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科學入門知識點歸納(一)科學并不神秘1.《科學》就是一門研究各種自然現象,并尋找它們產生、發展的原因和規律的學科。2、我們要多觀察、多實驗、多思考,運用科學方法和知識,推動社會的進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3.《教與學》第2頁題5,知道什么是科學發現。走進科學實驗室1.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的基本方法2. 人的感官判斷事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時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借助一些儀器和工具不僅可以擴大觀察范圍,還可以幫助我們作出準確的判斷。3.實驗基本操作復習見發下的資料和活動冊第7--11頁。.滴管的使用。酒精燈使用。4.意外事故的處理方法。(三)測量的基本知識1. 測量是一個將待測量與公認的標準量進行比較的過程,這類公認的標準就是單位。比如,長度的國際單位就是米。2. 對于同一被測量,所選的單位不同,測量的數值就不同,因此在測量的數值后面必須寫明單位,沒有單位的測量結果是沒有意義的。3. 測量需要使用相應的測量工具,對于測量工具我們需要了解:① 測量工具所測量的物理量,如:刻度尺用來測量物體的長度② 測量工具的測量范圍(量程)③ 測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最小一格所表示的多少,如1毫米,注意:數值+單位)④ 測量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4. 測量工具的選擇依據① 不同的測量工具準確程度不同,根據被測對象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工具。準確程度由最小刻度決定,最小刻度越小越準確。② 測量前先估測,根據估測值選擇一定測量范圍的測量工具,以便于測量5. 測量誤差是不可避免的,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四)長度的測量1. 長度的單位:米 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單位換算: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毫米=1000微米 1微米=1000納米 1米=10的六次方 微米 =10的九次方 納米單位換算過程 [例]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教與學》第7頁題11,12① 使用前,應仔細觀察零刻度線、測量范圍和最小刻度。被測物體的長度不能超過刻度尺一次所能測量的最大長度即量程,最小刻度決定一把刻度尺所能達到的準確程度。② 使用時,要放正確、看正確、讀正確。放正確: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的一端,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若零刻度線已磨損,則應另選一刻度線為測量起點)看正確:視線與刻度面垂直,不能斜視。讀正確:先讀出刻度線所對應的值(準確值),再在兩條刻度線之間進行估讀(估計值),即測量值應估讀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注意:測量值應由數字和單位組成,沒有單位的測量值是沒有意義的。 讀數:精確值(最小刻度)+估計值(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單位例如:第一幅圖,該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為1厘米,測得物體的長度為1.7厘米,其中1厘米是準確值,0.7是估計值第二幅圖,最小刻度為1毫米,讀數2.40厘米第二把刻度尺更精確3. 特殊的測量方法① 根據地圖怎么樣計算北京到杭州的鐵路的實際長度? “化曲為直法”“滾輪法” ② 如何用刻度尺測量圓柱體的直徑?“卡尺法”③ 如何測量《科學》書中一張紙的厚度?“累積法”注意頁和張的區別,2頁=1張4.測量不規則物體面積的方法:A本第5頁13題(五)體積的測量1. 體積的單位:固體體積的常用單位是立方米,用“m3”表示。常用單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升、 毫升是液體的體積單位)單位換算:1米3=1000分米3 1分米3=1000厘米3 1升=1分米3 1毫升=1厘米32. ①測量規則固體體積——刻度尺測出數據,代入公式計算 ②測量液體、不規則固體體積——量筒或量杯測量 量筒——刻度均勻 量杯——刻度上密下疏不規則固體體積測量方法:①排水法 配合作業本A本第4頁第7題 ②針壓法 ③重物法 ④薄膜法 ⑤替代法4.量筒(量杯)的正確使用:把量筒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讀數時視線與凹形液面中央最低處相平。(俯視導致讀數結果偏大,仰視導致結果偏小——羊小虎大)【典型例題】例1. 下圖中被測物體的長度是 厘米。若用最小刻度為厘米的刻度尺測量該物體,則測量值應為 。解題分析:使用刻度尺時,一定要清楚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即每一小格所表示的刻度;讀數時,一定要明確被測物在刻度尺上的始、末位置(被測物長度應為末端刻度和起始刻度之差),且應讀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本圖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毫米,測量結果的準確值可以達到毫米位,應讀到毫米的下一位,即最后一位為估計值。若末端剛好對準某一刻度線,則測量值的最后一位為0,不能省略,為估計值。此空應填3.50厘米;3.5厘米例2. 一位粗心的同學在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時忘記了寫單位,請你給他記錄的數據填寫上適當的單位(1)教室的門的高度是23.5 (2)某同學的身高是165 (3)一張卡片的厚度是0.24 (4)一只普通新鉛筆的長度是0.18 解題分析:要注意觀察刻度尺上1mm,1cm,1dm,1m有多長。一般教室的門高2m-3m,合20dm-30dm,故(1)應填dm;同學的身高應為1.65m,合165cm;一張卡片的厚度不足1mm,應填mm;而一只鉛筆的長度與直尺長差不多,為20厘米左右,合0.2m,故應填m。例3. 用刻度尺測量課桌的長度,所得的結果為1.446米,則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A. 1米 B. 1分米 C. 1厘米 D. 1毫米解題分析:在這個數據中,1.44米是準確值,估計值是0.006米,準確到了厘米位,故最小刻度值為1厘米。例4. 有下列器材:刻度尺、鉛筆、細銅絲,怎樣測得細銅絲的直徑?解題分析:由于被測物體(銅絲直徑)很小,而測量工具精確度不夠時,可將同類待測物體集中,測出總長度后,再求每個單一物體的長度,這種方法稱為“測多算少法”答案:①把細銅絲在鉛筆上緊密繞若干圈,數出圈數記為n②用刻度尺量出n圈的總直徑L(mm)③計算銅絲直徑d=L/n (mm)或:如何用刻度尺測量一根長而細的金屬直徑?把細金屬緊緊的在鋼筆上繞20圈,用刻度尺量出長度,除以20。例5. 小明家里為裝玻璃和窗簾都要測量窗戶的長度,應分別選用什么樣的刻度尺?解題分析:裝玻璃和窗簾對準確度的要求是不同的,裝玻璃要求精確一些,因為如果相差幾毫米都會導致玻璃和窗框不吻合,而裝窗簾相對來說要求沒那么高,所以選擇的刻度尺也有所不同。裝玻璃可以選擇最小刻度為毫米的鋼卷尺,裝窗簾選擇最小刻度為厘米的皮卷尺。例6. 某同學用“排水法”來測量形狀不規則的木塊的體積,他發現木塊不能完全浸沒在水中,而是浮在水上面,“排水法”失靈了,你能幫他想想辦法嗎?解題分析:法一:用體積很小的物體將木塊壓入水中,如針或牙簽法二:可以用一個已知體積的重物和木塊系在一起,把木塊拉下水。配合書本第22頁第5題圖法三:用細沙或面粉代替水。六、溫度的測量物體的冷熱程度稱為溫度。實驗中常用的溫度計是利用水銀、酒精等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用“℃”表示。攝氏溫度是這樣規定的:標準氣壓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定為0,水沸騰時的溫度定為100。0和100之間分為100等分,每一分就表示1攝氏度。零度以下,應讀作零下多少攝氏度。最小刻度為1℃,如人的體溫(口腔溫)是寫作:“37℃”讀作:“37攝氏度”。 北京一月份平均氣溫寫:“-4.7 ℃”讀作“零下4.7攝氏度”或“負4.7攝氏度”溫度計的使用:①不能測量超過溫度計量程的溫度。②溫度計的玻璃泡要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不碰容器底、壁。③一般不能將溫度計從被測物體中拿出來讀數。④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讀數時視線要與溫度計內液面相平。體溫計里有一段很細的彎曲的管子,水銀受熱膨脹能通過它,遇冷收縮通不過它,因此可以離開被測者讀數。體溫計測溫范圍35℃~42℃,最小刻度為每小格為0.1℃,可離開人體讀數,因為有一段很細的彎管,所以使用前應握緊體溫計玻管段用力下甩幾下。七、科學探究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提出問題→建立猜測和假設→制定計劃→獲取事實與證據→檢驗與評價→合作與交流參考《教與學》第2頁題8,問題的提法:句末要有“?”,一般問為什么,或怎么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