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9課 辛亥革命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9課 辛亥革命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第19課 辛亥革命學案
【課程標準】
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nèi)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
【時空框架】
【知識梳理】
一、背景
(一)政治根源:民族危機加劇,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失敗,清政府權威下降,面臨巨大的政治危機
1.清末“新政”:1901年開始
(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
(2)內(nèi)容:在官制、軍事、商業(yè)、教育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P108“歷史縱橫”),為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準備了條件。
官制 設置外務部、商部、學部、巡警部等中央機構
軍事 編練新軍(清朝掘墓人)
商業(yè) 倡導創(chuàng)辦工商企業(yè),頒布一系列工商業(yè)規(guī)章和獎勵實業(yè)的辦法
教育 廢除科舉,建立學制
(3)認識: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
[溫馨提示] 清末新政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徹底擊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從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進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歷史上稱“清末新政”。清末新政是以自下而上的推動與自上而下的改革雙向互動的形式出現(xiàn)的。清政府原想借此實現(xiàn)王朝的“自救”,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新政”非但沒有延長它的壽命,還加速了它的滅亡。由于清政府掌握全國能力削弱,執(zhí)行力下降;改革缺乏誠意;革命打斷了改革等原因,新政失敗。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也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提供了條件。
2.預備立憲
(1)原因:革命運動的推動。
(2)時間:1906年9月—1911年。
(3)概況: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立憲派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積極推進立憲運動。
②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作為制定“憲法”的準備。
③立憲派先后發(fā)起三次速開國會的請愿運動,但很快被證明此路不通。
④1911年5月,清政府組織“皇族內(nèi)閣”。
(4)結果: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
【預備立憲運動】
立憲運動是中國清政府繼洋務運動(1861~1895年)、維新運動(1895~1898年)之后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為遏制蓬勃發(fā)展的革命形勢,1905年清政府被迫實行“預備立憲”。但又以種種借口加以拖延。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開始了實質(zhì)性的憲政改革。《欽定憲法大綱》規(guī)定:司法權與行政權分離,君主不能以詔令變更法律;在保證“君上大權”的前提下,人民的合法權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憲法形式得到極其有限的確認。1911年5月,在立憲派的一再要求下清政府廢除軍機處,成立“責任內(nèi)閣”,但大權集中在皇親國戚手中,時人譏稱“皇族內(nèi)閣”,輿論對此多感失望。“預備立憲”的騙局被揭穿后,部分立憲派逐漸同情、傾向革命,漢族官員更加離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二)革命準備
1.經(jīng)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
2.階級基礎:民族資產(chǎn)階級力量壯大;
3.組織基礎:革命團體的建立
(1)興中會成立:1894 年11 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
(2)成立同盟會: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chuàng)建全國性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有力促進了革命運動的發(fā)展。
4.思想基礎:
(1)同盟會綱領:孫中山提出的“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成為中國同盟會綱領。
(2)三民主義: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fā)刊詞中, 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
5.軍事基礎:孫中山組織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
6.有利時機:清政府將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筑路權收歸“國有”后,又出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引發(fā)保路運動,清政府調(diào)湖北新軍入川鎮(zhèn)壓,湖北防務空虛。
【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變化】
1.社會條件:《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洋人朝廷;清末的預備立憲使立憲黨人對清政府深感失望。推翻清廷統(tǒng)治成為大勢所趨。
2.經(jīng)濟條件:資本主義經(jīng)濟有了初步的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力量不斷壯大,登上歷史舞臺,要求政治經(jīng)濟權益。
3.思想條件: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在中國不斷傳播,宣揚“天賦人權、自由平等”
4.組織條件:一批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團體成立;1905年成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提出了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
5.軍事基礎:一系列反清武裝起義爆發(fā)
6.機遇:清政府鎮(zhèn)壓群眾爭奪利權、保護路權的斗爭
二、過程
1.奪取政權:武昌起義
(1)爆發(fā):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nèi)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
(2)結果:起義軍控制了武漢三鎮(zhèn),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
(3)影響:武昌起義勝利后的兩個月內(nèi),湖南、廣東等14 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清王朝在全國的統(tǒng)治土崩瓦解。
2.建立政權:中華民國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tǒng)。新的共和政體就此產(chǎn)生。
3.結局: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原因
①英國等列強支持。
②袁世凱的威脅利誘:率軍南下攻陷漢口、漢陽,以武力威脅革命勢力,同時誘使革命黨人展開和議。
③孫中山妥協(xié)退讓: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即推舉袁世凱做大總統(tǒng)。
(2)結果
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統(tǒng)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
②2月15 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tǒng),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凱手中。
【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總結】
1.主觀: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綱領)
2.客觀:帝國主義和國內(nèi)的封建勢力相互勾結
3.袁世凱個人的政治手腕
4.鞏固政權: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時間:1912年3月11日頒布。
(2)制定機構:臨時參議院。
(3)內(nèi)容
①主權在民: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全體國民;
②自由平等:國民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
③三權分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tǒng)、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tǒng)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tǒng)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④責任內(nèi)閣
(4)地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zhì)的重要文件。
【總結概括:辛亥革命期間各種政治力量對革命的態(tài)度】
1、清政府:鎮(zhèn)壓革命
2、帝國主義列強:軍事威脅、外交孤立和經(jīng)濟封鎖
3、立憲派和舊官僚:先是投機革命, 后從革命陣營內(nèi)部破壞革命
4、袁世凱:對清政府采取威逼利誘的政策,同時對革命政府采取打擊的政策
三、歷史意義
1.性質(zhì):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功績: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
(2)經(jīng)濟: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3)思想: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4)風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fā)生新的變化。
3.局限性
(1)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2)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fā)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
4.啟示: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概念延伸】封建制度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封建制度是一個包括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的綜合性概念。辛亥革命只是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變,封建思想在國民頭腦中還根深蒂固。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標志著封建制度結束。
[易錯提醒]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內(nèi)涵包括經(jīng)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層面。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變,封建思想在國民頭腦中還根深蒂固。
【知識歸納】
近代的尋求救國救民之路---探索史
階級 運動 時間 性質(zhì) 道路(方式)
農(nóng)民階級 太平天國運動 1851—1864年 農(nóng)民階級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運動 暴力革命
義和團運動 1898—1901 年 農(nóng)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 暴力革命
地主階級 洋務運動 19 世紀 60—90 年代 地主階級自救運動 改革
資產(chǎn)階級 戊戌變法 1898年6--9月 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運動 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道路(改革)
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1912年2月 資產(chǎn)階級民族民主革命 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道路(革命)
【當堂達標】
1.下表為清末立憲進程概況,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
時間 民間 清廷
1906年 立憲派積極宣傳立憲,要求迅速加以實行 宣布預備立憲
1908年 各省政團紛紛上書請速開國會 定以九年為實行之期
1910年 各省組織國會請愿同志會進京請愿 許三年后開設國會
A.立憲派進行了毫不妥協(xié)的斗爭 B.民眾普遍參與清末民主運動
C.立憲風潮客觀上推動了革命形勢 D.清政府積極推動立憲的進程
【解析】選C。立憲派采取的是“積極宣傳”“上書”“請愿”等有節(jié)制的措施,故A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立憲派的活動,沒有反映民眾的普遍參與,故B錯誤;結合所學知識,立憲派呼吁的立憲、開國會,最后卻是個“皇族內(nèi)閣”,導致立憲派與清政府離心離德,轉而支持革命,故C正確;清政府立憲運動的主要目的是消弭蓬勃發(fā)展的革命運動,本身是被動的,故D錯誤。
2.1908年開始籌備成立全國的商會聯(lián)合會,就是要把全國的資產(chǎn)階級(當時這部分人成為要求政治變革的重要力量)都聯(lián)合起來。事實上武昌起義爆發(fā)以后,這部分人大多數(shù)都同情或者支持革命了。這說明當時的中國 (  )
A.革命時機趨于成熟 B.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C.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D.改良主義思潮成為主流
【解析】選A。根據(jù)材料中“把全國的資產(chǎn)階級”“都聯(lián)合起來”“這部分人大多數(shù)都同情或者支持革命了”,聯(lián)系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前,隨著清末社會矛盾加劇,革命形勢迅速發(fā)展,清政府已完全孤立,中國的革命時機趨于成熟。
3.清末新政后,清政府不但沒有獲得多少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現(xiàn)了一個不同于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群體。材料旨在說明新政 (  )
A.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B.推動了思想解放
C.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機 D.傳播西方思想
【解析】選A。清末新政不但沒有獲得多少維護清政府的人才,“反而出現(xiàn)了一個不同于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群體”,即清末新政推動了近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這為清朝滅亡造就了基礎,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故A正確。
4.《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這一規(guī)定從根本上顛覆的觀念是 (  )
A.“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C.“先天下之憂而憂” D.“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解析】選B。題干“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反映的是主權在民的思想,它否定了君主專制的思想,B反映的是君主專制的思想,故B符合題意。A肯定了人民的力量,C體現(xiàn)的是憂國憂民的情懷,D是反對君主專制的民本思想,均與題意不符,排除。
5.1911年11月9日,軍政府公布《鄂州約法》,規(guī)定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論、集會、結社、財產(chǎn)、人身等自由,有應任官考試、選舉與被選舉等權利。由此可知,《鄂州約法》 (  )
A.反映了中國近代民主制度的精神 B.得到了當?shù)貜V大民眾的擁護
C.保障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權利的實現(xiàn) D.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
【解析】選A。根據(jù)材料“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論、集會、結社、財產(chǎn)、人身等自由,有應任官考試、選舉與被選舉等權利”可知,該法律體現(xiàn)人民的民主權利,具有民主精神,故A正確;題意并未體現(xiàn)民眾擁護,故B排除;這只是地方法律,不能保障資產(chǎn)階級民主權利的實現(xiàn),故C排除;君主專制制度結束的標志是1912年2月清帝退位,故D排除。
【高考真題】
1.(2020·全國Ⅲ卷高考·29)清帝退位詔書稿由南京臨時政府擬訂,袁世凱收到后擅自在詔書稿上加入“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等內(nèi)容發(fā)表。孫中山表示反對,致電袁世凱強調(diào):“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他們分歧的實質(zhì)體現(xiàn)在
A.是否贊同共和體制 B.政府組建的主導權
C.是否進行社會革命 D.臨時大總統(tǒng)的人選
2.(2019·天津高考·7)《紐約時報》駐漢口記者報導,湖北革命軍發(fā)布公告宣稱:任何對外國人或商業(yè)經(jīng)營進行干擾的士兵都將被立即處死;這是一支人民的軍隊,將推翻殘暴的滿洲王朝,恢復真正的中國人的權利。從報導中可以看出這場革命(  )
A.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B.具有鮮明的革命目標
C.獲得國際輿論的支持 D.體現(xiàn)反帝反封建性質(zhì)
3.(2018.11·浙江高考·1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參議院行使立法權,有權選舉臨時大總統(tǒng)、彈劾臨時大總統(tǒng)及國務員:臨時大總統(tǒng)及國務員行使行政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tǒng),負其責任”。這說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實行(  )
A.君主立憲制 B.總統(tǒng)制 C.責任內(nèi)閣制 D.君主制
4.(2018.4·浙江高考·27)【加試題】20世紀初葉,出版于上海的某論著說:“有起死回生,還魂返魄,出十八層地獄,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蒼蒼,至尊極高,獨一無二,偉大絕倫之一目的,曰‘革命'。……沿萬里長城,登昆侖,游揚子江上下,溯黃河,豎獨立之旗,撞自由之鐘,呼天吁地,破顙裂喉,以鳴于我同胞前曰:嗚呼!我中國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論意在(  )
A.傳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奮國民精神 B.再舉斗爭旗幟,掀起“二次革命”
C.呼呼以革命方式喚起“亞洲覺醒” D.說明以上書請愿辦法改革政治行不通
5.(2018·江蘇高考·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謠:“自從光緒二十八年把路辦,銀子湊了萬萬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憐的莊稼漢,一兩糧也出這項錢。要辦路因為哪一件?怕的是外國占路權。”與該民謠相關的歷史事件(  )
A.導致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fā)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臺
C.促使五四愛國運動的發(fā)生 D.推動國民革命的興起
6.(2017·海南高考·10)1910年,清政府設立資政院“以立議院基礎”。資政院議員部分由皇帝欽定,部分由選舉產(chǎn)生。其職責包括議決國家軍政大事、審議財政預算和修訂法律等,議決事項須“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A.實踐了英國式君主立憲制 B.加強了皇帝個人的獨裁統(tǒng)治
C.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 D.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
7.(2015·海南高考·14)1905年,《大公報》的一則報道稱“有舉人、秀才30多人充當兵勇”。此事成為新聞的歷史背景是(  )
A.戊戌變法的失敗 B.《辛丑條約》的簽訂
C.清末新政的實施 D.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8.(2015·海南高考·15)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guī)定實行總統(tǒng)制,賦予總統(tǒng)很大權力;其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又對總統(tǒng)權力做出嚴格限制。這一變化主要反映出當時(  )
A.立法服從于政治 B.行政服從于司法
C.從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體臻于完善
9.(2013·全國Ⅰ卷高考·45)(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緒帝名義在西安發(fā)布變法詔諭:“我中國之弱,在于習氣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誤國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學西法者,語言文字、制造機械而已,此西藝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學,學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強耶 ”“著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大臣、各省督撫,各就現(xiàn)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并,或取諸人,或求諸己,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修,各舉所知,各抒所見”。以奕劻、李鴻章、榮祿等人為督辦政務大臣,以劉坤一、張之洞為參預政務大臣,共同負責主持新政工作。在隨后五年左右的時間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稱“清末新政”。 ——據(jù)《清德宗實錄》等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新政與戊戌變法的共同之處。(6分)
(2)戊戌變法與清末新政兩次改革的結果差異很大,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實質(zhì)。(9分)
第19課 辛亥革命
【高考真題】
1--5BBCAB 6--8 CCA
9.(1)向西方學習;自上而下的改革;側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導者不同;地方實力派對改革的認識與支持程度不同;推行過程不同;面臨國內(nèi)外情勢不同。
實質(zhì):維護專制統(tǒng)治,抵制革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丘市| 吉隆县| 洛隆县| 莆田市| 高邑县| 米脂县| 浦江县| 溧阳市| 桦川县| 芒康县| 唐河县| 陈巴尔虎旗| 汉川市| 安福县| 高青县| 绵竹市| 尚志市| 卓尼县| 宿州市| 许昌市| 天峨县| 开远市| 南华县| 榆中县| 县级市| 冕宁县| 郸城县| 海宁市| 法库县| 明水县| 泾源县| 滨州市| 潞西市| 青冈县| 陆川县| 华坪县| 额济纳旗| 沅江市| 阳春市| 三都| 武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