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政治制度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課程標椎】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導學案】【學習目標】1、運用唯物史觀,認識秦朝建立前后政治體制的變化。通過史料認識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培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核心素養。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培養時空觀念核心素養。【重點難點】重點:西周貴族等級分封政體;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難點:兩漢至明清的行政體制一、基礎感知(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1、閱讀P2第一段:禹死啟繼的影響?商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2、閱讀P2第二、P3第一段:分封制下分封的對象以及形成怎樣的貴族等級序列?為了確保權力與財產的順利過渡,又采取了哪種政治制度?這種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什么?西周政治體制的基本特征?商周時期王權的特點?(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閱讀P3第二段和P3第二目第一段:確立的歷史背景是什么?2、閱讀P3第四段: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有哪些(中央、地方)?秦朝設立皇帝制的基本特點是什么?秦朝中央行政體制和職責具體是什么?以此形成什么樣的決策方式?3、閱讀P4第一、二段:秦朝在地方設立的行政體制以及長官的任命方式?文書傳遞系統的中心和意義是什么?(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1、君主專制的強化(1)閱讀P4第三段、P5第一段:漢武帝為加強皇權,在中央設立什么機構?起到了什么作用?隋唐時期的中央行政機構是什么?其職責和意義是什么?(2)閱讀P5第二段:宋元中央行政機構及其職責是什么?明太祖為加強皇權,采取什么措施?內閣、軍機處的職責和地位?2、中央集權的強化:(1)閱讀P5第三段:漢初地方行政體制是什么?東漢晚期,地方行政區劃有何變化和影響?(2)閱讀P6第一、二段:唐朝按什么標準設立中央派出監察機構?唐中后期地方出現什么問題?宋元地方行政體制的演變?明清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在省級區劃采取什么措施?(3)根據課本總結兩漢至明清強化中央集權的表現(地方行政區劃的變化)?二、【思·議·展】思考題一:與分封制相比,郡縣制更順應時代潮流,有何變現?思考題二:歸納出強化皇權專制的兩種方式?體現了什么發展趨勢?思考題三:歷代地方行政制度經歷了哪幾個重要演變階段?(漢、唐、宋) 體現了什么發展趨勢?【訓練案】【固】【限時20分鐘】《呂氏春秋》記載:“微子啟雖長,系庶出,不得立;紂王雖幼,以嫡立?!辈牧戏从沉耍? )財產繼承的原則 B.宗法制的基本法則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終弟及的傳統2、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衛,都朝歌(今河南淇縣) ;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都奄(今山東曲阜) ;封召公奭于燕,都薊(今北京)。分封( )A.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 B.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C.實現了周王室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D.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3、秦漢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稱為“君父”。而中國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稱作“父母官”。這反映( )A.皇帝神化君權以強化統治 B.宗族關系成為皇帝執政基礎C.“家天下”觀念的政治影響 D.仁政愛民成為官員從政準則4、唐初設政事堂于門下省,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原僅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右仆射),皆為宰相。其后,皇帝又以其他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稱為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以后逐漸統一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名),亦為宰相。上述做法是為了( ?。?br/>A.增加官員的晉升渠道 B.強化宰相的行政權力C.提高朝政的決策效率 D.加強君主對朝政的控制5、自秦漢至明清,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經歷了由郡縣兩級制到州郡縣三級制再到省道府縣四級制的演變,這體現了( )A.中樞權力體系日趨完備 B.中央對地方控制的加強C.各地經濟聯系日益密切 D.經濟發展區域化程度提高6、明代內閣無定員,品級也沒有限制,其選派或出于皇帝“欽定”,或是儲君在東宮時的舊僚,或由內閣秘密推薦,或由吏部推薦,經皇帝批準使用。這說明明代內閣( )A.決策機制具有隨意性 B.沒有固定的職責權限C.無法對皇帝形成制約 D.不是正式的行政機構7、明初廢行省,地方分設三司,分別掌管-地民政與財政、司法、軍事,直屬六部。明中葉以后,皇帝臨時派遣的巡撫逐漸演變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這一變化有助于( )A.擴大地方行政權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權限 D.緩解中央與地方的對立.8、商朝統治者推行內外服制,內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動區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國。各方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除對商王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方國還經常與商處于戰爭狀態。與商朝內外服制相比,西周的分封制( )A.擴大了中央王朝統治疆域 B.遏制了諸侯間的攻伐戰事C.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 D.建立起了有效的官僚體制9、材料題史料一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一《左傳 .昭公七年》史料二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 有君而為之貳,使師保之,勿使過度。是故天子有公,諸侯有....以相輔佐也。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教之,失則王革之。——《左傳●襄公十四年》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中國早期政治體制的特點。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西漢 郡國并行制、郡縣兩級制東漢 州郡縣三級制魏晉南北朝 州郡縣三級制隋唐 道州縣三級制宋代 路府縣三級制元代 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明清 省府縣三級制從材料中提取兩項有關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演變的信息,并加以簡要分析(要求:觀點明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背讀案】(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夏朝:禹死啟繼影響: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商朝:內外服制度(內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王畿地區,王畿四周是外服)西周:分封制:分封的對象:同姓貴族、異姓功臣或舊貴族等級序列: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貴族等級序列宗法制:核心:嫡長子繼承制政治體制基本特征: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商周王權的特點: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二)秦朝的政治制度歷史背景:政治: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宗法制逐漸崩潰;各國紛紛改革;秦朝的統一結束了長期戰爭的混亂局面經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提高思想:百家爭鳴,法家思想受到統治者重視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內容:中央制度:皇帝制的基本特點:皇權至上,權力的高度集中三公九卿:丞相是百官之長,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統領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樞所在;太尉是最高武官,掌軍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協理國政,掌管圖籍、文書,監察百官;九卿為三公之下分掌國家各種政務和皇室事務的機構。決策方式:廷議(參考P7學習拓展)地方制度:郡縣制,郡縣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文書傳遞系統:郵傳為中心 意義: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1、君主專制的強化:漢武帝:設立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 作用:中央行政中樞的權力由丞相轉移到皇帝親信手中,加強皇權東漢:尚書臺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職責:中書省受命于皇帝的決策機構;門下省審議封駁朝廷政令的機構;尚書省是執行機構意義: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制約,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國家的不同職能。宋代:二府三司制,中書門下掌行政,樞密院掌軍政,三司鹽鐵、度支、戶部掌財政作用:分割相權,加強皇權元代: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明代: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丞相,秦漢以來宰相制度終結。內閣:職責:備皇帝顧問,協助皇帝處理各種政務,無決策權。地位:內閣逐漸成為事實上中央行政的中樞首腦,不是法定機構清代: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處理軍國大事。地位: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2、中央集權的強化:漢代:郡國并行制,沿襲秦朝的郡縣兩級制東漢晚期:州郡縣三級制 影響: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的局面唐代:按山川形勢設立道,成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唐中后期,節度使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勢力。宋代:路州縣三級制元代:行中書省,形成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明代:廢除行省,設三司,但省的格局并未改變清代:清承明制,巡撫成為一省長官,又設總督掌管數省軍政大權中央集權強化的表現:西漢:郡國并行制、郡縣兩級制;東漢:州郡縣三級制;魏晉南北朝:州郡縣三級制;隋唐:道州縣三級制;宋:路府縣三級制;元:行省制;明清:省府縣三級制【知識拓展】禮樂制度是周代維護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周武王滅商后,西周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建立穩定的政治制度,支撐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禮樂制。周朝通過禮樂制度來規范貴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差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答案)二、【思·議·展】思考題一:與分封制相比,郡縣制更順應時代潮流,有何表現?答案:分封制的弊端為易形成割據勢力,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思考題二:歸納出強化皇權專制的兩種方式?體現了什么發展趨勢?答案:(1)起用身邊的親信近臣,以成決策核心(西漢中外朝、明代內閣和清代軍機處)(2)獨相變群相,分割相權(隋唐:三省六部)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被廢除。思考題三:歷代地方行政制度經歷了哪幾個重要演變階段?(漢、唐、宋) 體現了什么發展趨勢?漢:州唐:道宋:路趨勢:中央集權加強,地方權力削弱【訓練案】答案:1—8 BACDB DBC9、中國早期政治體制的特點(1)社會有嚴格的等級(2)最高統治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3)血緣紐帶與政治結合10、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進過程.隨著社會發展,地方行政體系越來越精細化,越來越要求適應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解答通過圖片可以看出,從秦到清,隨著我國國土面積的增多,地方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地方行政體制不斷變換,地方行政的層級總體呈現增多趨勢,地方的行政機構名稱也幾經變化,這反映了中國古代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歷史趨勢示例答案:信息1:中國古代經歷了從郡縣二級制到州 (道、路)郡縣三級制再到四級制、五級制的演變過程,其中,三級制占主體地位,層級的增加體現了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信息2: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中最穩定的單位是縣,它始終是我國古代行政區劃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級的行政單位,有極強的穩定性,信息3:在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的演變中,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單位變化最大,同時最為頻繁,秦為郡,漢為郡國,魏晉南北朝和隋為州,唐為道,宋為路,元為行省,明為布政使司,清為省信息4:隨著州、道、路等監察區轉化為一級行政單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級行政單位的級別不斷下降,淪為二級或者三級行政單位信息5: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終處于動態的變化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變革是絕對的,穩定是相對的點評:地方行政體質的演變,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地方行政機構名稱的變化,機構設置的稠密,都是與政治經濟密不可分的.如元代南方設立行省稠密,北方行省少而大,實際上反映了我國古代南方經濟中心形成的歷史特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