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基礎知識梳理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學習聚焦:石器時代人類先后以打制和磨制的石器作為工具。人類最早使用的工具是 ,一般分為 和 兩個時代。舊石器時代是指以 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新石器時代是指以 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一)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1、代表遺址有:距今約170 萬年的 和距今約70 萬—20 萬年的 。2、主要特征:他們從事 ,過著 生活,已經學會 。知識拓展:思考點:觀察課文P2《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分析我國早期人類分布的基本特點。中國是遠古人類的重要發源地。中國早期人類遺址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廣泛分布。(二)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1、開始時間:距今約 前。2、主要特征:①當時的人們已經大量使用 ,開始從事 ,飼養 ,生活逐漸穩定。②文化遺存: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奠定了 的發展基礎。3、文化遺存代表(表1)地域 早期(距今 —5000年) 晚期(距今 年)黃河流域 ⑴中上游地區:仰韶文化,基本特征是: ,以 為主要栽培作物,聚落形態的典型代表是 ;⑵下游地區:大汶口文化 龍山文化,基本特征是:以 為代表器物長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基本特征是:種植 ,并且掌握了 技術。 良渚文化 共同特征是:出土精美的 ,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 廟其他 - 遼河上游有紅山文化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發展的基本特點是:⑴發源于大江、大河流域;⑵分布廣泛,并逐漸朝著多元一體、中原核心的方向發展。(三)原始社會組織1、分期:中國原始社會組織分為原始人群、 社會和 社會3個階段。2、特征① 晚期出現母系氏族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員 , 。② 晚期的父系氏族社會,父權制取代母權制。a社會 和 開始出現;b氏族間的聯系趨于緊密,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 ;c 已經產生, 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 。二、從部落到國家學習聚焦:禹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一)、部落時代古史相傳,中國歷史從三皇五帝開始。1、三皇時代: 濃重;2、五帝時代:事跡較為 。黃河中上游一帶的部落首領 ,聯合另一部落首領 帝,形成炎黃部落聯盟,被后世尊為 。 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堯、舜、禹,他們在最高權力更替上實行“ ”制。(二)、國家的誕生:夏朝1、概況:約公元前 年, 建立了我國最早的 制國家夏朝。禹死后,其子 繼位, 代替了禪讓制。2、政權特點:① 是最高的統治者,稱為“后”;②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 和 的機構與職官;③夏朝除對 生活的地區直接統治外,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實行 。3、考古學家在河南偃師發現的 ,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三、商和西周學習聚焦:甲骨文證實了文獻中關于商朝的部分歷史記載。大量的西周青銅器銘文,反映了西周貴族的各種活動。(一)商周時期的社會(表2)角度 商朝 西周政治 政權建立 約公元前 年,商部落首領 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公元前 年,周族首領 率眾滅商,周朝定都于統治特點 ⑴多次遷都,后來定于 ;⑵國家機構更加完善: 是最高統治者,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⑶國家管理結構是 ;(4)商朝的疆域;(5)王權具有神秘色彩(占卜); 實行 制與 制經濟 ⑴農業:農業是 部門,① 是基本土地制度,②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 農具極少;⑵手工業:① 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②絹帛是商周貴族普遍的衣著材料;⑶ 普遍:國家設有專門管理奴隸和牲畜買賣的官吏。文化 ⑴文字:商朝形成成熟的文字—— ,西周使用 或銘文;⑵青銅文化:商周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二)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表3)角度 分封制 宗法制概念 即“封建親戚”制,是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宗族姻親、功臣子弟分封領地的制度 宗法即宗族法規,宗法制是具有 關系的宗族組織內部的制度概況 ⑴分封區域: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⑵分封對象:王族子弟、功臣、前朝貴族;⑶主要諸侯國:魯、齊、燕、衛、宋、晉 ⑴實行 制;⑵確立嚴格的 宗、 宗體系(嫡、庶區分)特點 層層分封,形成金字塔型的 結構 嚴格實行嫡長子繼承制作用 “以蕃屏周”,鞏固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 ⑴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⑵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西周政治統治的特點是:分封制與宗法制結合,即 與族權相結合。知識拓展:P6西周分封示意圖:姬姓子弟封國:晉、衛、魯、燕;功臣:齊;商朝舊貴族:宋。◆知識結構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