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復習目標】多角度認識王安石變法1.通過學習,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角度理解,宋代政治制度演變趨勢的特點及影響,辯證客觀地評價政治現象。2.通過《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兩宋時期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所處的特定的時空。3.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認識宋代加強了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解決了唐代以來的藩鎮割據問題,也造成了龐大的管理體系的弊端。【知識梳理】一、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1、背景(1)北宋建立后,相繼滅掉南方的幾個割據政權和北方的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2)鑒于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強化專制集權、維護政權穩定的措施。(前代之弊:地方權重、武將跋扈、綱紀不立)2、措施:(收權、分權、崇文抑武)(1)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收權)①行政—削實權: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②財政—制錢谷:設轉運司綜理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③軍事—收精兵: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分別拱衛京師和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更戍法)。(2)分散各級機構的權力。(分權)①中央:由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 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②地方:設立了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合稱四監司,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拓展】“官、職、差遣”制度。宋朝還實行官銜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官吏任用制度,即“官、職、差遣”制度。官即官名,如尚書,侍郎之類,只是一種虛銜,作為敘級、定薪俸之用;職亦稱貼職,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榮譽銜,并無實際職掌,如學士、直閣之類;差遣才是官員所擔任的實際職務,故亦稱職事官,樞密使、三司使等,屬于此類。一般官員則在所擔任的職務之前,冠以“判、知、權、管勾、提舉”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舉常平等,以示差遣。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中央集權。(3)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針。(崇文抑武)原因:科舉制度的完善,增加了寒門子弟入仕的機會;宋太祖吸取前朝武將專權、割據逇教訓,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宋代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舉措:①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③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3、評價:(1)積極的: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有利于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強化了中央集權。(2)消極的:權力分割過細,造成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影響了行政效率;文官政治、強干弱枝,削弱了軍隊戰斗力,造成北宋對外戰爭的失利;給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助長了北宋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任務驅動】任務一:認識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1.宋代的中央官制圖1 圖2探究1.結合對圖1的識讀,并做出合理的解釋。比較兩幅圖,指出唐宋分散相權的方式有何不同?2.宋代的地方官制探究2:結合對圖的識讀,指出北宋“路”的設置有何獨特之處?如何評價?3.宋代選官制度材料 國內學界一般提到宋朝歷史總是與經濟上積貧、軍事上積弱劃等號,這其中的原因繞不開宋朝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但也有學者認為,“重文輕武”國策的推行,促進了宋朝的繁榮。探究3:根據材料,從中提煉出一個觀點,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簡要論述。(要求:觀點明確,論述須有史實依據,史論結合。)【拓展】宋代士人經過考試及第便取得做官資格,不必再經由吏部加試。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比唐代嚴格,范圍和規模都有所擴大。如在省試之后,增加一場由皇帝主持的“殿試”;實行“糊名”、“謄錄”;不準朝廷官員推薦考生;食祿之家的子弟必須復試;主考官和貴戚子弟另設考場,另派考官,實行“鎖院”杜絕交通等方法,以減少作弊的環節;并且擴大錄取名額,減少門第限制,更廣泛地吸收各階層的知識分子,以擴大統治基礎。由于不論何等階層的知識分子,只要進士及第便被委派為官,“不數年,輒赫然顯貴矣”,因此科舉成為當時獵取功名的主要途徑。宋代科舉制日趨完善和嚴密,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它注重維護考試的公開、公平性,向全社會各階層廣泛開放,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就其意義來說,科舉網羅了大批英才,奠定了宋代文官政治的基礎;它刺激了宋代文化教育的發展,有力推動了全社會文化素質的提高。盡管如此,宋代科舉制度仍然帶來了一定的弊端。例如,科舉取士名額不斷擴大,致使官僚集團急速膨脹,形成冗官問題,給國家財政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1.邊防壓力(1)遼威脅中原: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領了燕云十六州,對中原形成嚴重威脅。(2)宋遼議和:北宋統一后,兩次發起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慘敗。后來遼軍大舉南下,逼迫北宋簽訂協議,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為“歲幣”。通過這項協議,北宋勉強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安定。(3)宋夏議和:北宋與西北黨項族新建立的西夏發生戰爭,也是屢戰屢敗。雙方最終達成和議:西夏保持帝號,同時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2.財政危機(1)原因:①軍隊龐大,軍費開支多。北宋在邊疆戰事中連敗,供養了一支空前龐大的軍隊。這支軍隊是通過招募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亂,訓練廢弛,素質低下。軍隊不斷擴編,導致軍費直線上升,占到國家財政開支的一半以上。②機構重疊,導致冗官冗費。北宋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致使官僚隊伍也不斷膨脹。(2)表現:養兵和養官成為朝廷的沉重負擔,財政狀況日益惡化。【任務驅動】任務二:褒貶不一的大宋王朝材料1:宋朝內政最腐朽,外患最強烈,成為歷史上怯弱可恥的一個朝代。———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材料2: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陳寅?。骸多噺V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探究4:概括兩位史學家評價宋朝的觀點。結合所學試分析導致觀點不同的原因。三、王安石變法1.背景(1)慶歷新政失敗:宋仁宗在位時,大臣范仲淹曾發起一次以整頓官僚機構為宗旨的改革,史稱“慶歷新政”。新政明顯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引發抵制,很快歸于失敗。(2)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以圖挽救統治危機。2.時間:1069 年3.領域:變法涉及農業、商業、水利、賦稅、基層管理、軍事訓練、科舉教育等諸多領域。4.原則與目的:①基本原則是加強國家對這些領域的管理和控制。②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5.主要內容:①富國方面,官府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②強兵方面,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希望借以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項目 內容 作用富國之法 均輸法 要了解生產和需求情況,就近采購,以節省國家開支。 減輕了納稅戶的負擔,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市易法 在開封設“市易務”,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缺貨時賣出 限制了豪商、大賈對市場的控制和操縱,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青苗法 每年青黃不接 時借錢或糧食給農戶,加收20%的利息。 農民免受高利貸的剝削,官府也收入了大量利息。募(免役)法 州縣出錢 募人充役,按戶等征收募役費用 使原來輪班充役的農民回鄉務農,擴大了生產農田水利法 規定各地興修水利工程 使各地的農田水利明顯發展方田均稅法 清丈土地,根據土地肥瘠劃分等級,作為交納賦稅的依據 納稅土地增多,政府收入增加強兵之法 將兵法 精簡裁并禁軍,選拔將官,加強訓練 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保甲法 農戶按保組織,閑時訓練,戰時作戰 增強了軍事力量,減輕了財政負擔保馬法 廢掉牧馬監,由民戶代養官馬 節約了朝廷的大量開支,還降低了馬匹死亡率軍器監 在開封設軍器監,管理武器的制造 軍器的制造逐步改善,數量增加育才之法 科舉改革 廢除原來的科舉考試,改以經義策論取士 使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得到比較廣泛的傳播改革學校制度 整頓太學,撰注《詩義》、《書義》、《周禮義》作為學生的必讀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6.評價:①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大筆收入,消除了財政赤字;②但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北宋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③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引起激烈爭議。圍繞變法問題,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引發黨爭,北宋逐漸走向衰亡。總體而言,王安石變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運。7.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原因①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阻撓和破壞。(主要原因)②變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變法后期決心動搖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勢。③在變法過程中,由于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④指 導思想上偏重于理財,違背經濟發展規律。⑤新法實行顯得過于急,支持變法的組織機構不夠健全,賞罰也不夠公正。【任務驅動】任務三:認識王安石變法材料一 中國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個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選取功勛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廟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對該大臣的最高評價。北宋神宗時,王安石“變風俗,立法度”,主導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紹圣初年,詔“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廟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紹圣以來,學術政事敗壞殘酷,致禍社稷,其源實出于安石”。于是,“罷安石配饗神宗廟庭”。——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材料二 《宋史》記熙豐(宋神宗年號熙寧、元豐)事實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襲之,皆反對黨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荊公(王安石)處,皆一一詳辯之……荊公不僅為中國大政治家,亦為中國大文學家。——摘自梁啟超《王荊公》(1908年)探究5:(1)根據材料一,分別指出兩宋對王安石的評價及其主要理由。(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梁啟超重新評價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四、南宋的偏安1.金滅北宋(靖康之變):1127 年,北宋被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方,是為南宋。2.岳飛抗金: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軍對抗中素質明顯提高,形成幾支較有戰斗力的部隊,尤以岳飛指揮的岳家軍戰績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檜卻秉承崇文抑武國策,視岳飛等擁有兵權的武將為心腹之患, 主動向金朝求和。3.宋金議和:1141 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岳飛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殺害。4.南北對峙:南宋統治穩定后,將都城定在臨安。此后宋金之間又發生幾次戰爭,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宋帝世代尊金帝為叔父或伯父,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小結】【真題賞析】1.(2020·全國Ⅱ卷高考·26)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省試后,主考官李昉徇私錄取“材質最陋”的同鄉武濟川一事被告發,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經此事后,宋代科舉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權 B.確立了省試考試權威C.完善了考試錄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2.(2020·山東高考·4)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A.盡量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 B.穩定災區的社會秩序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 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3.(2019.4·浙江高考·7)有學者認為:“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許?!痹谥袊糯沃贫鹊陌l展變化中,治理天下與君臣關系的處理,尤以相權的調整為要。下列項中屬于相權調整的舉措是( )A.建立世官制 B.增設“參知政事”C.強化“外朝” D.實行察舉制4.(2019·全國Ⅲ卷高考·26)北宋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厚,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 B.提升了軍隊的戰斗力 C.弱化了對地方的控制 D.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5.(2018·全國Ⅲ卷高考·25)表1 宋代宰相祖輩任官情況表曾祖、祖父或父親任官情況 宰相人數北宋(71) 南宋(62)高級官員 20 8中級官員 15 10低級官員 12 8無官職記錄 24 36表1據學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兩宋時期( )A.世家大族影響巨大 B.社會階層流動加強 C.宰相權力日益下降 D.科舉制度功能弱化6.(2017·全國Ⅲ卷高考·27)關于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時為晉王)的活動,北宋時期有不同記載?!独m湘山野錄》記載,宋太宗當晚曾與其兄宋太祖在宮中飲酒,并宿于宮中;《涑水記聞》則稱,那晚宋太宗并未進宮。這反映出( )A.歷史事實都是通過歷史敘述呈現 B.同一歷史事實會有不同歷史記載C.歷史敘述不能客觀準確再現歷史事實 D.綜合多種歷史敘述即可確認歷史事實7.(2016·全國Ⅰ卷高考·26)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爾謂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贝耸路从沉? )A.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 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8.(2016·江蘇高考·4)“宋沿唐制,亦貴進士科。然唐時猶兼采譽望,不專辭章。宋則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而已?!庇纱丝梢?,與唐代科舉相比,宋代( )A.考試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減少C.進士及第尤為尊貴 D.錄取人數大大增加9.(2017·海南高考·2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5分)材料 宋太祖趙匡胤本為后周殿前都點檢,960年,奉命御遼。到達陳橋驛時,發生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稱“陳橋兵變”。對“陳橋兵變”,宋初眾說紛紜,《太祖實錄》亦語焉不詳。宋太宗趙匡義命重修《太祖實錄》,說:“史官之職,固在善惡必書,無所隱諱”,“太祖之事周朝也,盡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寶(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時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擊,一日醉臥帳中,眾將士云集,強擁太祖為皇帝,此乃時勢所趨,并非人力所為。今人研究認為,趙匡胤制造遼(契丹)與北漢聯兵南下的假情報,宰相范質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趙匡胤率諸軍北上抵御。大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弟趙匡義等受意發動兵變,將士們把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天子。 ——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等(1)根據材料,概括說明宋太宗對“陳橋兵變”的解釋與今人研究的結果有何不同。(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實錄》關于“陳橋兵變”記載的原因。(9分)10.(2013·山東高考文綜·35)(10分)【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宋人話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變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王安石微服赴江寧,遇一老嫗喂雞豕,喚“啰,啰,啰,王安石來!”雞豕俱來就食。問其故,老嫗曰:自王安石為相公,立新法擾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錢,錢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為業,……今桑麻失利,只得蓄豬養雞,等候吏胥里保來征役錢,或準與他,或烹來款待他,自家不曾嘗一塊肉。故此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據《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1)據材料,概括說明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6分)(2)研究王安石變法時,你如何看待宋人話本的史料價值。(4分)【鞏固訓練】1.宋朝初期,規定州郡長官由文官擔任,差遣中央官員到各地擔任轉運使(主管財政兼監察地方官吏)、提點刑獄公事(主管司法兼監察)、安撫使(主管軍事)等官職。這些變革旨在( )A.防止地方割據 B.削弱相權威脅 C.應對北方隱患 D.整頓地方吏治2.宋制監察官員上任后百日內未能履行糾舉彈劾之責,即被視為失職。新任侍御史王平任職即將滿百日而未有彈劾,同僚很是奇怪,有的稱其有待而發一旦彈劾必是大事。不久王平有疏上奏,則是彈劾御膳中有頭發。王平因此被稱為彈發御史?!皬棸l御史”的出現說明宋代( )A.監察制度實際效能高 B.監察官員位高權重C.對監察官的管理嚴格 D.理學成為治國思想3.在變法過程中,王安石創建了一系列新的任務導向型政府機構,并由那些不受公務條框限制的新晉官員負責,如王安石創建的“制置三司條例司”,里面那些支持變法的低駐官員,都由王安石精心挑選。王安石這一舉措A.減少了政府決策失誤 B.保證了變法措施的順利推行C.改變了中樞決策方式 D.客觀上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4.(2020·重慶一中高三6月模擬·26)宋代,皇帝的詔令,原則上必須經過“二府”,以“敕牒”方式頒布執行,直接自宮內頒出的皇帝批示,被認為是“滅裂紀綱”的源頭,經常受到臣僚的批評。這表明當時( )A.專制皇權遭到削弱 B.官僚制度比較成熟 C.行政效率日益低下 D.權力制衡機制建立5.梁啟超用社會主義學說類比王安石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稱為社會主義學說的先行者,他的肯定性評價為大多數人所尊奉,成為20世紀前半葉的主流觀點。其主要依據可能是王安石變法( )A.實質上打擊了地主官僚利益 B.已經觸及封建私有制C.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民眾利益 D.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6.關于宋太宗將唐代的“道”改為“路”,司馬光認為,“分天下為十余路,各置轉運使,察州縣百吏之臧否,復漢部刺史之職,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轉運使”。而對于各路官員的權力劃分,宋哲宗時則明文規定:“凡本路錢谷財用事悉委轉運司,刑獄、常平、兵甲、賊盜事,悉委提點刑獄管勾(管理)”這一變化可以佐證,當時( ?。?br/>A.財政與軍事分離 B.行政區向監察區轉化C.民政與司法分離 D.地方機構權限的擴大7.北宋在唐代州、縣兩級行政區劃基礎上,分設路、州、縣三級行政機構。路是中央派遣機構,設轉運使、提點刑獄、安撫使分別負責財政稅收、司法審查、軍事,他們對州擁有監督的職責。這一變化( ?。?br/>A.清除了地方割據的基礎 B.適應了封建大一統的要求C.有利于保持政局的穩定 D.消除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8.宋代在州縣之上設置分權獨立的路級行政機構,在其下設立漕、憲、倉、帥四司,建立起諸司并立、互不統屬的運行機制,同時也設立通判加強對州縣政府的監管,規范地方官員的選任。這些做法(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客觀上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C.促使君主權力更加集中 D.破壞了地方的制衡機制9.(2016·重慶一?!?7)宋人評論道:“澶淵之盟為失策。而所可痛者,當國大臣論和之后,武備皆廢。以邊臣用心者謂之引惹生事,以搢(縉)紳慮患者謂之迂闊背時,大率談兵,幸時無事,謂敵不敢背約,謂邊不必預防,謂世常安,謂兵永息,恬然自處,都不為憂?!痹撛u論旨在( ?。?br/>A.贊揚宋遼和議英明 B.擔憂朝廷武備松弛C.批判縉紳遷闊背時 D.指責邊臣引惹生事10.(2021·湖北武昌區高三1月質量檢測·5)王安石在《本朝百年無事札子》中指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善理財者,民不益賦而國用饒?!边@說明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目的是( ?。?br/>A.調控國家經濟開辟政府財源 B.控制地方財富加強中央集權C.增加軍費開支解決邊患問題 D.擴大民間稅負支撐財政運轉11.(2021·湖北武漢部分學校高三起點質量檢測·4)作為反對派,司馬光曾評價王安石變法“盡變更祖宗舊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毀之,棄者取之,矻矻焉窮日力,繼之以夜,而不得息”。劉摯也說“二三年間,開闔動搖,舉天地之內,無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北宋( )A.邊防壓力得到緩解 B.社會秩序相對穩定C.崇文抑武受到沖擊 D.統治集團黨爭激烈12.(2021·山東濟寧高三3月高考模擬·4)宋代,理學家程頤、張載、朱熹都主張恢復古代的宗法家庭制度,編纂族譜,建立宗祠。朱熹認為儒者應該努力從事個人修身,并進而擴展到家族。他們的這些主張反映出( )A.商品經濟發展侵蝕傳統思想 B.宗族成為重要社會基層力量C.文人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意識 D.傳統家庭生活發生重大改變13.(2021·河北衡水中學全國高三第二次聯合考試·26)宋朝勸學詩歌的數量龐大,其創作者有身居要職的高官,也有寒門學子,有理學大家,也有僧人道士,創作主體十分廣泛。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br/>A.商品經濟的發展 B.程朱理學的興起C.科舉取士的實行 D.崇文意識的流行14.(2021·江蘇常州高三下學期期初調研考試·4)宋開寶六年,宋太祖親自對錄取的省試進士進行覆試,從此確立了科舉考試三級制。所有登科人,由此都成了“天子門生”。宋代改革科舉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 )A.防范考試出現徇私舞弊 B.進一步加強君主專制C.廣泛吸引人才參加政權 D.使中央收回取士大權15.(2021·全國百強名?!邦I軍考試”高三3月聯考·27)據統計,在宋太宗統治的22年中平均每年錄取進士近70人,比太祖時增加了5倍,此外,每年還要錄取大批特進(宋官,正二品),且進士立即授官,并優等注擬(擬定官職),從而打破了此前進士不經吏部考核不得授官的慣例。這一做法( ?。?br/>A.打破了特權階層的壟斷 B.擴大了官吏的人才來源C.加速了冗官局面的形成 D.體現了重文輕武的國策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安史之亂后,職在監察的諸道觀察使多與節度使合二為一,成為阻隔中央與諸州之間的一級行政機構,削弱了中央與州的聯系。宋朝重新實行州縣建制,州縣長官由中央直接派官員擔任。同時,全國劃分為若干路,諸路作為朝廷派出機構,轄區穩定,擁有常設機關和臨事決斷的權力。路級機構主要有安撫使司、轉運使司、提點刑獄使司與提舉常平司,分別管理地方軍政、財賦、刑獄、常平倉等,諸司既有專門事任,又具有監察職能。州在一定程度上受本路監司的節制,同時也專門向朝廷負責。地方優先保證中央財政需求,但地方財政的用度差額,則取足于本轄區的賦稅收入,中央不直接控制。中央政令,直下諸路、諸州,由路級機構監督諸州執行,諸路監司定期巡歷視察,對州縣治理中存在的問題,不僅向中央條陳匯報,還根據實際情況過問處理。——摘編自《中華文明史·卷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朝地方行政改革的背景和特點。(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宋朝地方行政改革的影響。(8分)17.材料 榷場,即指宋、遼、金、元各在邊境所設的由官府主導控制的對外貿易的市場,也稱“官市”。遼朝開國之初俘獲大量漢族及其他民族之民眾,大力開發農業。太祖耶律阿保機基于南北經濟早已密切聯系以及安邊綏遠的目的,在統治的邊緣地帶設立了最早的榷場——羊城榷場(今河北省張家口市)。羊城榷場毗鄰炭山之北的產鹽區,地理位置比較重要。澶淵之盟后,宋在河北沿邊陸續開放雄州、霸州、安肅軍、廣信軍四榷場,遼也在南京道之新城及西京道之朔州南境等地設榷場多處,與宋朝互市。雙方都在榷場設置專官監督貿易,征收榷稅,密切了南北經濟、文化聯系。此后,宋、遼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摘編自程嘉靜《遼代榷場設置述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遼朝開國之初設立榷場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澶淵之盟后宋、遼兩國設立榷場的影響。(7分)選擇題 1-5 6-10 11-15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1-15 ACDBC CCBBA DCDBC16.(1)背景:唐朝后期,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3分)特點:諸路與州縣都直屬中央,對中央負責;路級諸司各職互不統屬,互相監察;路級官員兼有行政與監察的職能;地方在一定范圍內有自決權力。(任答2點,4分)(2)影響:緩解了朝廷面臨的矛盾,有利于中央集權的穩定;依管理目標、對象不同而劃分職能,開始向管理部門專業化方向發展;各機構之間的職責突出反映了權力制衡原則的實施;加強監察,利于防范官員腐敗與專權。(任答3點,6分)監察制度的加強,造成運行機制滯緩;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逐漸導致官僚機構膨脹,行政效率低下。(任答1點,2分)22.(1)原因:政府鞏固邊境安全、擴大稅收的需要;統治者的重視和支持;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南北方經濟聯系的密切;地理位置重要。(每點2分,答對任意4點得8分。)(2)影響:有利于邊境地區安定和資源的開發;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深;有利于加強南北方經濟文化聯系;為宋、遼兩國的長期交往奠定了基礎。(每點2分,答對任意4點得7分。)【真題賞析】CCBA BBAA9.(1)宋太宗:宋太祖被擁戴為皇帝,是順應天意;今人:宋太祖策劃了此次兵變,意在奪取皇位。(6分)(2)原因:“陳橋兵變”得國,無法隱瞞;以官修史書的方式確定兵變的性質;宣揚宋太祖忠義;彰顯宋朝政權的合法性。(9分)10. (1)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負擔;用人不當,出現了官吏擾民現象;新法引起了民間不滿。(2)話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一定史料價值;話本屬于文學作品,有藝術加工成分,須用其他史料印證。探究1.解釋(略)。不同:唐:決策流程分權;宋:行政、經濟、軍事三大專業領域分權。探究2:路一級未設置統一的行政機構和單一的行政首長,諸司并立,將地方政權、財權、司法權、軍事權完全分割開來,地方難以形成完整的權力中心,無法獨立對抗中央政府。評價:(1)積極:宋代路制下的四司分立,互不統屬,各司其職的運行體制,使得北宋避免了漢唐以來的“節鎮太重、君弱臣強”的致命缺陷,避免了藩鎮割據和軍閥混戰的悲劇;路制下的分權體制也被之后的元明清三朝所沿用,元代的行省制、明清的三司也都吸納了宋代路制的運行原理和分權精神。(2)弊端:諸司分立,互不隸屬,相互牽制又相互推諉,導致行政混亂;導致地方貧弱,失去活力。探究3:示例一宋代“重文輕式”國策促進了宋朝的繁榮。論述:宋朝實行“重文輕武 政策,在政治上鏟除割據勢力,維護了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安定的社會局面,有利于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社會環境寬松,文人享有較多自由,推動了理學興起,文學藝術的發展。綜上所述,“重文輕武”國策的推行促進了宋朝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全面繁榮。示例二宋代“重文輕武”國策導致了積貧積弱局面論述:宋朝強化皇權實施“重文輕武”政策,軍事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離,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和國防力量,在對遼、西夏的戰爭中屢戰屢敗。大量文職官員的設置,導致官僚機構越來越臃腫龐大,造成了嚴重的冗官、冗費的局面,財政支出緊張,國力虛弱。綜上所述,“重文輕武”國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終陷于積貧積弱的局面,與其宋代軍事上的失利、失敗有重要關聯。示例三宋代“重文輕武”國策一方面推動了宋代社會繁榮,同時也導致了積貧積弱局面。論述:言之有理即可,兼采觀點一與觀點二論述。綜上,宋代“重文輕武”國策既有其積極意義,又有社會局限,因此,對國家政策的評價,應該采取全面辯證的方沄,既要看到其積極,又要看到其不足。探究4:觀點:范文瀾先生的“腐朽、怯弱”;陳寅恪先生的“造極之世”。原因:這兩種看法均各有其事實依據,只是著眼點不同,看待歷史的角度有別。前者更多地是從政治軍事和對外關系著眼,強調的是財政緊張,軍力孱弱,保守拖沓,因循茍且,主要是側重于當時的橫向比較;后者更多地是從經濟文化著眼,強調的是兩宋經濟繁榮,思想進步,科技發達,社會穩定,主要是側重于歷史長河中的縱向比較。探究5:(1)北宋褒揚王安石,認為王安石變法對朝廷有功;南宋貶斥王安石,認為北宋滅亡根源于王安石變法。(6分)(2)目的:弘揚歷史上的改革精神;推進改革,挽救民族危亡。(4分)方法:重視歷史記錄者的態度;考訂歷史材料的真偽。(5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