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班級 姓名【學習目標】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民族交融的新成就。【學習重難點】重點:隋的統一、“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民族交融難點:隋朝滅亡的原因、藩鎮割據【自主學習】一、學習活動一:朝代更迭※任務一:閱讀課本P32-P36,填寫圖表學習活動二:隋唐盛世民族 地理位置 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 意義突厥 阿爾泰山地區 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唐朝周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做出了積極貢獻回紇 漠北色楞格河一代 設置安北都護府吐蕃 西藏地區 和親靺鞨 東北地區 封其首領為渤海郡王(封王)※任務三:閱讀教材 33頁—35頁,自主整理唐朝民族關系,完成以下表格。三、【合作探究】學習活動三:隋唐的滅亡★任務一:閱讀課本P32正文、學思之窗和課本P36-P37問題探究,結合材料,分析對隋煬帝的評價材料一:隋無德而有政,故不能守天下而固可一天下。以立法而施及唐、宋,蓋隋亡而法不亡也,若置倉、遞運之類。——王夫之《讀通鑒論·隋文帝》(提示:本題意在考察如何看待和評價隋煬帝)參考答案:評價:評價隋煬帝應一分為二,辯證地評價。一方面,隋煬帝自恃強盛,大興土木,窮奢極欲最終導致隋朝滅亡。另一方面,隋煬帝開創科舉制度,為歷代考試選拔人才奠定了基礎;開通大運河,促進南北經濟交流,惠及后代;開設倉庫,為水旱賑災救濟百姓做出了巨大貢獻。任務二:閱讀課本P35,簡練總結一下“安史之亂”的原因和影響原因:①地方節度使兵力擴大,擁兵自重②唐玄宗沉湎于享樂,怠于政事,任人唯親,朝政漸趨腐敗。影響:①造成邊防空虛,吐蕃、南詔侵擾②平叛將領擁兵自重,削弱了中央集權③藩鎮割據,唐朝由盛轉衰★任務三:閱讀課本P35-36,概括唐朝滅亡的原因原因:政治腐敗、節度使權重,國家出現外重內輕局面。【體系構建】【鞏固練習】1. 在結束了自西晉滅亡以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國又一次走向統一,同時中國也迎來了一個繁榮與開放的時代。“中國又一次走向統一”的時間是(B)A. 581年 B. 589年 C. 618年 D. 689年2.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政治清明、經濟復蘇、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出現貞觀之治局面的最主要經濟條件是(D)A. 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 B. 人口大量增加,導致勞動力充裕C. 生產工具的重大改進 D. 農民的土地和生產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證3. 583年突厥汗國被隋朝分裂成西突厥、東突厥兩部后,西突厥稱霸西域,并控制絲綢之路,勢力范圍極盛,東起敦煌,西盡里海。因控制絲綢之路,影響了東西方正常的貿易,為此西突厥被唐朝政權所滅。滅掉西突厥是在(B)A.唐太宗時期 B.唐高宗時期 C.武則天時期 D.唐玄宗時期4. 8世紀中期,唐朝節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富”。出現這一局面的主要背景是(D)A. 平定“安史之亂”的影響 B. 軍政合一地方機構設置的影響C. 對少數民族首領實行羈縻政策所致 D. 加強邊疆地區軍事防務所致5.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朝“安史之亂”后,一些藩鎮跋扈割據,朝廷力弱不能制。唐憲宗李純(805—820年在位)整頓賦稅,裁減冗員,放免宮女,使財政狀況開始好轉。他任用主張“削藩”的李吉甫等人為宰相,先后討伐不服從朝廷的劍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與浙西鎮(今蘇南、浙西地區),取得勝利,割據多年的魏博鎮(今冀南、豫北)主動歸順。814年,朝廷發兵討伐反叛的淮西鎮(今河南南部),仍沿舊例以宦官監軍,將帥不肯出力,戰而無功。憲宗聽取建議,取消宦官監軍制度,將帥自行處理軍務。817年平定淮西,俘殺淮西節度使吳元濟。迫于此戰之威,原割據的藩鎮主動投附,一些藩鎮被分割裁減。藩鎮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時興盛。因憲宗年號“元和”,史稱“元和中興”。——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概括唐憲宗平定“跋扈”藩鎮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憲宗作為中興之君,與唐太宗歷史功績的共同之處。參考答案(1)原因:開源節流,增加朝廷財政收入;態度堅決、重用主張加強中央集權的官員;靈活調整征討策略;剿、撫并用。(2)共同之處:維護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努力實現政治穩定、經濟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