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機的斗爭班級 姓名【學習目標】1.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2.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學習重難點】1.重點:戊戌變法的背景、影響、失敗原因;義和團運動的評價;《辛丑條約》的內容、影響。2.難點:戊戌維新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局限性及失敗原因。【基本線索】【自主學習】一、挽救民族危亡戊戌維新運動 性質 資產階級維新派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背景 發(fā)展資本主義成為世界潮流; 甲午戰(zhàn)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劇; 先進知識分子,尋求救國出路; 光緒帝決心變法圖強。過程 序幕:1895.5.康有為、梁啟超組織“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開始:1898.6.11.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 失敗:1898.9.慈禧太后發(fā)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殺“戊戌六君子”措施 意義 政治: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有利于資產階級參政、沖擊舊式官僚體制。 經濟: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yè),建設鐵路、發(fā)展農工商等。有利于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 文化教育:廢除八股改試策論、設京師大學堂、設立新式學堂。有利于新思想的傳播、思想啟蒙 軍事: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有利于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局限 未突破“中體西用”的藩籬 沒有涉及設議院、開國會、制憲法等政治主張失敗 原因 ①資產階級力量弱小(根本原因); ②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 ③沒有嚴密的組織; ④把希望寄托于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 ⑤操之過急; ⑥守舊勢力強大,措施沒有落實,極少官員真正執(zhí)行。評價 ①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 ②促進新思想的傳播;(愛國、進步、啟蒙) ③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官僚體制; ④未能實現預期的目標,以失敗告終。義和團運動 性質 農民階級自發(fā)的反帝愛國運動背景 ①甲午戰(zhàn)后,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根本原因) ②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城市、農村引發(fā)一系列沖突。口號 反清復明---“扶清滅洋”----掃清滅洋經過 義和團運動興起(19世紀末)高峰(1900年上半年)失敗(1900年8月)清政府先剿后撫從“招撫”到“鎮(zhèn)壓” 中外勢力聯合鎮(zhèn)壓八國聯軍各國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締義和團 八國聯軍出兵鎮(zhèn)壓失敗原因 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中外勢力聯合剿殺評價 積極:①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 ②展現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 ③粉碎列強瓜分中國的企圖, 消極:①沒有先進階級領導; ②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二、民族危機加深八國聯軍侵華 原因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擴大在華利益。直接原因:義和團運動威脅列強在華利益。概念 時間:1900年6月。 列強:俄、德、法、美、日、奧、意、英。 經過:6月攻陷大沽炮臺--7月攻陷天津--8月北京失陷--慈禧西逃--鎮(zhèn)壓義和團、和各國議和。 罪行:燒、殺、搶、掠。 簽訂:《辛丑條約》影響 ①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救亡圖存成為最緊迫的要求。 ②俄國:趁機侵占中國東北。 ③東南互保: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華北大亂,為保存東南各省的穩(wěn)定,東南各省督撫與英、美洽商,規(guī)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是東南督撫同帝國主義既妥協的產物,也是東南督撫與清廷離心的產物。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力大為削減。武昌起義后各省相繼宣告獨立。民族危機加深 《辛丑條約》內容影響政治懲辦“首禍諸臣”;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工具(政治控制)經濟巨額賠款加劇中國貧困和經濟衰敗(經濟制裁)外交北京東交民巷劃定“使館區(qū)”實際成為“國中之國”軍事外國軍隊駐扎于中國戰(zhàn)略要地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完整文化停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精神征服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救亡圖存成為最緊迫的要求。【合作探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嗣后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fā)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材料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曲線圖材料3:伯兄規(guī)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zhí)啵咎铝ⅲe行太大,當此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弟私竊深憂之。根據材料1、2、3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戊戌維新變法失敗的原因。失敗原因:①未突破“中體西用”的藩籬②資產階級力量弱小(根本原因);③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④把希望寄托于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⑤守舊勢力強大,措施沒有落實,極少官員真正執(zhí)行。⑥操之過急;⑦沒有嚴密的組織;【體系構建】請在老師指導下,構建本課的知識體系。【當堂檢測】見平板【鞏固練習】1.(2019新課標全國卷Ⅱ)1898年,一份英文報紙報道:光緒皇帝已經遇害,“太后現在正維持著光緒名義上統治的滑稽劇,一到適當的時候,便公開宣布他的死訊”。這則報道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君主立憲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強排外活動力度C.列強尋找干涉中國內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贊同變法活動2.(2014新課標全國卷Ⅱ)1892年,維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設議院、改試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為在奏議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維新派如此重視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營造改制的社會氛圍C.中國需改變對外形象 D.長袍馬褂代表了守舊勢力3.有學者指出,“義和團運動無疑比洋務派、改良派表現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氣,但破產小農和手工業(yè)者復歸自然經濟的強烈愿望又使他們的眼界無法越出中世紀。”該學者意在強調,義和團運動( )A.具有反帝愛國的精神 B.較改良派更加的激進C.無法超越階級的局限 D.與以往農民運動無異4.1894年,由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翻譯的《泰西新史攬要》出版。該書詳細介紹了十九世紀歐美的歷史,但譯著對原著常做歪曲取舍,并在譯者序中攻擊暴力革命,鼓吹中國應“和異國”“敬善人”。梁啟超稱之為“西史中最佳之書”。這說明( )A.中體西用思想受推崇 B.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復雜性C.梁啟超主張了解西方 D.西方傳教士為殖民戰(zhàn)爭辯護5.八國聯軍在北方橫行之時,中國南方五省“東南互保”,免除了列強的南顧之憂。不久浙江、福建、兩廣、山東、四川、山西、河南相繼參加,互保區(qū)域擴大到13省。地方坐視朝廷危機,不發(fā)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由此可知( )A.清政府已經土崩瓦解了 B.清政府地方已實行自治C.南方與清政府分庭抗禮 D.清政府中央權威已下降6.《湯姆叔叔的小屋》描寫了美國內戰(zhàn)前奴隸制下黑人奴隸的悲慘命運。主人公黑奴湯姆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逆來順受,受盡折磨而死。1901年被中國學者譯為《黑奴吁天錄》。譯者稱“非代黑奴吁也”,鑒于“為奴之勢逼及吾種”,“為振作志氣,愛國保種之一助”。該著作翻譯的背景是( )A.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B.維新變法運動興起C.義和團運動的高漲 D.清末新政倡導西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