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初中科學七年級下冊 知識點總結(4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初中科學七年級下冊 知識點總結(4份打包)

資源簡介

1、生殖細胞
染色體數量是正常體細胞的一半
精子 卵細胞
個體小 個體大
蝌蚪形 球形
能運動 不能游動
細胞質少 細胞質多
3).受精:一個精子與一個卵細胞的細胞核融合的過程.
4)受精卵:新生命的起點.
2、人的生殖系統
男性 女性
結構 睪丸、附睪、輸精管、精囊、前列腺 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
功能 產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產生卵細胞,分泌雌性激素
1)
2)輸卵管------受精的場所
子宮——胚胎發育的場所
受精與妊娠
場所:輸卵管
受精----分裂----著床-----妊娠
胚胎的發育
1)羊膜囊-----保護
2)臍帶與胎盤-------物質交換
3)胎兒期(9-38)
5、分娩和養育
1)三階段:宮口擴張;胎兒娩出;胎盤娩出
2)自主呼吸開始.
3)母乳:營養全面,含抗病物質.
6、人的生長時期
1)嬰幼兒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0-3) (11-17)
2)兩次快速生長期 :嬰幼兒期、青春期
7、青春期的發育
1)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2)特征: ①生殖器官的發育和成熟(標志:遺精和月經)
②第二性征的出現
8、青春期的身心健康
1)正確看待第二性征
2)要培養自制力
9、衰老和死亡
1)衰老-----功能衰退,
死亡-----心、肺、大腦停止活動
2)衰老可以延緩
10、動物的生長時期
1)青蛙 ①生長順序: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②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明顯改變(兩棲動物的特征)
呼吸 運動
蝌蚪 鰓 尾
成蛙 肺和皮膚 四肢
2)蠶 ①具有昆蟲的特征.(外骨骼、身體分節、頭胸腹等)
②順序:受精卵、幼蟲、蛹、成蟲、
3)蝗蟲 ①也是昆蟲.
②沒有蛹期.
11、動物的生殖方式
1)按是否需要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分類為①有性生殖(絕大多數)
②無性生殖
2)有性生殖按胚胎發育方式分為卵生、胎生(哺乳動物、鴨嘴善除外)、卯胎生(鯊.腹蛇)
3)有性生殖按受精方式分為 ①體內受精(絕大多數陸生動物)
②體外受精(絕大多數陸生動物)
(4)無性生殖有分裂生殖(如變形蟲)、出芽生殖(如水熄)、克隆生殖
12、種子的結構.
1)菜豆種子
①結構:種皮和胚
②胚包括: 胚芽------發育莖和葉
胚軸
胚根(最先突破種皮,發育成根)
子葉(含營養物質)、幾乎不含淀粉(2片)
③胚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相當于動物的胚胎.
④種皮的性狀由植物母體決定.
2)玉米種子
①結構:種皮和果皮(不可分離)
胚乳(含大量淀粉,遇碘變藍色)
胚 (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子葉1片)
相同點 不同點
菜豆 含種皮、胚、 富含營養 無胚乳、有2片子葉
玉米 有胚乳、有1片子葉,種皮與果皮合并
3)
4)分類
依據 結果
有無胚乳 有胚乳種子和無胚乳種子
子葉數目 單子葉植物種子和雙子葉植物種子
5)種子中的胚在條件適宜時能發育成植物新個體.
13、種子的萌發.
1)實驗設計原則: ①要有對照組,實驗組間的對照.
②要用控制變量法逐一研究.
2)結論:種子的萌發需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等外界條件
(種子的活力、飽滿程度、是否休眠等屬內部條件)
胚根 --→根
胚芽--→莖和葉
子葉--→消失
胚乳--→消失
14、芽的發育.
1)芽的結構: 頂端分生組織
葉原基.
芽原基
2)芽--→莖、葉、花
3)頂端優勢:頂芽優先生長,抑制側芽生長
15、花的結構.
1)構成:花托、萼片、花瓣、花蕊
2)花蕊------雄蕊:花藥(內含花粉)、花絲
-------雌蕊:柱頭、花柱、子房(內含胚珠,胚珠內有卵細胞)
16、植物的生長時期.
1)順序:受精卵---→胚(種子內)----→幼苗-----→成熟植株
17、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1)過程:開花、傳粉、受精、結果
2)傳粉 ① 自花傳粉(豌豆花)(較少)
② 異花傳粉(棉花、桃花)(大多數) a.風媒花:花粉多、輕,花蕊長
b.蟲媒花:花艷、香、甜
3)花粉-----→花粉管(兩粒精子)伸入胚珠內.
4)受精:花粉管內的精子與胚珠內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
5)受精卵發育成胚的過程中會產生激素,該激素可促進果實正常發育.
發育前 發育后
子房 子房壁 果皮(肉) 果實
胚珠 珠被 種皮 種子
受精卵 胚
6)
18、植物的無性生殖.
1)孢子繁殖:蕨類、苔蘚類、有些藻類.
2)營養繁殖:
①方式:分根、壓條、扦插、嫁接(關鍵:使兩者的形成層緊貼)
②優點:保持母本優良性狀,繁殖速度快。
3)組織培養
19、細菌.
1)是一種單細胞原核生物。(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2)三種:球菌、桿菌、螺旋菌.
3)需依賴現成的有機物生活
4)分裂生殖:染色體先復制,再平分
5)既有益又有害.
20、真菌
1)結構與植物細胞相似(只是沒有葉綠體),屬真核生物.
2)兩類:單細胞------酵母菌.(制作面包、釀酒)
-------多細胞:霉菌、食用菌.
3)也需依賴現成的有機物生活
4) 出芽生殖:如酵母菌
孢子生殖:如食用菌
5)既有益又有害
21、微生物的生長條件
1)充足的有機物、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
2)有的需要氧氣,有的厭惡氧氣1、人的感覺.
1)產生過程:刺激—→感覺器官—→神經—→大腦中樞
①感覺器官:把刺激轉換成信息(或興奮/神經沖動)
②神經:傳送信息
③大腦:形成感覺
2))舉例:
刺激 感覺器官 感覺名稱 備注
光 眼 視覺
聲 耳 聽覺
氣味 鼻 嗅覺 嗅覺適應現象
溶于水的物質 舌 味覺 老年人味蕾變少
觸碰 皮膚 觸覺 指尖最敏感
傷害 痛覺
與皮膚的溫差 皮膚 冷熱覺 手背敏感
3)多種感覺會相互影響,產生一種綜合感覺。
4)作用:感知環境,避開危險,適應環境。
2、聲音的產生
1)原因:物體的振動
2)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振動都能發聲.
3)舉例:講話、蟬、笛、鑼鼓、瀑布、流水
3、聲音的傳播:
1)實質:是振動的傳播
2)必須要有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
3)聲波是一種疏密波(縱波)
4)快慢:與介質種類和溫度等有關.在15℃的空氣中1秒內傳播340米.
5)聲波遇到障礙物會反射,形成回聲
4、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
1)包括: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膜、鼓室、咽鼓管(鼓室內有聽小骨)
內耳:半規管、前庭、耳蝸(內耳為實心)
2)重要結構和功能
咽鼓管:使鼓膜內外空氣壓力平衡,從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動
半規管和前庭:半規管接受頭部位置變動,保持身體平衡
耳蝸:把聲波轉換成信息(興奮或神經沖動).
3)聽覺的形成
①聲波的傳播途徑
空氣(外耳道)→鼓膜→聽小骨→前庭→耳蝸內液體→聽覺感受器.
②信息傳遞途徑
聽覺感受器→聽神經→大腦(聽覺中樞)
③產生聽覺:大腦分析信息后,產生聽覺
5、聲音的特性
1)聲音的三要素:響度、音調、音色.
2)音調:也叫聲音的高低
物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也叫頻率越高.
人耳聽覺音調范圍:20Hz~20000Hz.
3).響度:也叫強弱
聲源的振動幅度越大,離聲源越近,響度越大
4)音色:聲音的品質與特色
6、.噪聲污染
1)使人煩噪不安的聲音都叫噪聲
2)控制噪聲污染的措施:①控制噪聲源②阻斷噪聲傳播③在人耳處減弱
7、光源
1)自身會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舉例:太陽、螢火蟲、電燈等
8、光的傳播
1)光線是用來描述光的傳播路線和方向的模型
2) ①光在同種均勻物質中沿直線傳播.(簡稱光的直線傳播)。
②現象或證據:a.影子的形成.b.小孔成像.C.瞄準,使三點一線
3)①光在不同物質中傳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②真空中的光速達3×105千米/秒
4)光年是長度單位
9、光的色散
1)太陽光(白光)是一種復色光
2)白光可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單色光
10、物體的顏色
1)不透明物體能反射光:黑色—全吸;白色—全反;單色—單反
2)透明物體能透過光:無色——全透;單色——單透
3)光的三原色:紅+綠+藍=白光
顏料的三原色:品紅+黃+青=黑色
11、看不見的光
1)紅外線 ①有熱效應
②物體溫度越高,發射的紅外線越強
③應用:遙控器、探測器、夜視儀、攝像機.
2)紫外線 ①有化學效應.
②應用:滅菌等
12、光的反射
1)反射光路圖
①包括鏡面:不透光
法線:用虛線表示,與鏡面垂直
入射光線:射向鏡面的光線
反射光線:從鏡面射出的光線
②用來描述光的反射情況.
③作圖要求:法線必須與鏡面垂直,反身角必須等于入射角
2)實驗
①目的:尋找光的反射規律.
②器材:平面鏡、激光筆、可繞法線折轉的白色硬紙板、量角器和筆
③ 步驟:a.多次改變入射角,分別測出對應的反射角和入射角,得出反射角=入射角
b.沿法線向后轉動半塊硬紙板,得出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3)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②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路可逆
5).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均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6)一些反射現象:不發光的物體被照亮(能被看到)
13、平面鏡成像
1)面鏡
①通常也稱反光鏡,一般光線不能通過。
②具有較好反射效果的鏡面,發生鏡面反射
③包括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三類.
2)平面鏡成像
①原理:(平面)鏡面反射。(或光的反射)
②規律:a.成正立、等大的虛像,b.物與像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c.物、像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③成像作圖:a.根據對稱性作圖。b.根據反射定律作圖。
④虛像與實像的判定:能否呈現在光屏(白)上.
⑤(正立與倒立的判定:當物與鏡面平行時,看像與物是一致還是相反.
3).實驗
①器材:白紙、玻璃板、蠟燭兩支(相同的)、刻度尺、記號筆、白光屏
②目的:尋找像與物的關系(大小、距離、位置、正倒、虛實)
③法意點: a.玻璃板必須垂直于紙面,否則像不站在紙面上
b.玻璃板要薄的,否則會出現兩個像.
c實驗環境要較暗,但成像物體要亮
d.玻璃板大小均可
e.不同位置反復做三次,要尋找普遍規律
4)作圖要求①物實像虛②連線用虛線.③連線與鏡面標出垂直④保留作圖痕跡
14、光的折射
1)光穿過兩種介質(包括真空)分界面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的現象叫光的折射
2)折射光路圖(用來描述光的折射情況)
①包括: 界面:兩種透明介質的分界面,用實線表示
法線:用虛線表示,與界面垂直.
入射光線:射向界面
折射光線:穿出界面.
②作圖要求:a.法線必須與界面垂直相交.
b.要能表示折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
3)折射規律 ①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②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4)光路可逆.
5)一些折射現象 ①看到其他透明介質中的“物體”(在空氣中看)
②隔著其他透明介質看到“物體”
③放大鏡聚焦
6)折射率:真空<空氣<水<玻璃
15、透鏡
1)材料:一般為玻璃或樹脂等無色透明物質
2)形狀:一般為圓餅狀,(也有圓柱狀)
3)能讓光線穿過,發生折射
4)
凸透鏡 凹透鏡
形狀特點 中間厚,邊緣薄 中間薄,邊緣厚
作用 會聚作用 發散作用
焦點 有兩個實焦點 有兩個虛焦點
特殊光線 過光心,方向不變 過光心,方向不變
平行于主光軸,過焦點 平行于主光軸,反向延長過虛焦點
5)說明: 光心:透鏡圓心(中心)
主光軸:過光心且與透鏡面垂直,一塊透鏡只有一條主光軸
焦點:在主光軸上,在透鏡兩側
16、凸透鏡成像
1)同一物點發出的光經凸透鏡(或其他光學元件)作用后的所有光仍能
相交于一點(或反向延長后能相交于一點)的現象叫成像
2)實驗
①目的:尋找凸透鏡所成像的情況與物體的位置間的關系
②器材:光具座、蠟燭、凸透鏡、光屏、火柴.
③步驟:a.確定凸透鏡的焦距
b.使燭焰、凸透鏡、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c.多次改變蠟燭與透鏡的距離(物距u),觀察像的信息
d.歸納得出規律
④說明:光屏是用來呈現實像的,而不是用來成像的
3)規律
物距 像距 正倒 大小 虛實 應用
u>2f fu=2f v=2f 倒 v=u 等大 實
f2f 倒 v>u 放大 實 電影、投影儀
u=f 不成像 平行光源
uu 放大 虛 放大鏡
4)用作圖法分析成像規律
5)補充
①u=f處,是成實像還是虛像的分界點.
u=2f處,是成放大實像還是縮小實像的分界點。
u=2f時,物像(不含虛像)間的距離為最小,等于4f.
②物與光屏間的距離不得小于4f,等于4f時,能呈現一次等大實像,大于4f時,能呈現兩次像(1大1小)
③沒有光屏,可以成像,但不能呈現出像。
17、眼睛
1)結構①折光:角膜、房水、晶狀體、玻璃體(主要是晶狀體,相當于凸透鏡)
②調光:虹膜(中央的孔叫瞳孔)
③感光:視網膜(相當于光屏)
2)原理: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相當于一架焦距可調的照相機)
3)調節 ①亮暗:環境亮,瞳孔小;環境暗,瞳孔大
②焦距:看遠物,肌放松,變扁平,焦距長,會聚弱;看近物,肌收縮,變厚凸,焦距短,會聚強
4)視覺的形成:視網膜接受刺激,產生信息(興奮),通過視神經傳到大腦,大腦分析信息,形成視覺
5)A近視 ①原因:晶狀體曲度過大(會聚能力過強)或眼球前后徑過長
②矯正:戴凹透鏡,減弱會聚能力,使像成在視網膜上.
B:遠視(老花)
①原因:晶狀體曲度過小(會聚能力過弱)或眼球前后徑過短
②矯正:戴凸透鏡,增強會聚能力,使像成在視網膜上
6)近點:10cm;遠點:無窮遠;盲點:靠鼻一側視神經穿過的地方;明視距離:25cm
7)愛眼護眼1、運動
1)廣義的運動: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和生命運動
2)狹義的運動:專指機械運動,即物體 空間位置 的變化.
2.參照物
1)事先 假定為不動 的物體叫參照物.
2)描述一個物體的機械運動,必須先選定一個參照物
3)平時所說的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于 參照物 而言的
4)參照物的選取是 任意的,選取不同的物體做參照物,運動的描述結果 可能 不同
3.機械運動的分類.
1)按路線形狀分: 直線 運動和 曲線 運動
2)按 速度是否變化分:勻速運動和變速運動.
4.速度
1)比較快慢的方法: ①比 在相同時間 內通過的路程
②比 通過相同路程 所用的時間
③比 速度
2)物體在 單位時間 內通過的路程叫速度
3)定義式:速度=路程/時間 v=S/t
4)單位: ①國際主單位,米/秒,讀作米每秒,符號為m/s或m s-1
②常用單位,千米/時,讀作千米每小時,符號為km/h或km·h-1
③1米/秒= 3.6千米/時·
5)一些速度值:步行:1.3m/s或5km/h自行車:4.2m/s或15km/h.
6)公式應用:計算要求:① 單位 要統一
②先用 字母 公式運算,再代入數據計算
③帶 單位計算
5.力是 物體對物體 的作用.
作用包括:推、拉、壓、 吸引、排斥、摩擦等.
一定是兩個物體間才會產生力.這兩個物體分別叫 施力物體和 受力 物體.
6.力的作用效果.
1)有兩種:
①改變物體的 形狀(或使物體發生 形變)
②改變物體的 運動狀態(物體速度 大小和方向 的改變統稱運動狀態的改變)
2)人們常根據力的效果來感知力的存在、
7.物體間力的作用是 相互 的
1)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 同時出現, 同時消失的:總是 大小 相等,方向 相反 的:總是作用在 同物體上的:總是作用在 同一直線上 的:總是屬于 同種 作用性質的力
2)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沒有主動與被動的區別.
8.力的測量.
1)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符號為 N .(托起 2只 雞蛋約需1牛的力)
2)常用測力計(彈簧測力計)
①結構:彈簧、拉環、秤鉤、刻度.(均勻)
②原理: 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③使用: a.先觀察: 零刻度 、. 最小刻度 和 量程 .
b.再調零:根據相應的使用方式 調零
C.沿彈簧的 軸線 方向拉
9.補充:彈簧的伸長量與 受到的拉力大小 、彈簧的材料,硬度, 彈簧的原長 等有關.
10.力的三要素:①力的 大小 . 方向 . 作用點
②力的作用效果與 力的三要素 有關
11.力的示意圖:
1)是一種 模型 .
2)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的三要素.線段的 起點 代表力的作用點
3)線段終點處的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相對長短表示力的 大小
4)線段的起點一般須畫在 受力物體上.線段終點的箭頭附近標力的 字母和 大小 。
12、重力
1)產生原因: 地球 對物體的吸引
2)力的性質:萬有引力(的一部分)
3).施力物體: 地球
受力物體: 物體
4)重力的大小:①物體受到重力的大小跟它的 質量 成正比.
②G=mg (g=9.8牛/千克)
5)重力的方向:總是 豎直向下(與水平面垂直的方向叫 豎直 )
6)重力的作用點:①叫物體的 重心
②規則物體的重心在它的 幾何中心 (對角線交點)
7)重力的測量:①工具:彈簧測力計
②方法: 豎直靜止懸掛于秤鉤上.
13、質量與重力的關系.
a. ①聯系:重力與質量成 正比
②區別:a.重力有方向.質量無方向
b. 質量 一定不隨位置改變,而 重力 在不同星球上會改變,甚至會消失
C.概念不一樣,單位不一樣.
14、 天平 是測質量的工具, 不能 在完全失重的環境中使用:而彈簧秤是測 力 的工具,但 能 在失重環境中使用。
15、牛頓第一定律.
1)研究方法: 實驗 為基礎,通過 推理 得出結論。
2).發展歷史: 伽利略和迪卡爾-------→牛頓
3)實驗
①目的:物體的運動與 所受阻力 的關系.
②方法:控制 水平初速度 這個變量相等.
③技巧:水平面上的運動,消除 重力和支持力 對運動的影響
④結果:在初速度相等的條件下,物體所受阻力越 小 ,運動速度減小得越 慢 ,運動的距離越 長(遠)。
⑤推理:如果運動物體 不受阻力 ,則運動物體的速度不會 減小 .
4)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總保持 勻速直線運動 狀態或 靜止 狀態。
(即運動狀態總保持不變)
16、力和運動的關系.
1)力不是 維持運動 的原因,維持運動狀態 不變 不需要力
2)力是 改變 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改變 物體的運動狀態才需要力
3) 同向力—------— 加速
反向力—-------— 減速
垂直側向力—— 轉向
17、慣性
1)物體能保持原來 運動狀態(不變) 的性質叫慣性.
2)不管什么條件下,任何物體都 具有 慣性。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固有 屬性 。.
3)慣性的大小只取決于物體的 質量 , 質量 越大,慣性也越大。
而與物體速度大小無關
4)慣性是物體一種 性質,而不是一種 力
5)物體慣性越大,改變運動狀態就更 難、更 慢 .
6)汽車超 速 、超 載 都會使剎停距離和時間變長。
18、二力平衡
1)一個物體在 兩個力 的作用下,如果保持 靜止狀態 或 勻速直線運動 狀態,則說明這兩個力平衡的.
2)兩個力的特征:①大小 相等 ②方向 相反 ③作用在 同一物體 上④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3)一對平衡力相互 抵消 ,不會改變物體的 運動狀態
4)一對平衡力與一對相互作用力的區別:是否作用在 同一物體 上
19、摩擦力
1)發生在物體 表面 之間的、相互摩擦而產生的力叫摩擦力.
2)產生條件: ①兩者的表面必須 粗糙 .
②兩物體間必須有 壓力
③兩物體間必須有 相對運動 或 相對運動趨勢 。
3)種類: ① 滑動 摩擦。(發生相對運動)
② 靜 摩擦。(只有發生相對運動趨勢,但仍保持相對靜止)
4)方向:一定與 相對運動 或 相對運動趨勢 方向相反。
5)作用: 阻礙 物體相對運動.
20、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 壓力大小 和 接觸面粗糙程度 有關。
2)靜摩擦力的最大值也與 壓力大小 和 接觸面粗糙程度 有關,其大小約等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3)靜摩擦力的 實際值 為零到最大值之間的某一值。
4)靜摩擦力是一種 被動力,某大小隨相對運動趨勢強弱的變化而變化。
21、 ①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增大壓力 和 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
②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減小 壓力 和減小 接觸面粗糙程度 (采用油墊、磁懸浮等)及用 滾動摩擦代替 滑動摩擦.
22、摩擦力的測定
1).原理:二力平衡
2)方法:讓研究對象處于 二力平衡 狀態時,讀出彈簧測力計讀數。
23、壓力
1) 垂直 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2)方向特點:一定 垂直于物體表面。
3)壓力與重力的區別:①產生 原因不同;②方向 特點 不同.
4)壓力與重力的聯系:當重力與 支持力二力平衡時,壓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5)壓力會使受壓表面 凹陷或破損 。
24、壓強
1)壓力的作用效果與 壓力大小 和 受力面積大小有關.
2)壓強是專門用來表示 壓力作用效果 的科學量.
3)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p=F/S
4)單位:帕斯卡,1帕=1牛/平方米
5)意義:1帕的意義指1平方米的表面上受到的壓力為1牛
6)增大壓強的方法: 增大壓力 或 減小受力面積
7)減小壓強的方法: 增大受力面積 或 減小壓力
25、液體的壓強
1)產生原因:(上部分)液體 受到重力
2)液體壓強的特點 ①液體壓強隨 液體深度的 增加而增大.
②在同一深度, 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 都相等。
③液體 密度 越大.壓強也越大.
3)檢測方法:①壓強計②橡皮膜的形變程度.
4)由于重力而引起的固體和液體壓強的不同點:
固體 液體
產生部位不同 底 部 底 部, 側 壁, 內 部
影響因素不同 與 壓(重)力、 底面積有關 與液體密度,深度有關 與(上方) 液體重力體積 和 底面積 無關1、太陽(是一顆 恒 星)
1)直徑:140萬千米,d日=50d地
2)與地球的距離:1.5億 千米.(光需走 500 秒)
3)太陽活動:
①類型
太陽黑子------發生在 光球 層上,黑子越 多,太陽活動強。
耀斑------發生在 色球 層上
日珥------發生于 色球 層,貫穿于 日冕 層.
②具有周期性.(約為 11 年)
③給地球帶來不利影響.
4)觀察方法:加 濾鏡 的天文望遠鏡或涂 黑 的玻璃.
2.月球(衛星)
1)直徑:3476千米.d月=3/11d地
2)與地球的距離: 38.4萬 千米.(光需走 1.28 秒)
3) ①月球上沒有 空氣 、 水 和生命.
②表面 月陸 處亮, 月海 處暗,布滿 環形 山.
③月球表面重力 小 , 晝夜周期 長 ,看到天空背景為 黑色
3.地球的自轉.
1)自轉:繞著自身的 中心 軸線( 地 軸)進行旋轉的運動叫自轉.
2)證據:地球上的人看到 所有 的日月星辰都以 相同 的周期 東 升 西落.
3)自轉軸:地軸(地軸指向遙遠的 北極 星)
自轉方向: 自西向東
自轉周期:約 24小時 .
自轉速度:勻速
4.晝夜交替
1)晝夜現象:晝半球和夜半球
2)晝夜交替:
①產生原因: 地球的自轉 .
②周期: 24小時
③晨線與昏線在地球表面不斷掠過.
5.地球的公轉
1)地球繞著太陽運行,叫地球的公轉。
2)方向: 自西向東 (從北極星的位置看,是作 逆時針 方向運動)
3)地軸傾斜(傾斜23.5°).
4)公轉周期: 365天
6.太陽高度角與太陽直射點
1)太陽光線與 水平地面 的交角叫太陽高度角
2)太陽高度越大,桿影越 短 .反之亦然.
3)嚴格講,任何時刻,整個地球上只有 一 個點(地方)陽光垂直于水平地面,這個點稱為 太陽直射點 點.
4)太陽直射點的太陽高度最大為 90度 ,無影子.
5)離太陽直射點越 近 的地方,太陽高度越大.
6)一天中,太陽直射點沿 緯線圈 自 東 向 西 移動(因地球 自 轉)
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 南北回歸線間 來回移動(因地球 公 轉)
7.公轉產生的現象
1)太陽直射點的 移動
2)四季 轉換 (對同一地點而言)
3) 晝夜長短 的變化(對同一地點而言).
8.月相
1)地球上的人看到的被太陽光照亮的月球表面形狀叫月相.
2)變化原因: 月球 公轉:①周期為 29.53 天
②方向:自西向東
3)與農歷的關系:
初一---------------新月(朔)--------地-月-日
初七、八--------上弦月-----------
十五.六-----------滿月(望)----------月-地-日
廿二.三-----------下弦月-----------
4)與月球 自 轉無關.(月球自轉周期與公轉周期 相同 )
5)節日的月相:春節(新月),端午節(接近上弦月),重陽節(接近上弦月)中秋節(滿月)
6)北半球看到月相:夏季偏 南 ,冬季偏 北
9.日食
1)地球上某些地區有時會看到 太陽 被遮掩的現象,叫日食
2)原理:由于光的直線傳播,月球的公轉使 月球 擋住了太陽射向地球的光。
3)三種類型:日 全 食,日 偏 食.日 環 食
4)發展過程:始于太陽西緣、終于東緣.(因為月球自西向東繞地球公轉).
5)只會發生于農歷初一的白晝
10.月食.
1)原理:由于月球的公轉,月球進入了地球背后的陰影區,使月相缺損或消失.
2)兩種類型:月全食、月 偏 食
3)發展過程:始于月相 東 緣,終于 西 緣.(因為月球自西向東公轉).
4)只會發生于農歷 十五 的 夜晚 .
11.組成太陽系的天體: 太陽 、 行星 、衛星、矮行星、小行星、 彗星 星、流星等.
12.八大行星① 水金地 , 火木土 , 天海( 木 星最大, 土 星其次,它們衛星也最多)。
② 土、木 星有光環
③ 火 星是人類可探測的最近行星,表層環境與地球最相近、
13.小行星: ①有數十萬顆.
②大部分位于 火 星和 木 星之間
14.彗星 ①包括彗 核(大冰球)、彗 尾 、彗發 三部分.
②哈雷彗星:橢圓軌道,公轉周期為 76 年.
15.流星:固體小塊闖入 地球 大氣層,落到地面叫隕星(巖石叫 隕石 )
16.星座、
1)全天用肉眼可觀測到的星星有6000多顆,分成 88 個區域(星座)
2)著名星座: 大熊 座(包含北斗七星), 小熊 座(包含北極星)
17.銀河系: ①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 光年 .
②太陽與銀河系中心相距約 3萬光年
③中間 厚 ,邊緣 薄 的大漩渦
18.宇宙:銀河系和所有 河外 星系構成宇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港市| 博兴县| 荣成市| 彭水| 本溪| 包头市| 垫江县| 阜城县| 湟源县| 库车县| 鹿泉市| 炉霍县| 隆安县| 微博| 荔浦县| 旌德县| 葵青区| 乌拉特中旗| 正镶白旗| 花莲市| 枞阳县| 陆良县| 万源市| 林周县| 中方县| 蚌埠市| 虞城县| 五莲县| 霍城县| 合肥市| 呼和浩特市| 沭阳县| 江城| 铜山县| 汉阴县| 姜堰市| 梅河口市| 垫江县| 福安市| 鲜城|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