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古代史課時27 世界古代的食物生產、商業貿易與居住環境【鏈接·選擇性必修2·第1課】一、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一)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1.采集和漁獵(1)特點:以自然界現成的動植物為主。(2)表現①食物來源:可食的植物果實和莖葉、魚蝦或動物。②生產工具: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③生活方式:遷徙生活,用火取暖、燒烤食物。④婦女地位:生育和撫養后代,采集植物果實昆蟲等。2.農耕和畜牧(1)時間:大約1萬年前,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2)概況農耕 西亞:小麥、大麥 東亞:粟(黃河中上游)、水稻(長江中下游) 中美洲:玉米、甘薯畜牧 西亞:綿羊和山羊 中國:豬、狗 南美:駱馬(3)意義①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②促進了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③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二)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1.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1)食物生產:種植大麥和小麥,飼養山羊、綿羊、牛等家畜。(2)社會生活:王室和神廟擁有土地。2.古代中國(1)食物生產:分為北方粟麥農業區和南方稻作農業區。(2)社會生活商和西周時期 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級貴族手中,農夫集體耕作戰國以后 ①鐵犁牛耕的應用;②農民以家庭為基本單位進行生產秦以后 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秦漢到隋唐 逐漸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3.古代希臘:大麥和小麥成為主要糧食作物,只有公民才能擁有土地。4.古代羅馬:以谷物生產為主,土地國有。5.古代美洲: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馬鈴薯。土地貴族私有,村社公有土地。(三)生產關系的變化1.農業產生以后,男子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女子在農業生產中逐漸退居從屬地位。2.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生產的產品有了剩余,出現了私有財產,氏族內部出現了貧富分化。3.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現,階級產生了。為了調節階級之間利益沖突,國家應運而生。【鏈接·選擇性必修2·第4課】二、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1.農業工具的變化(1)耕作工具:石制工具青銅農具和鐵制農具。公元前15一前14世紀,小亞細亞東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鐵技術;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灌鋼法制作的農具。(2)灌溉工具:制造陶器,汲水灌溉。中國東漢末期出現翻車,唐朝出現筒車。2.手工業工具的進步(1)紡織工具:古代中國的骨針、陶紡輪、提花機、紡織機等,古代西方的紡車。(2)陶瓷工具:坯車、匣缽、支釘等。(3)冶煉工具:土爐、錘、銼、坩堝、范等3.勞作方式的發展(1)農業家庭式勞作①條件:鐵犁牛耕的逐步推廣,個體勞作成為可能,集體勞作的形式逐漸瓦解。②表現:a.戰國時期,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生產模式產生并不斷發展。b.古希臘羅馬,一家一戶的家庭式勞作日漸普及。(2)農業莊園式勞作①特點:大規模集中勞作,生產力低下。②主要形式:羅馬共和國晚期的大型奴隸制莊園,中古時期西歐的莊園,中國魏晉南北時期的塢堡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3)手工業家庭與作坊:手工業者世代傳承,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鏈接·選擇性必修2·第7課】三、古代的商業貿易(一)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1.起源: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社會分工、產品剩余及私有制的產生,出現了交換。2.概況(1)古代中國時期 表現商朝 出現了商人,商業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里春秋戰國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秦漢 貨幣、車軌、度量衡的統一隋唐到兩宋 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步瓦解元、明、清 ①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斷加深 ②形成全國范圍的商業貿易網絡 ③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興盛(2)古代世界:古希臘、古羅馬海外貿易十分活躍,拜占庭帝國一度壟斷了中國絲綢等東方奢侈品在歐洲市場的貿易,阿拉伯商人從事中介貿易。3.古代的貿易通道(1)絲綢之路:古代貫通亞、歐北非的重要貿易通道。(2)海上貿易興盛:中國官府在東南沿海一帶設置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3)朝貢貿易: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4.商業貿易的作用: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二)貨幣、信貸、商業契約1.貨幣:便利了商品交換和流通,并成為財富的象征;促使商業功能由最初的互補余缺向逐利增財轉化。2.信貸(1)古代世界:古埃及出現較為完備的借貸合約,古希臘的貨幣經營行業開始興起,出現了匯票的雛形。(2)古代中國西周 已有借貸糾紛的記載春秋時期 實物借貸形式普遍,出現貨幣信貸唐代 出現“飛錢”宋代 使用交子會子等紙幣明朝中期以后 錢鋪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清朝 資本性借貸有顯著發展,出現了本票性質的莊票3.契約: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時期,人們已經使用契約。中國唐宋以后,契約的應用更加廣泛。【鏈接·選擇性必修2·第10課】四、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1.村落(1)產生:農業出現以后人們筑屋定居,形成村落。(2)影響:為人們的定居、繁衍和防衛提供了條件和保障,也為人們進行集體活動提供了便利。2.集鎮(1)興起①原因: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興起。②興起:在原始社會末期,形成了古代集鎮的雛形,逐漸成為一定地域內的經濟中心。(2)中國古代的鎮①功能:主要是為軍事目的而設的。②發展a.兩宋:工商業者經營及定居的集鎮發展,促進了市場的繁榮b.元朝:漕運和海運發達,運河沿岸興起了很多工商業集鎮c.明清:集鎮進一步發展并出現專業分工。3.城市(1)內涵:一定區域內政治權力、軍事防御、經濟活動、宗教祭祀的中心場所。(2)發展中國 ①布局分為宮殿區、手工業區和商業區、居民區。 ②商朝時城市已初具規模,周朝營建城市成制度西方 ①古希臘城市布局反映出行政、宗教和商業的功能。 ②古羅馬:城市的道路系統和系統,成為后來西方城市建設的標準。 ③歐洲:中古時期出現了以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鎮4.世界各地的民居(1)特點:體現了居住地的自然環境,反映了當地的社會經濟水平與文化習俗。(2)代表兩河流域 用土坯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棟梁。由前庭前室、主室構成古埃及 用泥和木材修建房屋,具有防曬保暖功能,庭院是家庭活動的場所古代中國 ①遠古:巢居和防御構成最早的兩大類型 ②先秦以來:民居設計遵循嚴格的等級概念和禮儀制度;住宅布局講求對稱,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構抬梁結構。 ③明朝:磚木結構的民居建筑開始普及古希臘羅馬 中庭是民居的核心。混凝土、拱券和希臘柱式相結合,成為古羅馬建筑最主要特征印第安人 圓錐形的帳篷課時28 世界古代豐富多樣的文化【鏈接·選擇性必修三·第3課、第5課】一、古代亞洲、非洲和美洲文化1.古代西亞文化(1)文字:蘇美爾人創造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2)文學:《吉爾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詩。(3)建筑藝術:有蘇美爾人的泥偶雕像,亞述帝國的人首飛牛,波斯的王官等。(4)法典:《漢漠拉比法典》①內容:宣揚君權神授;規定臣民義務及懲罰措施。②作用:是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的重要資料。2.古代印度文化(1)宗教①公元前1500年左右,逐漸形成了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②公元前6世紀,佛教產生。③4世紀時,印度教開始興起,后來逐漸發展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2)文學: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3)藝術: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藝術的代表。(4)數學:發明了包括“0”在內的十個數字符號。3.阿拉伯文化(1)文學: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2)數學:伊本·穆薩的《積分和方程計算法》,把代數學發展為獨立學科。(3)天文學:白塔尼修正了計算太陽和部分行星軌道的方法,證明了發生日環食的可能性,代表作是《薩比天文歷表》。(4)醫學:伊本·西那的《醫典》是一部醫學百科全書。(5)數字:印度的數字符號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4.古代朝鮮與日本文化(1)古代朝鮮:瞻星臺、《三國史記》、朝鮮人創制了本民族文字。(2)古代日本:《萬葉集》和《源氏物語》、法隆寺、大和繪和浮世繪。5.古代埃及文化(1)文字:象形文字,約形成于公元前4千紀末。(2)文學:創作出神話、詩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3)建筑:豪華陵墓和眾多神廟。(4)立法:太陽歷。6.美洲印第安文化(1)代表: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2)成就①宗教:瑪雅人信仰自然神,伊查姆·納是最重要的神。太陽神在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②建筑:規模宏大的金字塔和太陽廟。③文字:瑪雅人創造了象形文字阿茲特克人使用圖畫文字。④歷法:瑪雅人發明了“瑪雅歷”。印加人制定了太陽歷和太陰歷。⑤數學:瑪雅人知道“零”的概念,創造出20進制。⑥醫學:印加人會使用麻醉劑,能進行人體解剖。【鏈接·選擇性必修3·第4課】二、歐洲文化的形成1.古希臘文化(1)哲學①研究對象:宇宙起源和人生意義等自然和社會問題。②特點:力圖用理性的思維方式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③表現蘇格拉底 探討人生哲理和社會倫理,用對話形式提出哲學思想柏拉圖 將哲學和數學知識融會貫通,為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奠定了基礎亞里士多德 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對歐洲科學知識系統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2)文學:《荷馬史詩》,戲劇是古典時代希臘文學的最高成就。(3)雕塑:米隆的《擲鐵餅者》(4)建筑:帕特農神廟。(5)史學:①希羅多德:《歷史》開創了敘事體的撰史體裁。②修昔底德:其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西方史學的經典之作。2.古羅馬文化法律 成就 頒布了《十二銅表法》地位 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內容 主要涉及債務法、繼承法、婚姻法以及訴訟程序等評價 (1)以維護貴族和富人的財產利益為核心。 (2)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契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為后來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礎。 (3)羅馬法體系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對后世歐洲國家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文學 盧克萊修、西塞羅和維吉爾是古羅馬時期杰出的文學家史學 李維的《羅馬史》和塔西佗的《編年史》建筑 萬神殿、大競技場等是其中的代表立法 凱撒時期制定的儒略歷后經修訂成為世界通用的公歷3.中古西歐文化(1)突出特征:①基督教信仰成為西歐地區普遍的文化符號。②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反映了封建時代和城市復興時期的社會生活。(2)意義: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礎。4.拜占庭俄羅斯文化(1)拜占庭文化:①突出特征: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融匯文化和來自西亞、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②主要成就:《羅馬民法大全》是拜占庭文化的標志性成就;圣索菲亞大教堂以羅馬式穹頂而聞名。(2)俄羅斯文化①特征: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②成就:史詩《伊爾遠征記》;圓頂多塔風格的教堂建筑,被視為東正教的象征。一、古代商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三次高潮1.漢朝時期:隨著以漢帝國為一端、以羅馬帝國為另一端的海陸兩條絲綢之路的發展與繁榮,中西方文化交流出現了歷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中國絲綢、冶鐵和水利技術遠播中亞、歐洲地區。2.唐、宋、元時期:中西方文化交流進入一個迅猛高漲的新時期。中國的造紙術、紡織技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傳入阿拉伯、北非和歐洲地區。3.明末清初:伴隨著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相對自由的活動,歐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使中西方文化交流出現了第三次高潮。《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國外。明朝中后期原產美洲的甘薯、玉米、馬鈴薯、煙草等傳入中國。二、古代世界文明的多樣性與統一性1.多樣性的表現(1)古代的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以及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憑借大河流城灌溉之利,發展農業生產,產生了國家,創造了文字,形成各具魅力的文化,構成了世界文明的源頭。(2)美洲大陸在相對孤立的條件下,形成瑪雅、阿茲特克、印加三個印第安文化中心,豐富了人類文明。(3)伊斯蘭文明獨樹一幟,并對世界文明的傳播交流產生持久的影響。(4)希臘城邦民主制精彩紛呈的藝術文化成果以及羅馬法制為歐洲文明,尤其是工業文明的孕育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遺產。(5)隨著日耳曼人入侵,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中世紀形成以莊園經濟、附庸采邑制和基督教信仰為基本特征的封建社會。(6)古代世界基本上處于各地區獨立發展為主的區城文明階段,文明起源多元性、文明發展多樣性是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總體特征。2.統一性(1)這個統一性是指具有共同的本質。如不同地區的人類,都有基本的物質(衣、食、住行等)、精神生活(文字、文學、思想、藝術等)的需要,但是,滿足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民族中是有差異的,即統一性存在于多樣性之中,是多樣性的本質和依據。(2)各國各地區各民族都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成果,形成自身的文明特點,逐漸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國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比較注重先進文化的攝取……一方面積極網羅各種人才為帝國服務,另一方面組織力量大力翻譯和研究古代希臘、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與著作……經過長期的努力,帝國境內的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傳統文化逐漸融合起來,形成一種嶄新的阿拉伯文化。——摘編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材料二 中世紀的阿拉伯人繼承和發展了古代希臘的理性傳統,在實驗科學、醫學、化學、數學、天文等方面取得了領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學家的“圖斯雙圓”理論出現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中,現代天文學家中的很多名稱和術語來自阿拉伯天文學家。12世紀開始,許多希臘哲學著作的阿拉伯文譯本又重新被譯成歐洲各種文字,歐洲人才重新聽到亞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觸到真實的希臘古典哲學著作。從阿拉伯世界涌來的知識潮流,給歐洲帶來了向心靈解放的大躍進,促進了發展自由思想的偉大進步,促進了文藝復興的到來。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也是經阿拉伯人之手,逐步傳入西歐。(1)根據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統治者在文化領域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據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對歐洲社會的影響。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重視人才;翻譯、研究、吸收東西方文化;整合東西方文化。(2)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了領先全球的成就,影響了歐洲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保存了被中世紀湮沒的古代希臘文化成果并將其重新傳回歐洲,為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將中國的四大發明傳播到歐洲,促進了西歐封建社會的崩潰和資本主義的發展。解析:(1)根據材料一“一方面積極網羅各種人才為帝國服務”可得出,重視人才;根據材料一“另一方面組織力量大力翻譯和研究古代希臘、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與著作”得出,翻譯、研究、吸收東西方文化;根據材料一“帝國境內的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傳統文化逐漸融合起來,形成一種嶄新的阿拉伯文化”可得出,整合東西方文化。(2)根據材料二中的信息,可從對歐洲近代自然科學、文藝復興和社會轉型等角度進行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