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導學案(含解析)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導學案(含解析)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資源簡介

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臘的政治制度
1、城邦國家的形成 ①時間: ②政治制度特點:
2、雅典的政體:______
(1)國家權力機關構成: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指出權力分配、產生方式、職責
公民大會
議事會
官員
公民法庭
(2)雅典民主政治的性質(實質)
(3)特點:
3、斯巴達的政體:___ ___
(1)國家權力機關構成: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2)指出各權力機關的性質、產生方式、職責
公民大會
長老會
監察官
(3)性質(實質):。
(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1、羅馬共和國時代:共和政體(特征是___ ___)
(1)國家權力機關構成: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指出各權力機關的性質、產生方式、職責
執政官
元老院
公民大會
(3)特征:
(4)局限:
2、羅馬帝國時代:元首制,君主政治。
(1)形成: (2)特征:
◆古希臘羅馬政治的局限性:
二、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
(一)中古西歐國家的建立
1、建立、發展: 2、特征:①②③。(綱要下15)
(二)、法國:等級君主制
1、背景:
2、三級議會:
(1)召開時間
(2)三級會議的組成①②③
(3)成果:①②③
(4)意義:①②
(三)英國議會制度的建立
1、《大憲章》的簽署
(1)背景:(時間、原因)
(2)《大憲章》的主要內容①肯定了______;
②保障______;適當照顧______。
③限制了國王______。
2、議會權力加強時間_____;英國進入議會君主制時期的時間______。
(四)德意志:
三、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一)概況:
1、確立:
2、表現:
(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基礎:
2、議會(議會的起源綱要下17)、國王、內閣(責任制內閣形成后)的權力
3、《權利法案》時間、作用(綱要下50)
4、責任制內閣形成的時間(綱要下52)
5、英國三次議會改革時間、作用
(三)美國共和制。
1、背景和確立:分析權力分配與運行機制
總統
國會
最高法院和國會規定設立的下級法院
2、原則及表現
3、1787年憲法的進步性和局限性(綱要下52)
(四)法國共和制的確立
1、法蘭西三大共和國建立的時間
2、確立共和時間、法律
(五)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評價
1、進步性
2、局限性
3、發展完善
一、選擇題
1.羅馬共和國中后期,對外戰爭接連不斷,國家需要對緊急情況及時做出反應,這使得召集公民大會變得十分困難,執政官也可能忙于各種事務而無暇顧及。由此推知,這會導致羅馬(  )
A.元首制日益鞏固 B.監察官權限擴大
C.元老院地位凸顯 D.奴隸制迅速瓦解
2.《大憲章》第十四條規定,國王征收協助金與盾牌錢,需在至少四十天前,將有關令狀送達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院長、伯爵與男爵,指明時間與地點召集會議,以期獲得“王國的共同意見”。以上條款(  )
A.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度形成 B.對國王征稅權力做出限制
C.標志著議會君主制的建立 D.促進英國普通法逐步形成
3.亞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記載:凡父母雙方均為公民者有公民權,公民在十八歲時在他們村社的名簿中登記。當他們登記之時,村社成員對他們宣誓投票,作出決定……如果投票結果認為他沒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審法庭申訴……。這表明(  )
①村社在自由民身份確認時起重要作用
②公民大會是古希臘基層治理的主要形式
③村社大會由全體希臘成年人參與
④父母雙方均為公民且年滿18歲男子有資格成為公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法國的等級代表會議被稱為三級會議,由教會貴族、世俗貴族和市民代表三個等級組成。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在巴黎舉行第一次三級會議。這次會議(  )
A.進一步強化王權 B.建立了議會君主制
C.國王失去征稅大權 D.大大削弱貴族勢力
5.C·沃倫·霍利斯特認為: “在王室向法國僧侶教士征稅沖突中,他(腓力四世)也曾發動同樣的宣傳攻勢,反對教皇卜尼法八世,并派人在阿納尼拘捕了這位年邁高傲的教皇……這些措施顯示出他進行統治的政治哲學:法國國王是法國教俗的合法主宰……為達到這一目的,他不得不召集大型會議——議會——而是經常親自與各納稅對象分別進行協商。”材料旨在說明(  )
A.議會力圖成為權力中心 B.王權力圖擺脫教權
C.法國王權已經達到頂峰 D.國王征稅權的擴大
6.亞里士多德說: “他們推崇斯巴達的政體,是因為這種政體包含了寡頭政體、君主政體和民主政體的因素。”下列對 “包含民主政體的因素”理解正確的是(  )
A.執政官有兩人,一年一任,不得連任 B.監察官從全體公民中選舉產生
C.公民大會有權決定國家的法律和政策 D.長老會的議員必須要定期更換
7.有史家認為:“羅馬是古典世界的集大成者,而共和國正是羅馬璀璨的珍寶”:“羅馬共和國時期,實際上是羅馬帝國出現并且不斷發展的重要積累階段”。下列項中,出現于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是(  )
①具有濃厚貴族寡頭特征的政體 ②古羅馬歷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
③把羅馬與各行省連起來的道路 ④集柱式與圓頂于一體的萬神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1295年英王召開議會,為國庫籌措經費,奉詔出席此次會議的人士,代表了英國當時社會的三個階層,即教士、貴族、市民。由于這次議會的人員構成和職能成為后世仿效的一種模式,故稱為“模范議會”。這表明當時的英國(  )
A.貴族政治逐漸形成 B.國王喪失了征稅權
C.議會權力逐步加強 D.議會君主制已形成
9.有學者指出,古代某國“君主們希望城邦長存,因為他們在臣民中享有應有的榮譽,貴族們樂于在長老院中有一席之地,平民則安于監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選的機會。”該國家可能是(  )
A.雅典 B.斯巴達 C.羅馬共和國 D.羅馬帝國
10.據《雅典政制》記載,某一時期的雅典議事會是“抽簽選舉的,議員五百人,每一部落五十人。主席團職位由各部落輪流擔任,其次序由抽簽決定”。在第六屆主席團任期中,公民進行一次投票來決定是否要實行貝殼放逐法;另一次是為請愿開的,在這次會議里,任何愿意的人都可以在放下一條請愿樹枝后,對公民說出他所要說的事,不論是公事或是私事。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雅典(  )
A.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 B.議事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C.基層治理依靠村社自治 D.公民大會負責處理公私事務
11.近代有學者認為:公元前一千年的希臘人,尚是一群游牧的蠻子,靠了愛琴海和腓尼基文化的影響,到公元前700年時成為一種文明的土著人,進入希臘文化漸盛及獨立時代。對此解釋正確的是(  )
A.游牧“希臘人”摧毀了西亞的邁錫尼文明
B.政治“文明”類型表現為城邦國家的君主政治
C.希臘文化的“漸盛”奠定了西方史學和哲學的基礎
D.“文明的土著人”頒布了早期成文法《十二銅表法》
12.有學者認為《大憲章》能否限制王權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國王與貴族之間政治勢力的實際對比”,二是“國王是否考慮培固其政治基礎而做出某種讓步”,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并未能有效限制王權 B.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礎
C.貴族的特權受到沖擊 D.國王專制統治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世紀歐洲并不是政教合一,而是典型的政教二元結構。西方文明最獨特的地方在于,中世紀發展出一個由不同的體系化組織來承擔道與劍的系統——道由教會掌管,劍由國王掌管,二者相互獨立,相互合作,當然,也會相互打架。
——摘自李筠《西方史綱》
材料二
中古后期,隨著社會環境逐漸穩定,封建經濟發展和城市的產生,推動了王權的強化和主要封建國家的形成。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以工商業作為基本謀生手段。但封建主用對待農奴的方式對待城市市民,對市民的生產和經營活動造成影響。城市還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
——根據《中外歷史綱要》(下)整理
材料三
所有羅馬帝國的選侯、邦君和各邦,應根據本協議確定和確認享有他們自古以來的權利、特權、自由、優惠,自由行使領土權,不論是宗教的,還是政治的或是禮遇性的權利,因而他們永遠不能,也不應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進行的騷擾。參加協議的所有各方應有義務保衛和保護本和約的每一項條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論其信奉何種宗教。
——摘自《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1648年10月24日)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中古西歐政治制度的特征,闡釋材料中“道”與“劍”合作關系的基本內容。(4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古后期王權變化的原因,并以14世紀的法國為例說明王權變化的表現。(6分)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指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主要內容,并分析其簽署的歷史背景。(5分)
14.社會治理是國家的職能。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是決定一個國家治理能力的關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變
朝代 地方制度
秦朝 郡縣制
漢朝 郡縣制——郡國并行制——州郡縣制
隋朝 州縣制
唐朝 州縣制——①
宋朝 州縣制——②
元朝 ③
明清 省府縣三級制
材料二
君主們希望城邦長存,因為他們在臣民中享有應有的榮譽,貴族們樂于在長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長老職位本身是對德性的一種獎勵),平民則安于監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選的機會。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顏一等譯《政治學》
(1)閱讀表格,補充填空。結合所學,說明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變的特點。(7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亞里士多德所提及的是古希臘哪一著名城邦,該城邦主要有哪些政治機構?該城邦的政治制度特點有哪些?(7分)
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測試試題評分參考
一、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A B B A C B A
題號 11 12
答案 C A
二、非選擇題
13.【答案】
(1)特征:以封君、封臣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權力長期并存為重要特征的國家制度。(2分)
基本內容:國王依靠教會支持獲得政權的合法性;教會依靠王權擴展基督教,維護教會權威。(2分)
(2)原因:社會環境穩定、封建經濟發展、城市產生、市民階層壯大支持王權。(4分)
表現:國王召開三級會議并得到其支持,確立了國王有權征稅的原則,確立了等級君主制。(2分)
(3)主要內容: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的原則;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2分)
背景:歐洲專制王權強大,近代西方民族國家逐漸形成;《戰爭與和平法》奠定了國際法基礎;歐洲三十年戰爭(新舊教同盟之間戰爭)直接推動。(3分)
【解析】
(1)第一小問特征,據材料一“政教二元結構”“道由教會掌管,劍由國王掌管”結合所學得出以封君、封臣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權力長期并存為重要特征的國家制度。第二小問基本內容,據材料一“道由教會掌管,劍由國王掌管,二者相互獨立,相互合作”結合所學得出國王依靠教會支持獲得政權的合法性;教會依靠王權擴展基督教,維護教會權威。
(2)第一小問原因,據材料二“中古后期,隨著社會環境逐漸穩定,封建經濟發展和城市的產生”結合所學得出社會環境穩定、封建經濟發展、城市產生;據材料二“城市還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結合所學得出市民階層壯大支持王權。第二小問表現,結合所學可知,14世紀初,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與教皇對抗,國王召開三級會議并得到其支持,確立了國王有權征稅的原則,確立了等級君主制,有利于進一步強化王權。
(3)第一小問主要內容,據材料三“應根據本協議確定和確認享有他們自古以來的權利、特權、自由、優惠,自由行使領土權”結合所學得出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的原則;據材料三“參加協議的所有各方應有義務保衛和保護本和約的每一項條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結合所學得出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第二小問背景,結合所學可從歐洲專制王權強大,近代西方民族國家逐漸形成;《戰爭與和平法》奠定了國際法基礎;歐洲三十年戰爭(新舊教同盟之間戰爭)直接推動等角度入手。
14.【答案】
(1)①道州縣;②路州縣;③省路府州縣。(3分)
特點: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強化;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單位的變化最大最頻繁;縣始終是最基本的行政單位,穩定性極強;隨著州、道、路等監察區轉化為一級行政單位,原有行政單位的級別不斷下降;沿襲變革是主線,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任選4點,1點1分,共4分)
(2)城邦:斯巴達。(1分)
政治機構:國王、長老會、公民大會、監察官。(4分)
特點:寡頭政治,但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2分)
【解析】
(1)第一小問演變,①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后來,道變成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即道州縣;②結合所學可知,宋朝地方行政機構分為州(府、軍、監)和縣二級,后又改道為路,主要職責是監督州縣各級官吏,從而形成路州縣三級制,即路州縣;③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作為中書省在地方的派出機構,后來行省演變為地方常設的最高一級行政機構,形成了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即省路府州縣。第二小問特點,據材料一“秦朝:郡縣制……隋朝:州縣制……元朝:省路府州縣;
明清:省府縣三級制”結合所學可從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強化;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單位的變化最大最頻繁;縣始終是最基本的行政單位,穩定性極強;隨著州、道、路等監察區轉化為一級行政單位,原有行政單位的級別不斷下降;沿襲變革是主線,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
(2)第一小問城邦,據材料二“君主們……貴族們樂于在長老院……平民則安于監察制”結合所學得出斯巴達。第二小問政治機構,結合所學可知,斯巴達主要的政治機構有:國王(壟斷軍事統帥權)、長老會(議員僅30人,且終身任職)、公民大會(名義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監察官(從全體公民中選舉產生,擁有主持公民大會、審判國王等重要權力,但一年一選,一般不得連任)。第三小問特點,結合所學可知,斯巴達是希臘城邦國家中寡頭政治的代表,監察官從全體公民中選舉產生,擁有主持公民大會、審判國王等重要權力,說明其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即寡頭政治,但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測試試題評分參考
一、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A B B A C B A
題號 11 12
答案 C A
1.【答案】C【解析】材料中“羅馬共和國中后期,對外戰爭接連不斷,國家需要對緊急情況及時做出反應”,與選必一第2課所學—由卸任高級官員的元老院負責向官員提出建議,協調他們的行動相吻合,故選C項;“元首制”不合時空,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屋大維為第一任元首,排除A項;監察官負責監察官員行使權力合法與否,與材料“國家需要對緊急情況及時做出反應”等相悖,排除B項;“迅速瓦解”不合時空,西歐奴隸制崩潰于476年,排除D項。
2.【答案】B【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大憲章》第十四條規定國王征稅權力受到各級貴族的限制,故選B項;封君封臣制度中最為關鍵的是封土,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權利法案》標志著議會君主制的建立,排除C項;12世紀前后英國普通法逐步形成,《大憲章》是在13世紀通過,時間不符,排除D項。
3.【答案】D【解析】據材料“村社成員對他們宣誓投票,作出決定……如果投票結果認為他沒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審法庭申訴”可知,村社投票結果認為他是自由民,則享有相應權力,若投票結果沒有,則需要向陪審法庭申訴,說明村社在自由民身份確認時有重要作用,故①正確;公民大會是古代雅典的最高權力機關,故②錯誤;在古代雅典,婦女沒有公民權,因此參加村社大會的影視希臘成年男性公民,故③錯誤;據材料“凡父母雙方均為公民者有公民權,公民在十八歲時在他們村社的名簿中登記”可知,成為公民的條件是父母均有公民權、成年、男性,故④正確;選擇D項符合題意。
4.【答案】A【解析】據材料“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在巴黎舉行第一次三級會議”可知,這次會議確立了國王有權征稅的原則,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進一步強化了王權,削弱了教權,故選A項;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簡稱議會君主制,議會是國家立法機關和最高權力機關,君主不直接支配國家政權的政體形式,而材料中君主權力得到強化,排除B項;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規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征稅和招募常備軍,國王失去征稅權,排除C項;中世紀法國,貴族屬于統治階級,削弱貴族勢力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
5.【答案】B【解析】據材料“法國國王是法國教俗的合法主宰”可知,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與教皇對抗,宣稱自己是法國教俗的合法主宰,即王權力圖擺脫教權,故選B項;“議會——而是經常親自與各納稅對象分別進行協商”說明議會是法國國王爭取的對象,排除A項;路易十四時,法國王權達到頂峰,排除C項;材料信息不涉及王室向法國僧侶教士征稅的結果,得不出“國王征稅權的擴大”的結論,排除D項。
6.【答案】B【解析】斯巴達的監察官從全體公民中選舉產生,擁有主持公民大會、審判國王等重要權力,包含民主政體的因素,故選B項;羅馬共和國執政官有兩人,一年一任,不得連任;斯巴達監察官一年一任,一般不得連任,不利于他們充分發揮作用,排除A項;雅典公民大會有權決定國家的法律和政策,斯巴達公民大會名義上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排除C項;長老會的議員終身任職,排除D項。
7.【答案】A【解析】羅馬共和國政體具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特征,公民大會的召開和表決都受到高級官員和元老院的限制,所有官職均無薪金,窮人實際上無法出任,故①正確;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歷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故②正確;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與各行省連起來,形成“條條大道通羅馬”的盛況,故③錯誤;萬神殿集希臘柱式與羅馬圓頂式建筑風格于一體,始建于公元前27年,是羅馬帝國時期,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
8.【答案】C【解析】據材料“為國庫籌措經費”“代表……教士、貴族、市民”可知,為國庫籌措經費,英王召開議會,英國當時社會的三個階層都參會,參與政治生活,說明議會權力逐步加強,故選C項;市民參與政治生活,不屬于貴族政治,排除A項;國王仍然有征稅權,排除B項;議會君主制指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排除D項。
9.【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斯巴達是希臘城邦國家中寡頭政治的代表,王位世襲,國王壟斷了軍事統帥權;長老會議員終生任職;監察官從全體公民中選舉產生,擁有主持公民大會、審判國王等重要權力,故選B項;雅典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國家權力掌握在公民大會、議事會、官員和公民法庭手中,排除A項;羅馬共和國的國家權力由執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會掌握,具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特征,排除C項;羅馬帝國中,皇帝(元首)掌控羅馬國家的權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軍隊聽命于皇帝,排除D項。
10.【答案】A【解析】據材料“抽簽選舉的,議員五百人”“公民進行一次投票來決定是否要實行貝殼放逐法”可知,議事會議員從公民中抽簽產生,公民投票參與國家事務,即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故選A項;公民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議事會主要負責為公民大會準備決議草案,并參與國家日常管理,排除B項;雅典基層治理依靠村社進行,全體男性出席的村社大會是村社最高權力機關,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項;公民大會決定國家法律和政策,并不負責處理私人事務,排除D項。
11.【答案】C【解析】據材料“公元前一千年的希臘人......到公元前700年時成為一種文明的土著人,進入希臘文化漸盛及獨立時代”可知,公元前8世紀的希臘城邦國家發展,其制度中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寬松的政治環境促進了文化繁盛,奠定了西方史學和哲學的基礎,故選C項;邁錫尼文明是希臘文明而非西亞文明,游牧“希臘人”摧毀了西亞的邁錫尼文明的說法史實錯誤,排除A項;公元前8—公元前6世紀是希臘城邦國家時代,各邦實際實行的制度千差萬別,并非只有君主政治這一種,政治“文明”類型表現為城邦國家的君主政治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頒布《十二銅表法》的是公元前5世紀中期的羅馬共和國,“文明的土著人”即希臘人頒布了《十二銅表法》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
12.【答案】A【解析】據材料“國王與貴族之間政治勢力的實際對比”“國王是否考慮培固其政治基礎而做出某種讓步”可知,該學者認為《大憲章》能否限制王權,并非在于法案本身,而是國王的勢力及其主觀意愿,即是否愿意作出讓步,因而其并非能真正限制王權,故選A項;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礎,排除B項;結合所學可知,《大憲章》一定程度上保障封建主的特權,排除C項;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時期才擺脫羅馬教廷束縛,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13.【答案】
(1)特征:以封君、封臣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權力長期并存為重要特征的國家制度。(2分)
基本內容:國王依靠教會支持獲得政權的合法性;教會依靠王權擴展基督教,維護教會權威。(2分)
(2)原因:社會環境穩定、封建經濟發展、城市產生、市民階層壯大支持王權。(4分)
表現:國王召開三級會議并得到其支持,確立了國王有權征稅的原則,確立了等級君主制。(2分)
(3)主要內容: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的原則;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2分)
背景:歐洲專制王權強大,近代西方民族國家逐漸形成;《戰爭與和平法》奠定了國際法基礎;歐洲三十年戰爭(新舊教同盟之間戰爭)直接推動。(3分)
【解析】
(1)第一小問特征,據材料一“政教二元結構”“道由教會掌管,劍由國王掌管”結合所學得出以封君、封臣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權力長期并存為重要特征的國家制度。第二小問基本內容,據材料一“道由教會掌管,劍由國王掌管,二者相互獨立,相互合作”結合所學得出國王依靠教會支持獲得政權的合法性;教會依靠王權擴展基督教,維護教會權威。
(2)第一小問原因,據材料二“中古后期,隨著社會環境逐漸穩定,封建經濟發展和城市的產生”結合所學得出社會環境穩定、封建經濟發展、城市產生;據材料二“城市還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結合所學得出市民階層壯大支持王權。第二小問表現,結合所學可知,14世紀初,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與教皇對抗,國王召開三級會議并得到其支持,確立了國王有權征稅的原則,確立了等級君主制,有利于進一步強化王權。
(3)第一小問主要內容,據材料三“應根據本協議確定和確認享有他們自古以來的權利、特權、自由、優惠,自由行使領土權”結合所學得出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的原則;據材料三“參加協議的所有各方應有義務保衛和保護本和約的每一項條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結合所學得出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第二小問背景,結合所學可從歐洲專制王權強大,近代西方民族國家逐漸形成;《戰爭與和平法》奠定了國際法基礎;歐洲三十年戰爭(新舊教同盟之間戰爭)直接推動等角度入手。
14.【答案】
(1)①道州縣;②路州縣;③省路府州縣。(3分)
特點: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強化;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單位的變化最大最頻繁;縣始終是最基本的行政單位,穩定性極強;隨著州、道、路等監察區轉化為一級行政單位,原有行政單位的級別不斷下降;沿襲變革是主線,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任選4點,1點1分,共4分)
(2)城邦:斯巴達。(1分)
政治機構:國王、長老會、公民大會、監察官。(4分)
特點:寡頭政治,但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2分)
【解析】
(1)第一小問演變,①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后來,道變成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即道州縣;②結合所學可知,宋朝地方行政機構分為州(府、軍、監)和縣二級,后又改道為路,主要職責是監督州縣各級官吏,從而形成路州縣三級制,即路州縣;③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作為中書省在地方的派出機構,后來行省演變為地方常設的最高一級行政機構,形成了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即省路府州縣。第二小問特點,據材料一“秦朝:郡縣制……隋朝:州縣制……元朝:省路府州縣;
明清:省府縣三級制”結合所學可從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強化;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單位的變化最大最頻繁;縣始終是最基本的行政單位,穩定性極強;隨著州、道、路等監察區轉化為一級行政單位,原有行政單位的級別不斷下降;沿襲變革是主線,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
(2)第一小問城邦,據材料二“君主們……貴族們樂于在長老院……平民則安于監察制”結合所學得出斯巴達。第二小問政治機構,結合所學可知,斯巴達主要的政治機構有:國王(壟斷軍事統帥權)、長老會(議員僅30人,且終身任職)、公民大會(名義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監察官(從全體公民中選舉產生,擁有主持公民大會、審判國王等重要權力,但一年一選,一般不得連任)。第三小問特點,結合所學可知,斯巴達是希臘城邦國家中寡頭政治的代表,監察官從全體公民中選舉產生,擁有主持公民大會、審判國王等重要權力,說明其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即寡頭政治,但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城市| 舒城县| 壶关县| 荥阳市| 泽州县| 五大连池市| 通海县| 民勤县| 昭觉县| 原平市| 富顺县| 大兴区| 嘉祥县| 股票| 阳山县| 定安县| 长宁区| 武义县| 绥滨县| 石台县| 沛县| 平和县| 庆元县| 侯马市| 南澳县| 南和县| 兴安县| 阳新县| 天祝| 太湖县| 大英县| 苏尼特左旗| 三穗县| 庐江县| 沂源县| 莱西市| 县级市| 白银市| 定西市| 海丰县| 淮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