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課 標 解 讀 時 空 坐 標1.通過古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從“時空觀念”角度掌握交通的發展過程。2.能夠結合時代背景,認識古代交通特別是中國古代交通發展的輝煌成就和特點,從“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角度認識古代交通發展的意義,體會古人的智慧,培養家國情懷。3.掌握近代交通工具及對海洋的探索,從“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4.能夠結合時代背景,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理解水陸交通的發展對政治、經濟、文化、城市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唯物史觀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點一 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1.古代交通產生和發展的原因(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2)人類轉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3)生產的發展推動了人工道路的鋪設。2.古代交通的代表性成就(1)陸路交通西方 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中國 ①秦朝: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②漢代:開通了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絲綢之路③唐代: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④元朝: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的驛路交通網(2)水路交通中國 ①春秋時期:已有運河②秦朝:秦始皇開鑿了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③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④元朝:京杭大運河為世界之最西方 ①17世紀開通的法國米迪運河,是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歐洲歷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運河之一②17世紀荷蘭阿姆斯特丹建立的運河系統,是荷蘭經濟和文化繁榮的重要體現知識點二 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1.中國古代對海洋的探索(1)西漢時期: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2)宋元時期: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進步,磁羅盤、實用航海圖和天文定位技術廣泛應用,使中國海船能夠持續航行。(3)明朝:鄭和下西洋①時間:1405年到1433年。②概況: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和東非沿岸等地。(4)中國古代已經形成了連通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2.古代西方對海洋的探索(1)波利尼西亞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諸島活動。(2)腓尼基人首次橫渡地中海。(3)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探險。(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3.近代西方對海洋的探索(1)新航路開辟時間 15世紀末16世紀初概況 ①達·伽馬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②哥倫布到達美洲③麥哲倫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環球航行④歐洲人還開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線影響 新航路的開辟讓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2)開鑿運河①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河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②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知識點三 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1.火車與鐵路交通(1)火車的發明與影響條件 工業革命引發了交通的變革發明 1814年,斯蒂芬森改進了蒸汽機車影響 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帶動了機器制造業、鋼鐵業、建筑業等行業的大發展。人類步入鐵路時代(2)近代中國鐵路交通的發展代表成就 ①唐胥鐵路:1881年建成,這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②京張鐵路:1909年竣工,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設計的“人”字形路軌,解決了鐵路的陡坡問題局限 中國的鐵路業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2.輪船與航運業的發展(1)輪船的產生與發展①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②1812年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③蒸汽機以及后來的內燃機逐漸成為驅動船舶的主要動力,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的輪船出現了。(2)近代中國航運業的發展①19世紀20年代,西方的輪船開到中國。②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③1872年,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3.汽車的出現與發展: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發明了汽車。但在20世紀之前,汽車還不夠普及。知識點四 交通與社會變遷 交通對社會的影響 史實交通的改進,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 秦朝“車同軌”政策和道路建設,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不同地區的經濟往來,具有深遠的影響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的發展 清江浦因京杭大運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運路線的改變和津浦鐵路的開通而衰落。京漢和隴海兩大鐵路開通后,鄭州發展態勢超越了洛陽與開封兩大古都。美國的伊利運河將紐約與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區聯系起來,推動紐約發展成為國際化商貿中心。通海運河的建成,使曼徹斯特迅速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 中國古代的郵驛主要是為官方服務的;明朝出現了民間通信機構民信局;1878年,天津海關書信館對公眾開放郵寄業務;1897年創辦的大清郵政官局,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電報、電話也在晚清時傳入中國情境在線1.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出自《羅馬典故》,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止一種,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條等著我們發現。其原義是指羅馬帝國交通發達。羅馬帝國發達的交通出現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提示:背景:羅馬帝國建立后,羅馬城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羅馬帝國為了加強其統治,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作用:這些大道促進了帝國內部和對外的貿易和文化交流。批注: 2.閱讀教材P67“史料閱讀”和P68“秦朝道路示意圖”:秦朝修建的馳道有什么特點?秦朝修建馳道的目的是什么?提示:特點:以都城為中心,四通八達,道路寬闊牢固,美觀實用。目的:維護統治,加強中央集權,宣揚皇威。批注: 3.閱讀教材P69“史料閱讀”和P69“南宋海上貿易路線示意圖”:材料反映了什么現象?其有利條件是什么?提示:現象:宋代商船眾多,海上絲綢之路發達。有利條件:宋代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進步,磁羅盤、實用航海圖和天文定位技術廣泛應用。批注: 4.閱讀教材P70“火車行駛在京張鐵路的‘人’字形路軌上”圖:京張鐵路是誰主持修建的?在設計上有何創新之處?提示:主持修建:詹天佑。創新之處:發明了“人”字形路軌,解決了鐵路的陡坡問題。批注: 5.閱讀教材P71“‘黃鵠號’模型”:“黃鵠號”輪船建造的背景是什么?它在中國歷史上有什么影響?提示:背景:洋務運動。影響: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批注: 6.閱讀教材P71“學思之窗”:運河對人類社會發展有什么意義?提示:運河的開鑿,縮短了航行距離,降低了運輸成本,密切了世界的聯系,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大國之間的矛盾和爭奪。批注: [思維導圖] 古代交通的變遷和影響材料一 羅馬人除了公共建筑以外,還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道路。在意大利境內,著名的有通往南部的阿庇安大道,由羅馬經坎佩尼亞延至他林敦,通往北部的費拉米尼烏斯大道由羅馬直達翁布里亞東海岸,通往東北部的瓦萊利亞大道由羅馬通向東北部地區。這些大道對維護帝國的統治和加強帝國各地的聯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整個帝國變成了一個以羅馬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使其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在世界上廣為流傳的諺語即說明了羅馬交通高度發達的盛況。——《世界歷史》解說詞第15集 古代羅馬文化材料二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 年)初并天下,確立了以郡縣制為基礎的新的專制主義政體,由中央政府主持,進行了“治馳道”的偉大工程,形成了通達全國的交通,作為“周定四極”“經理宇內”的條件。……漢武帝時,開通往“南夷”地區的通道,平治雁門地區的交通險阻,打通西域道路,開鑿漕渠……當時,海內成一體,富商大賈“周流天下” “農工商交易之路通”;秦文化、齊魯文化、楚文化大體完成了合流的歷史過程。——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材料三 唐代交通比秦漢時有進步,且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還交織,干路之長至少應在二萬五千里以至二萬六千里。唐有驛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驛三十里一置。據《元和郡縣志》載,上都(長安)與各州之間都有通道,各方路線俱自長安輻射。唐代運河的使用,提高了東南諸郡在全國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廣州通海夷道,路線最遠。——摘編自白壽彝《中國交通史》(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羅馬帝國大力修筑道路的主要目的,概括其影響。提示:主要目的:加強帝國遼闊疆域的聯系,維護帝國的統治。影響:維護了帝國的統治,加強了帝國各地的聯系,使整個帝國變成了一個以羅馬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促進了帝國內部和對外的貿易和文化交流。(2)根據材料二,指出秦漢交通發展的主要特點。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秦漢交通發展對當時中國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提示:特點:中央政府主導;輻射面廣,通達全國;陸路和水路并進。影響: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鞏固了大一統的政治局面;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豐富了中華文化。(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交通發展的特點,簡析其主要原因。提示:特點: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長;以長安為中心,主要服務于政治和軍事;運河使用促進南北交通;域外交通發達。原因:國家統一,社會穩定;開放的對外政策;貿易發達,經濟繁榮;江南經濟發展。一、秦朝交通的成就及作用1.成就:統一車軌,修筑驛道,開鑿靈渠。2.影響:有利于國家的統一;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各地經濟文化交流。二、唐代交通的特點及原因1.特點:對外交通發達,陸上絲綢之路達到鼎盛;陸路、海路并舉;形成幾個交通中心。2.原因:國家統一,國力強盛;經濟空前繁榮;文化輝煌燦爛、世界領先;長安、洛陽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政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1.“(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由此可知,秦朝馳道的修建( )A.加強了對諸侯國的控制B.有效地擴展了統治疆域C.建立起了垂直管理體系D.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D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馳道為秦始皇于公元前220年修筑的,以咸陽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地的交通要道,它是皇帝的專用車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國道”。馳道的修建東連燕、齊,西達吳、楚,加強了全國的交通聯系,促進了全國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故D項正確;秦朝實行郡縣制,已不存在諸侯國,故A項錯誤;秦滅六國,完成了統一,馳道有利于鞏固統治而不是有效擴展了統治疆域,故B項錯誤;建立起垂直管理體系是指郡縣制,不是修建馳道,故C項錯誤。]2.下面為隋朝大運河和元朝大運河比較表,由下表可知,運河的開鑿與整修( )開鑿時間 河道走向 起止點隋朝運河 隋煬帝時 以洛陽為中心點,呈縱橫形狀 涿郡—余杭元朝運河 元世祖時 呈南北垂直形狀 大都—杭州A.鞏固南方經濟重心地位B.緩解北方水資源不足問題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變化D.體現農耕文明的外向特征C [南方成為經濟重心是宋代后,與隋朝運河開鑿時間不符,A項錯誤;B項不是隋朝和元朝運河開鑿的原因,排除;從隋朝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到元朝棄洛陽,直取大都連至杭州,體現出兩朝都城的變化,故C項正確;運河開鑿促進南北經濟交流,而不是農耕文明的對外發展,D項錯誤。] 近代交通的變遷和影響材料一 紡織工業、采礦工業和冶金工業的發展引起對改進過的運輸工具的需要,這種運輸工具可以運送大宗的煤和礦石。……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鐵路的挑戰。……將蒸汽機安裝在貨車上,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礦工程師喬治·斯蒂芬森。1830年,他的機車“火箭號”以平均每小時14英里的速度行駛31英里,將一列火車從利物浦牽引到曼徹斯特。——[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19 世紀初,英國把公路網和運河網作為改造交通運輸體系的重點,隨著火車頭和汽輪的發明,轉移到建立鐵路網和海洋運輸網上。1821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掀起鐵路建筑的狂潮……19世紀50年代倫敦成為全國鐵路網的最大樞紐。19世紀70年代后,英國轉而把主要財力用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如1890-1911年僅在印度就建筑了1.6萬多公里的鐵路,而本國只有300多公里。與鐵路網的建筑相應,1819年英國制造出第一艘遠航汽船并橫渡大西洋成功,到19世紀40-50年代,英國亦出現建立海洋運輸網的熱潮。英國通過海洋運輸網把本國交通網同殖民地的交通網緊密地聯結在一起,構成了全球性的近代化交通運輸網,從而取代了中世紀遺留下來的、落后的交通運輸體系。——摘編自張天《論英國近代化全球交通運輸網的建立及其對世界的影響》材料三 近代以來,火車、輪船逐步代替了車馬和木帆船,原來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滯留下來的物產能夠運出去變成有價值的商品;大量能夠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運進來,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但輪船進入中國是與近代中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通商口岸的開辟相聯系的;鐵路的開通是與晚清政府大量舉借外債、喪失路權相始終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稱為“國中之國”的租界出現的。——據蘇生文《中國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1)根據材料一,分析鐵路運輸業在英國誕生的條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從1830年到1870年,英國鐵路運輸業獲得飛速發展的原因。提示:條件:工業生產的發展提出了革新運輸工具的要求;蒸汽動力的推廣使鐵路運輸的出現成為可能。原因:工業革命和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推動了鐵路運輸的發展;英國的政治民主化改革(代議制的完善)使政局穩定,為鐵路交通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鐵路本身具有速度快、運輸成本低廉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英國交通發展的主要趨勢,分析其主要影響。提示:趨勢: 從建立公路網、運河網到建立鐵路網、海洋運輸網(交通近代化); 從建立國內交通網到構建全球交通運輸網(交通全球化)。影響:配合了英國的工業化進程;滿足了英國殖民擴張的需求; 加強了世界的聯系,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 沖擊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會秩序,客觀上促進了其社會的文明進步。(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交通領域的新變化并簡析其影響。提示:變化:新式交通工具出現;新式道路的建設。影響:提高了運輸效率,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交通事業的近代化;推動了傳統經濟結構的變動,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便利了列強的對華侵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國近代交通業發展的原因及影響1.原因(1)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積極興辦近代交通業,促進中國社會發展。(2)列強侵華的需要。為擴大在華利益,加強控制、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縱中國交通建設。(3)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入中國,為近代交通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4)中國各地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決定了各地交通發展的不平衡。2.影響(1)積極影響:促進了經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促進各地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中國近現代化進程;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聯系,豐富了人們的生活。(2)消極影響:有利于西方列強的政治侵略和經濟掠奪。3.如果我們要上網搜索下圖的歷史信息,應輸入的“關鍵詞”是( )A.早期殖民擴張 B.手工工場C.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 D.信息時代C [圖片反映的內容為“蒸汽機車”和“汽船”,這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故選C項。]4.以國都為中心向四方輻射是中國古代交通網的主要特點。鴉片戰爭后,港口與交通的有機連接則成為中國近代交通體系的主要形態。這一轉變主要反映了中國( )A.中央集權的削弱 B.傳統觀念的改變C.交通工具的革新 D.經濟結構的變動D [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隨著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港口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因此材料中的“港口與交通的有機連接則成為中國近代交通體系的主要形態”,表明當時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動,故選D項;鴉片戰爭后中國的中央集權沒有削弱,材料中的轉變不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排除A項;這一轉變與人們的觀念變化無關,排除B項;這一變化的主導因素不是交通工具的變化,排除C項。] 建設海洋強國材料一 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本著“宣德化而柔遠夷”“民胞物與,泛愛萬物”的思想來往于西洋和印度洋之間。儒家的“仁愛”思想使鄭和在海外諸國“施恩布德”“華夷同視”。重情義,輕利益,“樂群貴和”的儒家文化影響著鄭和的整個航行生涯。……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交流,對穩定該地區秩序起了重要作用,也為明清兩朝為核心的周邊國家“漢文化圈”的形成作出積極作用。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儒家文化鑄造了鄭和,而鄭和卻用儒家文化譜寫了另外一種世界文明。——《鄭和下西洋:儒家式海洋戰略典型》材料二 開辟新航路意味著生產需要超過了環境所能供給的量。傳統道德和社會制度開始解體,戰爭的起源不再是由于生存和宗教,而是貪婪。從那個時代起,人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已經破滅。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及啟示1.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項目 鄭和下西洋 新航路開辟相同 開創精神,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不同 目的 主要是政治目的:揚國威于海外;以朝貢貿易促進中外交流 主要是經濟目的:海外尋金;打破商路封鎖;掠奪財富方式 進行朝貢貿易,以和平友好交往為主要方式 以武力掠奪為主要方式性質 政治行為——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動——“朝貢貿易” 經濟行為——資本主義的海外殖民影響 經濟 沒有帶動民間商業貿易的發展,朝貢貿易無益于國計民生,使國力不堪重負,被迫中止,后續航海業發展衰落 獲得巨額利潤,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發展,航海業后續發展蒸蒸日上政治 增強了中國和亞非國家人民的友好往來,促進了東南亞的繁榮與穩定,增強了明朝的影響力,樹立起中國人民和平使者的形象 掀起了殖民熱潮,對亞、非、拉美地區人民造成嚴重傷害,使其長期落后2.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結果的巨大差異對當今中國發展之啟示(1)最重要的是國家方針政策的制定,要“求真務實”,以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2)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發展之際,我們應當更加開放,走向世界,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國家經濟的繁榮與健康發展。(3)中國是一個擁有傳統農耕文明的大陸國家,“安土重遷”的思想濃厚,但作為現代中國人,我們應該積極培養本民族的開拓創新精神,必須擁有開發海洋、向海洋進軍的偉大勇氣與堅強毅力。(4)謀求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以更好地維護國家利益,必須以強大的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和文化魅力為支撐。我們在積極倡導開展和平友好外交的前提下,必須同時運用經濟手段、軍事手段和文化魅力提升并確保自身的大國地位。5.鄭和下西洋在東南亞有著極大的聲譽,關于鄭和的祠堂廟宇等當地紀念物,至今猶存。而美洲目前尚沒有發現當地人為哥倫布修建的具有類似意義的紀念物。這反映出( )A.兩者航海的不同目的導致了不同結果B.鄭和下西洋意義遠大于美洲的發現C.東南亞人民的文明程度高于美洲地區D.美洲人沒有認識到歐洲文明的先進A [鄭和和平友好的交往促進了當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而哥倫布的殖民掠奪給當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導致兩地對其不同的態度,故A項正確;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打破了世界隔絕,促進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意義更大;人們對鄭和和哥倫布的態度與文明程度無關,排除C項;D項說法錯誤,哥倫布到美洲主要給美洲人們帶來了災難。]6.神舟飛船遨游太空時的搭載物中有10克泥土。這10克泥土中有1克來自臺灣,象征國家的和平統一;9克來自鄭和的家鄉。根據相關史實可知其寓意可能是( )A.向世界表明中國要走和平崛起之路B.要重振鄭和時代的海上雄風C.紀念鄭和為航天事業作出重大貢獻D.表明21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A [從鄭和下西洋時倡導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這一原則來看,中國實際上是在向世界宣傳和平的外交政策,向世界表明中國的崛起是和平崛起,是為了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