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當代中國的外交【課程標椎】梳理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主要成就,探究和平發展與堅定維護國家利益之間的緊密聯系。【導學案】【重點難點】1.重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2.難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歷史階段的階段特征及表現一、基礎感知(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閱讀P78/79:1949上半年新中國提出了哪三大外交方針?其具體內容是什么?2.閱讀P79第一段:新中國建立初期有哪些外交成就?3.閱讀P79第二段:中國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哪些外交成就?4.閱讀P780第一段:中國70年代有哪些外交成就?(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1.閱讀P80第二段:改革開放后取得外交成就的背景?2.閱讀P80第二段、P81一、二段:改革開放后有哪些外交成就?(三)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外交1.閱讀P81第三段和P82第一段: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外交的背景?特點?2.閱讀P82二、三、四段和P83: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外交的成就有哪些?二、【思·議·展】1.新中國成立后中美關系發展的有哪三個階段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訓練案】1.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報》發表張樂平的新聞漫畫《大旗招展全球》(見右圖),對這幅漫畫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確的是( )A.新中國奉行和平外交政策B.國民黨政權統治已被推翻C.人民翻身成為國家的主人D.國際社會普遍承認新中國2.有記者報道某次會議時,寫道:周恩來的演講提出,大家應“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他的通情達理、心平氣和,化解了演講前一些國家對新中國的誤解和攻擊。該次會議是( )A.日內瓦會議 B.萬隆會議C.第一次不結盟運動會議D.第26屆聯合國大會3.1965年,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額在進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這種變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國( )A.實現了與西方國家關系的正常化 B.調整了與蘇聯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歐美對華經濟封鎖4.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回憶錄中指出:“中國和美國在七十年代初謀求和解,這是世界環境所決定的。”當時的“世界環境”是( )A.中國重返聯合國改變了美蘇對峙格局 B.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的趨勢已經出現 D.中美蘇成為決定國際關系的主要力量5.下圖為1972—1978年中美進出口總額示意圖。它表明( )A.中美貿易隨著兩國關系發展變化出現過波折B.中美關系正常化導致雙邊貿易始終保持增長C.“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中美貿易隨即進入發展階段D.中國重返聯合國消除了中美貿易的持續波動6.一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舉辦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亞信峰會等,積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這表明當今中國( )A.致力于加強亞洲各國的合作 B.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C.主導了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 D.極力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全面合作2000 2006 2010 2011 2012中國對中亞出口額(億美元) 7.7 52.3 165.3 185.8 213中國對中亞進口額(億美元) 10.5 35 135.8 210.2 246.47. 下表所示為《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進出口貿易額統計》(略表),它反映了( )①中國對中亞國家的進出口額呈上升趨勢②世界銀行主導下的金融合作產生積極效果③結伴而不結盟關系下的新型區域合作模式彰顯活力④中國與中亞國家和地區的多邊貿易穩定了世界經濟秩序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8.《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習近平主席等國家領導人出訪多國,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亞歐首腦會議、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等重大活動。同主要大國關系總體穩定,同周邊國家關系全面發展,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紐帶更加牢固。”這反映了新時期中國外交的特點是( )A.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B.突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C.韜光養晦、區域合作、有所作為 D.堅持多邊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發展9.表2 反映了中國某時期與各國貿易的情況,據此推出符合史實的結論是( )表2 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國家構成(%)年份 蘇聯 美國 其他國家第一年 30 21 49第二年 41.3 0.4 58.3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A.抗日戰爭勝利,中蘇貿易激增B.實行“一邊倒”政策,中美貿易劇減C.改革開放初見成效,中國對外貿易蓬勃發展D.不結盟運動興起,中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往來密切10.新時期中國重大外交事件(部分)時間 事件1980年 參加聯合國裁軍工作會議;恢復在世界銀行及貨幣基金組織的席位1988年 成為聯合國維和行動特別委員會成員1996年 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2001年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新時期中國( )A.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B.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方針C.積極參與多種區域性合作組織的活動 D.堅持實施“一邊倒”政策11.20世紀50年代的某外交聲明稱:“兩國總理承認,在亞洲及世界各地存在著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則并按照這些原則辦……就會緩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緊張局勢。”由此可知該外交原則的提出A.引申和發展了求同存異的方針 B.超越了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界限C.推斷中蘇兩國建立了同盟關系 D.是對美蘇爭霸時代主題的積極響應12.英國是最早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但它只同意新中國建交原則的一半。在美國的壓力下,英國一直就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投棄權票。為了實現中英關系的發展,周恩來同意與英互換代辦,雙方建立“半外交關系”。這種“半外交關系”A.成為中國重返聯合國的重要基礎 B.成為當時東西方關系的典型代表C.有利于維護雙方利益,協調國家間分歧 D.徹底打破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封鎖13.下表反映了中國1969-1978年與中國建交國家數據簡表A.“一邊倒”成效顯著 B.加入了不結盟運動C.沖破美國的遏制政策 D.中國實力顯著提高14.“中國領導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們當時在給國家分類時,標準實際上是很具革命性的,在他們眼中,除蘇聯陣營的國家外,其他不是帝國主義國家,就是被帝國主義或反革命勢力控制的國家。”在此思想指導下所實施的外交政策或原則A.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B.使新中國沖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C.確立起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D.體現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15.有學者曾這樣評價美國前領導人的外交思想:“這對奇特的搭檔使美國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沖出了禁區,使全國的視線從意識形態轉向了地緣政治,并且調整了美國政策以適應國際關系結構中的深刻變化。”材料中的“外交思想”A.可能出自杜魯門總統 B.有利于改善美國自身的國際處境C.意味著冷戰政策結束 D.激化了美國與西歐、日本的矛盾16.新中國成立后,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葉劍英援引歷史典故說:“魏、蜀、吳三國鼎立,諸葛亮的戰略方針是‘東聯孫吳,北拒曹魏’,可以參考。”這一外交思路最有可能出現在20世紀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初期 C.70年代初期 D.80年代末期17.“它為國際社會摒棄冷戰思維,探索新型國家關系、新型安全觀和新型區城合作模式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啟示。它是在中俄發展和平友好合作關系的基礎上和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對該組織的論述正確的是A.是于1996年正式成立的區域性多邊合作組織B.豐富了以結伴而不結盟為核心的新型國家關系C.有利于中俄兩國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D.中國成功舉辦了該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18.在某次國際會議中,雙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是尊重印度支那三國民族權力的基礎上,全面解決政治和軍事問題呢,還是只解決軍事問題;是全面解決三國問題呢,還是只解決越南問題。對于這次會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進一步緩和了亞洲和世界的緊張局勢 B.成功解決了朝鮮和印度支那的和平問題C.周恩來在會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D.通過了《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 朝貢外交是中國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種外交體系……自商周以來,中原王朝一直認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國”,凡要與中原王朝建立關系、展開外交者,必須以朝貢方式進行……朝貢外交走進歷史博物館同列強將不平等條約強加在中國頭上分不開,也就是說,是不平等條約迫使當時的中國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現代外交。——《不平等條約的另一面:推進中國融入全球化歷史進程》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與毛澤東、周恩來等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兩國關系的“堅冰”,成為20世紀影響國際關系格局的最深遠事件之一。——周正平、劉東凱《冀朝鑄:見證中美關系史上關鍵時刻》材料三 20世紀80年代,中國領導人開始接受國際貿易中“國際分工”的理念,認識到在國際市場上開發自身“比較優勢”的重要性。東亞“四小龍”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為中國提供了效仿的榜樣。中國幾乎同時與所有的國家改善關系,加強了與世界市場的交往和聯系。 ——摘編自郝雨凡《中國對外經濟政策50年》(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朝貢外交的特點。簡要分析近代前期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中美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從美國方面分析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括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幾乎同時與所有的國家改善關系”的原因。【背讀案】(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三大方針:“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具體內容:(1)“另起爐灶”:不承認國民黨同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外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2)“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有步驟地徹底地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3)“一邊倒”:中國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意義:使新中國在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捍衛和平以及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致處于孤立地位。)2.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外交成就①中國首先與蘇聯等多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②1954年,中國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③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進展。④到1956年,中國又與挪威等國建交,同英國、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3.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外交成就①中國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出現第一次建交高潮。②1964年,中國與法國建交,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4.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成就①自1970年起,中國同意大利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中英、中荷關系也升格為大使級。②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③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④到1976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1.(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確立了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外交政策。(2)中國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2.外交成就(1)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2)1989年,中蘇兩國實現國家關系正常化。(3)世紀之交,中國把鞏固與發展周邊關系作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務。(4)進入21世紀,中國積極致力于與世界各大國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5)中國還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三)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外交1.背景:中共十八大以來,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形勢逐漸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特點: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2.十八大以來的外交成就(1)中國拓寬與發達國家的合作領域,妥善處理分歧。(2)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中國積極推進構建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4)中國還就世界和平發展的諸多議題提出中國方案。①中國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②中國倡議和推動的“一帶一路”建設。【知識拓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以其包容性和開放性,逐漸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答案:【思·議·展】1.新中國成立后中美關系發展的有哪三個階段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1)第一階段:新中國成立后到20世紀60年代末:對抗。①中美在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上存在矛盾和沖突。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推行全球霸權,在中國“扶蔣反共”。③新中國成立后,美國采取經濟封鎖、外交孤立、軍事威脅,企圖扼殺新政權。(2)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緩和,最終正常化。①美國方面:孤立中國政策失敗;美蘇爭霸中處于守勢;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經濟發展緩慢,被西歐和日本趕上。②中國方面:國際地位的提高;牽制和對付蘇聯的威脅;實現和平解決臺灣問題,解決中美之間的長期爭端。(3)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時而緊張、時而緩和。①中美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利害沖突,矛盾、斗爭乃至對抗在所難免。②中美之間也存在著共同的利益:經濟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訓練案】1--18 DBBCA BCDBA BCCBB CBA19.(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朝貢外交的特點。簡要分析近代前期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特點:以天朝上國自居,注重朝貢禮儀;以政治目的為主,忽視經濟利益(或以宣揚國威為主);厚往薄來。影響: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客觀上有利于中國向現代外交轉變;推進中國融入全球化。(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中美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從美國方面分析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變 化:由敵視(對抗)到緩和(正常化)。主要原因:國家利益的需要;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面臨西歐、日本的挑戰,世界霸主地位動搖;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守勢;陷入侵越戰爭的泥潭不能自拔。(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括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幾乎同時與所有的國家改善關系”的原因。原因:中國政府接受國際分工的理念;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奉行不結盟政策;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或國家利益的需要);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流;國際環境的改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