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學習目標: 通過相關史料分析,全面認識明清社會經濟領域發展變化。 概述明清主要思想家思想主張,全面解讀明清思想之變。 概括明清科技、文藝發展的特點,認識科技、文藝背后的時代特征。“有趣”達成策略 情境創設“有效”達成策略 小組合作、成果展示、自評互評【時空框架】 【知識任務】 獲取知識。閱讀文本,完成下列問題(要求:獨立完成,認真規范) 閱讀教材83--84頁“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一目,概括明清時期社會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領域的發展表現,分析經濟發展的條件。 2.閱讀課本“思想領域的變化”一目,概括明清時期主要思想家的代表主張,并對這些主張進行闡釋。 閱讀“小說與戲曲”一目,概述明清小說與戲曲的代表成就,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文藝繁榮背后的原因。 閱讀86頁“科技”一目,談談你對明清時期科技進入總結階段,承古萌新這一觀點的理解。 【能力任務】學以致用。運用上述知識,解決下列問題。(時間要求:10分鐘 )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長達一個多世紀中,社會總體穩定,清政府取消了人頭稅,根據耕地面積確定稅額,減輕了下層百姓負擔。農業上普遍采用了輪作、復種、多熟等農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產作物不斷推廣,人們將林木覆蓋的山地和草原廣為開墾。人口從清初的1.8億增加到鴉片戰爭前夕的4億之眾,引起了一系列變化:一些地區“游手好閑者更數十倍于前”“田地貴少,寸土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現象凸顯;農業人均收益遞減,各地民變此起彼伏。 ——摘編自李龍潛《明清經濟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中期人口膨脹的原因及其影響。 材料二 圖2 秦至清糧食生產和需求演變 注:按傳統社會人均年需求原糧696市斤計算 ——改編自李小云等《中國人地關系的歷史演變過程及影響機制》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糧食供需關系演變的趨勢,并分析其影響因素。 【素養任務】素養培育。所學內容在真實情境中的應用遷移。(時間要求:10分鐘) (2022·廣東·高考真題)有同學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問題,收集了如下材料,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 明代財政收入 年份米麥(萬石)布(萬匹)絹(萬匹)寶鈔(萬錠)銀(萬兩)1430397920.594.17388.932.91552265913.332.02414.4243.31621278012.920.68.1755.2——摘《明實錄》 材料二 《醒世姻緣傳》、“三言”,“二拍”等小說中有關白銀的描述不可勝數,大到如捐官、行賄、購房、買賣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費和社交饋贈,處處可見,銅錢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須繁。 ——摘《醒世姻緣傳》等 材料三 吾以為非廢金銀不可。廢金銀,其利有七:粟帛之屬,小民力能自致,則家易足,一也。鑄錢以通有無,鑄者不息,貨無匱竭,二也。不藏金銀,無甚貧甚富之家,三也。……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分別闡述每則材料對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價值。 綜合上述材料,簡述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影響。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還可補充哪些類型的史料,請至少列出兩種。 【作業】 鞏固性作業 1.(2020年全國Ⅱ卷)明代官營手工業實行工匠制度,生產官府所需物資。明中葉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戶征收銀兩而不征用其生產的產品,此現象持續增多。這反映了 A.白銀已取代其他貨幣 B.雇傭勞動成為主要用工方式 C.民營手工業發展受挫 D.官營手工業的地位遭到削弱 2.(2019年全國Ⅰ卷)明中后期,大運河流經的東昌府是山東最重要的棉花產區,所產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攬,沿運河運至江南,而后返銷棉布。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變革 B.土地制度的調整 C.貨幣制度的改變 D.地區經濟的差異 3.(2019年全國Ⅱ卷)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資本一般為白銀數十萬兩,多者上百萬兩。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資本一般在一百萬兩以上,甚至多達千萬兩。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發生根本性改變 B.重農抑商政策明顯松弛 C.商業活動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D.白銀開始成為流通貨幣 4.(2018年全國Ⅱ卷)昆曲在明朝萬歷年間被視為“官腔”,到清代被譽為“雅樂”“盛世元音”,宮廷重要活動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區“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戲必請昆班,以示府城中廟會之高雅”。這些史實表明,昆曲在明清時期的流行是因為 A.陸王心學廣泛傳播 B.吸收了京劇的戲曲元素 C.社會等級觀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5.(2018年全國Ⅲ卷)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區,雕印出版個人著作之風盛行,有人謔稱:“老童(生)、低秀(才),胸無墨、眼無丁者,無不刻一文稿以為交游酒食之資。”士大夫間也流行將書籍作為禮物。這種現象可以說明當時 A.學術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顯著提高 C.經世致用思想影響廣泛 D.崇尚文化的氛圍濃厚 6.(2017年全國Ⅰ卷)明前中期,朝廷在飲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嚴格規定,例如官員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連低級官員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這一變化反映了 A.君主專制統治逐漸加強 B.經濟發展沖擊等級秩序 C.市民興起瓦解傳統倫理 D.低級官員易染奢靡風氣 7.(2014年全國Ⅰ卷)據記載,清初實施海禁前,“市井貿易,咸有外國貨物,民間行使多以外國銀錢,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這一記載表明當時 A.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優勢地位 B.外來貨幣干擾了中國資本市場 C.自然經濟受到了進口貨物的沖擊 D.民間貿易發展沖擊清廷的統治 8.(2013年全國Ⅱ卷)清代有學者說:“古有儒、釋、道三教,自明以來,又多一教,曰小說……士大夫、農、工、商賈,無不習聞之,以至兒童、婦女不識字者,亦皆聞而如見之,是其教較之儒、釋、道而更廣也。”這表明 A、小說成為一種新的宗教傳播載體 B.小說的興起沖擊了封建等級觀念 C.市民階層擴大推動世俗文化發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會的價值觀念 9.(2020·江蘇)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華堂日記》中,反映土地租佃關系的記事有4條。在日記中,關于墾田挑泥、種麥等往往有發給“工本”和“工銀”的記載,他的田莊產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場。該日記可以佐證 A. 農村雇傭勞動基本普及 B. 地主剝削程度有所減輕 C. 地主收入依賴家庭副業 D. 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多樣 10.(2019·天津)明朝嘉靖年間,山西武城縣縣令鑒于該縣“集日寡而曠多”,每逢集日,便組織“歌舞劇戲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結果“眾且觀且市,遠近畢至,喧聲沸騰……粟米絲麻布帛, 禽而雞鶩,獸而牛羊,食而魚肉果菰,與夫南北水陸之產,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錯然填街溢巷”。從史料可知,當時武城縣 A.農村集市貿易從無到有 B.文化與商業結合活躍經濟 C.居民日常文化活動豐富 D.鄉村城鎮化發展比較迅速 11.(2020·山東)黃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絕與巫蠱、奇技淫巧等相關的無益于民生的工商業,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業皆屬本業。他作出這一論斷旨在 A. 表達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B. 論證變革經濟政策的合理性 C. 宣揚經世致用思想 D. 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12.(2018·全國卷Ⅲ)我國第一部藥學專書《神農本草經》大約成書于漢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制定的藥典,宋代頒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時珍撰成藥物學集大成之作《本草綱目》,由朝廷頒行。這些史實說明,我國古代藥學的發展 A.源于大一統的政治體制 B.得益于國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經濟繁榮的結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學的推動 13.(2021·山東卷)明中葉以后,添加插畫的書籍大量刊行,出現了眾多以繪畫為主體的畫本,甚至一些 名畫家也受雇于坊刻。這說明當時 A.畫本成為知識傳播主要載體 B.市民文化是社會主流文化 C.社會審美旨趣出現階層分化 D.書籍出版商業化程度加深 14.右圖的封面形式常見于明代刻本書籍,圖中讀書的人物為該書編刻者。該圖可以佐證明代 (更有匯集詩詞歌賦、諸家小說甚多,難以全錄于票上。海內士子買者,一展而知之。) 小說和詩詞曲賦叢編《萬錦情林》封面局部 A.開始出現雕版印刷技術 B.戲曲表演藝術日趨成熟 C.文化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士人思想擺脫了專制束縛 15明后期有士人稱,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風,家中但凡有千金之產,必定會營建一園,“近聚土壤,遠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時耳”,但“俗氣撲人”。這可用于說明 A.士大夫傳統觀念的顛覆 B.世俗化審美趣味的初現 C.士農工商社會結構解體 D.江南市鎮工商業的繁榮 (二)預習性作業 根據第16課學案做好預習任務 【知識拓展】 1、白銀流入中國 原因:①新航路開辟,西方殖民者掠奪美洲大量白銀;中國商品(絲、茶等)廣受國際市場歡迎;②紙幣(寶鈔)的弊端;白銀作為貨幣本身的優勢(體積小、價值高、易于分割熔鑄、便于攜帶);③商品經濟的發展;④民間的認可使用到政府的推動肯定; 影響:①推動商品經濟發展(滿足國內對貨幣的需求促進商業發展、推動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推動商業資本的集聚)②推動賦役制度變革。③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專業化生產。④加強中國與世界的聯系。 2.美洲物種的傳入 原因:①新航路的開辟,美洲的發現;②歐洲早期殖民擴張;③世界市場的出現及逐漸擴展。 ④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優勢。 物種: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 傳播路徑: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從美洲帶到歐洲,后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明朝:①三條路線(中亞、西亞傳入西北;印度、緬甸傳入西南;菲律賓傳入東南沿海)②從丘陵山地擴展到平原 清朝:①清前期,全國各地多有種植②乾隆、嘉慶年間,大規模推廣③鴉片戰爭后,種植遍及全國 影響:①促進土地的開發,增加耕地面積,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②人口大增;③衣食結構發生變化;④推動了農業商品化發展,促進手工業商業發展⑤綜合國力,保持了較長時間的世界領先地位。 3商品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變化 ①社會經濟角度:向商品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如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展;租佃關系進一步普及;貨幣地租,賦役征銀;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高;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等) ②社會階級結構角度:工商市民階層壯大;商人社會地位提高;棄農經商、士商角色轉化屢見不鮮(儒士的商業化和商人的儒學化);傳統的四民社會發生變化,社會階層流動加快;商幫作為一個新的社會基層發揮重要作用。 ③社會價值觀與社會風尚角度:重本抑末思想松動(農本觀念受沖擊;抑商思想淡化);追求發財致富、崇尚金錢觀;重商崇奢(如服飾、住宅、消費等)現象 ④思想文化教育角度:市民文學的發展(世俗化、平民化;文學作品歌頌商人);心學集大成與明清進步思潮(主體意識覺醒);沖破學而優則仕的傳統理念,引導子弟從事商業等。 ⑤國家政策角度:一方面較為開明的政策如賦稅制度的變革及戶口制度改革等;另一方面繼續厲行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影響具有兩面性。 4.明清時期的社會轉型 1)概況: 舊傳統新因素政治專制制度空前加強,封建制度漸趨衰落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奠定近現代中國的政治版圖經濟重農抑商、海禁與閉關鎖國、小農經濟仍占主導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私營手工業崛起主導,市場化、專業化程度加深 ;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并緩慢發展;文化理學主導束縛人性;文化專制空前強化; 傳統科技大成;西學東漸開始;產生早期啟蒙思想;文藝大眾化、世俗化;2)影響明清時期社會轉型的因素: 有利因素:①經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展;②思想文化:出現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③階級關系:市民階層壯大;傳統的四民等級秩序受到沖擊;④社會觀念:原有規制、思想觀念、社會習俗受到商業發展的挑戰。 不利因素:①以農為本的立國理念;②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③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④理學居于統治地位,“四書”更受重視;⑤固守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 【我的收獲】參考答案【知識任務】經濟的發展表現農業 ①農業作物:高產糧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 ②多種經營:江南地區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 (經濟作物種植廣泛;農民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手工業 ①各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②明中后期,私營手工業占主導地位 ③出現了使用雇傭勞動的手工工場,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商業 ①白銀大量流入,并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②長途和大額貿易發展 ③形成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 ④興起一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明清社會經濟發展的條件:新航路開辟,高產作物的引進;海外貿易的發展;政局的穩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賦役制度變革,人口的增加。2.思想領域的變化思想 背景 代表 主張 影響(評價))陸王 心學 程朱理學獲得官方尊崇后,逐漸推動活力 陸九淵 王守仁 主張“致良知”,良知是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天理“ 強調主觀能動性,激勵人們奮發立志;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 ①君主專制制度強化,封建制度走向沒落 ②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③程朱理學束縛人們的思想 李贄 提倡個性自由; 蔑視權威和教條; 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 ①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沖擊了重農抑商的傳統思想 ②對儒學批判的繼承,給儒學注入新的活力 ③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給后世民眾以深刻的啟迪 ④實質是對儒家思想的繼承批判,仍屬于儒家思想范疇黃宗羲 抨擊君主專制制度; 反對重農抑商,提出 “工商皆本”。王夫之 批判君主專制制度; 理在氣中的唯物觀。顧炎武 批判君主專制制度;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經世致用(明道救世)3.、小說與戲曲(1)背景: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社會娛樂活動豐富、文化知識進一步普及;市民階層的壯大;印刷書的發展;封建統治的危機;宋代文藝的繼承與發展。(2)表現:領域 代表人物及成果 特點與地位小說 施耐庵《水滸傳》 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章回體寫作體裁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吳承恩《西游記》 神話小說吳敬梓《儒林外史》 諷刺小說曹雪芹《紅樓夢》 長篇小說、我國古代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享譽世界的名著戲曲 湯顯祖、孔尚任 趨向長篇化,情節更加曲折復雜 京劇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昆曲、京劇4、科技進入總結階段,承古萌新(1)明朝徐光啟《農政全書》系統總結歷代農業成就,建立完整農業體系;參照吸收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反映了“西學東漸”的趨勢;開展農業科學實驗,體現科學性、創新性和先進性。(2)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系統地總結了中國16世紀以前的藥物學成就,創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法.(3)宋應星《天工開物》收錄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強調人與自然和諧,一部全面系統總結歷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巨著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4)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東來,與開明士大夫合作翻譯西方科學書籍,利用歐洲測繪技術繪制地圖,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合。【能力任務】(1)原因:統一與穩定;耕地面積增加;精耕細作;高產作物的推廣;稅收制度的變革。影響:人地關系緊張;土地過度開發,環境破壞;貧困化,社會矛盾加劇。(2)趨勢:隋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糧食占有量,秦漢至宋元,總體上升,明清下降。影響因素:人口,社會環境、氣候變化、耕作技術、物種引進、水利灌溉、耕地面積等。【素養任務】(1)材料一是明代國家財政收入的官方統計數據,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原因、表現等問題;材料二是小說對當時普遍使用白銀的社會場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銀使用的廣泛性及其社會影響;但要區別藝術創作與歷史真實,要考慮作者的立場與意圖,需要其他史料印證。材料三是黃宗羲廢金銀的主張,可用于研究時人對白銀貨幣化問題的認識。(2)影響:促進國家財政的貨幣化,有利于賦稅制度改革;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區域性商幫群體出現;促進了市民文化的發展;影響了社會風氣;加重了人民的負擔。(3)方志、筆記、外國文獻、考古資料等【作業】DDCDD BACDB BBDC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