁耳,或三十邁耳,必有一驛。無人居之地,全無道路可通,此類驛站,亦必設立。”明代在全國均建有驛站,每隔十里置鋪,鋪有鋪長;六十里設驛,驛有驛丞。沿線每60-80里設一個驛站。這主要表明,元明兩朝
A.注重地方治理 B.郵政行業發達 C.軍隊調動頻繁 D.販運貿易發達
7.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機構演變情況表
年代 省數 道、路數 州數 郡(府、國)數 縣(侯國)數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詳
西漢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東漢順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業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 97 1425
上表是根據歷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從秦朝到元朝
A.增設地方行政層級以減輕中央的負擔 B.加強君主專制統治的方式不變
C.增設地方行政層級以加強對地方控制 D.州郡等地方行政區的權力不變
8.元朝變革地方行政制度,設立行省。行省官員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鎮守地方;凡行政號令和公文申稟,"不敢專決大政,咨中書(省)而后行"。這反映了元朝
A.中央對地方權力的分配趨于合理 B.行省權力受到中央節制
C.中央地方之間權力之爭長期存在 D.地方權力加大威脅中央
9.元朝的地方行政區,--是代表朝廷監臨各地的行中書省與宣慰司,二是直接牧民的路、府、州、縣,具有典型的多層級、復式結構的特征。元朝地方行政設置
A.適應了多民族國家統治的需要 B.反映了蒙古文化對制度的影響
C.旨在促進不同區域的協同發展 D.有利于強化大一統的君主專制
10.錢穆先生認為,元人所謂“行中書省”,即是活動的中書省,即中樞政權之流動分布。其意惟恐一個中央政權不足控馭此廣土眾民,乃專為蒙古狹義的部族政權而設此制度。據此可知行省制( )
A.加強了蒙古部族政權對全國的統治 B.隱含著地方分裂割據的因素
C.既加強中央集權又擴大了地方權力 D.屬中央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
11.從漢到清,中央與地方的財稅分成比例各有不同。漢代中央與地方的賦稅比例一般是4:6,唐代比例一般為5:5,宋代比例大致為6:4,元代比例為7:3,明代比例高達8:2,清代比例雖有下降但仍為7:3。該變化反映了
A.集權制度的強化 B.地方機構的膨脹 C.賦稅名目的增加 D.小農經濟的發展
12.元朝時期,西域之士“仕于中朝,學于南夏,樂江湖而忘鄉國者眾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侖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黃河之流,而尋瑤池之津”。這反映出元朝
A.民族隔閡的消除 B.對外政策的開放 C.中央集權的加強 D.民族融合的加強
13.元世祖統治前期,以漢法彌補蒙古舊制的空缺;到后期,他有感“朕左右復無漢人,可否皆自朕決”,于是重置漢人儒臣于風紀之司(監察機構),遇有大政,使其議論之,遂成為有元“家法”。元世祖創立的這一“家法”
A.適應了專制集權統治需要 B.強化了中樞權力的制衡
C.消除了蒙漢民族間的差異 D.鞏固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14.元朝政府編輯推廣的《農桑輯要》和《齊民要術》相比,新添了許多作物種類和栽培法。包括原來生長在長江流域或長江以南的植物,如苧麻、茶、橙、桔、甘蔗等作物的種植方法,都有介紹。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是
A.原產美洲的作物品種的傳入 B.元朝是地兼南北的統一王朝
C.北方的作物品種傳播到南方 D.北方地區處于長期戰亂之中
15.據《元史·地理志》記載:“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在邊疆設立的由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擔任長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這主要說明元代( )
A.邊疆管理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 B.對邊疆地區實施了因地制宜的統治
C.疆域范圍出現比唐朝擴大化的趨向 D.改革賦役制度使財政收入大幅增加
16.古代中國政區演變的歷史,即是一部政治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中國歷代政區設置的演變
——據趙聚軍《中國行政區劃改革的理論研究》
結合古代中國“政區設置”的變化,說明政區演變的歷史是一部“政治史”。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在“潛邸”時,就“廣延文學四方之士講論治道。”如何做到既保持“國朝之成法”,又適應中原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是忽必烈首先要考慮的問題。當他在漢族地主階級和一部分蒙古貴族的支持下奪得汗位以后,就開始按中原王朝原有模式來建立政權機構。公元1271年,取《易經》“元”之義,建國號為“天元”,以中原正統王朝自居。
——摘自李春棠 侯力《中國古代史教程》
忽必烈嚴厲禁止屠城,兵臨南宋臨安時,使臨安得以“九衢之市,一代之繁華如故”。廢除州縣官世襲,釋放奴隸,重用漢官,勸課農桑,反對毀田放牧。詔令天下:“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改革蒙古舊制,“援唐宋之故典,參遼金之遺制,設官分職,立政安民”,實施行省制,加強對邊地的管理。忽必烈改制取得巨大成功,統治初期就“民安賦役,國用粗足,政事更新”,有力地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繼續發展。
——摘據《元史世祖本紀》
(1)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歸納忽必烈能建立、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原因。
(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簡析忽必烈為中華文明發展作出的貢獻。
答題欄1-5 6-10 11-15
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
【真題體驗】
ABABC
6.【答案】(1)原因:成吉思汗需要為龐大的統治區域尋求治理方法;丘處機學識廣博;善于選擇勸諫的方式與時機。(6分)
(2)意義:使蒙古最高統治者較為深入地接觸到中原的思想文化;為后來元朝的統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關于當時西域地區重要的文獻記錄。(9分)
【鞏固練習】
CCABA ACBAA ADABA
16.秦漢時期地方實施郡縣制,反映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漢代后期州的出現,說明古代對地方官員監察制度的成熟;漢唐時期侯國、封國、方鎮的出現,說明中央政權受到地方勢力的威脅;宋代“路”、“三司”的建立,目的在于分割地方政權以加強中央集權;元明清時期的行省制度,說明古代中國疆域的空前擴大和對地方管轄的加強。歷代行政區劃的變更,還說明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既有沿革繼承,又有創新。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幅員遼闊的版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17.(1)原因:受先進漢文化影響,大膽采用中原先進文明:雜糅蒙漢制度,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國家治理:重視以農立國,強調政在得民:改革舊制成功,國富民安。
(2)結束了唐末以來長期分裂局面:禁止屠城;為中華文明發展營造統一穩定的環境;勸課農桑: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創建行省制:為中華文明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主動學習中原文化;促進民族融合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
【真題體驗】
ABABC
6.【答案】(1)原因:成吉思汗需要為龐大的統治區域尋求治理方法;丘處機學識廣博;善于選擇勸諫的方式與時機。(6分)
(2)意義:使蒙古最高統治者較為深入地接觸到中原的思想文化;為后來元朝的統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關于當時西域地區重要的文獻記錄。(9分)
【鞏固練習】
CCABA ACBAA ADABA
16.秦漢時期地方實施郡縣制,反映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漢代后期州的出現,說明古代對地方官員監察制度的成熟;漢唐時期侯國、封國、方鎮的出現,說明中央政權受到地方勢力的威脅;宋代“路”、“三司”的建立,目的在于分割地方政權以加強中央集權;元明清時期的行省制度,說明古代中國疆域的空前擴大和對地方管轄的加強。歷代行政區劃的變更,還說明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既有沿革繼承,又有創新。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幅員遼闊的版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17.(1)原因:受先進漢文化影響,大膽采用中原先進文明:雜糅蒙漢制度,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國家治理:重視以農立國,強調政在得民:改革舊制成功,國富民安。
(2)結束了唐末以來長期分裂局面:禁止屠城;為中華文明發展營造統一穩定的環境;勸課農桑: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創建行省制:為中華文明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主動學習中原文化;促進民族融合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
探究1.自稱“北朝”
意義:南北政權平等,南北對峙范圍擴大,中華格局擴大
探究2.遼夏金跨越農耕-游牧帶的版圖結構,其疆域范圍內中原農耕民族與少數民族在生產方式和社會習俗方面存在差異,為加強統治,各少數民族政權的官制仿漢制而建,同時保留本民族的特色,因俗而治,兼容并蓄。
遼政權實行南北面官的雙軌行政體制,胡漢分治;政治中心為四時捺缽,保持草原習俗。西夏政權中央官制仿宋制而建,同時一制二稱,體現多元包容,有利于西夏與宋的和諧共存。金實行猛安謀克制度,寓兵于農,既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又能滿足軍事作戰的需要,從而鞏固金的統治。
因俗而治的靈活政策既吸收借鑒了中原王朝的統治制度,又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了二元統治結構;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少數民族的統治;加快了民族交融;保護了農耕經濟,推動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對后世的政治制度產生重要影響(因俗而治的理念為后世所沿用);豐富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內涵。
探究3.數量少,轄區大
元朝行省的劃分以“跨天險”為原則,達到“失天險”的效果,運用“犬牙交錯”以防地方割據。
行省長官的身份安排以“蒙古人掌最重要的官印”,漢人、回回輔之為原則,以民族控制之利來彌補地方分權之弊。
從行省性質看,既是地方行政機構,更是中央派出機構,重大民政、軍政事務需要上報中書省和樞密院外。樞密院和御史臺也有派出機構,稱為“行樞密院”和“行御史臺”,地方和中央的設置如出一轍,臺、省、院三足鼎立,互相牽制。
探究4.結束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重新實現國家的大統一,是元明清五六百年統一局面的開創者。
首創行省制度,設嶺北、遼陽、云南行省,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使邊疆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
各民族雜居、相處與通婚,推動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交通物流:建驛道,設驛站、急遞鋪,重開大運河與開辟長途海運航線;
探究5. 邊疆:開拓邊疆,完成了局部地區的統一到元代的大統一,為明清的遼闊疆域奠基;開發邊疆,民族政權致力于發展生產,推動邊疆地區農業手工業等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制度:少數民族政權認同中原王朝的統治制度,借鑒中原政權的組織形式;因俗而治,創建多種適合于少數民族的政治制度,為以后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權建設提供經驗;如遼“南北面官制度“;元”行省制“。
文化:少數民族政權創造本民族的語言文字, 便利了民族內部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提高了整個民族的文化水平,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
總之: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民族:有利于民族融合;
推動了北方政治中心地位的確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贡觉县| 崇阳县| 水富县| 扎囊县| 韶关市| 湟源县| 洞头县| 新野县| 石首市| 龙海市| 抚顺市| 丰原市| 綦江县| 莫力| 安远县| 岚皋县| 临夏市| 桐柏县| 雷波县| 城固县| 昔阳县| 铁岭县| 安图县| 台州市| 洞头县| 右玉县| 张家川| 府谷县| 八宿县| 红原县| 苍南县| 江都市| 高雄县| 临桂县| 刚察县| 江源县| 衡阳市| 子长县| 海兴县| 焉耆| 苍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