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2023學年上學期高一歷史導學案第五單元 第19課編稿教師:Eon 審稿教師:高一歷史組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19課 辛亥革命【學習目標】1.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2.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重點難點】重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建立的過程難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時空定位】【知識脈絡】活動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根據材料以及所學內容,完成下列表格材料一 我們并不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如果滿人始終執迷,仍然要把持政權,制馭漢族,那就漢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視的! ——《孫中山選集》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照現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們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國民政府。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國民平等以享之。當社會改變經濟組織,核定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革命后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所共享。——1906年《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內容 綱領 具體主張 局限性民族主義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推翻清政府統治,反對民族壓迫 民族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民權主義 創立民國 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權主義沒有將整個封建主義作為斗爭對象民生主義 平均地權 核定地價,漲價歸公,國民共享 民生主義是不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活動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任務一:結合時代背景和以下材料思考辛亥革命的爆發是偶然,還是必然?談談你的看法。材料一: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軍事、政治、經濟和教育方面的進行的改革,極具諷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階層的政治覺醒的過程。與其說這些改革有利于孫中山等激進分子的活動,不如說它們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滅。 ——【美】魏斐德《中華帝國的衰落》材料二:1905年10月,清廷派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1906年9月,清廷正式宣布“預備仿行憲政”;1908年,清廷頒布《欽定憲法大綱》;1909年10月,除新疆奏明緩辦外,各省咨議局相繼成立;1911年5月,“皇族內閣”成立,預備立憲騙局被揭穿,清廷空前孤立。材料三:1895—1913年,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新建工礦企業全國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資本工業發展的速度為15%。這促使中國資產階級真正形成一個獨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利用商會有組織的參與地方或全國性的經濟與政治活動。材料四:“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材料五:1911年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誘捕保路同志會蒲殿俊、羅綸、張瀾等人,屠殺請愿民眾,制造“成都十二橋血案”,簡稱"成都血案"。九月八日,成都附近的保路同志軍揭竿而起,圍攻成都,全川同盟會員借機發動了武裝起義。孫中山曾說:“若無四川保路運動,武昌起義要遲一年半載。”必然性 ①歷史教訓:維新運動的失敗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不通。 ②物質和階級基礎: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的較快發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質基礎和階級力量。 ③思想基礎:清末民權意識增長,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為辛亥革命爆發作了輿論準備。 ④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和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形成,為辛亥革命爆發作了組織準備。 ⑤群眾基礎:“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使得清朝統治危機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稅斗爭、收回利權運動等,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奠定群眾基礎。偶然性 ①四川爆發保路運動。 ②革命黨人不慎點燃炸彈,革命不得不提前爆發。任務二:閱讀史料回答問題。史料一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國務員(指國務總理幾個部部長)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從材料中歸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規定體現了哪些原則。有何意義?提示:原則:主權在民原則;民族平等原則;三權分立原則;責任內閣制。意義:以法律的形式確立民主共和政體;約束、限制臨時大總統的權力,維護共和政體。活動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民國初年,同盟會元老、辛亥革命功臣蔡濟民在《書憤》里寫道,“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關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有人認為辛亥革命勝利了,有人認為是一場失敗的革命,結合所學知識和以下材料談談你的理解。(1)材料一: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天足興,纖足滅 …… 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新陳代謝》(1912年3月5日的《時報》)(2)材料二:1912—1919年,中國新建廠礦企業達470多家投資近1億元,加上原有擴建新增資本達1.3億元以上,相當于革命前50年的投資總額。——《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3)材料三:從前皇帝自稱為天子,如果有人說皇帝是一強盜,可以打倒,別人一定把他看作瘋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瘋子。(4)材料四:辛亥革命后社會一些變化。(5)材料五:民國二年,戴季陶遇見一個老農,戴君身著外國服裝,老農遂問其國籍。戴君“予中華民國人也”。老農“忽作驚狀,似絕不解中華民國為何物者”。戴君告訴老農“你也是中華民國人”時,老農茫然、惶然,連聲說:“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范小芳等《戴季陶傳》勝利(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2)經濟: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3)思想: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4)風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失敗(1)辛亥革命并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2)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小結】近代的尋求救國救民之路---探索史階級 運動 時間 性質 道路(方式)農民階級 太平天國運動 1851—1864年 農民階級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運動 暴力革命義和團運動 1898—1901 年 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 暴力革命地主階級 洋務運動 19 世紀 60—90 年代 地主階級自救運動 改革資產階級 戊戌變法 1898年6--9月 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資產階級改良道路(改革)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1912年2月 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 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革命)【隨堂測試】1.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愛戴大清國”的人,但無論是在國內新式學堂中還是在留學生中,清政府并沒有獲得多少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現了一個不同于傳統類的知識分子群體。材料旨在說明新政A. 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B. 推動了思想解放C. 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機 D. 傳播民主科學思想2.孫中山曾說“欲求生產分配平均,亦必先將土地歸公有,而后始可謀社會永遠之幸福也。這反映了他的哪一主張A. 民族主義 B. 民權主義 C. 民主主義 D. 民生主義3.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下列對辛亥革命中重大事件的評述有誤的是A.同盟會成立——確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奮斗目標B.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統治土崩瓦解C.《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從法律上宣告君主專制的結束D.清宣統帝正式下詔退位——宣告中華民國成立4.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說:”辛亥革命……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這肯定了辛亥革命A.結束了君主專制的制度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C.結束了中國四分五裂的局面 D.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