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程標椎】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導學案】【學習目標】1.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制度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2.運用唯物史觀,認識古代官員選拔方式、官員考核、監察制度的變化;通過史料認識選官制度的演變,注重培養歷史解釋核心素養。【重點難點】重點:選官制度的發展演變和階段特征。 官員考核方式的變化。難點:監察制度的演變一、基礎感知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官員選拔1、閱讀P30第一段:西周至春秋的選官制度?春秋戰國時期的選官制度?變化的原因?2、閱讀P30第二段:秦朝的選官制度?漢代的選官制度及其標準?了解漢代選官制度的流程、分類。3、閱讀P30第三段: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及其標準?該制度的背景?影響?(二)官員管理1、閱讀P31第四段:秦漢時期官員考核方式?魏晉南北朝時期考核情況?2、閱讀P31第五段:秦漢時期的監察官員制度?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官員選拔1、閱讀P31第二目第一段:隋唐至兩宋的選官制度及其標準?其背景?特點?內容(了解)?發展?(二)官員管理1、閱讀P31第二目第二段:隋唐的官員考核歸屬部門?考核標準?兩宋考核情況?2、閱讀P31第二目第三段:隋唐的官員監察制度?宋朝的監察制度?三、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官員選拔1、閱讀P32第三目第一、二段:元朝的選官制度?明清的選官制度?(二)官員管理1、閱讀P32第三目第三段:明清的官員考核制度?2、閱讀P32第三目第四段:元明清的監察制度?二、【思·議·展】思考題一:如何全面認識科舉制?思考題二:如何正確認識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訓練案】【固】【限時20分鐘】1、周朝有同姓貴族之間不得聯姻的規定,故周王室主要與異姓諸侯聯姻,這些諸侯國被稱為“甥舅之國”。“甥舅之國”的出現( )A.推動家天下局面的形成 B.強化了部落血緣貴族統治C.擴大了宗法關系,鞏固了統治 D.加強了周天子的專制權力2、秦朝法律規定,私拿養子財物以偷盜罪論處,私拿親子財物無罪;西晉時規定,私拿養子財物同樣無罪。這一變化表明,西晉時( )A.養子親子權利相同 B.血緣親情逐漸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護 D.儒家倫理得到強化3、宋代官制有官、職、差遣(臨時任用)之分。“官”是一種等級待遇,表示祿位、品級的高低。“職”只是一種榮譽性質的虛銜,如“大學士”等。只有“差遣”才是實際職務,握有實權,這樣承擔內外事務可以不受官員的品級和資歷的限制。宋代的這一做法( )A.有利于防范官員的權力膨脹 B.促進了政府的科學管理C.有效地解決了吏治腐敗問題 D.明確了官員的職責分配4、明成祖時期,閣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諸司事務,諸司奏事也不得通告閣臣,但閣臣“裨益不在尚書下”,“自正統后,始專命內閣條旨”。據此可知明代內閣( )A.逐步成為法定行政中樞 B.逐漸控制國家決策大權C.閣臣的參政權不斷擴大 D.化解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5、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調動行省所屬軍隊需皇帝批準,這表明元朝( )A.地方擁有適度權利 B.地方缺乏實際權利C.行省權力集中專斷 D.君主專制得以加強6、清代非常重視對全國性地圖、地志的纂修。從康熙到乾隆,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統志》, 并且對臺灣、西藏、新疆等邊疆地區進行了詳細的測量。這反映了清代( )A.近代國家主權觀念的興起 B.政府致力于鞏固大一統局面C.具有濃厚的邊患危機意識 D.測繪技術水平在迅速提高7、萬歷初,張居正在全國范圍內清丈土地和推廣“一條鞭法”。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賦役、力差、銀差悉并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故謂之一條鞭?!耙粭l鞭法”( )A.徹底解決了民政府的財政困難 B.開始以田畝作為主要征稅標準C.政府加強了對百姓的人身控制 D.加強了農民與市場之間的聯系8、《唐律疏議 斗訟》規定,對于“挾私彈事不實者”,“挾私飾詐,妄作糾彈者”,處以與“誣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監法,規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當,巡按賢者不薦,不肖者不糾,諸御史亦得論劾.”上述古代監察制度的基本特點是( )A.立法加強對監察官吏的監督與懲處 B.監察機關與監察權逐步獨立C.監察組織體制不斷完善和系統化 D.監察權限和范圍不斷擴大9、錢穆說:“論中國古今社會之變,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貴族社會。東漢以下,士族門第興起。魏晉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屬門第社會,可稱為是古代變相的貴族社會。宋以下,始是純粹的平民社會?!渖胝紊蠈诱?,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睋? )A.三代至唐皆為封建貴族社會 B.平民社會推動民主思想發展C.唐宋間社會形態發生了變化 D.其判斷依據為選官制度變化10、材料一:一些公民,不論全體公民中的多數或少數團結在-起,被某種共同情感或利益所驅使,反對其他公民的權利,或者反對社會的永久和集體的利益,造成多數人的暴政。蘇格拉底就曾指出:“用豆子抓鬮的辦法來選舉國家的領導人是非常愚盤的,沒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鬮的辦法來雇傭--個舵手或建筑師或吹笛子的.....而在這些事上,如果作錯了的話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國家方面發生錯誤要輕得多。”——摘自付百平《論雅典民主法制的局限性》材料二:孫中山在中國監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監察權”的概念,至今仍為理論界和我們的法律法規所采用。監察權必須獨立的思想,則是孫中山監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內容,亦是他長期一貫的思想。同時他主張監察權是由國民大會授予的,必須對國民大會負責,并接受其監督。孫中山認為監察權應當與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一樣獨立,主張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選和糾察“五權分立”的政府架構,孫中山的監察思想,作為他民權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立足于中國國情,集合中外之精神,達到了同時代人所難以達到之高度。——摘編自王曉天《孫中山的監察思想》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析造成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制度缺陷。(4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孫中山提出“監察權”的原因。(10分)【背讀案】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官員選拔:1、西周至春秋選官制度:世官制:貴族世代壟斷高官,也稱世卿世祿制。依據是血緣春秋戰國選官變化:①軍功爵制: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②舉薦有才能的人為官,(選拔缺乏制度化途徑) 原因:尚賢思想興起,各國為爭霸圖強。2、秦朝選官制度: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漢朝選官制度:漢武帝時期形成察舉制。魏晉南北朝時期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依據門第)背景:東漢末年社會動亂,豪強大族控制地方選人權影響:初期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后期九品中正制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官員管理1、秦漢官員考核:上計制,上計考核的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2、魏晉南北朝時期:因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亂頻繁,考核大都流于形式。3、秦漢時期監察制度:中央以御史大夫為首的監察體系。 地方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國。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官員選拔1、隋唐至兩宋的選官制度:科舉制(依據考試成績)背景:①南北朝以來,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②統治者為適應階級關系變化,加強中央集權。特點:分科考試發展:兩宋進一步發展完善,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二)官員管理1、隋唐的官員考核:歸屬尚書省吏部 ;以品德和才能為考核標準。宋朝:制定嚴格標準考核官員。2、隋唐的監察制度:中央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長官為御史大夫。地方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派監察官巡察,對地方有巨大的威懾作用。宋朝:①沿設御史臺,地方劃路作為監察區。②臺諫合一三、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官員選拔1、元朝的選官制度:①部分保留蒙古傳統方式②后恢復科舉制,但時斷時續,科舉出身官員比例不高。2、明清選官制度:科舉制: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范圍為四書五經;八股取士(二)官員管理1、明清的官員考核制度:明清兩朝官員考核制度嚴密,明朝分考滿和考察(具體內容了解);清朝是考課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2、元明清的監察制度:元朝機構嚴密,中央設御史臺,地方設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明清時期:①設都察院和六科,合稱“科道”。②御史和給事中官員位輕權重。③明朝都察院負責糾察內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磺宄撇⑷攵疾煸海O察百官,停止巡按各省。第5課答案【思·議·展】思考題一:如何全面認識科舉制?積極作用: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政權的壟斷;②為中下層士人提供了參政的機會,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階層流動;③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質,促進了官僚體制的成熟;④把選拔人才的權力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弊端:明清實行八股取士,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思考題二:如何正確認識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積極:①有利于整頓和改善吏治。②打擊了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局限性:①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②不能杜絕官僚隊伍中的腐敗和低效【訓練案答案】CDACA BD AD10、(1)公民大會易被野心家煽動和控制,易造成多數人的暴政。抽簽選舉的參政方式,容易導致權力的濫用和誤用。(4分)(2)對西方制度的借鑒 ;為了減少腐敗低效(清朝官場腐敗的現狀),近代民族危機的加劇,對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借鑒,孫中山積極探尋救國之路(10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