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班級 姓名【學習目標】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和發展的史實;通過對史料的解讀,了解遼夏金元制度建設及其影響,認識到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統一民族國家發展的推動作用;了解“四等人制”及回族的形成,認識到這一時期民族關系的復雜性和民族交融的發展趨勢。【學習重難點】重點:遼夏金諸政權的制度創設,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民族關系。難點:遼夏金元諸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時空定位】【教材梳理】從10—13世紀,遼、西夏、金、蒙古等少數民族政權先后建立,為實現對所轄區域的有效統治,在與兩宋長期并立的過程中不斷取法漢制,同時又因俗而治,保留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各項制度。元朝的統一結束了多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面對空前遼闊的疆域,為實現有效統治,元朝在制度創設上,承前啟后、融合創新,進一步完善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治理模式,促成多元一體之“大中國”。【預習任務】任務1:閱讀教材知識,完成“遼夏金元政權簡表”的預習內容。遼 西夏 金 元創建者 耶律阿保機 元昊 完顏阿骨打 鐵木真(蒙古) 忽必烈(元)民族 契丹族 黨項族 女真族 蒙古族時間 916年-1125年 1038年-1227年 1115年-1234年 1206(蒙古) 1271-1368都城 上京 興慶府 會寧府-中都 大都發源地 遼河上游 西北寧夏、陜北 東北黑龍江 漠北重要制度 南北面官 模仿北宋制度,一制兩稱 猛安謀克制 行省制任務2:請根據材料分析遼國職官制度的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其意義。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遼史·百官志一》材料二: 胡人之官,領番中職事者皆胡服,謂之契丹官,樞密、宰臣則曰北樞密、北宰相。領燕中職事者,雖胡人亦漢服,謂之漢官,執政者則曰南宰相、南樞密。——(宋)余靖《武溪集》 卷18《契丹官儀》特點:因俗而治、蕃漢分治。意義:是對先進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護,有利于漢族地區農耕文明的延續;有利于契丹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為后世提供借鑒。任務3:閱讀教材,歸納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措施 職能 影響交通運輸 修驛道、設驛站 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務,運輸物資 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聯系,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設急遞鋪 傳遞公文開通京杭運河 溝通南北地方管理 行省制度 地方行政機關 見任務4邊疆治理 宣政院 加強對吐蕃地區的管轄 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北庭都元帥府 加強對西域的管理澎湖巡檢司 首次管轄臺灣任務4:結合材料和P61《元朝形勢圖》,想一想行省制度有何影響?材料一:行省轄區廣闊,權力集中,地方軍、政、財權無所不統……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權力,才能夠及時并有效地鎮壓反抗行動,同時也能對分封在邊疆地區的諸王貴族進行節制。——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材料二:“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元史·地理志》材料三:行省制是秦漢以來郡縣制中央集權模式的較高級演化形態。行省也是蒙元帝國留給后世的重要遺產。——摘編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影響:(1)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2)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3)它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探究與拓展】從“小中國”到“大中國”材料一:至北宋時期,石介對當時“中國”一詞的概念進行了總結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國是指以“九州”為主的傳統意義上的漢族聚居之地,大體上就是指長城以南的黃河流域和長江、珠江流域,即所謂“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中國之人”主要是知“禮樂”、服“衣冠”、從事種植農業的漢族,少數民族也不在其中。——鄭煒、崔明德:《遼金時期民族關系思想的發展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材料二 遼人在自稱“中國”的同時,并不反對宋人稱“中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遼人自稱炎黃子孫,并不否認宋人也是炎黃子孫。……第二,遼人自稱“北朝”,稱北宋為“南期”,認為“南朝”、“北朝”是一家。——趙永春:《“中國多元一體”與遼金史研究》材料三 經郝經的闡發,元人的“中國觀”完備形成,其要點是:“中國”的疆域是元統治地區加上南宋統治的江南;“中國”的人民是:漢人和少數民族兩大部分;“中國”的文化是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兩大系統;“中國”主權的行使者,可以是漢人政權,也可以是“行中國之道”的少數民族政權。——何志虎:《“中國觀”在元代的轉換》根據材料概括遼人和宋人的“中國觀”,并思考:元人的中國觀和宋以前相比發生了什么變化?宋人的“中國觀”:漢族及其生活的農耕地區,不包括少數民族。遼人的“中國觀”:不僅自稱中國,而且承認宋朝也是中國人。變化:從單一的漢族及其生活的農耕地區變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所有疆域。隨著民族不斷交融,文化趨于認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逐漸形成。【對點檢測】見平板【鞏固練習】1.種植桑、棗樹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詔“廣植桑棗者”免稅,“伐桑棗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棗為薪”的規定;金朝也規定“凡桑棗,民戶以多植為勤”,即使戶籍少的猛安謀克也須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種植桑棗。上述現象說明兩宋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表現在( )A.疆域拓展 B.民戶管理 C.文化認同 D.政權認同C【詳解】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宋、西夏和金都下令種植桑樹和棗樹以表現仁政,由此可知他們在政治層面都采取了類似的做法,這是文化認同的表現,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認同,不是疆域拓展、民戶管理和政權認同,排除ABD項。故選C項。2.《金史》記載:“贊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內小康,乃正禮樂,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規……亦可謂有志于治者矣。”這表明金章宗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 B.開始推行內閣制度C.治國理政不如金世宗 D.照搬金世宗時的律令A【詳解】材料“乃正禮樂,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規……亦可謂有志于治者矣。”可看出金章宗從禮樂、刑法、官制等方面著手,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治國理政思路,故A項正確;明朝實行內閣制,與材料時間不符,故B項錯誤;材料“贊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內小康”可看出史家對金章宗不惜溢美之詞進行贊賞,故C項錯誤;材料“乃正禮樂,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規……亦可謂有志于治者矣。”可看出金章宗在世宗的基礎之上進行制度建設,并不是照搬, 故D項錯誤。3.遼宋夏金元時期,遼朝的職官設置分為南、北面官;金朝基本沿襲唐宋制度,同時保持了一套女真族的管理系統——猛安謀克制。這些做法( )A.加劇了民族政權的分裂 B.是民族政權對立的產物C.消除了民族之間的隔閡 D.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解析:D 遼朝南、北面官與金朝在保留沿襲唐宋制度的同時,推行猛安謀克制,都體現了民族交融,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故選D項;遼朝南、北面官的確立促進了民族交融,排除A項;據“金朝基本沿襲唐宋制度,同時保持猛安謀克制”可知是民族交融的產物,排除B項;據“南、北面官”與“猛安謀克制”可知民族隔閡并未消除,排除C項。4.日本學者杉山正明說:“到了全無草原和中華之界限的名副其實的世界帝國蒙古,整個歐亞大陸才基本上成為一個開放的世界,一時打開了遠遠超越陸地和海域界限的往來和交流。作為其支撐的核心地區,無疑是中華。”他意在說明A.元朝以前歐亞大陸并未出現海陸交流B.元朝的民族融合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C.蒙古帝國促進了亞歐大陸文明的交流D.蒙古帝國推動了歐亞大陸-體化進程C【詳解】根據“整個歐亞大陸才基本上成為一個開放的世界,一時打開了遠遠超越陸地和海域界限的往來和交流”可知蒙古帝國的統一使歐亞大陸成為一個開放的整體,即蒙古帝國促進了亞歐大陸文明的交流,故選C;元朝之前歐亞大陸之間存在海陸交流,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蒙古帝國的建立對亞歐大陸文明交流的促進作用,沒有體現民族融合的作用,排除B;亞歐大陸并沒有實現一體化,排除D。5.元朝統治者認為“漢人無補于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但后來又不得不采用“以農桑為急務”的政策,反映的本質問題是A.統治者重視緩和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 B.統治者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改行漢法C.加快了從游牧民族向農耕民族的轉變 D.落后民族最后被較先進民族所征服D【詳解】材料中“不得不采用‘以農桑為急務’的政策”反映出蒙古族采用漢族先進的文化及措施,維護統治,實際上反映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D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A項排除;“推行漢法”是措施,不是本質問題,B項排除;“加快了從游牧民族向農耕民族的轉變”是該措施的作用,不是本質問題,C項排除。故選D項。6.秦朝時,政府在全國范圍內修筑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元朝時,政府在各地廣設驛站,構筑了從大都(北京)向全國各地乃至境外延伸的驛路體系。這些做法( )A.旨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B.服務于對外擴張的需要C.是兩大王朝速亡的誘因 D.利于強化中央集權統治D【詳解】結合所學可知,秦朝和元朝的這些道路交通建設都屬于規模浩大的大型工程,都有利于對于地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D項正確;這些工程都在國內,與中外交流無關,排除A項; 這些工程都在國內,與對外擴張無關,排除B項;C項與史實不符,元朝沒有速亡,排除C項。 故選D項。 7.據《南臺備要》記載:“江浙省……調兵剿捕之際,行省官凡有輕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稟,誠恐緩不及事。……(如今)凡有調遣軍情重視及創動管錢,不須咨稟,……交他每(們)從便區處。”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與中央權利之爭難以調和 B.獲得了緊急事務處置權C.行政長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權利不再受到中央節制B【詳解】“凡有調遣軍情重事及創動官錢,不須咨稟,……交他每(們)從便區處。”說明江浙行省獲得了急事處置權。地方絕對服從于中央、行省長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錯誤。8.“四等人制”一詞最早是由學者屠寄(1856-1921)在《蒙兀兒史記》中提出的,學術界迄今并沒有發現元代實行過“四等人制”的法令,但這種劃分卻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規定中,例如漢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償命,而蒙古人打死漢人只需“斷罰出征,并全征燒埋銀”;漢人如當兵則不許充宿衛,如當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貳。據此可知“四等人制” ( )A.是后世學者虛構出來的一個歷史概念 B.處在最底層的南人指的是南方的漢人C.反映了元朝統治時期尖銳的民族矛盾 D.適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需要C【詳解】根據題干“但這種劃分卻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規定中,例如漢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償命,而蒙古人打死漢人只需‘斷罰出征,并全征燒埋銀’”可知,蒙古統治者對不同民族采取差別對待措施,推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反映了元朝統治時期尖銳的民族矛盾,C項正確;根據題干“但這種劃分卻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規定中”可知,該歷史概念并不是后世學者虛構出來的,排除A項;南人原指南宋統治區的居民,排除B項;“四等人制”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C項。9.遼、西夏、金的制度建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遼 西夏 金遼代官職,分北、南兩院,北面治宮賬、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其得宜矣。 重熙五年(1036年),遼興宗親臨禮部貢院試進士。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書,曰樞密,曰三司,曰御史臺。 保留了原有蕃官體系,如寧令(大王)等官職。 人慶(四年)1147年,復設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女真初起,其部長曰勃堇,行兵則稱曰猛安謀克,從其多寡以為號。 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學習遼南北面官制度。 金承遼后,進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損之。——摘編自《遼史》《宋史·夏國傳》《金史》(1)比較遼、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處。(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從民族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角度,談談你的認識。答案:(1)吸收漢族先進政治制度,又保留本民族特色;因俗而治。從民族政權并立的角度來看,遼、西夏、金崛起之后與宋朝之間發生了戰爭或沖突,不利于全國統一;從民族交融的角度來看,遼、西夏、金又積極吸收漢人先進文化,并同宋朝通過議和維持了長期相對和平局面,加強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也鞏固了自身的統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