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 學案【知識梳理】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一)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1.“兩彈一星”(1)決策:新中國成立后,中共果斷作出發展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即“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2)目的:打破美、蘇等國對核武器和空間技術的壟斷。(3)概況①原子能技術: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加強了中國的國防能力。②導彈技術: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仿制近程導彈成功。1964年,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③1970年,隨著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2.載人航天(1)決策:1992年,中國政府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這是中國在世紀之交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2)概況:2003年10月15日,“神舟”號飛船載著宇航員楊利偉升上了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新中國研制核武器的目的中國研制原子彈是為了打破美、蘇的核壟斷、核威脅,增強國防力量。(二)袁隆平與雜交水稻1.背景:中國有13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糧食產量關乎國計民生。2.概況(1)1973年,袁隆平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南優2號。(2)2001年,袁隆平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3)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雜交稻技術作為一項戰略計劃,聘請袁隆平為首席顧問。3.意義: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選育出的雜交水稻不僅大大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也被認為有助于解決未來世界性饑餓問題。(三)計算機和生物技術的發展1.計算機技術的發展(1)20世紀50年代中國開始了計算機研制工作。(2)1983年,中國成功研制出第一臺每秒運算速度上億次的計算機,定名為“銀河—Ⅰ號”。2.生物技術發展(1)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首次實現,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2)到20世紀末,中國在依靠基因工程技術改良動植物品種、治療人類重大疾病的藥物研究等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一)“雙百”方針的提出1.背景(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會交往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2)黨中央提出讓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2.提出:1956年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3.含義: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4.特點:是一個基本性的同時也是長期性的方針。5.成就(1)老舍的話劇《茶館》,郭沫若的歷史劇《蔡文姬》,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等。(2)文藝期刊大量增加,刊物質量也有提高,版面擴大。6.影響(1)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2)豐富了社會主義時期人民的文化生活。(二)曲折的年代1.原因:政治運動的擴大化,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到來。2.表現(1)一些學術問題被當成政治問題,甚至上升為階級斗爭問題。(2)一些優秀作品受到錯誤批判。作者多被劃為“右派”或“反動學術權威”。3.影響(1)許多知識分子受到了傷害,文藝園地百花凋零。(2)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響。(三)文藝的春天1.背景(1)“文革”結束后,文學藝術和學術領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極“左”路線。(2)黨明確文藝必須植根于人民生活。(3)鄧小平指出,文藝屬于人民,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4)鄧小平強調堅持貫徹“雙百”方針,發展我國的科學文化。(5)20世紀80年代初,以“五講”“四美”為內容的精神文明建設開展起來。2.表現(1)出現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為主題的“反思文學”“傷痕文學”。(2)出現了以改革實踐為主題的文學作品。(3)出現了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的戲劇、電影。3.影響(1)科學和文藝工作者迎來了又一個春天。學術討論空前熱烈,文學藝術創作欣欣向榮。(2)文學藝術的內容更加豐富,形式也向多樣化發展,中國文化正走向世界。三、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措施: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建立人民教育事業。(2)方針: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要向廣大工農開門,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3)影響:成功地將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變為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教育。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方針: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2)措施:在發展全日制學校教育的同時,建立起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制度。(3)成就①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②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二)動亂中的教育1.表現(1)“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大中小學一度停課,教育戰線一片混亂。(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廢止。(3)20世紀70年代初,高等院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2.影響(1)教育事業受到極大破壞,各行各業專門人才缺乏。(2)整個民族文化素質大大下降,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拉大了。(三)教育的復興1.背景:“文革”結束后,鄧小平剛復出就自告奮勇抓教育。2.措施(1)20世紀70年代末①教育戰線全面撥亂反正,整頓教學秩序,恢復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組織編寫新教材,倡導尊師重教。②在實行改革開放的同時,把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放在現代化建設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2)20世紀80年代①指導方針: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②具體措施基礎教育 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制定《義務教育法》,保證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中等教育 實行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并舉高等教育 增設一批新興邊緣學科專業,建立學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與分配制度,擴大學校辦學的自主權(3)20世紀90年代:為推動高等教育持續發展,國家著手實施發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計劃,一批重點高校和重點實驗室迅速發展壯大。(4)教育投資①實行國家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體制。②社會力量辦學應運而生,啟動了“希望工程”。到20世紀末,我國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③國家加大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的力度,增加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經費,大力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