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歷史選擇性必修2 第2單元 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歷史選擇性必修2 第2單元 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www.
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課 標 解 讀 時 空 坐 標
1.結合史料概括生產工具和勞作方式演變的主要史實,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生產工具發展對社會生產的影響。2.掌握古代世界主要勞作方式的史實,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系變革之間的關系,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生產方式變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知識點一 農業工具的變化
1.耕作工具
(1)材質: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銅、鐵等。
(2)表現
石器 舊石器時代的制作方法以打擊為主,新石器時代在打擊的基礎上增加了磨制
銅器 距今5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已出現小件青銅器,青銅鑄造的農具數量有限
鐵器 公元前15-前14世紀,小亞細亞東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鐵技術;中國在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在農業生產中逐步推廣;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灌鋼法制作的農具
2.灌溉工具
(1)原始社會末期,人類已經能夠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國等地,人們已懂得利用杠桿原理進行灌溉。
(3)中國東漢末期已出現翻車,三國時期馬鈞對其進行革新,民間廣泛使用。
(4)唐朝出現了筒車,借助水力汲水入筒進行灌溉。
3.畜牧業生產工具
古人用圈廄飼養禽畜,用馬槽來喂馬。
知識點二 手工業工具的進步
1.紡織工具
古代中國 約3萬年前 山頂洞人已經用骨針縫制獸皮
新石器時代晚期 使用陶紡輪作為紡線工具
漢朝 使用紡車紡紗;能夠使用構造復雜的提花機織出帶有精美花紋的紡織品
元朝以后 紡織機成為農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
古代西方 出現過紡紗用的紡車
2.陶瓷工具
(1)主要工具:坯車、匣缽、支釘等。
(2)表現
新石器時代晚期 采用坯車來制坯
中國南朝 為防止在燒制過程中氣體和有害物質污損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缽中
唐宋時期 為防止器物在燒制過程中粘連,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燒制好的黏土塊——支釘
3.冶煉工具
鍛打工具 包括用來熔化金屬原料的土爐、對金屬原料進行打擊的錘、磨平金屬的銼等
鑄造工具 熔化金屬原料的坩堝、使液態金屬成型的范等
知識點三 勞作方式的發展
1.農業家庭式勞作
(1)原因:隨著鐵犁牛耕的逐步推廣,一家一戶的個體勞作成為可能,集體勞作的形式逐漸瓦解。
(2)表現
①中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統治者鼓勵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生產模式。
②古希臘羅馬歷史上,氏族部落解體之后,一家一戶的家庭式勞作日漸普及。
2.農業莊園式勞作
(1)特點:眾多奴隸或農奴在莊園的土地上進行集中勞作,勞動者被束縛在土地上,生產力低下。
(2)表現
①羅馬共和國晚期,戰爭帶來的大量奴隸涌入羅馬,出現了大型奴隸制莊園。
②中古時期的西歐,大量農奴或農民在領主的莊園中服勞役。
③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除軍事作用外,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
3.手工業家庭式勞作與作坊式勞作
(1)含義:手工業家庭式勞作是以制作手工業產品為生的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作坊式勞作是擁有某種手工工藝的民營和官營作坊。
(2)特點:手工業者世代傳承,或父子相繼,或師徒傳授;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
1.下圖是山東省嘉祥武侯祠東漢畫像石刻桔槔提水圖
圖中生產工具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提示:利用杠桿原理進行提水。
批注:                                    
                                    
2.閱讀教材P20“史料閱讀”:唐朝陳廷章的《水輪賦》描述的是什么工具?有什么優點?
提示:工具:筒車。優點:借助水力進行灌溉,節省了人力。
批注:                                    
                                 
3.閱讀教材P20“思考點”: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進步,是怎樣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
提示:耕作工具的進步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推動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灌溉工具的進步,促進了農業灌溉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批注:                                    
4.鐵范是一種永久性鑄型。1953年河北興隆戰國冶鑄遺址出土一批鐵范共四十副,八十七件,總重190公斤,其中60%為農具范。此外,河北磁縣也有戰國鐵范出土。這些考古發現說明了什么?
提示:我國古代冶鐵技術先進;戰國時期鐵農具已普遍使用。
批注:                                    
5.耳熟能詳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以及令人羨慕的人仙愛情。“戲中”主人翁的勞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的農業家庭式勞作。
批注:                                    
6.閱讀教材P22“史料閱讀”:商鞅變法的這一規定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目的: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批注:                                    
7.閱讀教材P22“學思之窗”:農業家庭式勞作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提示:積極作用:推動古代農業、手工業經濟的發展,有利于鞏固新興地主政權的統治。消極作用:在封建后期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落后于世界工業文明的潮流。
批注:                                    
[思維導圖]
 古代生產工具的演進
材料一 戰國時期的鐵器
鐵鋤   鐵犁      鐵鐮
材料二 下列三幅圖反映的是中國古代生產工具翻車的演變歷程
圖一   圖二     圖三
材料三 位于石家莊淖沱河畔的南楊莊文化遺址,迄今六千年左右,遺址內發現了粟和用來加工糧食的石磨盤、石磨棒,還發現了仿照家蠶蛹制作的陶蠶蛹和紡絲用的陶紡輪等。
(1)材料一反映了怎樣的經濟現象?這一現象對當時社會經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提示:現象:反映了鐵農具的使用和推廣。
影響: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促進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逐漸形成;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產生。
(2)材料二中的三幅圖片反映了古代農具的發展呈現怎樣的特點?
提示:灌溉動力發生了變化,從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
(3)材料三可以用來說明當時石家莊地區怎樣的經濟現象?
提示:石家莊地區出現了原始的農業和手工業。
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演進及特點
時間 類型 生產工具
原始社會 耕作工具 石、骨、木
商周時期 石、骨、木;青銅農具
春秋戰國 鐵制農具
漢朝 灌溉工具 翻車
唐朝 筒車
1.生產工具進步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我國春秋戰國時期采用的新的生產工具是(  )
A.打制石器       B.鐵制農具
C.筒車 D.曲轅犁
B [解題時注意題干中“春秋戰國時期”“新的生產工具”信息。A項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使用,排除;鐵制農具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用于農業生產,故選B項;C項出現于唐朝時期,D項出現于隋唐時期,均不符合題意,排除。]
2.下圖是在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陶紡輪和骨梭。作為史料,可以用來佐證(  )
陶紡輪       骨梭
A.中國已出現人工育蠶和絲織技術
B.紡織技術在新石器時代已經萌芽
C.紡織業在經濟生產中已相當重要
D.中國的絲織業源于黃河、長江流域
B [陶紡輪和骨梭都是典型的紡織業的生產工具,由于都是在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所以作為史料,可以用來佐證紡織技術在當時已經萌芽,故選B項;A、C、D三項從題干材料中均無法體現。]
 古代的勞作方式
材料一 與倡導農業生產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戰國時期手工業也日益小家庭化……一個家庭內“男子力耕……女子紡織”……的自給自足的家庭小農業,逐漸成為中國農耕經濟的主體。
——孟意華《中華文化產生形成的基礎》
材料二 下圖是古代冶煉業手工業雕塑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中國的什么勞作方式?概括其特點。
提示:勞作方式:農業家庭式勞作。特點:以家庭為生產單位,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2)材料二圖片體現了古代哪一手工業勞作方式?其有何特點?
提示:手工業作坊式勞作。特點:在作坊內集體生產。
古代的勞作方式
1.農業家庭式勞作
(1) 特點: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
(2)代表:中國古代的小農經濟和古希臘羅馬的家庭勞作。
2.農業莊園式勞作
(1) 特點:眾多奴隸或農奴在莊園中進行大規模集體勞作。
(2)代表:歐洲中世紀的莊園和中國魏晉時期的塢堡。
3.手工業家庭式勞作和手工業作坊
(1)特點: 手工業家庭式勞作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分散生產;手工業作坊是以作坊為場所進行集體生產。
(2)兩者的共同特點:手工業者世代傳承,或父子相繼,或師徒傳授;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
3.考古發現在安陽殷墟宮殿遺址區內屬于王室貴族的一個窖藏圓穴里,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跡的石鐮刀比較集中地堆放著。這說明商朝農業發達主要依靠(  )
A.奴隸制集體耕作
B.當時唯一的生產工具石器
C.生產工具不斷改進
D.耕作技術不斷改進
A [根據材料“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跡的石鐮刀比較集中地堆放著”可知當時是集體勞作,結合所學夏商周的奴隸制度可以推導出奴隸制集體勞作,故選A項;商朝時的農業工具有石、木、骨和少量的青銅農具,B項錯誤;C、D兩項在題干材料中均沒有相關表述。]
4.中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鼓勵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生產模式。在古希臘羅馬歷史上,氏族部落解體以后,一家一戶的家庭勞作也日漸普及。對此合理的解讀是 (  )
A.交流使小農經濟成為東西方當時主流的生產方式
B.東西方家庭生產模式的出現均源于生產力的進步
C.亞歷山大帝國的遠征推廣了以家庭為單位的模式
D.男耕女織的分工構成東西方農業生產的最初形式
B [“戰國時期”的家庭生產是新生事物,是我國古代鐵犁牛耕為代表的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諸侯鼓勵小農經濟是為了富國強兵;西方“氏族部落解體”這一生產關系變革的根源是生產力的發展,故選B項;“小農經濟”的特點決定了“交流”的條件不成熟,A項不符合史實;亞歷山大帝國的遠征并沒有到達中國,C項不符合史實;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從集體勞動進入到個體家庭的生產,D項錯誤。]
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封开县| 景德镇市| 尚志市| 永寿县| 横山县| 苍山县| 化州市| 通许县| 霍邱县| 宁南县| 沂源县| 嫩江县| 三原县| 芜湖市| 威信县| 凤凰县| 濮阳市| 昌宁县| 青州市| 巴中市| 河北区| 冕宁县| 乌拉特中旗| 繁峙县| 辽源市| 拉萨市| 宜君县| 朝阳县| 江川县| 汉中市| 西贡区| 高清| 芜湖县| 历史| 巫山县| 梁山县| 昭苏县| 徐州市| 恩施市| 巴彦淖尔市| 册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