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課 標 解 讀 時 空 坐 標1.精選史料,結合人類早期生產和生活狀況,從“時空觀念”的角度掌握食物生產的變遷歷程,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古代農業和畜牧業產生的影響。2.精選古代世界不同地區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的相關史料,從“史料實證”的角度認識世界古代農業文明的多樣性。3.通過學習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食物生產的變遷歷程,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為改善生活而進行的經濟活動,對生產關系產生了重要影響,從“家國情懷”的角度認識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要和諧發展。知識點一 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1.采集和漁獵經濟(1)時間:遠古時期。(2)特點①食物: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實和莖葉,捕撈魚蝦或獵取動物。②工具: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③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過著遷徙生活。④用火取暖、燒烤食物。⑤女性除生育和撫養后代外,還負責采集果實、昆蟲等,為群居的人們提供了大部分食物。2.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1)產生:大約1萬年前,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2)表現農耕 起源于西亞、東亞和中美洲①西亞:小亞細亞半島南部等地是小麥、大麥的原產地②東亞:黃河中上游是粟的發源地、長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③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產地畜牧業 原因:農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現表現:①距今約9 000年前,西亞的人們已經飼養綿羊和山羊;②距今約7 000年前,中國河姆渡的居民已經飼養豬和狗;③距今約6 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馴化了駱馬(3)農業出現的影響①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a.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b.初步改變了純粹依賴自然資源的狀況。c.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長。②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a.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逐漸形成聚落。b.一部分人從食物生產中解放出來,專門從事制陶、采礦、冶煉等手工業勞動。c.原始音樂、文學和宗教因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產生。③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a.天文歷法獲得較快發展。b.數學和其他相關學科也逐漸發展起來。知識點二 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1.農業文明的興起(1)表現:形成以西亞兩河流域、非洲尼羅河流域、南亞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為中心的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國文明。(2)措施:修建水利工程,統治者都將灌溉系統的開鑿、疏浚、維護作為主要工作之一。2.食物生產和社會生活(1)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①食物:種植大麥和小麥,飼養山羊、綿羊、牛等家畜。②生產與生活古巴比倫王國 王室和神廟擁有許多土地,政府官員、貴族、商人等也擁有土地,合伙經營或出租給佃戶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以尼羅河為中心的農業體系決定了整個古埃及的命運(2)中國①食物:主要分為北方粟麥農業區和南方稻作農業區。②生產與生活商和西周時期 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級貴族手中,農夫集體耕作戰國以后 a.鐵犁牛耕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b.在土地上耕作的農民,以家庭為基本單位進行生產c.每家每戶在耕作之余,還通過家庭手工業等途徑補貼家用d.秦以后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e.國家重視興修水利工程,如秦國的都江堰、西漢的龍首渠等秦漢到隋唐時期 逐漸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3)古希臘①食物:大麥和小麥從西亞傳入希臘,成為當地的主要糧食作物;種植葡萄和橄欖,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欖油。②生產與生活:城邦公民擁有土地,農業生產中使用奴隸勞動。(4)美洲①食物: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馬鈴薯。②生產與生活:阿茲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貴族私有的部分外,還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個家庭的主人可以獲得一塊份地并終身使用;兩年不耕作的土地將被村社收回。知識點三 生產關系的變化1.農業產生以后,男子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女子在農業生產中逐漸退居從屬地位。2.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生產的產品有了剩余,出現了私有財產,氏族內部出現了貧富分化。3.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現,階級產生了,國家應運而生。1.山東武氏祠漢畫像石神農畫面觀察上圖,傳說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這反映了當時農業發展的什么情況?提示:原始農業的出現。批注: 2.閱讀教材P3“思考點”: 與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產者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提示:①人類生產自己需要的產品,初步改變了純粹依賴自然資源的狀況,食物供應增加,生存條件改善,人口的增長加速。②開始了定居生活,出現了手工業勞動,原始音樂、文學和宗教獲得了發展。批注: 3.閱讀教材P4“歷史縱橫”:從材料中得到哪些歷史信息?提示: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埃及統治者重視尼羅河水患治理,將治理水患和修建灌溉體系相結合,保障了埃及農業的發展。批注: 4.閱讀教材P4“兩河流域烏爾王陵鑲嵌畫(局部)”圖片:從圖中得到哪些歷史信息?提示:圖中蘇美爾人提著魚參加宴會的場景,說明蘇美爾人創造了燦爛的飲食文化。批注: 5.閱讀教材P4“史料閱讀”:史料中提到的生產工具有什么特點和作用?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什么特點?提示:生產工具的特點:將開溝和播種結合在一起。作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農業發展。農業生產特點:精耕細作。批注: 6.閱讀教材P6“學思之窗”:恩格斯這段話描述的是什么?發生在哪個歷史時期?提示: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現,產生了階級;財產差別推動了集體耕作向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經濟轉變。原始社會后期到奴隸社會。批注: 7.夏王啟畫像“夏王啟”稱呼的出現說明古代中國社會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提示:古代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出現。批注: [思維導圖] 從采集經濟到農耕經濟的發展材料一 舊石器時代……他們仍像獵食其他動物的野獸那樣,靠捕捉小動物為生;仍像完全倚靠大自然施舍的無數生物那樣,靠采集食物謀生。由于他們依賴大自然,所以就被大自然所支配。為了追獵動物、尋找野果地或漁獵場地,他們不得不經常過著流動的生活。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農業、畜牧業的產生,使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這一獲得食物方式的轉變,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標志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一個飛躍。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人們開始對日月星辰的活動、對水土的特點、氣候現象進行觀察,積累經驗,從而產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數學知識,把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推到一個新的高度。……農業革命促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人類從舊石器時代的遷徙生活逐漸轉為定居生活。……農業革命為以后一系列的社會變革創造了物質基礎。人類從事農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較穩定地獲得較豐富的食物來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產出超過維持勞動力所需的食物并儲存它。這就使人口得以較大的增長,并可使一部分人去從事維持生存以外的活動,從而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還使某些人有可能積聚財富。——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古代史編》(1)根據材料一概括早期人類的生活狀況,分析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生活狀況:靠采集和漁獵為生,過群居生活,不斷遷徙。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低下。(2)材料二中農業革命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明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的深遠意義。提示: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意義: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農業的出現使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加速了人口增長;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出現了剩余產品和貧富分化,進而產生了階級和國家。原始農業的基本特征和意義1.基本特征(1)生產工具簡單落后,以石刀、石鏟、石鋤和棍棒等為主。(2)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種。(3)主要從事簡單協作的集體勞動,獲取有限的生活資料,維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2.意義(1)原始農業出現后,人們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們能夠從一小塊土地上獲得的食物,和在較大土地上采集狩獵獲得的一樣多。人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應用了有關生物繁殖的知識,依靠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產品,找到了比較穩定可靠的衣食來源。(2)農業出現后很快成為我國古代社會的基本生產部門。(3)由于農業的逐步發展,人們可以生產出除滿足生產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糧食,貧富分化和階級產生,城市出現。農業和畜牧業、手工業分工,是腦力勞動得以從體力勞動中分化出來的物質基礎。總之農業的出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礎。1.據《白虎通義》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對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原始農業是由原始采集經濟發展而來B.神農氏為農耕經濟的發明者C.人口增長是農耕經濟出現的重要原因D.真實地反映了遠古生活狀況C [題干的意思是古代,人民都吃野獸和鳥類的肉,到了神農的時候,人民太多了,禽獸不夠吃,于是神農根據自然時令,土地的肥沃程度,制作耒耜(農具),教人民勞作,教化他們,使人民適應(農業生活)。反映了人口增長導致通過狩獵方式獲得的食物供給不足,從而促進了農耕經濟的出現,故選C項;A、B兩項均與題干材料不符;《白虎通義》是后人的著作,D項“真實”說法錯誤。]2.有人說,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標志著人類角色的轉變,人類從( )A.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B.食物的生產者轉變為食物的采集者C.工具的使用者轉變為工具的生產者D.工具的生產者轉變為工具的使用者A [原始農業的出現使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故選A項。] 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和生活的多元性材料一 下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的分區圖(Ⅰ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Ⅱ稻作農業經濟文化區,Ⅲ狩獵采集經濟文化區)材料二 1926年,蘇聯植物學家和農學家瓦維洛夫在《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一書中提出了作物起源中心學說,他認為全世界至少有西南亞洲(中亞細亞)、地中海區域、東南亞洲和熱帶美洲高原4個作物起源中心。這些中心在古代由于山岳、沙漠或海洋的阻隔,其農業都是獨立發展的,所用農具、耕畜、栽培方法各不相同,每個中心都有相當多的有價值作物和多樣性的變異,是作物育種家探尋新基因的寶庫。以后隨著考察地區范圍的擴大和對考察材料的進一步分析,瓦維洛夫又在1935年提出了8個作物起源中心。(1)根據材料一分析古代中國食物生產呈現怎樣的特征?提示:古代中國的食物生產呈現區域性特征。(2)根據材料二概括古代世界食物生產的特點有哪些?提示:具有多個中心;獨立發展;具有多樣性。古代世界食物生產的多元性1.農業起源中心的多元性世界農業起源中心區包括西亞兩河流域、非洲尼羅河流域、南亞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還有美洲農業起源中心區。2.不同地區農作物和家畜的多樣性地區 作物 畜禽西亞 小麥、大麥、黑麥、豆類 山羊、綿羊、牛等中國 水稻、粟、大豆等 豬、雞中南美洲 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南瓜等 駱馬、羊駝、火雞非洲 小麥、大米、高粱 毛驢印度 稻、龍爪稷、綠豆、甘蔗、黃麻、芋、芝麻 —3.在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黃帝教民養蠶繅絲”。這些神話傳說反映出中華文明的核心是( )A.農耕文明B.和諧平等的社會秩序C.神話傳說D.采集、狩獵的游牧文明A [相傳炎帝教人農耕,是中華原始農業的創始人,因此號稱神農氏。黃帝教民養蠶繅絲,這些神話傳說反映出中華文明的核心是農耕文明,故選A項。]4.大約從公元前4000年起,非洲的尼羅河流域、西亞的兩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灌溉農業發達,成為世界農業起源中心。這說明( )A.農業起源中心的多元性B.農業的起源具有一致性C.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相同D.原始農業歷史悠久A [材料說明農業起源有多個中心,即多元性,故A項正確;B、C兩項說法均錯誤;D項不是材料主旨。]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