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環保部發布《“同呼吸 共奮斗”公民行為準則》【熱點材料】人民網北京8月14日電,環境保護部日前對外發布了《“同呼吸 共奮斗”公民行為準則》,倡導公眾踐行低碳、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積極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準則動員公民發現污染大氣及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撥打12369熱線電話進行舉報。準則共有8個方面內容,分別是:關注空氣質量、做好健康防護、減少煙塵排放、堅持低碳出行、選擇綠色消費、養成節電習慣、舉報污染行為、共建美麗中國。其中,準則倡導適度使用空調,控制冬季室溫,夏季室溫不低于26攝氏度,及時關閉電器電源,減少待機耗電。【結合分析】1.聯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面對嚴峻的大氣污染形勢,每一個人都是“受害者”,同時也是 “貢獻者”。因此,《準則》在對象上兼顧城市與農村居民,注重突出公眾在日常生活中與大氣污染防治相關的行為規范。2.部分制約整體。想問題、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但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準則》的內容具體針對大氣污染問題,重點選擇影響突出,有代表性的公民行為作為核心內容。3.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聯系建立新的聯系。通過張貼宣傳掛圖、播放宣傳片、邀請各界代表參與討論、招募和培訓志愿者等活動,宣傳、貫徹和實施《準則》,普及大氣污染防治科學知識。這是根據事物固有聯系建立新的聯系的體現。 4.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有助于整體功能的發揮。準則倡導,公民在重污染天氣情況下,公交優先,盡量合作乘車、步行或騎自行車;不隨意焚燒垃圾秸稈,不燃用散煤,少放煙花爆竹,抵制露天燒烤;優先購買綠色產品,參與垃圾分類等。這是系統優化的體現。5.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準則》給出了公民為減少大氣污染可采取的主要行動,但沒有規定量化的行為要求,主要是因為公民行為方式受工作性質、生活習慣、經濟水平、區域特點等多種因素影響,無法給出統一規定。這體現了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設問舉例】《準則》的制定和出臺是為了落實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動社會公眾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增強環境意識、責任意識,提高環境道德水平,強化環境法制觀念,在全社會形成“同呼吸 共奮斗”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方式。《準則》編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出發點。編寫過程遵循源于公眾、用于公眾;從公眾中來、到公眾中去的基本原則。《準則》的內容具體針對大氣污染問題,重點選擇影響突出,有代表性的公民行為作為核心內容。結合材料,請你總結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的。【思路點撥】本題以環境保護部對外發布的《“同呼吸 共奮斗”公民行為準則》為素材,考查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點。可從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建立新的聯系、發揮關鍵部分的作用三個角度分析。從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角度看,政府制定和出臺了《準則》,推動社會公眾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從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建立新的聯系角度看,政府按著一定原則編制了《準則》對公民進行動員。從發揮關鍵部分的作用看,《準則》的內容具體針對大氣污染問題,重點選擇影響突出,有代表性的公民行為作為核心內容。【參考答案】(1)尊重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國務院制定和出臺《準則》,推動社會公眾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在全社會形成“同呼吸 共奮斗”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方式,就體現了這一點。(2)根據現有的聯系,結合具體的條件,建立新的具體聯系。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出發點,并遵循源于公眾、用于公眾;從公眾中來、到公眾中去的基本原則編制《準則》。這是通過建立新的具體聯系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的表現。(3)發揮關鍵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發展推動整體發展。《準則》的內容具體針對大氣污染問題,重點選擇影響突出,有代表性的公民行為作為核心內容。就是發揮了關鍵部分對整體的積極推動作用。環保部發布《“同呼吸 共奮斗”公民行為準則》【背景材料】2014年8月14日人民網北京電,環境保護部近日對外發布了《“同呼吸 共奮斗”公民行為準則》,倡導公眾踐行低碳、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積極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準則動員公民發現污染大氣及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撥打12369熱線電話進行舉報。準則共有8個方面內容,分別是:關注空氣質量、做好健康防護、減少煙塵排放、堅持低碳出行、選擇綠色消費、養成節電習慣、舉報污染行為、共建美麗中國。其中,準則倡導適度使用空調,控制冬季室溫,夏季室溫不低于26攝氏度,及時關閉電器電源,減少待機耗電。《準則》的制定和出臺是為了落實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動社會公眾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增強環境意識、責任意識,提高環境道德水平,強化環境法制觀念,在全社會形成“同呼吸 共奮斗”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方式。《準則》編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出發點。編寫過程遵循源于公眾、用于公眾;從公眾中來、到公眾中去的基本原則。《準則》的內容具體針對大氣污染問題,重點選擇影響突出,有代表性的公民行為作為核心內容。同時,在表述上注意簡潔明了,易記易行,對象上兼顧城市與農村居民,注重突出公眾在日常生活中與大氣污染防治相關的行為規范。【理論分析】一、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1.保護環境,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是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節約資源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的總稱,其核心是可持續性消費。要關注空氣質量、做好健康防護、減少煙塵排放、堅持低碳出行、選擇綠色消費、養成節電習慣。2.生產與消費的關系。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于生產。面對嚴峻的大氣污染形勢,要形成踐行節約、綠色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相互作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3.企業的經營與發展。企業要響應國家號召,積極踐行節能減排,加快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經濟發展向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4.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準則》的制定和出臺,推動了社會公眾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增強了環境意識、責任意識,提高了環境道德水平,有利于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二、從生活與哲學角度分析1.聯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面對嚴峻的大氣污染形勢,每一個人都是“受害者”,同時也是 “貢獻者”。因此,《準則》在對象上兼顧城市與農村居民,注重突出公眾在日常生活中與大氣污染防治相關的行為規范。2.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聯系建立新的聯系。通過張貼宣傳掛圖、播放宣傳片、邀請各界代表參與討論、招募和培訓志愿者等活動,宣傳、貫徹和實施《準則》,普及大氣污染防治科學知識。這是根據事物固有聯系建立新的聯系的體現。 3.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為人類造福。《準則》編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出發點。《準則》編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表明意識的力量能帶來物質的成果,人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為人類造福。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準則》沒有規定量化的行為要求,主要是因為公民行為方式受工作性質、生活習慣、經濟水平、區域特點等多種因素影響,無法給出統一規定。這就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5.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起決定作用,要求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善于抓重點。大氣環境污染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而《準則》的內容具體針對大氣污染問題,重點選擇影響突出,有代表性的公民行為作為核心內容。6.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準則》編寫過程遵循源于公眾、用于公眾;從公眾中來、到公眾中去的基本原則,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貫徹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跟蹤試題】近些年,我國許多地區多次出現大范圍霧霾天氣,以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為特征污染物的區域性大氣環境問題突出,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黨中央、國務院對治理大氣污染高度重視。據此回答1—3題:1.從經濟生活角度看,解決大氣污染這一問題必須A.把GDP作為衡量建設成就的唯一目標???????? B.放慢發展速度C.落實科學發展觀??????????????????????????? D.堅持協調發展2.治理大氣污染的目的是為了①增加經濟總量,加快發展速度 ②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③擴大內需、刺激投資 ④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A.①③? D.①④? C.②③ ? D.②④3.黨中央、國務院對治理大氣污染高度重視①可能會制約一些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②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和促進可持續發展 ③能夠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 ④會給企業發展造成巨大困難A.①②????? ??? ?????? B.③④??? ?????????C.②④?? ???? ???? D.②③4.面對嚴峻的大氣污染形勢,每一個人都是“受害者”,同時也是“貢獻者”。這就要求我們①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②踐行節約、綠色的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 ③不惜一切代價“向污染宣戰” ④ 為改善空氣質量、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準則》共有8條內容,分別是:關注空氣質量、做好健康防護、減少煙塵排放、堅持低碳出行、選擇綠色消費、養成節電習慣、舉報污染行為、共建美麗中國。據此回答5—7題:5.從消費的角度來說,共建美麗中國應該遵循的原則是A.量入為出,適度消費 B.避免盲從,理性消費 C.保護環境,綠色消費 D.勤儉節約6.綠色消費是以___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的總稱,其 核心是___A.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健康消費 B.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可持續性消費 C.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節約資源;健康消費 D.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節約資源,可持續性消費 7.近年來,綠色消費悄然興起,現在綠色消費已成為人們生活消費的首要選擇。這主要是因為綠色消費有利于A.保護消費者健康 B.節約資源 C.保護環境 D.經濟持續性發展8.人們通常把盡可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方式稱為低碳生活。低碳生活離我們很近,把白熾燈換成節能燈、使用環保購物袋、教材循環利用、廢物再利用等都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這說明?①消費行為會對社會經濟產生影響 ②家庭要超前消費,防止消費滯后 ③要改變消費習慣,提倡綠色消費 ④低碳生活會導致消費水平的降低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③④9.《準則》編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出發點。《準則》編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表明?①人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為人類造福? ②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③人的主觀能動性不受客觀條件的制約? ④意識的力量能帶來物質的成果?A.①②?? ???????????????? B.②③? C.①④?? ???????????????? D.③④?10.《準則》編寫過程遵循源于公眾、用于公眾;從公眾中來、到公眾中去的基本原則。這個原則的哲學依據是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②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 ③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④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11.《準則》給出了公民為減少大氣污染可采取的主要行動,但沒有規定量化的行為要求,主要是因為公民行為方式受工作性質、生活習慣、經濟水平、區域特點等多種因素影響,無法給出統一規定。從辯證法的角度,啟示我們A.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B.要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C.要首先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D.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12.《準則》的內容具體針對大氣污染問題,重點選擇影響突出,有代表性的公民行為作為核心內容。實施這一戰略的哲學依據是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起決定作用? ②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③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④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客觀因素的制約?A.①②?? ?????? ??B.①②③? C.①③?? ?? ??????D.①②④13.《準則》的制定和出臺是為了落實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動社會公眾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增強環境意識、責任意識,提高環境道德水平,強化環境法制觀念,在全社會形成“同呼吸 共奮斗”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方式。《準則》編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出發點。編寫過程遵循源于公眾、用于公眾;從公眾中來、到公眾中去的基本原則。《準則》的內容具體針對大氣污染問題,重點選擇影響突出,有代表性的公民行為作為核心內容。結合材料,請你總結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的。【參考答案】1.C 2.D 3.D 4.B 5.C 6.D 7.A 8.B 9.C 10.C 11.D 12.C 13. (1)尊重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國務院制定和出臺《準則》,推動社會公眾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在全社會形成“同呼吸 共奮斗”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方式,就體現了這一點。(2)根據現有的聯系,結合具體的條件,建立新的具體聯系。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出發點,并遵循源于公眾、用于公眾;從公眾中來、到公眾中去的基本原則編制《準則》。這是通過建立新的具體聯系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的表現。(3)發揮關鍵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發展推動整體發展。《準則》的內容具體針對大氣污染問題,重點選擇影響突出,有代表性的公民行為作為核心內容。就是發揮了關鍵部分對整體的積極推動作用。解析:本題以環境保護部對外發布的《“同呼吸 共奮斗”公民行為準則》為素材,考查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點。可從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建立新的聯系、發揮關鍵部分的作用三個角度分析。從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角度看,政府制定和出臺了《準則》,推動社會公眾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從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建立新的聯系角度看,政府按著一定原則編制了《準則》對公民進行動員。從發揮關鍵部分的作用看,《準則》的內容具體針對大氣污染問題,重點選擇影響突出,有代表性的公民行為作為核心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熱點聚焦】2015高考政治熱點新聞原創命題(背景材料+理論分析+跟蹤試題)環保部發布《“同呼吸 共奮斗”公民行為準則》(1).doc 【熱點聚焦】2015高考政治熱點新聞原創命題(背景材料+理論分析+跟蹤試題)環保部發布《“同呼吸 共奮斗”公民行為準則》(2).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