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近現代中國的思想進步及理論成果 學案【知識梳理】一、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一)“開眼看世界”1.背景(1)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加緊對外侵略擴張,輸出商品,掠奪原料。(2)清政府統治危機四伏,妄自尊大;外患日深;思想界萬馬齊喑。(3)鴉片戰爭的失敗,驚醒了有識之士,愛國的士大夫們開始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侮之道。2.階級:地主階級抵抗派。3.概況(1)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①主要活動:設立譯館,組織編譯《四洲志》和《各國律例》?!端闹拗尽肥墙袊谝徊肯到y的世界地理志。②主張:學習西方的“長技”,主要指西方的軍事科學技術(2)魏源編寫《海國圖志》。①主張:首次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②結果:“長技”主要指軍事技術。但由于頑固派的阻撓,該書在國內影響不大。(3)林則徐、魏源的思想核心: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侮之道。(4)當時介紹世界的書籍還有姚瑩的《康紀行》和徐繼畬《瀛環志略》等。4.意義: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對當時人們的思想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強國的主張。(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形勢(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太平天國運動)。2.階級:地主階級洋務派。3.內容:中學為體,西學為用。(1)概念:①“中學”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綱常名教;“西學”主要指近代西方科學技術。②“中學為體”即以中國封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的根本,“西學為用”指采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目的是挽救封建統治危機。(2)實質:洋務派主張“變器不變道”,即在維護封建專制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先進科技。4.實踐:洋務運動。洋務派創辦近代工業、創辦近代海軍、開設新式學堂等。5.結果:甲午戰敗,洋務運動破產,說明“中體西用”思想無法實現富國強兵的政治愿望。6.評價(1)進步性:①沖擊了傳統的觀念,為西學的傳播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②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部。(2)局限性:單純學習西方技術,維護封建統治,不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三)維新變法思想1.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2.早期維新思想(1)背景①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加劇,民族危機加深。②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和科學的不斷傳入。③洋務運動開展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2)代表人物:王韜、鄭觀應、薛成福等。(3)思想:①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②文化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③政治上: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3.康梁等人的維新思想(1)背景①政治: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②經濟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③思想: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影響。④晚清教育領域的近代化發展。(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代表人物 思想主張 共同主張康有為 ①理論著作:《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 ②主張“三世說”(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 ③特點:借助急產階級和傳統的儒家思想宣揚資產階級政治學說; ④政治主張:否定君主專制統治,借用進化論觀點,論證君主立憲制,符合時代潮流 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梁啟超 ①發表《變法通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危害和頑固派的因循守舊;②宣揚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譚嗣同 批判君主專制和綱常名教,效法西方嚴復 編譯《天演論》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發展成社會變革理論,推動維新變法運動發展(3)影響①實踐:1898年開展戊戌變法②結果: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反對而失敗③意義:沖擊了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觀念,起到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人們覺醒,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激發了人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推動了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的發展。(4)特點及成因①特點: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的道理,即“托古改制”因此有人說康有為是“跪著造反”。②成因:a.傳統的儒家思想影響深刻;b.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根本原因);c.與康有為的出身、經歷和文化底蘊有關。二、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一)三民主義的提出1.背景(1)政治環境:20世紀初,民族危機深重;清政府新政失敗,預備立憲騙局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2)經濟、階級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3)思想理論基礎:中國的大同思想,西方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思想,西方的進化論等。(4)歷史教訓:鴉片戰爭后各種救國方案實踐失敗和孫中山上書改革碰壁的教訓。(5)實踐基礎:反清革命斗爭實踐。2.中國同盟會與三民主義(1)中國同盟會成立及綱領:①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②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將其闡述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2)三民主義的內容①民族主義:反對民族壓迫,推翻清政府統治。②民權主義: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③民生主義:平均地權。3.對三民主義的評價(1)性質: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2)進步性:①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②對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清朝封建統治起到促進作用,客觀上有利于打擊帝國主義的在華勢力。(3)局限性:①沒有明確提出反帝國主義的主張;②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③沒有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④這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二)三民主義的實踐1.指導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2月,清帝下詔退位,清朝統治宣告結束。2.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3.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孫中山為捍衛民主共和,領導發動了①“二次革命”(1913年)、②“護國運動”(1915-1916年)、③“護法運動”(1917-1918年)和④“第二次護法運動”(1921-1922年),基本都以失敗而告終。(三)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1.背景(1)多次維護共和的革命行動失??;北洋軍閥實行專制統治;中國共產黨力量逐漸壯大;(2)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共產國際的影響力增強。2.提出:1924年1月,孫中山在國民黨“大”上將舊三民主義發展闡釋為新三民主義,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3.內容(1)民族主義:對外反對帝國主義,對內反對民族壓迫。(2)民權主義: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和團體,均享有一切自由和權利。(3)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節制資本,“耕者有其田”。4.評價(1)在內容上仍屬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范疇(2)是三民主義在20世紀20年代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和發展,是指導國民革命的思想理論體系,具有鮮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3)是國共合作和各革命階級統一戰線的政治基礎,有力地推動了國民革命的開展。三、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一)新文化運動1.背景(1)經濟: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2)政治:民族資產階級隊伍壯大,強烈要求實行民主制度。(3)思想:辛亥革命后,西方民主、自由等啟蒙思想和進化論思想進一步傳播。袁世凱企圖復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逆流。2.概況(1)內容①前期內容:b.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c.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d.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②后期內容: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五四運動后,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2)開始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第二期起改為《新青年》)。(3)民主與科學:①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②科學指科學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學法則。(4)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主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推動新文化運動的發展。(5)1917年胡適發表《文學改良鄒議》,主張使用白話文,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標志著文學革命的開始。3.影響(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解放了人們的思想。(2)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條件。(3)促進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推動中國文化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4.新文化運動對待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態度(1)新文化運動把斗爭的矛頭直指封建儒家思想的倫理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2)他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的態度是全盤否定的,對西方文化則是全盤肯定。(3)新文化運動后期出現東西方文化之爭,部分知識分子逐漸理性看待東西方文化。(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背景(1)政治: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國人民看到希望。(2)經濟和階級: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無產階級隊伍壯大。(3)思想: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2.傳播(1)五四運動前: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宣傳十月革命,率先高舉社會主義旗幟。(2)五四運動后:①理論上: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全面地介紹馬克思主義。②組織上;出現了一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團,并建立了一些共產黨早期組織。③實踐上:馬克思主義者創辦工人補習學校和刊物,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3.影響(1)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進一步促進了民眾的思想解放。(2)建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四、毛澤東思想(一)革命道路的探索(毛澤東思想的誕生)1.背景(1)時代需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華民族危機加深,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進一步壯大,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階級基礎(3)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并同工人運動相結合,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4)實踐基礎:中共領導的人民革命實踐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實踐基礎。(5)國際條件:俄國十月革命后,共產國際和蘇俄對中國革命運動的支持。2.過程(1)萌芽階段①時間:國民革命時期;②著作:《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③解決問題:從理論上解決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對象、動力、領導者及同盟軍的問題。(2)形成階段①時間:土地革命時期②著作:《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③解決問題: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二)毛澤東思想的形成1.時間:全面抗日戰爭時期2.著作:《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3.解決問題:(1)作出了中國革命分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步走的戰略部署;(2)創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概念;(3)毛澤東思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在中共七大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三)毛澤東思想的發展1.毛澤東思想的發展(1)1949年,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提出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2)1949年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提出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方針,科學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2.毛澤東思想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3.毛澤東思想的意義(1)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第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2)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并取得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3)指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