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生殖細胞染色體數量是正常體細胞的一半精子 卵細胞個體小 個體大蝌蚪形 球形能運動 不能游動細胞質少 細胞質多3).受精:一個精子與一個卵細胞的細胞核融合的過程.4)受精卵:新生命的起點.2、人的生殖系統男性 女性結構 睪丸、附睪、輸精管、精囊、前列腺 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功能 產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產生卵細胞,分泌雌性激素1)2)輸卵管------受精的場所子宮——胚胎發育的場所受精與妊娠場所:輸卵管受精----分裂----著床-----妊娠胚胎的發育1)羊膜囊-----保護2)臍帶與胎盤-------物質交換3)胎兒期(9-38)5、分娩和養育1)三階段:宮口擴張;胎兒娩出;胎盤娩出2)自主呼吸開始.3)母乳:營養全面,含抗病物質.6、人的生長時期1)嬰幼兒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0-3) (11-17)2)兩次快速生長期 :嬰幼兒期、青春期7、青春期的發育1)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2)特征: ①生殖器官的發育和成熟(標志:遺精和月經)②第二性征的出現8、青春期的身心健康1)正確看待第二性征2)要培養自制力9、衰老和死亡1)衰老-----功能衰退,死亡-----心、肺、大腦停止活動2)衰老可以延緩10、動物的生長時期1)青蛙 ①生長順序: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②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明顯改變(兩棲動物的特征)呼吸 運動蝌蚪 鰓 尾成蛙 肺和皮膚 四肢2)蠶 ①具有昆蟲的特征.(外骨骼、身體分節、頭胸腹等)②順序:受精卵、幼蟲、蛹、成蟲、3)蝗蟲 ①也是昆蟲.②沒有蛹期.11、動物的生殖方式1)按是否需要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分類為①有性生殖(絕大多數)②無性生殖2)有性生殖按胚胎發育方式分為卵生、胎生(哺乳動物、鴨嘴善除外)、卯胎生(鯊.腹蛇)3)有性生殖按受精方式分為 ①體內受精(絕大多數陸生動物)②體外受精(絕大多數陸生動物)(4)無性生殖有分裂生殖(如變形蟲)、出芽生殖(如水熄)、克隆生殖12、種子的結構.1)菜豆種子①結構:種皮和胚②胚包括: 胚芽------發育莖和葉胚軸胚根(最先突破種皮,發育成根)子葉(含營養物質)、幾乎不含淀粉(2片)③胚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相當于動物的胚胎.④種皮的性狀由植物母體決定.2)玉米種子①結構:種皮和果皮(不可分離)胚乳(含大量淀粉,遇碘變藍色)胚 (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子葉1片)相同點 不同點菜豆 含種皮、胚、 富含營養 無胚乳、有2片子葉玉米 有胚乳、有1片子葉,種皮與果皮合并3)4)分類依據 結果有無胚乳 有胚乳種子和無胚乳種子子葉數目 單子葉植物種子和雙子葉植物種子5)種子中的胚在條件適宜時能發育成植物新個體.13、種子的萌發.1)實驗設計原則: ①要有對照組,實驗組間的對照.②要用控制變量法逐一研究.2)結論:種子的萌發需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等外界條件(種子的活力、飽滿程度、是否休眠等屬內部條件)胚根 --→根胚芽--→莖和葉子葉--→消失胚乳--→消失14、芽的發育.1)芽的結構: 頂端分生組織葉原基.芽原基2)芽--→莖、葉、花3)頂端優勢:頂芽優先生長,抑制側芽生長15、花的結構.1)構成:花托、萼片、花瓣、花蕊2)花蕊------雄蕊:花藥(內含花粉)、花絲-------雌蕊:柱頭、花柱、子房(內含胚珠,胚珠內有卵細胞)16、植物的生長時期.1)順序:受精卵---→胚(種子內)----→幼苗-----→成熟植株17、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1)過程:開花、傳粉、受精、結果2)傳粉 ① 自花傳粉(豌豆花)(較少)② 異花傳粉(棉花、桃花)(大多數) a.風媒花:花粉多、輕,花蕊長b.蟲媒花:花艷、香、甜3)花粉-----→花粉管(兩粒精子)伸入胚珠內.4)受精:花粉管內的精子與胚珠內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5)受精卵發育成胚的過程中會產生激素,該激素可促進果實正常發育.發育前 發育后子房 子房壁 果皮(肉) 果實胚珠 珠被 種皮 種子受精卵 胚6)18、植物的無性生殖.1)孢子繁殖:蕨類、苔蘚類、有些藻類.2)營養繁殖:①方式:分根、壓條、扦插、嫁接(關鍵:使兩者的形成層緊貼)②優點:保持母本優良性狀,繁殖速度快。3)組織培養19、細菌.1)是一種單細胞原核生物。(沒有成形的細胞核)2)三種:球菌、桿菌、螺旋菌.3)需依賴現成的有機物生活4)分裂生殖:染色體先復制,再平分5)既有益又有害.20、真菌1)結構與植物細胞相似(只是沒有葉綠體),屬真核生物.2)兩類:單細胞------酵母菌.(制作面包、釀酒)-------多細胞:霉菌、食用菌.3)也需依賴現成的有機物生活4) 出芽生殖:如酵母菌孢子生殖:如食用菌5)既有益又有害21、微生物的生長條件1)充足的有機物、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2)有的需要氧氣,有的厭惡氧氣1、人的感覺.1)產生過程:刺激—→感覺器官—→神經—→大腦中樞①感覺器官:把刺激轉換成信息(或興奮/神經沖動)②神經:傳送信息③大腦:形成感覺2))舉例:刺激 感覺器官 感覺名稱 備注光 眼 視覺聲 耳 聽覺氣味 鼻 嗅覺 嗅覺適應現象溶于水的物質 舌 味覺 老年人味蕾變少觸碰 皮膚 觸覺 指尖最敏感傷害 痛覺與皮膚的溫差 皮膚 冷熱覺 手背敏感3)多種感覺會相互影響,產生一種綜合感覺。4)作用:感知環境,避開危險,適應環境。2、聲音的產生1)原因:物體的振動2)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振動都能發聲.3)舉例:講話、蟬、笛、鑼鼓、瀑布、流水3、聲音的傳播:1)實質:是振動的傳播2)必須要有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3)聲波是一種疏密波(縱波)4)快慢:與介質種類和溫度等有關.在15℃的空氣中1秒內傳播340米.5)聲波遇到障礙物會反射,形成回聲4、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1)包括: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咽鼓管(鼓室內有聽小骨)內耳:半規管、前庭、耳蝸(內耳為實心)2)重要結構和功能咽鼓管:使鼓膜內外空氣壓力平衡,從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動半規管和前庭:半規管接受頭部位置變動,保持身體平衡耳蝸:把聲波轉換成信息(興奮或神經沖動).3)聽覺的形成①聲波的傳播途徑空氣(外耳道)→鼓膜→聽小骨→前庭→耳蝸內液體→聽覺感受器.②信息傳遞途徑聽覺感受器→聽神經→大腦(聽覺中樞)③產生聽覺:大腦分析信息后,產生聽覺5、聲音的特性1)聲音的三要素:響度、音調、音色.2)音調:也叫聲音的高低物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也叫頻率越高.人耳聽覺音調范圍:20Hz~20000Hz.3).響度:也叫強弱聲源的振動幅度越大,離聲源越近,響度越大4)音色:聲音的品質與特色6、.噪聲污染1)使人煩噪不安的聲音都叫噪聲2)控制噪聲污染的措施:①控制噪聲源②阻斷噪聲傳播③在人耳處減弱7、光源1)自身會發光的物體叫光源2)舉例:太陽、螢火蟲、電燈等8、光的傳播1)光線是用來描述光的傳播路線和方向的模型2) ①光在同種均勻物質中沿直線傳播.(簡稱光的直線傳播)。②現象或證據:a.影子的形成.b.小孔成像.C.瞄準,使三點一線3)①光在不同物質中傳播的快慢是不同的②真空中的光速達3×105千米/秒4)光年是長度單位9、光的色散1)太陽光(白光)是一種復色光2)白光可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單色光10、物體的顏色1)不透明物體能反射光:黑色—全吸;白色—全反;單色—單反2)透明物體能透過光:無色——全透;單色——單透3)光的三原色:紅+綠+藍=白光顏料的三原色:品紅+黃+青=黑色11、看不見的光1)紅外線 ①有熱效應②物體溫度越高,發射的紅外線越強③應用:遙控器、探測器、夜視儀、攝像機.2)紫外線 ①有化學效應.②應用:滅菌等12、光的反射1)反射光路圖①包括鏡面:不透光法線:用虛線表示,與鏡面垂直入射光線:射向鏡面的光線反射光線:從鏡面射出的光線②用來描述光的反射情況.③作圖要求:法線必須與鏡面垂直,反身角必須等于入射角2)實驗①目的:尋找光的反射規律.②器材:平面鏡、激光筆、可繞法線折轉的白色硬紙板、量角器和筆③ 步驟:a.多次改變入射角,分別測出對應的反射角和入射角,得出反射角=入射角b.沿法線向后轉動半塊硬紙板,得出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3)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②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光路可逆5).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均遵守光的反射定律.6)一些反射現象:不發光的物體被照亮(能被看到)13、平面鏡成像1)面鏡①通常也稱反光鏡,一般光線不能通過。②具有較好反射效果的鏡面,發生鏡面反射③包括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三類.2)平面鏡成像①原理:(平面)鏡面反射。(或光的反射)②規律:a.成正立、等大的虛像,b.物與像的連線與鏡面垂直c.物、像到鏡面的距離相等.③成像作圖:a.根據對稱性作圖。b.根據反射定律作圖。④虛像與實像的判定:能否呈現在光屏(白)上.⑤(正立與倒立的判定:當物與鏡面平行時,看像與物是一致還是相反.3).實驗①器材:白紙、玻璃板、蠟燭兩支(相同的)、刻度尺、記號筆、白光屏②目的:尋找像與物的關系(大小、距離、位置、正倒、虛實)③法意點: a.玻璃板必須垂直于紙面,否則像不站在紙面上b.玻璃板要薄的,否則會出現兩個像.c實驗環境要較暗,但成像物體要亮d.玻璃板大小均可e.不同位置反復做三次,要尋找普遍規律4)作圖要求①物實像虛②連線用虛線.③連線與鏡面標出垂直④保留作圖痕跡14、光的折射1)光穿過兩種介質(包括真空)分界面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的現象叫光的折射2)折射光路圖(用來描述光的折射情況)①包括: 界面:兩種透明介質的分界面,用實線表示法線:用虛線表示,與界面垂直.入射光線:射向界面折射光線:穿出界面.②作圖要求:a.法線必須與界面垂直相交.b.要能表示折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3)折射規律 ①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②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4)光路可逆.5)一些折射現象 ①看到其他透明介質中的“物體”(在空氣中看)②隔著其他透明介質看到“物體”③放大鏡聚焦6)折射率:真空<空氣<水<玻璃15、透鏡1)材料:一般為玻璃或樹脂等無色透明物質2)形狀:一般為圓餅狀,(也有圓柱狀)3)能讓光線穿過,發生折射4)凸透鏡 凹透鏡形狀特點 中間厚,邊緣薄 中間薄,邊緣厚作用 會聚作用 發散作用焦點 有兩個實焦點 有兩個虛焦點特殊光線 過光心,方向不變 過光心,方向不變平行于主光軸,過焦點 平行于主光軸,反向延長過虛焦點5)說明: 光心:透鏡圓心(中心)主光軸:過光心且與透鏡面垂直,一塊透鏡只有一條主光軸焦點:在主光軸上,在透鏡兩側16、凸透鏡成像1)同一物點發出的光經凸透鏡(或其他光學元件)作用后的所有光仍能相交于一點(或反向延長后能相交于一點)的現象叫成像2)實驗①目的:尋找凸透鏡所成像的情況與物體的位置間的關系②器材:光具座、蠟燭、凸透鏡、光屏、火柴.③步驟:a.確定凸透鏡的焦距b.使燭焰、凸透鏡、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c.多次改變蠟燭與透鏡的距離(物距u),觀察像的信息d.歸納得出規律④說明:光屏是用來呈現實像的,而不是用來成像的3)規律物距 像距 正倒 大小 虛實 應用u>2f fu=2f v=2f 倒 v=u 等大 實f2f 倒 v>u 放大 實 電影、投影儀u=f 不成像 平行光源uu 放大 虛 放大鏡4)用作圖法分析成像規律5)補充①u=f處,是成實像還是虛像的分界點.u=2f處,是成放大實像還是縮小實像的分界點。u=2f時,物像(不含虛像)間的距離為最小,等于4f.②物與光屏間的距離不得小于4f,等于4f時,能呈現一次等大實像,大于4f時,能呈現兩次像(1大1小)③沒有光屏,可以成像,但不能呈現出像。17、眼睛1)結構①折光:角膜、房水、晶狀體、玻璃體(主要是晶狀體,相當于凸透鏡)②調光:虹膜(中央的孔叫瞳孔)③感光:視網膜(相當于光屏)2)原理: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相當于一架焦距可調的照相機)3)調節 ①亮暗:環境亮,瞳孔小;環境暗,瞳孔大②焦距:看遠物,肌放松,變扁平,焦距長,會聚弱;看近物,肌收縮,變厚凸,焦距短,會聚強4)視覺的形成:視網膜接受刺激,產生信息(興奮),通過視神經傳到大腦,大腦分析信息,形成視覺5)A近視 ①原因:晶狀體曲度過大(會聚能力過強)或眼球前后徑過長②矯正:戴凹透鏡,減弱會聚能力,使像成在視網膜上.B:遠視(老花)①原因:晶狀體曲度過小(會聚能力過弱)或眼球前后徑過短②矯正:戴凸透鏡,增強會聚能力,使像成在視網膜上6)近點:10cm;遠點:無窮遠;盲點:靠鼻一側視神經穿過的地方;明視距離:25cm7)愛眼護眼1、運動1)廣義的運動: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和生命運動2)狹義的運動:專指機械運動,即物體 空間位置 的變化.2.參照物1)事先 假定為不動 的物體叫參照物.2)描述一個物體的機械運動,必須先選定一個參照物3)平時所說的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于 參照物 而言的4)參照物的選取是 任意的,選取不同的物體做參照物,運動的描述結果 可能 不同3.機械運動的分類.1)按路線形狀分: 直線 運動和 曲線 運動2)按 速度是否變化分:勻速運動和變速運動.4.速度1)比較快慢的方法: ①比 在相同時間 內通過的路程②比 通過相同路程 所用的時間③比 速度2)物體在 單位時間 內通過的路程叫速度3)定義式:速度=路程/時間 v=S/t4)單位: ①國際主單位,米/秒,讀作米每秒,符號為m/s或m s-1②常用單位,千米/時,讀作千米每小時,符號為km/h或km·h-1③1米/秒= 3.6千米/時·5)一些速度值:步行:1.3m/s或5km/h自行車:4.2m/s或15km/h.6)公式應用:計算要求:① 單位 要統一②先用 字母 公式運算,再代入數據計算③帶 單位計算5.力是 物體對物體 的作用.作用包括:推、拉、壓、 吸引、排斥、摩擦等.一定是兩個物體間才會產生力.這兩個物體分別叫 施力物體和 受力 物體.6.力的作用效果.1)有兩種:①改變物體的 形狀(或使物體發生 形變)②改變物體的 運動狀態(物體速度 大小和方向 的改變統稱運動狀態的改變)2)人們常根據力的效果來感知力的存在、7.物體間力的作用是 相互 的1)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 同時出現, 同時消失的:總是 大小 相等,方向 相反 的:總是作用在 同物體上的:總是作用在 同一直線上 的:總是屬于 同種 作用性質的力2)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沒有主動與被動的區別.8.力的測量.1)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符號為 N .(托起 2只 雞蛋約需1牛的力)2)常用測力計(彈簧測力計)①結構:彈簧、拉環、秤鉤、刻度.(均勻)②原理: 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③使用: a.先觀察: 零刻度 、. 最小刻度 和 量程 .b.再調零:根據相應的使用方式 調零C.沿彈簧的 軸線 方向拉9.補充:彈簧的伸長量與 受到的拉力大小 、彈簧的材料,硬度, 彈簧的原長 等有關.10.力的三要素:①力的 大小 . 方向 . 作用點②力的作用效果與 力的三要素 有關11.力的示意圖:1)是一種 模型 .2)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的三要素.線段的 起點 代表力的作用點3)線段終點處的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相對長短表示力的 大小4)線段的起點一般須畫在 受力物體上.線段終點的箭頭附近標力的 字母和 大小 。12、重力1)產生原因: 地球 對物體的吸引2)力的性質:萬有引力(的一部分)3).施力物體: 地球受力物體: 物體4)重力的大小:①物體受到重力的大小跟它的 質量 成正比.②G=mg (g=9.8牛/千克)5)重力的方向:總是 豎直向下(與水平面垂直的方向叫 豎直 )6)重力的作用點:①叫物體的 重心②規則物體的重心在它的 幾何中心 (對角線交點)7)重力的測量:①工具:彈簧測力計②方法: 豎直靜止懸掛于秤鉤上.13、質量與重力的關系.a. ①聯系:重力與質量成 正比②區別:a.重力有方向.質量無方向b. 質量 一定不隨位置改變,而 重力 在不同星球上會改變,甚至會消失C.概念不一樣,單位不一樣.14、 天平 是測質量的工具, 不能 在完全失重的環境中使用:而彈簧秤是測 力 的工具,但 能 在失重環境中使用。15、牛頓第一定律.1)研究方法: 實驗 為基礎,通過 推理 得出結論。2).發展歷史: 伽利略和迪卡爾-------→牛頓3)實驗①目的:物體的運動與 所受阻力 的關系.②方法:控制 水平初速度 這個變量相等.③技巧:水平面上的運動,消除 重力和支持力 對運動的影響④結果:在初速度相等的條件下,物體所受阻力越 小 ,運動速度減小得越 慢 ,運動的距離越 長(遠)。⑤推理:如果運動物體 不受阻力 ,則運動物體的速度不會 減小 .4)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總保持 勻速直線運動 狀態或 靜止 狀態。(即運動狀態總保持不變)16、力和運動的關系.1)力不是 維持運動 的原因,維持運動狀態 不變 不需要力2)力是 改變 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改變 物體的運動狀態才需要力3) 同向力—------— 加速反向力—-------— 減速垂直側向力—— 轉向17、慣性1)物體能保持原來 運動狀態(不變) 的性質叫慣性.2)不管什么條件下,任何物體都 具有 慣性。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固有 屬性 。.3)慣性的大小只取決于物體的 質量 , 質量 越大,慣性也越大。而與物體速度大小無關4)慣性是物體一種 性質,而不是一種 力5)物體慣性越大,改變運動狀態就更 難、更 慢 .6)汽車超 速 、超 載 都會使剎停距離和時間變長。18、二力平衡1)一個物體在 兩個力 的作用下,如果保持 靜止狀態 或 勻速直線運動 狀態,則說明這兩個力平衡的.2)兩個力的特征:①大小 相等 ②方向 相反 ③作用在 同一物體 上④作用在同一直線上.3)一對平衡力相互 抵消 ,不會改變物體的 運動狀態4)一對平衡力與一對相互作用力的區別:是否作用在 同一物體 上19、摩擦力1)發生在物體 表面 之間的、相互摩擦而產生的力叫摩擦力.2)產生條件: ①兩者的表面必須 粗糙 .②兩物體間必須有 壓力③兩物體間必須有 相對運動 或 相對運動趨勢 。3)種類: ① 滑動 摩擦。(發生相對運動)② 靜 摩擦。(只有發生相對運動趨勢,但仍保持相對靜止)4)方向:一定與 相對運動 或 相對運動趨勢 方向相反。5)作用: 阻礙 物體相對運動.20、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 壓力大小 和 接觸面粗糙程度 有關。2)靜摩擦力的最大值也與 壓力大小 和 接觸面粗糙程度 有關,其大小約等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3)靜摩擦力的 實際值 為零到最大值之間的某一值。4)靜摩擦力是一種 被動力,某大小隨相對運動趨勢強弱的變化而變化。21、 ①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增大壓力 和 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②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減小 壓力 和減小 接觸面粗糙程度 (采用油墊、磁懸浮等)及用 滾動摩擦代替 滑動摩擦.22、摩擦力的測定1).原理:二力平衡2)方法:讓研究對象處于 二力平衡 狀態時,讀出彈簧測力計讀數。23、壓力1) 垂直 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2)方向特點:一定 垂直于物體表面。3)壓力與重力的區別:①產生 原因不同;②方向 特點 不同.4)壓力與重力的聯系:當重力與 支持力二力平衡時,壓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5)壓力會使受壓表面 凹陷或破損 。24、壓強1)壓力的作用效果與 壓力大小 和 受力面積大小有關.2)壓強是專門用來表示 壓力作用效果 的科學量.3)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p=F/S4)單位:帕斯卡,1帕=1牛/平方米5)意義:1帕的意義指1平方米的表面上受到的壓力為1牛6)增大壓強的方法: 增大壓力 或 減小受力面積7)減小壓強的方法: 增大受力面積 或 減小壓力25、液體的壓強1)產生原因:(上部分)液體 受到重力2)液體壓強的特點 ①液體壓強隨 液體深度的 增加而增大.②在同一深度, 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 都相等。③液體 密度 越大.壓強也越大.3)檢測方法:①壓強計②橡皮膜的形變程度.4)由于重力而引起的固體和液體壓強的不同點:固體 液體產生部位不同 底 部 底 部, 側 壁, 內 部影響因素不同 與 壓(重)力、 底面積有關 與液體密度,深度有關 與(上方) 液體重力體積 和 底面積 無關1、太陽(是一顆 恒 星)1)直徑:140萬千米,d日=50d地2)與地球的距離:1.5億 千米.(光需走 500 秒)3)太陽活動:①類型太陽黑子------發生在 光球 層上,黑子越 多,太陽活動強。耀斑------發生在 色球 層上日珥------發生于 色球 層,貫穿于 日冕 層.②具有周期性.(約為 11 年)③給地球帶來不利影響.4)觀察方法:加 濾鏡 的天文望遠鏡或涂 黑 的玻璃.2.月球(衛星)1)直徑:3476千米.d月=3/11d地2)與地球的距離: 38.4萬 千米.(光需走 1.28 秒)3) ①月球上沒有 空氣 、 水 和生命.②表面 月陸 處亮, 月海 處暗,布滿 環形 山.③月球表面重力 小 , 晝夜周期 長 ,看到天空背景為 黑色3.地球的自轉.1)自轉:繞著自身的 中心 軸線( 地 軸)進行旋轉的運動叫自轉.2)證據:地球上的人看到 所有 的日月星辰都以 相同 的周期 東 升 西落.3)自轉軸:地軸(地軸指向遙遠的 北極 星)自轉方向: 自西向東自轉周期:約 24小時 .自轉速度:勻速4.晝夜交替1)晝夜現象:晝半球和夜半球2)晝夜交替:①產生原因: 地球的自轉 .②周期: 24小時③晨線與昏線在地球表面不斷掠過.5.地球的公轉1)地球繞著太陽運行,叫地球的公轉。2)方向: 自西向東 (從北極星的位置看,是作 逆時針 方向運動)3)地軸傾斜(傾斜23.5°).4)公轉周期: 365天6.太陽高度角與太陽直射點1)太陽光線與 水平地面 的交角叫太陽高度角2)太陽高度越大,桿影越 短 .反之亦然.3)嚴格講,任何時刻,整個地球上只有 一 個點(地方)陽光垂直于水平地面,這個點稱為 太陽直射點 點.4)太陽直射點的太陽高度最大為 90度 ,無影子.5)離太陽直射點越 近 的地方,太陽高度越大.6)一天中,太陽直射點沿 緯線圈 自 東 向 西 移動(因地球 自 轉)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 南北回歸線間 來回移動(因地球 公 轉)7.公轉產生的現象1)太陽直射點的 移動2)四季 轉換 (對同一地點而言)3) 晝夜長短 的變化(對同一地點而言).8.月相1)地球上的人看到的被太陽光照亮的月球表面形狀叫月相.2)變化原因: 月球 公轉:①周期為 29.53 天②方向:自西向東3)與農歷的關系:初一---------------新月(朔)--------地-月-日初七、八--------上弦月-----------十五.六-----------滿月(望)----------月-地-日廿二.三-----------下弦月-----------4)與月球 自 轉無關.(月球自轉周期與公轉周期 相同 )5)節日的月相:春節(新月),端午節(接近上弦月),重陽節(接近上弦月)中秋節(滿月)6)北半球看到月相:夏季偏 南 ,冬季偏 北9.日食1)地球上某些地區有時會看到 太陽 被遮掩的現象,叫日食2)原理:由于光的直線傳播,月球的公轉使 月球 擋住了太陽射向地球的光。3)三種類型:日 全 食,日 偏 食.日 環 食4)發展過程:始于太陽西緣、終于東緣.(因為月球自西向東繞地球公轉).5)只會發生于農歷初一的白晝10.月食.1)原理:由于月球的公轉,月球進入了地球背后的陰影區,使月相缺損或消失.2)兩種類型:月全食、月 偏 食3)發展過程:始于月相 東 緣,終于 西 緣.(因為月球自西向東公轉).4)只會發生于農歷 十五 的 夜晚 .11.組成太陽系的天體: 太陽 、 行星 、衛星、矮行星、小行星、 彗星 星、流星等.12.八大行星① 水金地 , 火木土 , 天海( 木 星最大, 土 星其次,它們衛星也最多)。② 土、木 星有光環③ 火 星是人類可探測的最近行星,表層環境與地球最相近、13.小行星: ①有數十萬顆.②大部分位于 火 星和 木 星之間14.彗星 ①包括彗 核(大冰球)、彗 尾 、彗發 三部分.②哈雷彗星:橢圓軌道,公轉周期為 76 年.15.流星:固體小塊闖入 地球 大氣層,落到地面叫隕星(巖石叫 隕石 )16.星座、1)全天用肉眼可觀測到的星星有6000多顆,分成 88 個區域(星座)2)著名星座: 大熊 座(包含北斗七星), 小熊 座(包含北極星)17.銀河系: ①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 光年 .②太陽與銀河系中心相距約 3萬光年③中間 厚 ,邊緣 薄 的大漩渦18.宇宙:銀河系和所有 河外 星系構成宇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章.docx 第三章.docx 第二章.docx 第四章.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