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學會尊重》教學反思課標要求:本課編寫依據為《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主題一“我的健康成長”第2條“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有榮譽感和知恥心”,第5條“懂得感恩和基本的禮儀常識;學會欣賞、寬容和尊重他人”。學會尊重是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需要。部分學生受成年人影響,會根據外表、能力、個性、成就、經濟水平等把人分為三六九等,不尊重長相不好看、成績不好、表現不佳、收入低的人。學生不僅會用這套功利主義的標準來評價自己身邊的人,還會用這套標準來評價自己。教師有責任讓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有生而為人的尊嚴,都應當得到尊重。尊重他人既是道德、法律的要求,也是個人素養和價值觀的體現。學會尊重是學生自尊需要的發展。自尊的發展有助于個體心理健康和良好個性的形成。隨著小學高年級學生年齡的增長與思維水平的提升,其自尊意識較中低年級階段有了很大發展。老師的夸獎、同學的贊揚、他人的尊重,會使他們受到鼓舞。同時,由于自我評價還不穩定,自尊感也顯得比較脆弱,有的學生會因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而自我貶低,有的學生會對他人的批評耿耿于懷,有的學生會通過嘩眾取寵的方式來獲得關注……這時候,學生需要得到指導,認識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尊,知道可以通過哪些方式贏得尊重。童年是個人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時期為學生的精神世界抹上自尊自愛的底色,有益于他們一生的發展。學會尊重他人是文明素養的重要基石。尊重他人,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有重要作用。對個人而言,尊重他人體現了個人的修養與氣度。懂得尊重的人,在與人打交道時會顯得不卑不亢,進退有度。對社會而言,彼此尊重、平等待人的人際關系會營造和善溫暖的社會氛圍,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與文明進步。教學反思:由于本班學生學習過與“尊重”相關的話題,所以本課從課前的學生問好引入,讓學生自主說出“尊重”這一主題,然后循序漸進、由淺人深地展開教學。我將教學重點放在“尊重自己”上, 充分利用教材上劉菲的故事,引導學生幫助劉菲找優點、鼓勵劉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發現自己的優點,相信自己的價值;然后,通過“好脾氣”:先生的故事和情境判斷,讓學生學會尊重自己。本課較好地融合了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設計貼近學生認知經驗,回歸生活。教學思路清晰,層層推進,循循善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都很高,教學效果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