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請在我背上留言——提高自我認識團體輔導一、問題提出:“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在別人心目中是什么樣的形象”“別人是喜歡我還是討厭我” 等一系列關于“我”的問題開始反復縈繞于初中學生的心中。很多初二的學生在作文、周記、以及給心理老師的咨詢信中這樣描述著:總在想自己的形象是否被他人接納;總感覺別人都在看著我,周圍的人時刻在品評我;聽到同學們在低聲說笑,就以為是在議論自己;不明白別人為什么這么認為我;經常對著鏡子沉浸在關于“我”的思考中……高漲的自我意識使他們對外界的評價很敏感,處于自我認同的危機中。二、問題分析: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身心狀況以及與周圍事物關系的認識和體驗。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的第二飛躍期,在這一時期初中學生出現以上情況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們在對事物進行描述的過程中,還帶有十分濃重的個人情緒情感基調,總是沉湎于關于“我”的思考和感受中。也恰恰是這一點導致了他們個性上的主觀偏執性,總是認為自己正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同時又覺得別人似乎一直用挑剔的態度對待他們。在這一時期,教師和家長應該對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和完善給以正確的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促進自我意識的不斷成熟:1、通過認識他人來認識自己。通過把自己與周圍的同學作比較,與他們產生心理上的認同感,從而可以加深對自身特點的認識和了解。2、通過綜合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他人(如家長、老師和同學)評價,不管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都會引起情感上的強烈反應。這種反應不但會引起新的自我認識,也會鞏固或動搖已有的自我意識。青少年正是在現有自我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綜合他人的評價,逐步建立起相對成熟的自我認識。3、通過自我探索來認識自己。主動的自我關注、自我探索是自我認識發展的重要內部動力,是青少年認識自我的一條重要途徑。把注意力投向內心,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行分析,評價自己的個性、能力、愛好等,知道自己的長處和弱點,建立審視自己的機制:反省自己失敗的經驗教訓,從而認識自我的不足;對自己成功的經驗進行思考和總結,認識自己的能力和特長。三、輔導活動及過程:(一)熱身或動:刮大風在寬闊的活動室里,同學們圍坐一圈,撤出一把椅子,老師站在圈外,喊口令,“大風刮,刮呀刮,刮具有某一特點的人”,具有這種特點的人聽到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場地中間,再找重新找一把空椅子坐,動作慢的同學就沒有椅子做了。這個活動做了好幾次,刮到了戴眼鏡的人、O型血的人、喜歡聽搖滾的人、愛探險的人、喜歡看恐怖電影的人……氣氛馬上活躍起來了,在活動過程中我們一起思考:怎樣才能盡快找到自己的位置。需要注意聽口令、動作快、更重要的是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點,說到這里,老師問全體同學“你了解自己嗎”。一開始大家都點頭,后來又都搖頭,認為不完全了解自己,在自我認識上存在盲區。這個盲區可以通過“照鏡子”也就是他人眼中的我,了解自己。(二)請在我背上留言:每個人拿出一張A4紙,在紙的最上面一行寫下自己的姓名,和對留言者說的一句話,相互幫助用大頭針把紙固定到的后背上。這時老師打開輕音樂鋼琴曲《獻給艾麗絲》,在悠揚的音樂中,大家都不說話,用非語言信息進行交流,在同學的后背寫留言:對這個人的認識,包括優點以及建議,還可以寫上了最想對他說的一句話。并一起約定,本著真誠、客觀、負責的態度對待這個活動。因為誰也看不到別人具體寫的是什么,所以都很放松,能實話實說,寫出了當面不敢或不好意思當面說的話。活動剛開始的時候,異性同學之間有些不好意思寫,老師從中調節把他們拉在一起,這個界限逐漸打破,大家為了能多找幾個人寫,排成一隊,連成一串,你給我寫,我給他寫,寫的都很認真。寫完后,大家圍坐在一起,迫不及待地象看考試結果一樣看自己背上的紙條,時而皺眉、時而點頭,時而大笑,有了深刻的心理體驗當然是有話要說,于是在一起分享看完留言后的感受。有個學生很自卑,總以為自己一無是處,看到大家對他的評價很好,感到很高興她說“以前我還以為自己很糟糕,不喜歡自己內向的性格,可是大家對我的評價還不錯,說我文靜、思維深刻、人緣很好,現在我感到自己還是不錯的”有的學生通過他人的評價發現了自己隱藏著的優點或是缺點,有個男學生說“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臭腳如此大的‘魅力’,3個人都提了,對不起,以后一定注意。”還有的在探討中消除了誤會,有個學生大膽地說“大家對我的評價大部分符合我,但有個人說我‘不守信用’,可我怎么也想不起來什么時候失信過,想請那個同學說一說。”這時全體都靜了,一個學生站起來說“前周周末約好了早上8點到體育館打球,你沒來”后來那個同學做了解釋,誤會解除了。還有些學生雖然沒有發言,但通過看他人的自我評價也明白了,不管是誰都有長處和短處,不能總盯著一方面看,要全面客觀評價自己。在分享的過程中,大家已經把他人的評價和自我認識進行了對照,從中對自己有了些新的認識,也反思了今后該怎樣進一步完善自己,大家都很感謝別人對自己的真誠評價。整個輔導過程一直伴著掌聲和感情曲,在沉思中結束了。四、結果與思考一開始活動的時候我在一旁組織,幫助學生固定掉了的紙條,提醒他們要遵守活動規則,我充當了一個旁觀者、組織者和助手。后來一個學生邀請我給她寫留言,我也就讓她在我背上別上紙條,請她給我寫,參加到了相互寫留言的活動中。當我變成了一個參與者時,我的心態變了,理解了學生為什么總是違反規則:想說話、想看自己的紙條。因為當別人不明白我的意思時就著急想說話,當別人給我寫時心里也有些緊張,特別想知道他到底寫什么,就想犯規偷偷看看。當活動結束的時候,我深刻地體會到了看別人對自己評價的感受,看到稱贊的語言,看到真誠的建議,看到自己的缺點、看到俏皮的漫畫,我的心時起時落。在后來的分享活動中,我第一個勇敢的說出了真心話,并博得了熱烈的回應。我發現真誠是可以傳染的,接下來學生的談話都很懇切,深入到了心靈的底部,大家被彼此和自己的感情感動著。擱了很長一段時間,還有很多人時常拿出那個紙條看看。我想這個輔導活動之所以分享的深入、真實,很大原因是老師角色的改變。當輔導老師深入參與到學生活動中,真正體會出學生的感受,說的話才是帶感情的,才能打動學生的心,作為輔導者,才能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營造出良好的溝通氛圍,收到最佳的活動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