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我們有精神》教學反思課標要求:《我們有精神》這一課的編寫,旨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如果說前一課是側重對學生外在精神的塑造的話,那么本課就是幫助學生實現內在和外在精神的結合。這一課的內容,與其他幾課是并列關系。習慣上,大家容易從“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這些外在表現上對“有精神”做界定。我們在編寫新教材的過程中,經過反復思考與討論,認為通過教材引導學生去分析人的內在精神可能是更為重要的。外在行為表現的標準化、刻板化,甚至軍事化,反倒不能反映小學生靈動、活潑和富有創新的內在精神氣質。因而,在教材編寫時側重對學生的行為狀態與感受進行引導,而不是只強調個體外在的行為表現,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只有當外在的精神與內在的精神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有精神。教學反思:這節課上得比較順!我在對教材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嘗試解決三個挑戰性的問題。第一個挑戰,是怎么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精神。他們認為的有精神,就像過去德育教材中所要求的那樣,就是坐得端正、站得挺拔、說話聲音響亮。要讓學生理解“精神”就是“精”“氣”“神”難度很大。針對此挑戰,我發現本課的繪本故事編得很好,通過童話故事的形式,借助裁判小熊與參賽選手的對話,把“有精神”的內涵講得很清楚,因而,在教學中,我大膽地把繪本故事當作正文來進行教學,一下子就使得極具挑戰性的問題變得形象、生動、有趣了,而且還節省了教學時間。第二個挑戰,是要不要讓學生做到“站如松、坐如鐘”。在處理這一挑戰時,我采取的是換位思考的方式,讓學生在換位思考的過程中產生共情的心理,使他們能夠領悟到“我用怎樣的眼光看待別人,別人就會用怎樣的眼光來看待我”,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第三個挑戰,是怎么讓學生把“有精神”變成一種日常的行為習慣。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知道坐得正、站得直、說話聲音響亮、穿戴整潔就是有精神。但因為年紀小,學生其實很難一直保持“有精神”。我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采用了積極肯定、表揚獎勵的辦法,而且是以精神上的鼓勵為主,使學生的有精神行為具有了額外的、學生能親身感受到的意義,使有精神的行為能持之以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