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復習目標】1.通過利用歷史地圖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提高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能力。2.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區域開發和孝文帝改革,提升唯物史觀和史料實證能力。3.認識民族交融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的意義,培養家國情懷。【復習過程】一、三國與西晉1.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1)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2)劉備仍用漢的國號,定都成都,史稱蜀漢。(3)孫權定都建業,國號吳。2.西晉(1)263年,魏滅蜀。(2)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3)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3.“五胡內遷”(1)自東漢以來,西、北邊陲的一些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2)到西晉,內遷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動在長城一帶的鮮卑。316年,內遷的匈奴滅西晉。【補充】西晉滅亡的原因(1)西晉統治集團非常腐敗,奢侈腐化的社會風氣盛行。(2)統治集團內部發生爭奪皇位的內亂,破壞了西晉的統治秩序。(3)內遷少數民族受到西晉統治階級的壓迫,民族之間存在著矛盾,少數民族的首領借西晉內亂的機會起兵反晉,推翻了西晉的統治。【任務驅動】任務一:認識“五胡內遷”探究1.閱讀圖片,對圖中信息進行解讀。二、東晉與南朝1.東晉(1)建立: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2)士族崛起:自三國、西晉以來,一些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稱為“士族”。【補充】門閥政治【門閥政治】指“門閥與皇權的共治”,是相對皇權政治而言的,只存在于東晉一朝。【士族政治】相對官僚政治而言,存在于整個魏晉南北朝。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2.南方政權更替: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合稱南朝。3.江南的開發(1)原因:西晉末年起,北民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2)表現①農業: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②手工業: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進步明顯。(3)影響:少數民族逐步與漢族交融。【補充】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和影響。原因:①南方自然條件優越;②南方社會相對安定;③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④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充實了勞動力資源。⑤南方統治者重視農業發展,賦稅相對較輕影響:加速了少數民族與漢族逐步交融。江南地區經濟迅速發展,經濟重心開始南移。經濟重心的南移帶來文化中心的南移。4.疆域變化(1)東晉:北邊疆域大致到淮水為止。(2)東晉南朝之交:一度將勢力范圍擴展到黃河南岸附近,但隨后在軍事上漸處下風,又退回到淮水一線。(3)陳朝:只保有長江以南,上游丟掉了四川和荊襄。三、十六國與北朝1.十六國時期東晉統治南方的時候,北方先后出現了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西南地區的成漢,合稱“十六國”。【補充】十六國政治特點①民族矛盾尖銳;②實施胡漢分治;③殘暴野蠻統治;④政權更迭頻繁;⑤內遷少數民族政權,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2.淝水之戰(1)時間:4世紀下半葉。(2)交戰雙方:前秦和東晉。(3)結果:晉軍大敗前秦。(4)失敗原因:前秦政權內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統治基礎脆弱。(5)影響:前秦政權迅速崩潰,曾經稍顯緩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劇了。3.北魏孝文帝改革(1)興起:4世紀末,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強大起來。439年,北魏統一北方。(2)人物:孝文帝拓跋宏。(3)背景①北魏統一了北方,社會相對安定、民族融合加強。②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各地人民起義不斷,出現統治危機。③前期統治者及馮太后積極推動北魏學習漢族先進文化。④孝文帝良好的漢族文化教育,對漢族的先進和鮮卑的落后有深刻認識。(4)措施①遷都洛陽,改籍貫。②以漢族服飾代替鮮卑服飾。③朝中禁鮮卑語,統一說漢語。④改鮮卑姓為漢姓。⑤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拓展】均田制原因:長期戰亂、百姓流亡,政府控制著大量的無主荒地。內容:按一定標準將國家控制的荒地分給農民耕種,授田農民要承擔一定的徭役、兵役和租稅。作用:推動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對土地兼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利于賦稅和徭役的征收,促進了游牧民族封建化,均田制先后被北齊、北周、隋、唐沿用。(5)影響①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②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③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4.北朝政權的更迭(1)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后分別被北齊和北周取代。(2)北周滅掉北齊,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任務驅動】任務二:探究孝文帝改革(2019北京文綜)(節選)歷史·記憶歷史記憶與祖先認同材料一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納漢臣崔宏建議,自謂黃帝之后。據《魏書》記載,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黃帝嫡孫。拓跋珪及繼任的三位皇帝親往或遣使至涿鹿黃帝廟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詔:“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對關于遷都的質疑,他說:“黃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遷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時,漢臣薛宗起建議不應以祖先曾經的居住地為確定門第等級的主要標準,他說:“陛下黃帝之胤,受封北土,豈可亦謂之胡邪!”探究2:概述北魏統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過程與效果。【任務驅動】認識三國兩晉“之變”任務三:探究三國兩晉政治之“變”1.政局之“變”(魏晉南北朝)以分崩割據為常態,以中央統一為變態。——錢穆《國史大綱》探究3:找出三國兩晉南北朝中處于單一政權統治的時期。 結合上表,概括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時代特征。2. 綱常之“變”材料一 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 ——《白虎通·三綱六紀》材料二 漢末魏晉時期,經學之風深刻影響的社會秩序和人倫綱常造成了重大破壞。——韓東育《關于漢末魏晉世風的歷史考察》探究4:閱讀材料與教材,結合史實說明這一時期“社會秩序和人倫綱常造成了重大破壞”。3.經濟之“變”由這一階段(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由北方移到南方。——朱伯康,施正康《中國經濟通史》西漢農業分布圖 魏晉南北朝經濟形勢圖探究5:觀察地圖,概括魏晉南北朝前后的經濟格局的變動進行合理解釋。4.民族之“變”探究6:比較兩張地圖,分析十六國國號設置的特點。材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過程中,應該說漢化是總體的趨勢,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隨著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廣闊的異質文化匯入漢族社會,在對傳統文化造成劇烈沖擊的同時,也為其帶來了新鮮而有活力的因素。實際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別是得益于突破國家、民族、地域限制的“絲綢之路”的暢通,最終促進了南北統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輝煌盛世。——摘自陰法魯、許樹安、劉玉才《中國古代文化史》探究7: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對中國歷史造成的影響。5.歷史的“回歸”西晉 淝水之戰 北魏與劉宋探究8: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魏晉南北朝的歷史之“變”中蘊含著哪些回歸的因素。【課堂結構】盡管分裂是這一時期的整體特點,但是社會并沒有停滯不前,還表現出發展的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真題賞析】1.(2016·全國Ⅲ卷高考·45)[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廟號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公元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仿中原傳統制度設立太廟,早先草原部落聯盟時代的首領以“太祖”“高祖”等廟號受到祭祀,他們的子孫被封為王公,享有政治軍事特權,成為北魏政權的統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廟號,宣稱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則,推最先實現在中原進行統治的拓跋珪為太祖,不再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設廟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為了不違“天子七廟”這一儒家禮制,孝文帝甚至前無古人地在太廟中為自己虛設一廟。廟號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孫”及異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據呂思勉《魏晉南北朝史》(1)根據材料,概括孝文帝廟號改革的內容。(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孝文帝推行廟號改革的意義。(7分)【針對訓練】1.(2020·北京朝陽區)三國時期,魚豢著《魏略》記述“(氐族)衣服尚青絳,俗能織布,善田種,畜養豕牛馬驢騾,由與中國錯居故也。”這一現象表明,氐人當時A. 已經完全以農耕生活為主 B. 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C. 生產以耕織和飼養相結合 D. 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2.(2020·北京房山)《三國志》卷三○《魏書》稱:“魏興,西域雖不能盡,至其大國龜茲、于闐、康居、烏孫、疏勒、月氏、鄯善、車師之屬,無歲不奉朝貢,略如漢氏故事。”據此可知( )A. 國家分裂阻礙了對外貿易的發展 B. 曹魏政權中斷了與西域的聯系C. 西域諸國與中原的交往仍很頻繁 D. 西域依然是東西方交往的橋梁3.(2020·濰坊高一檢測)據《宋書》記載,南朝時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稱,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出現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A.南方社會相對安定 B.北方人民大量南遷 C.江南自然條件優越 D.政府重視經濟發展4.(2020·濰坊模擬)晉室南遷后,上層土族通過九品官人法不斷掌控朝政,占據高位,寒門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為門閥政治的代表時期。這反映出當時A. 豪強大族對政治的影響 B. 古代政治制度不斷進步C. 考試選官制度已經確立 D. 選官重視家族經濟基礎5.(2020·濰坊模擬)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擺脫了原先落后停滯的狀態,出現“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A. 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 B. 社會動蕩不安 C. 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D. 絲綢之路開辟6.(2020·海南高一檢測)東晉時期,瑯邪王氏家族位高權重,與皇室勢均力敵。當時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材料主要說明東晉門閥政治A. 取代皇權政治 B. 是對皇權政治的有益補充C. 確保政權穩固 D. 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權7.(2020·天津檢測)三國時期吳國以一隅之地與中原的曹魏相抗衡,東晉和南朝政權也都以半壁江山與北方各政權對峙。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經濟發展維持了這處局面的長期存在。反映出A. 南北經濟發展處于平衡的狀態 B. 江南經濟得到開發C. 北方社會安定有利于恢復生產 D. 南北對峙阻斷交流8.(2020·泰安模擬)“毀僅以其中一塊殘片隨葬的習俗。考古發現揭示隨著鮮卑南遷,越靠近中原,毀鏡現象越少。據鏡”是北方草原地區拓跋鮮卑的一種特殊葬俗,即在下葬過程中將隨葬銅鏡故意打碎、通常此推斷,鮮卑毀鏡習俗的廢棄原因極有可能是A. 政府禁止奢侈之風 B. 鮮卑人審美水平提高C. 戰爭頻繁銅鏡難得 D. 受到漢人習俗的影響9.(2020·北京東城區高一檢測)《魏書》載:“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材料說明孝文帝A. 認同漢族文化 B. 注重學以致用 C. 銳意改革舊俗 D. 潛心文學創作10.(2020·海南高一檢測)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詔稱“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為德”,而土為“黃中之色,萬物之元”,故改拓跋氏為元氏。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A. 宣示北魏政權的正統性 B. 加強拓跋氏對中原的統治C. 緩和鮮卑與漢族的關系 D. 徹底改變北方的社會習俗11.(2020·聊城高一檢測)《資治通鑒》卷140概括記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釋此處時感慨道:“嗚呼,自隋以后,名稱揚于時者,代北之子孫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這一感慨可以佐證,孝文帝時的北方民族交融A. 沖擊了傳統華夷觀念 B. 鞏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C. 實現了經濟重心南移 D. 直接促成了隋朝統一12.山越分布于閩浙等地的山區,處于比較原始的狀態。孫吳政權建立后,山越不納賦稅,并不時出山擄掠。孫權派兵征討,將其遷至平原,納入郡縣編戶。對此評價正確的是( )A.將中華文明擴展到江南地區 B.抵御落后民族維護中原文明C.遲滯了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D.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13.南朝時期,寒人(門第低微的人)通過充將帥、掌機要(中書舍人)、任典簽(代表皇帝監察地方諸王刺史)不斷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A.門閥士族政治的形成 B.文化教育的逐漸下移 C.專制皇權的逐漸加強 D.監察的非理性化趨勢14.《史記》《漢書》的本紀和人物傳大都開門見山,直述人物言行。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紀傳體史書,不僅在傳首載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階、履歷,還在傳末詳述其子孫。這一變化反映了當時( )A.社會主流思想的變化 B.史書編寫體例的革新C.門閥士族制度的盛行 D.思想活躍局面的形成15.北魏時洛陽城內有大市、小市、四通市,總稱“洛陽三市”,市內有鐘鼓,開市、散市都以擊鼓為號,并設有專門管理貿易和稅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萬戶來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來自遠方異國的商人。據此分析正確的是( C )A.洛陽城以經濟功能為主 B.北魏嚴格控制商業發展C.北魏對外貿易獲得發展 D.國家統一促進商業繁榮16.對以下兩幅魏晉壁畫解讀合理的是( )A.經濟重心南移 B.農業生產恢復 C.社會分工擴大 D.民族交融加強17.曹操主政期間,多次發布求賢令,認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他反復闡明選拔人才的標準是任人唯才,不拘名聲品行。這說明當時( )A.察舉制度已被徹底破壞 B.傳統觀念制約人才選拔C.世家大族壟斷政治特權 D.九品官人法已日益僵化18.南方漢人認為北方“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到北魏后期卻不得不承認“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材料旨在強調( )A.鮮卑族被漢族同化 B.南北經濟趨于平衡C.孝文帝改革的影響 D.北方戰亂社會動蕩19.中國古代從曹魏開始,法律上出現了“八議制度”,即八種人(親、故、功、貴等)犯罪,只要不是危害皇權、不孝尊長等重罪的,都可以減免刑罰。這一制度( )A.削弱了世家大族勢力 B.緩和了社會階級矛盾 C.體現了存百姓的思想 D.維護了統治階級特權20.“北朝四史(《魏書》《北齊書》《周書》《北史》)所記當時在歷史舞臺上的人物共計7188位,其中漢族4941人,約占總人數的68,72%,鮮卑族人物1737人,約占10%,匈奴人物215人,約占3.10%,其余氐、羌、羯、蠻、柔然、吐谷渾、雜胡和西域人共計1080人,約占08%”。這一現象的出現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A.結束了南北對峙 B.推動了民族交融 C.促進了儒學復興 D.導致了北人南移21.西晉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動蕩大量南遷,南遷人口未納入所在郡縣正式戶籍,不負擔國家調役。東晉于咸和年間(326~334)開始實行“土斷政策”,即取消客籍戶,“不論僑土”將居民一律編入正式戶籍。可見土斷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抑止士族勢力膨脹 B.控制人口擴大賦役來源C.緩和僑土之間矛盾 D.發展經濟實現重心南移22.魏徵主編的《隋書·食貨志》記載,北朝末期,中國河西走廊地區東羅馬(395—1453)金幣、薩珊波斯(224—651)幣是官方認可的民間流通貨幣。后來考古學者在新疆和田與吐魯番分別發現了東羅馬金幣和薩珊銀幣。這一考古發現( )A.有利于印證北朝民間貨幣的使用情況 B.表明中歐之間的交流始于南北朝C.證明《隋書·食貨志》的內容皆為信史 D.可印證當時中西貿易的繁盛23.表1是關于“赤壁之戰”的記述,由表格信息可知( )表1《魏書·武帝紀》 公(曹操)至赤壁,與備戰,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資治通鑒》 (周瑜)進,與操遇于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A.疾疫爆發影響赤壁之戰戰局 B.疫病流行加劇軍閥混戰C.曹操借瘟疫推卸戰敗的責任 D.赤壁之戰導致疾疫蔓延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針對訓練】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C C B A C D B D A A A D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C C C D B C D B B D A【任務驅動】探究1:①民族矛盾激化,國家長期分裂割據;②北方漢人南遷,促進江南的開發;③內遷民族逐漸漢化,有利于民族融合;探究2:目的:認同中原文化;鞏固自己的政治統治。過程:拓跋珪自稱黃帝是其祖先;此后多個皇帝通過祭祀承認和延續這一祖先認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漢姓、遷都洛陽、定姓族等)加以強化。效果:北魏統治者獲得漢臣認可 ,通過祖先認同實現文化認同;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創造了有利條件。探究3:政權更迭,分裂割據;民族交融探究4:①權臣篡位:曹丕篡漢、司馬炎代魏稱帝②宗室叛亂: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③士族專權:“王與馬,共天下”探究5:略探究6:略探究7:對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歷史進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文化);促進了華夏文化的認同(心理)。探究8:政治:發動為實現統一的戰爭,并多次出現短暫或局部的統一;經濟:江南開發推動南方農業進入精耕細作的時代,南北差距縮小;民族:南北方都出現了民族交融的局面,推動多元一體格局的復現。【真題賞析】【答案】(1)內容:確立新的原則,不再尊奉部落首領;確立北魏創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禮制,為自己虛設一廟;將廟號改革與爵位改革結合。(8分)(2)意義:宣示北魏政權將拋棄草原傳統,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決心;削弱鮮卑貴族的政治軍事特權,減少改革阻力。(7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