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一、文藝復習——14世紀到17世紀初發生在歐洲的宣揚新思想的新文化運動。(一)含義:14—17世紀初發源于意大利,后擴展至歐洲各國的以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為名、宣揚新思想的思想解放運動。(二)背景(原因):1、經濟基礎:西歐中世紀晚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根本);2、階級基礎:新興資產階級產生,追求現世享樂、財富,欲沖破封建神學的束縛。3、文化條件:西歐文化自身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意大利古希臘羅馬文化積淀豐厚,又從東方汲取文化養料;4、人才優勢:意大利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文人;5、思想背景:天主教會和神學禁錮了人們的思想;6、直接原因:黑死病在歐洲流行,使人們對宗教信仰和舊有的生活方式的產生懷疑與反思,促使人們反省。7、科技原因:印刷術、造紙術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和傳播;(三)實質:文藝復興以學習和恢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號召,實質上是創立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原因:①天主教會壟斷文化,勢力強大;②歐洲資本主義剛剛興起,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弱小;③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反對封建神學。方式:借助古希臘羅馬文化,主要通過文學和藝術的形式來表達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四)精神核心:人文主義①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②反對禁欲主義,抨擊教會腐敗和守舊思想,崇尚理性;③重視發揮人的才智和創造力,追求現實社會的幸福生活;④提倡探索人與自然的奧秘。基督教神學 以神為中心 禁欲和來世 等級觀念 蒙昧主義人文主義 以人為中心 現實享樂 自由平等 理性和科學(五)主要成就:(六)影響:1、積極:(1)文藝復興為古典文化注入了時代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長期被宗教戒律壓抑和禁錮的人性,使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人本身與現世世界。文藝復興是西方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解放了人們思想,為啟蒙運動奠基。(2)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為近代自然科學產生掃清障礙。(3)推動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4)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和殖民擴張,推動了西歐宗教改革的到來。2、局限性:局限于知識階層,缺乏群眾基礎;同封建勢力存在密切的聯系;過分推崇個人主義,導致個人私欲膨脹。二、 宗教改革(Reformation)(16世紀)——新興資產階級打著宗教旗號進行的反封建斗爭。(一)背景1、經濟根源:16世紀天主教神權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政治:民族國家興起,民族意識的加強。3、思想: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人們要求改革教會的愿望日益強烈。4、主要原因:德意志四分五裂,受天主教會壓榨最嚴重,社會矛盾尖銳。5、導火索:教皇以修繕教堂為名,出售贖罪券。(二)標志、實質1、標志:1517年,馬丁路德撰寫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痛斥教廷推銷贖罪券的欺騙行為。2、實質:16世紀西歐各國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一場反對封建政治和羅馬神權統治的思想解放運動和社會政治運動。(三)馬丁·路德的思想主張:1、路德認為人的靈魂獲救靠自己,不靠繁瑣的宗教儀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核心“因信稱義”;實質:否定教皇的權威)2、主張建立獨立的民族教會和廉儉教會;(符合資產階級原始資本積累的要求)3、力主用民族語言進行宗教活動;(有利于民族意識激發)4、“教隨國定”:(王權高于教權:有利于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符合資產階級追求國家統一、強化王權的政治要求。)(四)擴展:時間|階段 代表 人物 作品 特點14世紀: 興起于意大利 意大利文學三杰 但丁 《神曲》 諷刺教會的封建腐朽,宣揚人性的自由彼得拉克 《歌集》薄伽丘 《十日談》15世紀:發展 意大利美術三杰 達芬奇 《蒙娜麗莎》等 突破了中世紀呆板僵硬的風格,描繪現世生活,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米開朗琪羅 《大衛》等拉斐爾 《西斯廷圣母》等15世紀中后期:擴展到歐洲各地 英國文學 莎士比亞 《哈姆雷特》 《李爾王》等 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觀歐洲一些其他國家也進行宗教改革,建立了獨立于羅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加爾文教和英國的國教影響最大。(五)影響:1、思想:否定了天主教權威,進一步人們思想解放,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2、政治:打擊了歐洲教會封建勢力,強化了王權,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3、經濟: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4、文化: 推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三、近代科學的興起(science)(16-17世紀)(一)背景:1、物質基礎:資本主義興起發展;2、思想: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深入發展,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也產生了革命性變化;3、政治: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建立為近代科技提供自由空間(歐洲資本主義國家保護獎勵科技發明,改革教育制度和專利制度,組織科研機構)4、主觀:科學家的努力,面向現實、重視試驗、崇尚理性的理性精神及科學觀測手段和工具的進步5、外因:中國的四大發明、阿拉伯文化和希臘自然哲學傳入西歐,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并為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二)興起:16-17世紀,歐洲的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學興起,被稱為“科學革命”。(三)成果天文學 哥白尼 “日心說”,否定天主教會建立的“地心說”,建立起一種新的宇宙觀伽利略 證明“日心說”,近代自然科學之父物理學 牛頓 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確立了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經典力學體現了近代科學的顯著特征:一是注重實驗,二是數學化。),為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他領域 在光學、熱學、電磁學、解剖學等領域也取得了巨大進步(四)意義:1、形成重視經驗和事實的理性化思維方式;2、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等基本途徑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3、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為啟蒙思想奠定了科學基礎;為唯物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奠定了科學基礎)。三、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17-18世紀)(一)背景:1、經濟: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2、政治: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專制王權和教會的思想束縛。3、思想:隨著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學的發展,人們的思想日益解放。(二)含義:啟蒙運動就是以理性和科學的光芒,驅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熱和專制統治帶來的黑暗。(三)精神內核:“理性”,強調獨立思考與自主精神。1、啟蒙思想家認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是人的理性。2、他們相信進步,相信在科學和教育的作用下,社會將趨于完美。3、他們對未來社會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賦人權、平等、自由、法制、權力制衡等,他們都批判君主專制。(四)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階段 國家 人物 主要思想 影響17世紀(興起) 英國 霍布斯 建立契約國家,主張君主專制 突破了天主教的君權神授洛克 反對君權神授和王位世襲、分權學說 為英國君主立憲奠定理論基礎18世紀(鼎盛) 法國 伏爾泰 寄希望于“開明”君主進行改革,建立君主立憲制;天賦人權,自由平等 “歐洲的良心”“法蘭西思想之王”孟德斯鳩 三權分立,分權制衡,君主立憲制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基本原則盧梭 主權在民,社會契約,民主共和制 最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理論武器19世紀(擴展) 英國 亞當 斯密 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和衡量的價值的尺度,主張自由競爭 “現代經濟學之父”德國 康德 人應該獨立思考,理性判斷,主張民主自由、平等 最終確立人的主體地位(五)實質:資產階級反封建專制統治和反封建教會的思想解放運動。(六)影響1、思想解放:啟蒙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為資本主義制度規劃“理性王國”);2、歐美革命: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直接推動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有助于在這些國家建立資產階級統治。3、世界影響: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精神武器。比如中國,同時也影響了世界近代化進程;4、精神財富:追求的理性、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具有永恒價值。2 /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