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導學案(含答案) 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導學案(含答案) 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復習目標】
1.通過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隋唐時期的民族交融取得的成就。
2.利用文獻史料、文物史料、歷史地圖,了解隋唐的治亂興衰規律,樹立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家國情懷。
【知識梳理】
一、隋朝興亡
1、隋朝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定都長安,是為隋文帝。
2、南北統一:公元589年,隋滅陳,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
拓展:隋朝實現統一
統一原因 ①隨著南方經濟的發展與北方經濟的恢復,南北經濟發展趨向平衡且南北經濟聯系加強,這為隋的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②魏晉南北朝后期,民族交融不斷增強,南北統一條件成熟:③隋文帝勵精圖治,加強軍隊建設;④陳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敗,軍隊紀律松弛,不堪一擊。
意義 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趨勢,有利于國家的安定和社會的發展
3、隋朝的經濟建設活動
(1)廣設倉庫:在都城和地方廣設倉庫。既有供應朝廷糧食和物資的倉庫;也有備水旱賑濟而遍置于鄉間的義倉。
拓展:義倉
在中國傳統社會,由于社會生產力不發達,人民面對饑荒時的自救能力較弱。義倉是一種民間出資、民間管理的自救性質的倉儲形式,對古代的賑濟救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興建兩都:隋文帝令宇文愷主持興建大興城;隋煬帝令宇文愷主持興建洛陽城。
(3)開通大運河:貫通南北,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拓展:隋朝大運河
1.時間:公元605年至610年,隋煬帝開鑿大運河。
2.概況: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包括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
3.地位: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4.意義:
①政治方面:運河的開通有效地減少了區域分割和地方主義等問題出現,運河溝通南北,成了維系中央集權和中國統一局面的政治紐帶。
②經濟方面
A.便利了南北交通運輸。京杭大運河是連接五大水系的交通大動脈,不論是北方的皮革、木材南運,還是南方的糧米、茶葉、竹編北運,都更加便捷。
B.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運河區域的水利田獲得大幅度擴展;南北方農作物品種的交流促進了南北方農業經濟的發展。
C.促進了運河區域城市和商業的繁榮。大運河的貫通極大地促進了運河區域城市和商業的發展。運河兩岸城市商業氣息濃厚,商業人口大增,呈現從業而聚、活動頻繁的特點。南北物資的交流促進了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密切了各區域市場的聯系。
③文化方面:大運河的修建加速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南方水鄉文化傳入北方,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傳入南方,多民族文化的互相交融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繁榮,也促進了民族大團結。
④水利工程方面:大運河的開通使我國形成了一個貫通南北東西全方位的大水網,京杭大運河的開通表明中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世界,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拓展:比較隋朝和秦朝的主要相似之處
1、都是結束分裂實現大統一的朝代。秦結束了春秋戰國的分裂局面;隋結束了魏晉長達300多年的分裂局面。
2、都開創了新的政治經濟制度并被后世沿用秦建立專制主義集權制度,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隋開創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
3都有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秦修建了萬里長城,隋開鑿了大運河。
4都因暴政被農民起義推翻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都為繼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訓西漢吸取秦亡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唐吸取隋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而出現繁榮局面。
二、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
1、唐朝的統一
(1)背景: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使社會矛盾激化,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起義軍的打擊下,隋朝的統治面臨瓦解。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2)唐朝的建立與統一: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隨后,唐軍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2、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1)貞觀之治
①含義: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國家出現的政治清明、經濟復蘇、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
②表現
A.經濟方面: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
B.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虛懷納諫,革新政治
C.文教方面:尊崇儒學,大興科舉,大辦學校
(2)武周政治:皇后武則天于高宗死后不久,廢唐稱帝,改國號為周,其統治時期被稱為“武周政治”。
(3)開元盛世
①含義:武周政權結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孫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其統治前期唐王朝達到鼎盛,史稱“開元盛世”。
②表現
A.經濟方面:興修水利,發展生產。
B.政治方面:選賢任能,改革吏治。
C.軍事方面:改革兵制。
D.文教方面:大興文治,發展科舉。
拓展:客觀認識中國古代的“封建盛世”
1.“封建盛世”出現的原因
(1)前朝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使統治階級注意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即部分地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恢復與發展(根本原因)。
(2)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他們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創造者(直接原因)。
(3)封建統治者良好的個人政治素質,如善于用人和納諫,居安思危,勵精圖治等。
(4)統治者采取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發展社會經濟的政策和措施,使社會比較穩定,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比較繁榮。
(5)統治者采取了開明的民族政策和對外政策,使民族關系融洽,國家統一,中外交流頻繁。
2.“封建盛世”的表現及認識
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發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封建盛世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在客觀上推動了我國封建社會的進步。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這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尤其是廣大農民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沒有改變。統治者采取的這些寬松政策,從本質上講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從而達到維護其長久統治的目的。
3.啟示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
(2)對生產關系的合理調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
(3)人才和合理的制度是社會發展的條件和保證
(4)執政黨必須加強自身廉政建設,居安思危。
(5)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并舉。
3、唐朝時的民族交融
(1))概況
唐與突厥 ①征服:突厥于6世紀中葉建立政權,后分裂為東、西突厥。貞觀初年,唐軍大舉反擊,擊敗并俘獲東突厥可汗,東突厥汗國滅亡;唐高宗在位期間,聯合回紇滅西突厥;后來被安置在北方的東突厥部眾反叛唐朝重新建立政權8世紀中葉為回紇所滅。 ②管轄:唐朝中央政權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
唐與回紇 唐玄宗時期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后來回紇改名回鶻。9世紀中期,回鶻政權瓦解
唐與吐蕃 7世紀前期,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8世紀初,唐中宗將金城公主嫁與吐蕃贊普。9世紀中期,唐與吐蕃“長慶會盟”。此后,唐蕃間基本上停止了紛爭。(吐蕃不歸唐朝管轄,也不是唐朝的屬國。唐代,吐蕃與唐關系十分密切。但唐朝并沒有在吐蕃設立任何統治機構和官職,唐與吐蕃是中原封建政權與青藏高原上奴隸制政權的并存。所以,吐蕃不是唐朝的屬國,唐也不存在對吐蕃的管轄權。直到元代,西藏才正式成為中央行政區域,歸屬中央政權管轄。)
唐與靺鞨 8世紀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區設置都督府。唐玄宗時期,封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2)歷史影響:進一步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 加強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發展,也促進了唐朝經濟文化繁榮;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拓展: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
1、主要方式
(1)戰爭,安定邊疆。如唐太宗大敗東突厥,俘獲其首領頡利可汗。
(2)設置機構。如唐太宗和武則天在今新疆地區先后設置了管轄西域的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3)冊封。唐玄宗冊封回虼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4)和親。如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聯姻。
(5)會盟。如吐蕃與唐會盟。
(6)招撫。如唐太宗任命少數民族首領管理本民族事務。
2、原因
(1)經濟繁榮,國力的增強,這是民族關系發展的物質基礎。
(2)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為民族關系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3)唐朝政府實行的民族政策正確、開明,策略也是靈活的,有利于改善民族之間的關系,使不同的民族和睦相處。
3、認識
(1)唐朝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呈現出繁盛景象。各民族進一步交融,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密切,邊疆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2)唐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戰爭是“兄弟鬩于墻”,但相互間的友好關系是主流。
【任務驅動】
任務一:開放的長安
探究1.觀察唐朝長安城示意圖,說明其布局特點。
探究2. 觀察東西二市示意圖,分析東市與西市的異同點。
任務二:認識大唐盛世
下列文物反映了唐代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
圖1 越窯青瓷 邢窯白瓷 圖2 敦煌莫高窟壁畫的唐朝曲轅犁 圖3 西安大雁塔唐朝進士題名帖 圖4 唐朝懷集庸調銀餅
題材一 題材二
圖5 《職貢圖》 圖6 交河故城 圖7 女子馬球圖 圖8 唐朝永泰公主墓壁畫
題材三 題材四
探究3.分別指出四個題材反映的唐代盛世狀況,并綜合分析其成因。
【任務驅動】
任務三:探究唐代夷夏觀念的變化
唐代前期 唐代后期
李唐皇室……于所謂夷夏觀念,本甚薄弱,故建國之后,雖四征不服,既服之后,則視如一國,不加猜防。唐初每定異族,即于其地置羈縻府州,以其酋長任都督刺史,予以高度之自治權。甚至委異族以中央要職,與漢人比肩于朝。……太宗既平東突厥,其酋長任職中央,五品以上者百余人,殆與朝士相半,因而入居長安者近萬家。 唐人對異族文化,漸有歧視之意。……唐人衣著已恢復舊風,改尚寬長。……白居易《時世妝》:“圓鬟無鬢堆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昔聞被發伊川中,辛有(周朝太史)見之知有戎。元和妝梳君記取,髻堆面赭非華風。”堆髻為北戎裝束,赭面為吐蕃習俗,而白居易以其非華風,至以被發伊川(比喻受異族影響,以至禮儀消亡)喻之,則其對胡風之厭惡,可想見之。
——傅樂成《唐代夷夏觀念之演變》
探究5.結合唐朝“夷夏觀念”的演變,說明社會觀念演變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14分)
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
1、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
(1)安史之亂
①原因
A.政治腐敗:中央統治集團日益腐朽。唐玄宗在統治后期醉心享樂,怠于政事,任人唯親,朝政趨于腐敗
B.社會矛盾尖銳:土地兼并嚴重,社會流民增多,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基礎
C.外重內輕局面的形成:邊防節度使權力過大,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對比失去平衡,國家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
②概況:755年,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和他的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763年,安史之亂被平定
③影響
政治方面 A.藩鎮割據:在平叛過程中,唐軍許多將領擁兵自重,中央集權被削弱。叛亂平定后,許多平有功的將領擁兵割地,為藩鎮割據埋下了隱患。 B.邊患嚴重:安史之亂中朝廷抽調邊防兵力平叛致使邊防空虛,吐蕃趁機占領河西隴右地區。 C.宦官擅政:宦官乘安史之亂,得以掌握禁軍,左右朝政,又與大臣互相勾結,排斥異己,終釀成宦官之禍及朋黨之爭。
經濟方面 經濟重心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北方人口的南遷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經濟趨于平衡。
社會方面 A.社會局面混亂:經過戰亂,廣大人民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B階級矛盾激化:安史之亂后,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國庫歲入大減。唐政府和各藩鎮橫征暴斂終于激起了農民的武裝起義。
(2)藩鎮割據
唐朝“藩鎮割據”局面的出現與唐玄宗統治政策的失誤密切相關,但這不是根本原因,藩鎮割據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經濟的分散性
①藩鎮的形成
A.開元年間,唐玄宗在邊境重地增置軍鎮設節度使加強邊防。
B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陸續增設藩鎮。有些藩鎮獨立性強,逐漸成為割據勢力,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②藩鎮割據的影響
A.藩鎮割據導致唐朝的中央權威衰落,嚴重威脅到中央政府的統治。
B.藩鎮和中央及各藩鎮之間戰亂頻仍,社會生產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阻礙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C.節度使在轄區內橫征暴斂,搜刮百姓;為削弱藩鎮勢力,唐中央變本加厲地掠奪人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D.藩鎮割據的局面延續了100多年,唐朝滅亡以后,割據局面又演變為五代十國的分裂和混戰。
拓展:藩鎮
藩鎮是唐中期實行的一種保護國家邊境安全的軍事屯兵制度,其長官為節度使、經略使。
唐代藩鎮分為四類(河朔、中原、邊疆、東南),其中河朔型藩鎮大多由安史之亂降將所立,割據一方,雖號稱一朝,實成為二國,發動過許多叛亂,嚴重威脅到了中央政權。
另外三類雖說節度使大都也是世襲或兵士擁立,但大多數都服從中央命令,是所謂的“順地”,其中中原諸鎮防河朔、拱衛京畿地區,是真正的“藩鎮”,而邊疆諸鎮(包括嶺南等邊鎮)御邊,東南諸鎮是中央的財政保障。
所以說,唐代后期的藩鎮一定程度上延續了唐朝的統治。
【任務驅動】
任務四:藩鎮割據
表格展示的是“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的基本情況
探究4.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表格中關于藩鎮割據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
2、黃巢起義與唐朝覆亡
(1)黃巢起義
①爆發原因
A.唐朝后期,統治腐朽,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態勢越來越嚴重。
B.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加上連年的災荒,無以為生,社會矛盾嚴重激化。
②經過:875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轉戰南北,一度攻入長安,建立政權。原為起義軍將領的朱溫降唐,被封為節度使,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了黃巢起義。
③影響:黃巢起義盡管沒有使唐朝滅亡,卻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加速了唐朝的覆亡。
(2)唐朝覆亡
①背景:朱溫逐漸控制政權,陸續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據勢力。
②滅亡: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滅亡。
拓展:唐朝中后期政局變化及其內在聯系
(1)唐玄宗統治后期政治腐敗和兵力內輕外重,釀成安史之亂,安史之亂造成唐朝由盛轉衰。
(2)安史之亂之后,唐朝統治更加腐朽:具體表現在唐朝統治集團內部的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加劇,地方上出現藩鎮林立、割據一方的局面。
(3)唐朝后期從中央到地方,一百余年的腐敗政治以及封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終于引發了農民大起義。
(4)在唐末農民起義的沉重打擊下,唐朝政權瓦解了。
五代十國
含義 ①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經歷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短命王朝,稱為“五代”。 ②南方各地先后出現吳越、南唐等九個割據政權,連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漢政權,稱為“十國”。
特點 ①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他們的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 ②北方政權更選,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 ③南方地區由于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
發展趨勢 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成為必然趨勢。到五代十國后期,后周世宗柴榮順應當時的形勢進行改革,后周實力漸增,為后來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真題體驗】
1.(2018·全國Ⅰ卷高考·25)據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基本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唐朝藩鎮基本情況表
藩鎮類型 數量(個) 官員任免 賦稅供納 兵額與功能
河朔型 7 藩鎮自擅 不上供 擁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駐重兵防驕藩
邊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駐重兵守邊疆
東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駐兵少防盜賊
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藩鎮(  )
A.控制了朝廷財政收入 B.彼此之間攻伐不已
C.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 D.延續了唐朝的統治
2.(2017·全國Ⅰ卷高考·26)
表2
記述 出處
“秦王(李世民)與薛舉大戰于涇州,我師敗績。” 《舊唐書·高祖本紀》
“薛舉寇涇州,太宗(李世民)率眾討之,不利而旋。” 《舊唐書·太宗本紀》
“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劉文靜(唐朝將領)及薛舉戰于涇州,敗績。” 《新唐書·高祖本紀》
“薛舉寇涇州,太宗為西討元帥,進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諸將為舉所敗。” 《新唐書·太宗本紀》
表2為不同史籍關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
A.皇帝李世民與薛舉戰于涇州 B.劉文靜是戰役中唐軍的主帥
C.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失敗 D.李世民患病導致了戰役失敗
3.(2016·江蘇高考·3)《無錫道中賦水車》詠頌:“翻翻聯聯銜尾鴉,犖犖確確蛻骨蛇……天公不念老農泣,喚取阿香推雷車。”這里“水車”的使用(  )
A.開啟農具自動化的先河 B.提高了農田抗旱的能力
C.標志著灌溉技術的成熟 D.使農業擺脫自然的束縛
4.(2015.6·浙江高考·13)武則天是學界和社會大眾關注、熱議的歷史人物,墓前的無字碑引得千年評說。唐人史著對其事跡記載比較客觀,宋明以來,在理學思想影響下史家評價逐漸發生變化。下列說法最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觀認識影響史事客觀評價 B.歷史人物評價永遠難有定論
C.多數人的意見更能反映歷史真相 D.時代愈近歷史的評價愈客觀
5.(2018·全國Ⅲ卷高考·47)【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分)
材料 唐朝“安史之亂”后,一些藩鎮跋扈割據,朝廷力弱不能制。唐憲宗李純(805~820年在位)整頓賦稅,裁減冗員,放免宮女,使財政狀況開始好轉。他任用主張“削藩”的李吉甫等人為宰相,先后討伐不服從朝廷的劍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與浙西鎮(今蘇南、浙西地區),取得勝利,割據多年的魏博鎮(今冀南、豫北)主動歸順。814年,朝廷發兵討伐反叛的淮西鎮(今河南南部),仍沿舊例以宦官監軍,將帥不肯出力,戰而無功。憲宗聽取建議,取消宦官監軍制度,將帥自行處理軍務。817年平定淮西,俘殺淮西節度使吳元濟。迫于此戰之威,原割據的藩鎮主動投附,一些藩鎮被分割裁減。藩鎮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時興盛。因憲宗年號“元和”,史稱“元和中興”。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1)根據材料,概括唐憲宗平定“跋扈”藩鎮的原因。(9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憲宗作為中興之君,與唐太宗歷史功績的共同之處。(6分)
6.(2013·全國Ⅰ卷高考·41)(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歷史地圖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
圖9 東漢十四州示意圖 圖10 唐開元十五道示意圖
比較圖9、圖10,提取兩項有關漢唐間歷史變遷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
7.(2015·江蘇高考·24)B【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0分)
唐太宗論“明君”執政之“君道”,為此后歷代帝王所推崇。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 貞觀元年,太宗令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修定法律,并說“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輕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豈如廣任賢良,高居深視,法令嚴肅,誰敢為非?”
貞觀二年,太宗問魏征:“何謂為明君?”魏征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太宗以為然,并說“主欲知過,必藉忠臣”,“冀憑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貞觀期間,太宗屢屢對“一士之諤諤(直言)”表示“此言是也,當為卿改之”,并賜絹帛。
貞觀六年,太宗對侍臣說:“‘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
——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
請回答:
(1)據材料,就“明君”執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內涵。(3分)
(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太宗“君道”產生的客觀因素。(3分)
(3)以帝王政治為視角,綜合評價唐太宗的“君道”。(4分)
【鞏固練習】
1.唐朝的婦女在婚姻生活中,可以嫉妒、挑剔、改嫁、再嫁、和異性交往可以不避嫌,婦女可以和男性一樣從事商業活動;在政治領域中,她們也展現了毫不遜色于男性的領導才能。據此可知,唐代
A.男女地位平等 B.受多元文化的影響 C.市民階層興起 D.出現儒學批判思想
2.貞觀年間,給事中、諫議大夫執掌規諫和諷議朝政之事,兼領史官之職,負責載錄天子起居、言行。這一制度
A.有利于限制皇權濫用 B.確立了官修史書正統地位C.削弱了三省宰相職權 D.強化了君主對輿論的控制
3.“天王”稱號從周代就有,為周天子稱號。十六國及西魏北周時期的若干君主,在稱帝前先稱“天王”。“可汗”一詞最早出現在鮮卑語中。貞觀四年,西北諸藩咸請上尊號為“天可汗”,太宗欣然接受。這些現象說明
A.各民族文化差異消失 B.唐政府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C.民族交融的趨勢凸顯 D.少數民族政權封建化的完成
4.唐朝韓愈《平淮西碑》記載,"高祖、太宗,既除既治;高宗中睿,休養生息;至于玄宗,受報其功,極熾而豐。"《唐大詔令集》則描繪道∶農民"貧困日蹙"轉徙他鄉,傭假取給,浮漂求生"。這反映了
A.唐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B.土地兼并現象普遍存在C.兩則記載皆浮夸無價值 D.盛世蘊藏深刻社會問題
5.西周建立后,周公營建洛邑,將商代“頑民”強行遷移到這里,以軍隊八師駐守。隋煬帝即位后,深感“關河懸遠,兵不赴急”,認為必須“因機順動”營建東都洛陽。兩朝營建洛陽
A.適應了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 B.旨在控制前王朝的殘余勢力
C.力圖加強對東部地區的控制 D.反映了政治中心東移的趨勢
6.唐朝在川西北地區(指四川省的阿壩州和甘孜州等高原藏區)實施羈縻政策,廣設羈糜府并大量封授“首領",同時輔以設立封堠和禁山、茶馬互市、筑城及駐軍,建立當地官員的任期制和遵選機制。唐朝的羈縻政策
A.推動了國家統治區城的擴大 B.體現了與內地一體化的治邊思想
C.緩和了與少數民族政權的矛盾 D.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7.據戶籍資料統計,唐前期敦煌地區家庭中,由父母和直系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占51%左右;到大歷14年(779年),家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單親家庭和各種聯合家庭(堂兄弟合戶、嫂侄合戶、叔嫂合戶之類)顯著增多。這樣的變化表明
A.商品經濟發展影響家庭結構 B.戰亂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C.儒家倫理增強了家庭凝聚力 D.女性在家庭的地位有所提高
8.唐代后期,各地奏請自行任命縣令、錄事參軍等地方官的情況非常普遍,如桂管觀察使部內的二十余州“三百員,吏部所補十之一,余皆觀察使白行補任”。這說明當時
A.科舉制度流于形式 B.吏部喪失了官員選拔權C.中央集權遭受挑戰 D.地方行政機制開始異化
9.唐太宗總結隋朝覆滅的教訓時指出:“凡理國者,務積于人,不在盈其倉庫。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但使倉庫可備兇年,此外何煩儲蓄。”材料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國理念是
A.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B.文德治國,崇儒尊孔
C.用法寬簡,完善法制 D.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10.南北朝以來,“婚”“宦”關系到士大夫一生的成敗得失。隋煬帝時期一反隋文帝“前代品爵,悉可依舊”的政策,限制勛貴子弟的政治特權;唐代多次禁止世家大族間聯姻。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使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B.克服察舉制弊端,確立九品中正制
C.削弱貴族特權壟斷,加強中央集權 D.促使士大夫階層放棄傳統的婚姻觀
11.下邊為某學者對唐代前中期逃戶數占比變化的統計表(單位:戶),這一變化表明當時
A.政府注重逃戶的安置工作 B.脫籍人數不斷增加C.政治環境影響社會秩序 D.財政收入持續受損
12.《新唐書》記載:貞元八年(792年)河南、河北、江、淮、荊、襄、陳、許等四十余州發生水 災,中書侍郎陸贄秉持“所費者財用,所收者人心”之“王化遠被”理念“上奏”勸德宗遣 使賑災。陸贄的“上奏”立足于
A.把應災權力逐步收回中央 B.“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理念
C.重建中央在地方的核心地位 D.加強中央財權,防止獨立傾向
13.下表是唐朝前期進諫情況統計表(據《唐書》整理),由此可知該時期
階段 進諫次敏 成功率 失敗率
唐朝前期 116起(其中太宗朝37起) 73% 27%(其中太宗朝9%;高宗朝69%)
A.諫官制度具有完善性 B.政治制度具有轉型性C.君主制度初具理性精神 D.決策機制體現集體智慧
14.唐代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普遍設立(羈縻)都督府、州、縣,冊封當地各族首領人物為都督、刺史、縣令,實行世襲制,可按本族習俗執政,貢賦、版籍一般不納人中央戶部,但要執行朝廷命令,承辦朝廷下達的“公務”,還要應朝廷征調派兵出征。據統計,全國共有800多個羈縻州、府。唐代這些舉措
A.沖擊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 B.促進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C.受到了藩鎮割據勢力強烈影響 D.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
15.唐太宗聽到前線打敗突厥的捷報,喜不自勝地說:當年先皇起兵,必須拉攏與隋煬帝和親的突厥,向其君長稱臣,允諾日后與之互市,以獲得其兵馬糧秣之助,攻入京師,建立我朝。如今,我軍擊敗突厥,生擒其君,可算為國雪恥。這反映了唐朝初年( )
A.民族政策較為靈活 B.北方民族關系緊張 C.軍事實力非常強大 D.國家疆域得到擴展
16.唐朝重視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控制和管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為了加強經略西域,唐太宗先后設置了伊州、西州、庭州等三州(治今新疆):在這三州以西、帕米爾以東的地區,推行羈縻府州制度,即在這一地區的部落中設置州、都督府,州刺史與都督由各部首領擔任:在帕米爾以西的中亞地區有16國,唐以其國都為都督府所在地,以各國國王為都督府都督。安西與北庭都護府是更高一級的軍政機構。兩大都護府代表朝廷在西域行使職權。在西域廣置屯田,鼓勵從內地移民,興修水渠與坎兒井:內地先進的技術傳到了西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唐朝在西域統治地位的鞏固與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內地與西域之間的商業貿易更加繁榮。西域諸國諸族派遣子弟入長安學習漢文化,唐朝在西域地區興辦各類學校。唐朝包容開放的民族政策,更是促進了西域地區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增強了西域各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使"華夷一家,的觀念深入人心。
———摘編自杜文玉《唐朝如何經略西域》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經略西域的特點。并對唐朝經略西域做出合理解釋。
17.閱讀材料,回答下面問題
材料 唐太宗十分重視對官吏的管理,以此營造廉潔的社會風氣。唐太宗強調“廉潔興國,貪奢喪邦”,唐太宗曾告誡群臣“陷其身者,皆為貪冒財利,與夫魚鳥何以異哉?”,諭勸百官不要因貪圖錢財而毀了身家性命,并要百官“深思此言”。唐太宗對魏徵的褒揚幾乎家喻戶曉。魏徵死后,唐太宗“詔內外百官朝集使皆赴喪,贈司空,相州都督,謚文貞”,并親自為他撰寫了碑文。唐太宗思念魏徵,常常到凌煙閣去看他的畫像,嘆息道:“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鑒矣!”唐太宗李世民就十分注重道德教化,并以身作則。他患有氣疾,不適合住在潮濕的地方,但他卻在隋朝比較陰潮的舊宮殿里住了很久。他多次對太子和大臣們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貞觀十一年(637)頒行的《唐律》,根據唐太宗“按舉不法,震肅權豪”的意志,制定了一些約束權豪恣意橫行的刑律,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一份寶貴的法學遺產。
因此,貞觀年間統治集團成員一般都能做到潔身自好、清廉自重、勤儉自持,涌現出魏徵、馬周、王珪等一批清官,上層人物幾乎沒發生過一件嚴重的貪污案件,并帶動全社會形成“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風氣。
——摘編自趙克堯、許道勛著《唐太宗傳》
(1)根據材料,指出唐太宗整頓吏治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太宗整頓吏治的作用。
選擇題答題欄1-5 6-10 11-15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BACDC DBCAC CCCDA
16.特點∶建立了相對完善的邊疆管理體系;統治方式靈活多樣,因俗而治;推行積極開發邊
疆內政策等。
解釋∶唐朝國家統一,國力強盛;封建經濟繁榮;疆域拓展,民族交往活躍;政府開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在西域地區實行的軍事、移民、經濟、文化等措施,促進了西域地區開發和民族交融;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穩定,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增強了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等。
17.(1)重視對官吏的管理,營造廉潔的為官環境;注重道德教化,并以身作則;制定法律,嚴懲不法官吏。
(2)涌現了一批廉潔自律的清官,統治集團成員能夠奉公守法;帶動了社會風氣向好;為貞觀之治的出現奠定了政治基礎。
【真題體驗】
DCBA
5【答案】(1)原因:開源節流,增加朝廷財政收入;態度堅決、重用主張加強中央集權的官員;靈活調整征討策略;剿、撫并用。
(2)共同:維護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努力實現政治穩定、經濟發展。
6【答案】示例一:信息:漢代的州集中于黃河中下游地區,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體平衡。
說明:漢唐間南方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
示例二:信息:漢代州名與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說明:唐代“道”的劃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勢。
7【答案】(1)內涵:嚴肅法令,遵守法律;減少獨斷,廣任賢良;兼聽納諫,激勵直言。(3分)
(2)因素:隋朝無道而亡(農民戰爭的威力);傳統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亂初定,經濟凋敝。(3分)
(3)評價: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開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現,成為古代統治者的“明君”理想。(2分)但唐太宗的“君道”是為了維護李唐王朝的統治,其實施有賴于帝王的個人品質,唐太宗晚年背離了自己的這一“君道”。(2分)
探究(1)特點:總體長安城布局中正有序、整齊劃一、坊市分離、管理嚴格;政治中心位于北部;依水而建、城內河道縱橫、滿足生活需要。
探究(2)同:兩市布局基本相同,都有各種店鋪和政府商業管理機構。
異:東市店鋪不多,常供皇家、官宦采辦貨物;西市商業店鋪密集,且經營西域商品的店鋪眾多。
探究3.題材一表現了手工業技術和農耕技術的進步,反映了唐朝生產力的進步和農耕經濟的發展;
題材二表現了科舉選官制度和賦稅制度的發展與調整,反映了唐朝政治制度的創新;
題材三表現了繁榮的對外交往和對邊疆地區的管理與開發,反映了開放的民族政策和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題材四表現了女性的體態和服飾以及女性參加的社會娛樂活動,反映了唐朝寬容開放的社會風氣和健康自然的審美情趣。
原因:政治: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政治清明;
經濟:農耕經濟發展,絲綢之路繁榮,對外貿易發展;
文化: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民族:開放開明的對外政策和民族政策;
探究4.唐朝前期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為鞏固統治,穩定邊疆秩序,采取了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唐代對外貿易興盛,統治者對外思想較為開放,使得唐朝前期夷夏觀念較為開放。
唐朝中期以后異族文化的發展,對中原傳統的文化和習俗產生沖擊;安史之亂以及藩鎮割據造成社會動蕩,人們逐漸對異族文化的傳播產生抵觸情緒。
唐朝前后期“夷夏觀念”的轉變充分反映出社會環境決定社會觀念,社會觀念的演變深受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
探究5.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陸續增設藩鎮。有些藩鎮獨立性強,逐漸成為割據勢力,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唐代藩鎮分為四類,河朔型藩鎮擁兵自立,嚴重威脅中央政權;中原藩鎮遏制河朔藩鎮、拱衛京畿地區;邊疆藩鎮主要駐守西北、西南邊疆,在軍事上鞏固了關中地區;東南藩鎮財富雄厚,從財力上支撐朝廷。
四類藩鎮構成了相互依賴又制約的整體結構,從而維系了唐王朝后期一百多年相對穩定的統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民市| 垣曲县| 新宁县| 开封县| 南岸区| 广灵县| 尚义县| 威远县| 建宁县| 长寿区| 永登县| 新平| 社旗县| 台江县| 大理市| 若羌县| 金湖县| 海城市| 天等县| 宁波市| 深水埗区| 上林县| 巴彦县| 安图县| 石河子市| 浠水县| 邮箱| 汝城县| 富川| 额敏县| 祁门县| 星子县| 衡南县| 昂仁县| 东乡| 镇雄县| 成武县| 东光县| 皋兰县| 肇源县| 嘉峪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